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北沦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倓虚,长春般若寺,佛教
东北沦陷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1](2019)在《关于1942年长春般若寺传戒照片的研究——兼论倓虚法师在东北沦陷时期的爱国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春般若寺与沈阳慈恩寺、哈尔滨极乐寺、营口楞严寺并为近代东北佛教四大丛林,东北沦陷时期曾作为伪满佛教总会所在地。论文以1942年"新京护国般若寺传授千佛大戒叁师、秉师、七证及诸引礼全体摄影纪念——壬午"照片为基础,结合文献史料,补充《影尘回忆录》中一些未载的史实,以及倓虚法师坚守之爱国立场。(本文来源于《中国佛学》期刊2019年02期)
陈雷雷,金钟哲[2](2019)在《东北沦陷时期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抗日救亡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东北遭遇日本的殖民侵略,由此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按照大陆政策的既定目标,在中国东北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侵略行为,试图策划满蒙独立、分裂中国东北,实现一统中国②的目标。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东北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纷纷奋起反抗,谱写了中国东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华丽篇章。(本文来源于《“九一八”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王越[3](2019)在《沦陷区女性形象的“他塑”与“自塑”——以东北沦陷时期女作家创作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炮制出"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式"理想女性"性别模型对沦陷区女性加以塑造,其实质是将女性打造成维系殖民统治的工具。面对统治者的"他塑",白朗、吴瑛、杨絮等女作家以文学方式进行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其文学"自塑"方式可概括为"作为知识人的女性"和"作为女性的知识人",前者强调以民族知识分子身份反抗侵略,后者从性别书写角度记录东北沦陷区女性的殖民体验与历史境遇,两种自塑路径共同解构了殖民当局宣传中的他塑女性形象,在"他塑"和"自塑"的对抗中获得了解构殖民话语和女性身份建构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8期)
霍学雷,肖莉杰[4](2019)在《东北沦陷时期的“万人坑”》一文中研究指出"万人坑"是日伪统治东北期间集中堆积与埋葬工人尸骨的荒野墓地,也称"万人沟"、"肉丘坟"、"劳工坟"等,即群众通常所说的"乱尸岗子"。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东北,残酷统治东北人民,疯狂掠夺东北资源所造成的恶果,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东北制造人间地狱的血证。1大肆掠夺劳动力资源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之后,在不断加强法西斯殖民统治与镇压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东北经济资源的掠夺。为此,实行了劳动统制政策,大肆掠夺劳动力资源。初时,主(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14期)
郑佳红[5](2019)在《东北沦陷期文学中的“隐匿的反抗”——以《滨江日报》文学副刊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沦陷时期,迫于日伪文化专制高压政策,许多爱国进步作家只能在作品中通过曲折、隐晦的形式揭露日伪的罪恶、社会的黑暗,以此唤起人们的反抗和觉醒。这一点可以被《滨江日报》文学副刊上发表的一些作品所证实。《滨江日报》文学副刊上虽也有麻醉人们意识的作品,但一些作品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9年13期)
霍学雷,肖莉杰[6](2019)在《浅析中国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对劳工的掠夺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日伪统治当局占领东北后,对东北劳工的掠夺政策是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经济掠夺的加速,劳动力的极端缺乏而转换的。为了适应战争时候经济的需要,政策会有所侧重,采取残酷奴役政策是为了解决劳动力缺乏,把东北变成了一座劳动集中营,其结果是中国人民深重灾难的开始。(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18期)
马嘉[7](2019)在《东北沦陷期间日系报纸的文化殖民叙事——对后殖民主义主体间性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认为,"主体间性"可以遏制主体性的泛滥,避免过于膨胀的主体主义引发文化殖民,提出通过间性思维建构文化的"杂交"策略,解决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文化殖民问题。日本殖民者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期间兴办报刊,借由间性思维提出文化的杂交、融合理念,意图掩盖殖民本质。然而,杂交主体与客体难以平等互通、共在,真正的主体间性在文化政治场域中也并不存在。日系报纸在新闻叙事中常以"优等生"身份自居,对我国东北进行彰显"自我主体性"的"救赎""启蒙"。"主体性"正是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的哲学理据,也是其侵略本质的明证。(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9年03期)
霍楷,刘元芳[8](2019)在《东北沦陷时期东北与日本广告文化融合与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军国主义扶植"伪满洲国",以文化殖民对中国东北进行文化输出和思想控制,广告画是日本实行文化殖民统治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伪满洲国"文化背景为依托,对东北老广告与日本老广告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进行分析,为研究奠定基础。文章分别研究东北与日本老广告的面貌与特点,分析和探讨二者的文化融合,主观上日本对中国开展文化输出,客观上推动了国际风格的传入和丰富了东北广告文化的多样性,从中日广告画融合角度,揭示了日本文化殖民、中日文化融汇发展以及激发抗战爱国情绪方面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杜香芹[9](2019)在《东北沦陷后乡村士绅的“灰色生存”》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沦陷后,作为乡村权力中枢的士绅阶层除了大部分抗日与少部分降日外,还有一些则处于"灰色生存"状态。他们虽在保乡、自保或自利等原则下担任了伪满政权的乡保甲长与自卫团董等,但他们利用这些基层政权与武装,在伪满力量控制不了的地方,务实地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并尽量在暗中做些有利于民族之事。(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梁旭,李太福,宋英华[10](2019)在《浅析中国东北沦陷时期朝鲜人作家的小说创作——以《暗夜》《黎明》《秋夕》《祭火》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人作家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学活动,在"九一八"事变前就已经开始,"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实行开拓移民政策,移居东北地区的朝鲜人剧增,随之文学活动也活跃起来,尽管面临着严格的审查制度和无处不在的"文艺指导",中国东北沦陷时期朝鲜人作家的文学创作还是掀起了一个高潮。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体裁,描写并记录了朝鲜移民在中国东北沦陷时期的真实生活面貌,同时将他们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展现了出来,让读者不禁为朝鲜移民千辛万苦的生活掬一把同情的泪水。(本文来源于《韩国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东北沦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东北遭遇日本的殖民侵略,由此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按照大陆政策的既定目标,在中国东北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侵略行为,试图策划满蒙独立、分裂中国东北,实现一统中国②的目标。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东北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纷纷奋起反抗,谱写了中国东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华丽篇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北沦陷论文参考文献
[1].王佳.关于1942年长春般若寺传戒照片的研究——兼论倓虚法师在东北沦陷时期的爱国立场[J].中国佛学.2019
[2].陈雷雷,金钟哲.东北沦陷时期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抗日救亡运动[J].“九一八”研究.2019
[3].王越.沦陷区女性形象的“他塑”与“自塑”——以东北沦陷时期女作家创作为中心[J].学术交流.2019
[4].霍学雷,肖莉杰.东北沦陷时期的“万人坑”[J].知识文库.2019
[5].郑佳红.东北沦陷期文学中的“隐匿的反抗”——以《滨江日报》文学副刊为中心[J].新闻传播.2019
[6].霍学雷,肖莉杰.浅析中国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对劳工的掠夺政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7].马嘉.东北沦陷期间日系报纸的文化殖民叙事——对后殖民主义主体间性的反思[J].北方论丛.2019
[8].霍楷,刘元芳.东北沦陷时期东北与日本广告文化融合与影响研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
[9].杜香芹.东北沦陷后乡村士绅的“灰色生存”[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10].梁旭,李太福,宋英华.浅析中国东北沦陷时期朝鲜人作家的小说创作——以《暗夜》《黎明》《秋夕》《祭火》为中心[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