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回避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家庭环境,学业情绪,逆境信念
回避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宝琰,柳玉姣[1](2019)在《积极坚持还是消极回避——家庭环境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业坚持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作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第一场所,是影响青少年行为和学业成就的重要环境变量。以317名农村初中生为样本,考察家庭环境对农村初中生学业坚持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家庭背景、教养观、家风与农村初中生的学业坚持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在家庭背景与学业坚持之间起中介作用;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在教养观、家风与学业坚持之间起中介作用;逆境信念正向调节教养观、家风影响学业坚持的中介效应,即逆境信念越积极,教养观、家风经由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对农村初中生学业坚持所产生的作用越强,反之越弱。基于此,家庭、学校和政府应重视家教家风建设,激发学生学业坚持的内生动力,以提升农村家庭追求教育机会的行动能力。(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杨倩,张玉森,董瑞瑞,张禄平,宋晨萌[2](2019)在《白藜芦醇改善大鼠被动回避记忆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对大鼠被动回避记忆及海马中NR2A、NR2B和p-NR2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记忆减退模型组、Res 20、40、80 mg/kg干组、雌二醇组和假手术组。用去卵巢合并D-半乳糖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记忆减退模型。12周后,用避暗实验检测被动回避记忆,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R2A和NR2B基因、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大鼠进入暗室的潜伏期较短(P <0. 01),错误次数增多(P <0. 01),NR2A和NR2B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P <0. 05),p-NR2B/NR2B比值显着升高(P<0. 05)。Res干预组及ERT组与模型组比较,进入暗室的潜伏期延长(P <0. 01),错误次数减少(P <0. 01),NR2A和NR2B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Res干预组、雌二醇组vs模型组:P <0. 05,P <0. 01); 3个Res组及ERT组NR2A和NR2B蛋白表达明显增加(Res 80mg/kg、其余干预组vs模型组:P <0. 01,P <0. 05;)。3个干预组及雌二醇组p-NR2B/NR2B均有下降(Res 80mg/kg、雌二醇组vs模型组:P <0. 01,P <0. 05)。结论 Res上调NR2A和NR2B基因的表达并且促进其蛋白表达,减少p-NR2B的表达,可能是其改善被动记忆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玮瑶,张岩,赵可,孙传博,金清华[3](2018)在《海马齿状回区多巴胺D1受体在大鼠主动回避学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DG)区的多巴胺(DA)水平在大鼠主动回避条件反射建立及消退过程中的变化,探讨D1受体在大鼠主动回避学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非训练组、训练组、对照组和SCH组,每组6只。训练组大鼠每天进行穿梭箱训练,非训练组大鼠只放进穿梭箱而不进行训练,测定2组大鼠DG区细胞外液中DA水平。对照组和SCH组大鼠每天进行穿梭箱训练前向DG区注射生理盐水或SCH-23390,训练后测定2组大鼠DG区细胞外液中谷氨酸(Glu)水平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幅值。利用穿梭箱的行为学分析系统记录各组大鼠主动回避反应率,采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DG区DA和Glu水平,采用电生理学记录法观察各组大鼠DG区fEPSP幅值。结果:训练组大鼠DG区DA水平在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中逐渐升高,且在消退过程中逐渐降低;与第1天比较,第5天大鼠DG区DA水平明显升高(P<0.05),非训练组大鼠DG区各个时间点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训练第5天达到主动回避条件反射建立标准(主动回避反应率>65%),第7天达到消退标准(主动回避反应率<35%)。与第1天比较,第5天大鼠DG区Glu水平和fEPSP幅值均明显升高(P<0.05);SCH组大鼠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均未达到条件反射建立标准,且DG区Glu水平和fEPSP幅值在训练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训练第5天时SCH组大鼠DG区Glu水平和fEPSP幅值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鼠海马DG区DA可通过激活D1受体促进主动回避学习,其作用可能与增加DG局部Glu水平和突触传递效应有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左亚洲,张亚楠[4](2018)在《经验性回避:概念、发生机制及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经验性回避是人们试图改变其所厌恶的个体内在经验的形式或频率以及引发它们的情境的现象。作为接纳与承诺疗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提出在心理障碍分类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关系框架理论能为经验性回避的普遍性提供解释。目前,已有叁个专门测量经验性回避的量表。未来的研究可丰富经验性回避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深入探索正念疗法对经验性回避的干预研究,并加强经验性回避的中国化研究。(本文来源于《心理技术与应用》期刊2018年11期)
翟晶,刘颖,杨青青,陈旭,张碧涛[5](2018)在《回避型依恋个体记忆缺损的行为特点及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避型依恋个体的记忆缺损源于对依恋相关信息的注意回避、编码不足、负性重构偏向及提取失败。文章基于回避型个体消极的他人表征及脆弱/积极的自我表征,展开论述了回避型依恋风格影响记忆加工的内部工作模式与去激活策略、记忆各阶段的加工特点以及自动-控制加工水平的神经机制,呈现出"警惕-抑制"的两阶段加工模型。去激活策略只有在控制加工水平才能在情绪和行为上发挥抑制作用,需要额外的认知资源来应对焦虑和自我调节,从而导致了记忆缺损。未来研究可以从丰富实验材料中的依恋关系类型、扩展回避型个体对记忆内容情绪的感知研究、进一步探讨回避型个体对多种情境事件和人际关系的记忆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刘雅楠[6](2018)在《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是我们在生活中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在某种程度上对认知加工产生影响,关于情绪与认知的研究逐步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认知抑制是认知的重要成分,可以体现个体主动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信息的加工能力。近年来,Gable等人的情绪动机维度模型强调情绪除了效价和唤醒度维度,还有个独立存在的动机维度。该理论模型认为低动机强度的情绪类型会对认知加工扩展作用;高动机强度的情绪类型会对认知加工起窄化作用等。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消极情绪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总结以往关于消极情绪对认知加工影响的研究发现结论不一致。从情绪动机维度模型中获得启示,多是因为没有考虑到情绪的动机性维度。所以本研究从情绪的动机维度视角,来考察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影响。在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分别通过行为实验和ERPs技术来考察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影响及神经机制。实验一,首先通过评定的情绪图片材料诱发被试不同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接着完成Stroop认知抑制任务,考察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影响。实验二,选用ERPs技术考察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神经机制。详细实验过程同实验一一样,也采用图片诱发情绪与Stroop范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影响的时间进程。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发现:(1)与中性情绪相比,在高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诱发下,被试对Stroop任务的反应时显着更长。(2)早期加工阶段:与中性条件相比,被试在高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诱发下的N1波幅更负,N1潜伏期相对更长;高、低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条件下的P2波幅显着小于中性条件,低回避动机强度条件下P2的潜伏期显着短于中性条件。认知冲突觉察阶段:相对于中性条件,高、低不同的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诱发下的N2成分波幅显着较大,且在高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诱发下N2潜伏期显着较长。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从行为实验结果得出,个体认知抑制功能受到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的影响,高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阻碍认知抑制功能,低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没有显着影响。(2)从ERPs结果得出,高、低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影响在时间进程上相似。不管是低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条件下,还是高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条件下,都在早期加工阶段和认知冲突阶段对个体的认知抑制起阻碍作用。(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8-05-01)
谌立新,梅丽,侯东敏,张海姬,朱万龙[7](2017)在《动物合作化繁殖中的近交回避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动物个体间不仅存在着激烈的生存斗争,也存在着生殖合作的现象。而这种合作中的帮手与接收帮助者之间通常具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这就增加了近交繁殖的风险。分析得出了动物至少采用亲缘识别、个体扩散、延迟性成熟和繁殖抑制、外群交配4种策略来将近亲交配几率降到最低,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7年20期)
曹敏[8](2017)在《阈下抑郁青少年趋近—回避行为特点及神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每天都会无意识地做出趋近与回避的行为选择。趋近行为指试图接近奖赏等正性刺激的行为,反之,回避行为指试图阻止、逃离或减少与主观上厌恶的负性刺激接触的行为。趋近与回避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模式,也是与生物体的生存、繁衍、避免伤害和死亡等重大主题息息相关的行为。与普通人群相比,抑郁症被试表现出不同的趋近-回避特点,即对正性刺激的趋近行为较少。也有的研究发现,除对正性刺激的趋近行为较少外,还对负性刺激的回避行为较多。但是阈下抑郁被试的趋近—回避行为具有什么特点,是否和抑郁症被试相似?目前研究较少。目的采用对照实验比较阈下抑郁被试、健康对照组被试的趋近—回避行为特点。通过外显反馈—操纵杆实验探讨阈下抑郁被试的外显趋近—回避行为特征,通过内隐反馈—操纵杆实验探讨阈下抑郁被试的内隐趋近—回避行为特征与内隐趋近—回避行为的神经机制特征。通过比较阈下抑郁被试、健康对照组被试的趋近—回避行为与脑电的特点并综合前人有关抑郁症被试趋近—回避行为的报告,回答阈下抑郁是一种独立的异常情绪状况还是抑郁症的过渡阶段这一问题。材料与方法实验一的目的是考察阈下抑郁被试的外显趋近—回避行为特点。通过发放量表的方式筛选出合适的被试参加实验。实验组纳入标准(1)流调用抑郁量表得分≥16,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得分≥16;(2)结构化临床访谈量表(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SCID)符合1种以上4种以下症状,且包括心情低落或兴趣减少其中1项核心症状,症状持续≥2周;(3)右利手。实验组排除标准:(1)有重大身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最近一个月内服用精神类药物;(2)重性抑郁障碍。健康对照组纳入标准为:(1)CES-D<16分,BDI-II<16分;(2)右利手。排除标准与实验组相同。两组被试在年龄、性别上进行匹配。两组被试完成外显反馈—操纵杆实验,记录两组被试的反应时数据。数据分析采用2(组别:实验组/对照组)×3(表情图片类型:悲伤/高兴/厌恶)×2(动作:趋近/回避)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别为组间因素,表情图片类型与动作为组内因素。实验二的目的是考察阈下抑郁被试的内隐趋近—回避行为特点。两组被试的筛选过程与标准同实验一。两组被试完成内隐反馈—操纵杆实验,记录两组被试的反应时数据。数据分析采用2(组别:实验组/对照组)×4(表情图片类型:愤怒/高兴/悲伤/厌恶)×2(动作:趋近/回避)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别为组间因素,表情图片类型与动作为组内因素。实验叁的目的是探索阈下抑郁被试完成趋近—回避行为的神经机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被试的EEG。选取F3,FZ,F4,C3,CZ,C4,P3,PZ,P4中P2、P3平均波幅最大的电位点进行2(组别:实验组/对照组)×4(表情图片类型:愤怒/高兴/悲伤/厌恶)×2(动作:趋近/回避)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别为组间因素,表情图片类型与动作为组内因素。结果1、在实验一外显反馈—操纵杆实验中,阈下抑郁被试趋近愉快表情图片的反应时(1208.18±338.92ms)长于对照组(1058.40±204.22ms)。在呈现负性表情图片(悲伤、厌恶)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2、在实验二内隐反馈—操纵杆实验中,阈下抑郁被试无论在趋近还是回避动作下的反应时都长于对照组(F3,165=5.267,p=0.002),出现反应时的整体延长效果。两组被试对四种表情图片没有表现出主导性的动作趋势。3、在实验叁趋近—回避行为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中,阈下抑郁组Fz点的P2波波幅值大于对照组被试,出现两组之间的组间效应(F1,39=6=4.364,p=0.043),也出现动作方向×表情×组别的交互作用(F3,117=7.163,p<0.001)。结论阈下抑郁青少年的趋近—回避行为与对照组被试不同。阈下抑郁可能是无抑郁与抑郁症之间的过渡状态,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形式。(本文来源于《成都医学院》期刊2017-05-01)
袁欢[9](2016)在《趋近、回避性手臂动作影响发散性思维的因素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散性思维指对开放性问题产生多样性的新颖观点或答案的认知加工过程,其是个体创造性潜能的重要预测变量。已有研究发现,手臂运动影响个体的发散性思维;即,手臂弯曲(arm flexion)与手臂伸直(arm extension)相比,更利于促进发散性思维。本研究对此主题作以推进,探讨手臂弯曲和伸直对发散性思维的效应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继而探讨其内在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由叁个子研究组成。研究一(实验1-3)探讨了物—我距离趋势在手臂运动对发散性思维作用中的影响。距离调节理论认为,手臂弯曲、伸直与物—我距离存在直接关联。物—我距离指目标物体与个体间的距离或距离趋势。对于手臂动作而言,手臂弯曲缩小了物—我距离,可视为趋近动作;而手臂伸直增大了物—我距离,可视为回避动作。需指出,手臂弯曲、伸直与物—我距离的关系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故手臂弯曲、伸直与趋近、回避属性的对应关系也会随之改变。实验1通过操作身体姿势变量(包括端坐和平躺两种水平)以改变手臂动作的物—我距离。结果发现,端坐姿势下手臂弯曲动作、平躺姿势下手臂伸直动作的物—我距离呈缩小趋势,二者作为趋近动作促进了发散性思维。实验2采用组内设计多试次的实验范式,进一步证实平躺姿势下手臂伸直的物—我距离呈缩小趋势,其作为趋近动作促进了发散性思维。实验3通过操作指导语以改变个体对手臂动作物—我距离趋势的认知。结果发现,当个体将手臂弯曲认知为接受物体的动作,或将手臂伸直认知为伸手拿物体的动作时,二者的物—我距离被认知为呈缩小趋势;相应地,个体的发散性思维表现在该趋近动作条件下得以提升。研究二(实验4-5)探讨了在身体姿势固定条件下,情绪在手臂运动对发散性思维作用中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刺激会诱发趋近动作,消极情绪刺激会诱发回避动作。基于此,手臂动作和情绪可能存在相容(手臂弯曲—积极情绪,手臂伸直—消极情绪)或不相容(手臂弯曲—消极情绪,手臂伸直—积极情绪)的情境;这种手臂动作和情绪的相容性或不相容性对发散性思维可能产生影响。在实验4中,被试在手臂弯曲或伸直的情况下,通过观看视频诱发积极或消极情绪状态,随后完成发散性思维任务。结果发现,情绪与手臂动作的不相容性更利于促进发散性思维。实验5关注情绪系统而非情绪状态的作用。首先对被试趋近—回避情绪系统的水平进行测评,而后要求不同趋近—回避情绪系统水平的个体完成发散性思维任务。结果发现,情绪系统的趋近、回避与手臂动作的趋近、回避属性处于不相容条件时,更利于促进发散性思维。研究叁(实验6)探讨了身体在平躺姿势下,手臂运动影响发散性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该实验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记录被试在手臂弯曲、手臂伸直、手臂侧放身边(控制条件)叁种条件下完成发散性思维任务时的大脑活动信号。行为结果表明,趋近动作(平躺姿势下伸直手臂)下个体发散性思维表现最好。fMRI结果显示,此条件下大脑奖赏系统(主要涉及尾核和前扣带回)呈现更强的激活。已有研究表明,大脑奖赏系统调节个体趋近奖赏的行为。基于此,本研究发现尾核和前扣带回在手臂伸直条件下的较强激活,可能表明手臂伸直在平躺姿势下确为趋近动作,这支持了实验1和2的结果。此外,鉴于这两个区域参与到执行控制过程中,本实验的发现可能表明手臂趋近动作影响了执行功能,继而对发散性思维产生效应。综上,本研究发现物—我距离趋势的改变影响手臂动作与趋近、回避属性的对应关系,继而影响发散性思维。情绪与手臂动作的趋近、回避属性不相容时,有利于促进发散性思维。fMRI研究表明,手臂趋近动作促进发散性思维可能是因为,执行趋近手臂动作激活了大脑奖赏系统,增强了执行控制功能,进而利于发散性思维。本研究有两方面理论意义:其一,揭示了影响手臂动作对发散性思维效应的两个新因素(即,物—我距离和情绪),探讨了该效应背后可能的认知神经机制,推进了具身创造力的相关研究;其二,扩展了距离调节理论在发散性思维中的应用,拓展了心理不相容理论可能的应用情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11-01)
慈海威[10](2015)在《论利益冲突回避机制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益冲突是导致腐败问题发生的根源,这一论断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当前我国反腐力度持续加大,以治标来赢得治本的时间。就治本之策来说,应积极引入和完善利益冲突回避机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主体范围、适用情形、申请和决定程序、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利益冲突回避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回避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对大鼠被动回避记忆及海马中NR2A、NR2B和p-NR2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记忆减退模型组、Res 20、40、80 mg/kg干组、雌二醇组和假手术组。用去卵巢合并D-半乳糖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记忆减退模型。12周后,用避暗实验检测被动回避记忆,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R2A和NR2B基因、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大鼠进入暗室的潜伏期较短(P <0. 01),错误次数增多(P <0. 01),NR2A和NR2B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P <0. 05),p-NR2B/NR2B比值显着升高(P<0. 05)。Res干预组及ERT组与模型组比较,进入暗室的潜伏期延长(P <0. 01),错误次数减少(P <0. 01),NR2A和NR2B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Res干预组、雌二醇组vs模型组:P <0. 05,P <0. 01); 3个Res组及ERT组NR2A和NR2B蛋白表达明显增加(Res 80mg/kg、其余干预组vs模型组:P <0. 01,P <0. 05;)。3个干预组及雌二醇组p-NR2B/NR2B均有下降(Res 80mg/kg、雌二醇组vs模型组:P <0. 01,P <0. 05)。结论 Res上调NR2A和NR2B基因的表达并且促进其蛋白表达,减少p-NR2B的表达,可能是其改善被动记忆的机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避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杨宝琰,柳玉姣.积极坚持还是消极回避——家庭环境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业坚持的影响机制[J].教育研究.2019
[2].杨倩,张玉森,董瑞瑞,张禄平,宋晨萌.白藜芦醇改善大鼠被动回避记忆及机制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9
[3].王玮瑶,张岩,赵可,孙传博,金清华.海马齿状回区多巴胺D1受体在大鼠主动回避学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4].左亚洲,张亚楠.经验性回避:概念、发生机制及测量[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
[5].翟晶,刘颖,杨青青,陈旭,张碧涛.回避型依恋个体记忆缺损的行为特点及神经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
[6].刘雅楠.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D].信阳师范学院.2018
[7].谌立新,梅丽,侯东敏,张海姬,朱万龙.动物合作化繁殖中的近交回避机制[J].绿色科技.2017
[8].曹敏.阈下抑郁青少年趋近—回避行为特点及神经机制研究[D].成都医学院.2017
[9].袁欢.趋近、回避性手臂动作影响发散性思维的因素及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10].慈海威.论利益冲突回避机制的构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