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炭总医院1551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324-01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慢性全身代谢病。儿童原发性糖尿病主要分为三大类:I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青年成熟期发病性糖尿病。98%的儿童糖尿病为I型糖尿病,发病高峰在5~7岁和青春期。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即“三多一少”。
1护理评估
1.1临床表现
儿童糖尿病起病较急,多有感染或饮食不当等诱因。
1.1.1典型表现多数患儿有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即“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但婴儿多饮、多尿不易被发觉,儿童可因夜尿增多而发生遗尿。年长儿还可出现消瘦、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等体质显著下降症状。
1.1.2酮症酸中毒约40%患儿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常由于急性感染、过食、诊断延误或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等而诱发,且年龄越小者发生率越高。此时除“三多一少”表现外,还有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并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征象:皮肤黏膜干燥,呼吸深长、呼气中有酮味,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随即可出现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1.1.3其他表现对糖尿病控制不佳时可出现生长落后、智能发育迟缓、肝大。晚期可出现蛋白尿、高血压等糖尿病肾病表现,还可出现白内障、视力障碍、视网膜病变,甚至双目失明。
1.2治疗要点
采取胰岛素替代疗法、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消除临床症状、防治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纠正代谢紊乱、防止糖尿病引起的血管损害,使患儿获得正常生长发育,保证其正常的生活活动。
2护理措施
2.1饮食护理
2.1.1总热量食物的热量要适合患儿的年龄、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需要,每日所需热量(卡)为1000+【年龄×(80~100)】,对年幼儿宜稍偏高。
2.1.2热量成分分配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55%,脂肪30%。蛋白质成分在3岁以下儿童应稍多,其中一半以上应为动物蛋白。适当增加含纤维素的食物。
2.1.3热量分配全日热量分三餐,早、中、晚分别占1/5、2/5、2/5,每餐留少量食物作为餐间点心。当患儿游戏增多时可给少量加餐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2.2预防感染
应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避免皮肤的破损,如有毛囊炎或伤口应及时处理;因尿糖的刺激,患儿会出现阴部瘙痒,故便后应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清洗肛周。
2.3指导胰岛素的使用
2.3.1胰岛素的用法胰岛素制剂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按起效时间不同分三种:普通胰岛素(RI)、中效珠蛋白胰岛素(NPH)和长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一般需要混合使用。
2.3.2胰岛素的注射部位有计划地按顺序在臀部、大腿内侧及前侧、上臂前外侧及前内侧、腹部等部位轮换进行皮下注射,注射点相隔2.0cm左右,1个月内不要在同一部位注射两次,以免局部皮下脂肪萎缩硬化。
2.3.3注意事项
(1)每次尽量用同一型号的1ml注射器以保证剂量的绝对准确。按照先RI后NPH顺序抽取药物,混匀后注射,以免长效制剂混入短效制剂而影响其速效性。
(2)防止胰岛素过量或不足:胰岛素过量会发生Somogyi现象,即在午夜至凌晨时发生低血糖,在反调节激素作用下使血糖升高,清晨出现高血糖,只需减少胰岛素用量即可消除。当晚间胰岛素用量不足会发生清晨现象,即在清晨5~9时呈现血糖和尿糖增高,可加大晚间胰岛素注射剂量或将注射时间稍往后移即可。
2.4对症护理
2.4.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血气、电解质以及血和尿液中糖和酮体的变化。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为纠正脱水、酸中毒快速输液用,另一条静脉通道输入小剂量胰岛素;遵医嘱给予碱性溶液与补钾。积极寻找病因,常规做血、尿培养,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源,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2.4.2低血糖患儿的护理多见于胰岛素过量或进食太少时,表现为突发饥饿感、心慌、手抖、面色苍白、无力、头晕、出汗、脉速,严重者可发生惊厥、昏迷、休克甚至死亡。一旦发生立即平卧,口服糖水或糕点,必要时按医嘱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40ml。
2.5健康指导
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本病的基本知识,告知家长糖尿病是终身性的疾病,患儿必须学会将饮食控制、胰岛素治疗及运动疗法融人生活的一部分。鼓励和指导患儿及家长独立进行血糖和尿糖的监测,学会用纸片法监测末梢血糖值,用班氏试剂或试纸法作尿糖监测;详细告知并教会家长正确抽吸和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时间、用药后的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教育患儿随身携带糖块及卡片,写上姓名、住址、病名、膳食治疗量、胰岛素注射量、医院名称及负责医师,以便任何时候发生并发症可立即救治。
参考文献
[1]张文庆.胰岛素泵的应用与护理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年01期.
[2]马风华,郑燕.糖尿病患者126例心理分析及护理[J].河北中医,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