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技能论文-刘艳春,李云

翻译专业技能论文-刘艳春,李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专业技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藏族学生,翻译专业技能,发展路径

翻译专业技能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春,李云[1](2019)在《藏族学生翻译专业技能发展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对外合作交流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培养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成为民族类高校外语专业面临的当务之急。通过分析英语专业藏族学生翻译专业技能发展的制约因素,论述了提高其翻译专业技能的方法,探索了其翻译专业技能发展的路径。(本文来源于《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云,邓睿[2](2019)在《藏族学生翻译专业技能叁维模式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服务新时期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日益扩大的对外合作交流规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养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成为民族类高校外语专业面临的当务之急。在分析藏族学生翻译专业技能发展路径和藏汉英语专业学生翻译专业技能构成模块的异同的基础上,通过藏族学生翻译专业技能叁维模式的构建,制定科学的翻译专业技能训练模式,以期把更多的民族类高校藏族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化"翻译人才。(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朱琳[3](2018)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硕士(MTI)专业技能培养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硕士专业成立十年来,规模快速扩张,但翻译专业技能培养实效有待提高。翻译技能心理是一种具身认知过程,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对此进行阐释,并针对目前MTI教育在教材教法中存在的教材内容过时和单一、教法无法突显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等问题,提出以学生具身认知经验为核心的MTI学生翻译技能培养策略,包括技能培养的指导原则和具体建议。指导原则要求叁个方面的有效衔接:课内外系统衔接、认知发展不同阶段有效衔接、教学与职业化特点衔接。具体建议是对MTI教育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建议,旨在突显学习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系统的具身认知经验的积累,这是有效提升翻译硕士专业技能的核心思想。(本文来源于《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郑力为[4](2018)在《《语言教师专业技能与知识评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英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全球各地区对专业英语教师的需求也不断攀升,英语教师培训也蓬勃发展起来。人们对英语语言能力本身的关注,随之延伸至对语言教师群体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评估的关注。《语言教师专业技能与知识评估》一书分为历史与背景、发展与评估、评估的具体标准以及评估实例四个部分,本文是此书第一部分第二章的翻译实践报告。作者以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莱斯的文本类型分类及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运用重组法、分切、肯定与否定、语态变换等翻译方法来解决翻译过程中在词汇层面、隐喻以及句法层面的问题。希望本文能够引起英语学习者们对英语教师语言能力测评领域的关注,并为后来译者翻译类似文本及解决类似翻译问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刘艳春[5](2015)在《翻译专业技能的认知建构及培养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要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操作型翻译专业人才。那么,必须在培养过程中,首先找到"翻译专业人才"获取翻译专业技能行之有效的途径,才能实现如上培养目标。探讨翻译能力和翻译专业技能的关系,界定具备翻译专业技能的依据——译者的认知变化,探索达到认知变化从而具备翻译专业技能的途径,这些都是建设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设计等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刘晓华,龙丽伟,梁国华[6](2014)在《认知视角下的翻译专业技能构成与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认知角度深入到翻译技能,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结合语篇翻译理论,探讨相关的翻译技能。(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4年16期)

刘艳春[7](2014)在《翻译专业技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专家学者对翻译的研究已发生根本上的转变。自二十世纪80年代,已从译者和产品研究扩大到翻译过程及其对翻译产品影响的研究。从90年代后期,翻译研究又从翻译能力延伸到翻译专业技能研究。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语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翻译专业技能还涵盖了本地化、术语、编译、技术写作等领域的各种技能。为满足时代的需要,高校和翻译培训机构需培养能够应对社会需求的、具有翻译专业技能的人才。为此,翻译专业技能的研究成为本研究的主题。翻译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各方面能力。国内外大批专家学者将其称为翻译能力,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他们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组成翻译能力的成分构成及翻译策略在众多子能力的核心作用,鲜有人以翻译能力研究为基础,从认知科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专业技能。现今随着翻译产业转向职业化、信息化、网络化、产业化,加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对于拥有翻译专业技能译者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因此,嗟需研究翻译的专业技能,建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复杂的思维过程。译者的认知能力对翻译质量有着深刻影响。只有从不同层面了解译者的认知资源和认知能力,才能够将其培养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专家译者。同时,在培养专家译者的过程中,还需了解其在不同的翻译专业技能发展阶段认知变化的规律。综上所述,本文所研究的对象确定为翻译专业技能,一般译者产生同专家译者相同认知变化特征和模式的途径以及翻译专业技能的理论研究如何为译者培养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将按如下五章展开:首先,引言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支撑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根据,还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方法论。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翻译领域里中外专家与学者对翻译能力和翻译专业技能的研究。通过回顾两个研究领域的历史沿革,了解了主要代表人物所依据的理论基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所获得的前沿性成果,从而确定了本研究所应用的由美国着名翻译专业技能领域理论家乔治.施里夫提出的翻译专业技能理论(COTE)---翻译专业技能认知特征理论。第叁章重点论述了翻译专业技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在介绍了语言服务行业、本地化、技术写作等领域(视如上领域为翻译专业技能的扩展)的发展状况后,分析了翻译专业技能在其中发挥的具体作用。第四章着手对翻译领域专业技能的发展进行个案研究。简要进行了理论层面上的讨论后,较详细地描述了实验的构思,过程和方法,记录了所诱出的受试在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有效数据。本研究采用了实验研究中较为科学的叁角测量法(Triangulation):即通过对有声思维(TAPs)所获取的质性数据、电脑操作记录软件(Translog)所获取的量性数据及译后追溯性访谈(Retrospective Interview)所提取的语料相互进行比对与分析,得出了可靠度与效度较高的结论,较为科学地验证了COTE理论在中国翻译环境下,尤其是对汉英翻译的解释力与涵盖性。藉此,归纳出翻译专业技能的结构、发展阶段及获取翻译专业技能可行性方法---有目的性之操练(Deliberate Practice)。最后一章的研究重点是,解决翻译过程实验研究中得出的数据与结论如何在实际翻译教学中加以应用的问题,并结合现有的教学方法,总结出适用于中国本土的一般译者翻译专业技能的培养路径。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即厘清了翻译能力同翻译专业技能的异同、检验了个案研究实验工具,尤其是Translog的操作性及准确性,通过Triangulation部分验证了翻译专业技能理论的解释力。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和理论验证对于今后翻译领域的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翻译专业技能有一定借鉴作用,有利于以实验研究作为切入点,从认知科学和翻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视角,对翻译专业技能进行科学理性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4-05-01)

彭芸[8](2013)在《基于专业技能标准的翻译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6年教育部首批叁所高等院校(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试办翻译本科专业以来,我国内陆翻译专业本科教育正式脱离了外语教育的桎梏,迅猛发展。截止2012年底,共有57所高校获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尽管如此,我国内陆的翻译专业本科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对翻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设定都大相径庭。鉴于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的成效有着莫大的影响,要培养出一批合格的翻译专业人才,就要筹划出一份系统科学、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课程设置方案。本论文从课程设置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拟提出了一项专业技能标准,按此对翻译本科专业课程进行模块设置,以期解决当前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当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本论文首先收集了我国内陆数十所高等院校的翻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当前翻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翻译专业技能要求与英语专业技能要求雷同、翻译专业技能内容过于宽泛、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来支撑翻译专业技能的培养。基于以上认知,本论文将翻译本科专业技能划分成四个要素——双语技能、翻译技能、辅助技能及实践技能,并详尽描述了各个技能所需达到的标准。其后,本论文依照该标准将翻译本科专业课程划分为四个对应的模块——双语模块、翻译模块、辅助模块及实践模块,并阐释了每个模块内的大致课程设置内容,以期学生在翻译专业本科阶段获得一名合格译者所必备的各项技能。本研究认为,翻译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以翻译本科专业技能标准为参照基准,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生们的翻译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改善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本论文从翻译本科专业技能标准这一角度研究了我国当前的翻译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并得到以下启示:一、为增进翻译本科专业技能测评的信度和效度,翻译技能应当妥善权衡翻译能力和翻译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翻译本科专业技能标准测评的方式应该将形成性测试和终结性测试相结合。二、在设置翻译本科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依照翻译本科专业技能标准中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对翻译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的描述,应针对性地开设四个课程模块,.各个模块中的内容也应按照学生的翻译学习规律由易及难地开设相关课程,强调课程与课程、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相关性、连续性、层级性和多样性。叁、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育体制下,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合理调整其课程模块内容及教学侧重方向,以期最大限度地为我国翻译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服务,从而提高我国翻译专业人才的总体水平。(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4)

翻译专业技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服务新时期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日益扩大的对外合作交流规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养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成为民族类高校外语专业面临的当务之急。在分析藏族学生翻译专业技能发展路径和藏汉英语专业学生翻译专业技能构成模块的异同的基础上,通过藏族学生翻译专业技能叁维模式的构建,制定科学的翻译专业技能训练模式,以期把更多的民族类高校藏族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化"翻译人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专业技能论文参考文献

[1].刘艳春,李云.藏族学生翻译专业技能发展路径[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

[2].李云,邓睿.藏族学生翻译专业技能叁维模式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3].朱琳.具身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硕士(MTI)专业技能培养策略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郑力为.《语言教师专业技能与知识评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重庆大学.2018

[5].刘艳春.翻译专业技能的认知建构及培养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5

[6].刘晓华,龙丽伟,梁国华.认知视角下的翻译专业技能构成与习得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7].刘艳春.翻译专业技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

[8].彭芸.基于专业技能标准的翻译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  

翻译专业技能论文-刘艳春,李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