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油酸甘油酯论文-李修刚,丁谦,吴宜佩,叶晓清,石崇杰

二油酸甘油酯论文-李修刚,丁谦,吴宜佩,叶晓清,石崇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油酸甘油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油酸甘油酯,固体碱,甘油,油酸

二油酸甘油酯论文文献综述

李修刚,丁谦,吴宜佩,叶晓清,石崇杰[1](2019)在《固体碱催化合成叁油酸甘油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固体碱NaOH-γ-Al_2O_3为催化剂通过真空脱水催化甘油和油酸酯化反应合成了叁油酸甘油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对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甘油与油酸物质的量比为1∶3.3,催化剂用量为油酸质量的0.3%,反应温度230℃,反应时间6 h时,叁油酸甘油酯的转化率最高,可达99.1%。(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纪小峰,李善建,李丛妮,李谦定[2](2019)在《单油酸甘油酯的合成及对柴油润滑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硼酸保护法,以中间体硼酸双甘油酯和油酸为反应物,在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氮气保护,二甲苯为携水剂的条件下合成了单油酸甘油酯。考察了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并评价了其抗磨性能。结果表明,合成单油酸甘油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中间体硼酸双甘油酯与油酸物质的量比为1∶1.5,反应温度为170℃,反应时间为4 h,催化剂用量为油酸质量的3%。在该条件下,酯化率可以达到86%以上。采用高频往复试验机测试了单油酸甘油酯的抗磨性能,在加入量为190μg/g时,可使钢球的磨斑直径从610.90μm降低为395.20μm。(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纪小峰[3](2018)在《油酸甘油酯的合成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油和油酸为反应物,在固体酸催化剂、氮气保护、二甲苯为携水剂的条件下,合成了油酸甘油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对其产物进行了定性表征,并评价了其理化性能和抗磨性能。合成油酸甘油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4 h,催化剂用量为油酸质量的1.5%,在该条件下,酯化率可以达到98.84%。采用高频往复试验机测试了油酸甘油酯的抗磨性能,在加入量为190μg·g-1时,可使钢球的磨斑直径从610.90μm降低为364.40μm。(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8年11期)

成实,王欣,刘宝林[4](2018)在《油酸甘油酯体系的低场核磁共振弛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油酯体系低场核磁共振(LF-NMR)弛豫特性的研究有助于脂质重构进程的快速监测及产物分析.本文主要对不同酯化度的单一或混合油酸甘油酯体系的LF-NMR弛豫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酸甘油酯呈现叁个弛豫峰;随酯化程度增加或温度升高,单组分和多组分弛豫时间均增大,各峰面积比例有一定改变,且酯化程度越高,弛豫时间的变化幅度越大;对二元和叁元油酸甘油酯体系而言,随叁油酸甘油酯(GTO)比例增至40%,单组分和多组分弛豫时间均增大,S_(22)峰面积比例增加,而S_(23)减小;叁元混合体系的LF-NMR弛豫特性经主成分分析(PCA)后,混合体系在得分图上随GTO比例及二油酸甘油酯/单油酸甘油酯配比(GDO/GMO)的变化而呈规律性分布.(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张智鑫[5](2018)在《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废弃食用油脂是生产和生活中废弃的低品质油脂,直接排放和不法加工会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再生资源,将废弃油脂“变废为宝”,实现废弃油脂的资源化利用,以废弃油脂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生物润滑油、表面活性剂等重要的精细化学品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研究方向。表面活性剂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材料。以废弃油脂为可再生原料合成表面活性剂是废弃油脂资源化利用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也符合现代表面活性剂工业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单脂肪酸甘油酯是废弃油脂转化利用的重要产物之一,其本身可以作为乳化剂进行使用。由于分子中含有羟基基团,单脂肪酸甘油酯通过羟基官能化反应接枝亲水基团可以合成水溶性优异的新型表面活性剂。马来酸酐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能够与含羟基化合物通过酯化反应合成表面活性剂。有鉴于此,本论文以马来酸酐和单油酸甘油酯为原料,通过羟基官能化反应接枝羧酸基团合成了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再经中和反应得到了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基团贡献法和热力学经验公式研究了单油酸甘油酯与马来酸酐的酯化反应在298~428 K温度范围的热力学数据。结果表明,在298~428 K温度范围内,生成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和双酯的两个子反应的焓变?H_r~?均小于0,为放热反应;熵变?S_r~?均大于0,酯化反应为不可逆过程;吉布斯自由能?G_r~?均小于0,酯化反应可以自发进行;平衡常数k~?的值远大于1,酯化反应可以正向反应完全。根据热力学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在298~370 K温度范围利于生成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2)以单油酸甘油酯和马来酸酐为原料,丙酸钠催化酯化反应,经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合成了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优化了酯化反应工艺条件:马来酸酐与单油酸甘油酯的摩尔比为2:1;反应时间为1 h;反应温度为90oC;催化剂用量为10%。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确认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即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3)测试了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MGSC)的Krafft点、表面张力、发泡性能、乳化性能、钙皂分散性能、耐盐性能和抗硬水性能,结果表明:MGSC的T_K值小于0,展现出了优良的低温溶解性;MGSC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37×10~(-4) mol·L~(-1),该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_(cmc)为33.90mN·m~(-1),通过研究MGSC的表面参数,MGSC展现出了优良的降低表面张力能力和效率;MGSC的初始发泡体积为300 mL,5 min后泡沫体积为290mL,其泡沫稳定性为96.7%,展现出了优良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MGSC对液体石蜡的乳化时间为114 s,其乳化能力一般;MGSC的钙皂分散指数为45%,展现出良好的钙皂分散能力。MGSC在NaCl的浓度为8%的水溶液中开始出现浑浊现象,其耐盐性能一般。MGSC在钙硬度为12 mmol·L~(-1)的水溶液中出现乳色,平均稳定性为4级,具有良好抗硬水性能。综上所述,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表现出优良的表面活性剂性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智鑫,李旭,董晋湘[6](2018)在《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油酸甘油酯和马来酸酐为原料,以丙酸钠为催化剂,经酯化、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合成了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适宜的酯化反应工艺条件:马来酸酐与单油酸甘油酯摩尔比为2∶1;反应时间为1h;反应温度为90℃;催化剂用量10%(相对于单油酸甘油酯的摩尔分数)。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的表面活性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性能,25℃时临界胶束浓度ccmc为1.37×10-4mol/L,对应的表面张力γcmc为33.9mN/m,饱和吸附量Γmax为2.52×10~(-10) mol/cm~2,分子最小吸附面积Amin为0.66nm~2,降低表面张力效率因子p(c20)为4.41,泡沫体积为300mL,泡沫稳定性为96.7%,乳化分水时间为144.5s.随着温度升高,ccmc,γcmc和Γmax均减小,Amin和pC20增大,发泡能力增强。(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公召,马超[7](2017)在《油酸甘油酯的合成及其改善柴油润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甲苯为携水剂,油酸和甘油为原料合成了二油酸甘油酯与叁油酸甘油酯的混合物。实验考察了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对甲苯磺酸(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是:n(丙叁醇)∶n(油酸)=0.7∶1;反应温度155~160℃;反应时间9h;催化剂用量5%;甲苯(携水剂)用量20%,在此条件下油酸的酯化率达99.4%,产物的酸值(mg·KOH/g)<2。用HFRR法评定产物抗磨性能,结果表明:在低硫柴油中添加300mg/kg时,磨斑直径从830μm降至386.6μm,且不影响低硫柴油的其他理化性质。(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7年11期)

周萌萌,郭偲,潘倩雯,李力,刘宏[8](2017)在《大豆卵磷脂/二油酸甘油酯溶致液晶的制备、表征及其作为醋酸奥曲肽载体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并表征由大豆卵磷脂(SPC)、二油酸甘油酯(GDO)构成的溶致液晶,考察其作为醋酸奥曲肽载体的缓释性能。方法:以SPC和GDO为液晶材料,在处方筛选的基础上,用偏光显微镜对不同配比的SPC/GDO体系吸水后的溶致液晶结构进行确证;以醋酸奥曲肽(OA)为模型药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载药溶致液晶的体外释药特征。结果:SPC和GDO可形成通针性良好的体系,且含有醋酸奥曲肽的SPC/GDO溶致液晶具有显着的药物缓释功效。结论:SPC/GDO体系溶致液晶能显着延缓模型药物的释放,可作为长效制剂的释药系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7年23期)

李雪[9](2017)在《单油酸甘油酯减摩性能及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缸套-活塞环配对副是柴油机中最重要的摩擦副之一,其工况十分恶劣,且润滑状态随曲轴转动而周期性变化。摩擦改进剂能够在表面形成有序的、紧密排列的多分子层,其外层相互松散地粘附在一起,容易被剪切掉,提供低的摩擦系数,因而能降低边界与混合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力。通过提高润滑油的减摩性能可以减少油耗,从而节省燃料、提高经济性、降低机械损失。单油酸甘油酯作为绿色、环保的有机摩擦改进剂,具有优良的减摩效果,但针对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缺乏减摩性能及减摩机理研究。因此,研究单油酸甘油酯针对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减摩性能,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摩擦损耗,提高机械效率。本文以铸铁缸套-PVD活塞环为配对副,采用对置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探究边界润滑条件下,单油酸甘油酯的减摩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理。试验条件为载荷10MPa,转速200r/min,摩擦时间4h,温度范围70-150℃。采用高速流体润滑试验机,研究流体润滑条件下,单油酸甘油酯的减摩效果及作用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润滑模型,计算单油酸甘油酯润滑体系的径向分布函数,回转半径,温度变化,上、下铁原子壁面所受应力,剪切黏度变化,相对浓度等参数的变化趋势,分析减摩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边界润滑条件下,单油酸甘油酯具有优良的减摩效果,在低温下,其结构为直链且官能团在碳链末端,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能力;高温条件下,摩擦化学反应起到主要的减摩效果,该化学反应膜主要为羰基与铁发生作用的铁皂反应膜。此外,摩擦过程中,游离态的羟基会与断裂的碳链发生反应。流体润滑条件下,单油酸甘油酯同样具有减摩效果,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剪切稀释和边界滑移现象,是流体润滑条件下,起到优异的减摩效果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7-06-01)

张星一,马迪,郑亚真,许梁,高缘[10](2016)在《油酸及单硝酸异山梨酯载入量对单油酸甘油酯液晶体系相图及体外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油酸(OA)及单硝酸异山梨酯(ISMN)载入量对单油酸甘油酯(GMO)液晶体系相图及药物释放的影响。制备GMO/H_2O,GMO/H_2O/ISMN和GMO/H_2O/OA 3种液晶体系的相图,考察了GMO的吸水行为及ISMN从GMO液晶载药体系的释药特性。结果表明,药物从GMO中的释放属于扩散释放,ISMN载入量的升高加快液晶体系的释药速率,而油酸载入量的增加使释药减慢。本研究为GMO液晶体系的载药及附加剂的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二油酸甘油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硼酸保护法,以中间体硼酸双甘油酯和油酸为反应物,在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氮气保护,二甲苯为携水剂的条件下合成了单油酸甘油酯。考察了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并评价了其抗磨性能。结果表明,合成单油酸甘油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中间体硼酸双甘油酯与油酸物质的量比为1∶1.5,反应温度为170℃,反应时间为4 h,催化剂用量为油酸质量的3%。在该条件下,酯化率可以达到86%以上。采用高频往复试验机测试了单油酸甘油酯的抗磨性能,在加入量为190μg/g时,可使钢球的磨斑直径从610.90μm降低为395.20μ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油酸甘油酯论文参考文献

[1].李修刚,丁谦,吴宜佩,叶晓清,石崇杰.固体碱催化合成叁油酸甘油酯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2019

[2].纪小峰,李善建,李丛妮,李谦定.单油酸甘油酯的合成及对柴油润滑性能评价[J].应用化工.2019

[3].纪小峰.油酸甘油酯的合成与性能评价[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8

[4].成实,王欣,刘宝林.油酸甘油酯体系的低场核磁共振弛豫特性研究[J].波谱学杂志.2018

[5].张智鑫.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18

[6].张智鑫,李旭,董晋湘.单油酸甘油酯琥珀酸单酯羧酸钠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8

[7].刘公召,马超.油酸甘油酯的合成及其改善柴油润滑性研究[J].化学世界.2017

[8].周萌萌,郭偲,潘倩雯,李力,刘宏.大豆卵磷脂/二油酸甘油酯溶致液晶的制备、表征及其作为醋酸奥曲肽载体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

[9].李雪.单油酸甘油酯减摩性能及机理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7

[10].张星一,马迪,郑亚真,许梁,高缘.油酸及单硝酸异山梨酯载入量对单油酸甘油酯液晶体系相图及体外释放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6

标签:;  ;  ;  ;  

二油酸甘油酯论文-李修刚,丁谦,吴宜佩,叶晓清,石崇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