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1-10月香港纺织制品进出口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史同文[1](2018)在《全球价值链下山东省纺织业的产业升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纺织业发展历史悠久,山东省目前是国内纺织几大强省之一,同时具有国内外知名的几大纺织公司。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纺织业的国际转移,山东纺织业以承接纺织品加工制造环节的方式加入了纺织业的国际分工体系,融入了纺织业的全球价值链。山东省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使纺织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在纺织业的全球价值链中,加工制造环节是附加值极低的环节,属于价值链中被治理的部分,而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才属于附加值高的环节,这一部分被发达国家掌握纺织业核心技术同时具有强大品牌优势和营销渠道的企业所占领。因此山东省纺织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获取的经济收益却并不高。并且近几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使山东省纺织业处于发展的困境中,产业升级刻不容缓。本文首先分析了山东省纺织业发展历史看出山东省纺织业发展的基础,并运用大量数据对于目前山东省纺织业发展的程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山东省纺织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山东省纺织业向价值链更高层次转变的障碍。然后,对纺织业的全球价值链及其分工利益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大量数据对山东省纺织业的价值链结构及其在全球价值链的融入程度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山东省纺织业产业升级的三大机制,在此基础上,根据山东省纺织业以几大龙头企业为首、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行业特征,提出了山东省纺织业进行产业升级的多种路径。最后,根据前面提到山东省纺织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产业升级机制、路径等,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保证相应政策的现实性和系统性。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综合查阅了历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国研网纺织工业统计数据库、山东省及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在运用了大量数据分析山东省纺织业行业规模、产值及技术和品牌建设情况的基础上,计算出来山东省纺织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纺织业的价值链结构不合理且参与国际分工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这也是山东省纺织业无法取得全球价值链治理者地位的关键原因,由此揭示出了山东省纺织业尽快实现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要性。然后,论文通过山东省统计年鉴等数据来源,选取了山东省纺织业产业升级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新产品产值率、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和进出口相对平均单价水平等几个衡量指标,来综合分析近十年来山东省纺织业的产业升级水平。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SPSS软件,综合分析了山东省纺织业近十年来产业升级水平,结果发现,近十年来山东省纺织业整体产业升级水平是下降的。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来深入探讨山东省纺织业真正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和机制,并为相关的政府和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
王东慧[2](2018)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波动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此举相当于迈出人民币国际化实质性的一步。在此之后,我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签订双边货币合作协议,并配合其他政策不断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发展。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结算规模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2013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规模突破4万亿元,直到2015年结算规模仍然保持增长,全年累计达到7.23万亿元。但是,2015年“8.11”汇改打破了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局面,2015年年末结算规模增速已明显下降,2016年全年结算总规模为5.23万亿元,同比下降了 28%。2017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仍呈下降趋势,金额为4.36万亿元。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波动成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政策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持续发展。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文献后,将中日比较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相结合,认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的波动与汇率的波动有关,同时,完善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对其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而经济及贸易发展水平的变化也是其波动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发展,建议继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加强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提高出口企业的议价能力及发挥我国特有的政策优势。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并简要说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通过梳理关于计价货币选择理论的文献,再结合关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影响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下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从结算规模和业务结构两个方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通过中日对比分析发现贸易产品结构及地理结构对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具有重要作用;第五章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作为切入点,综合考虑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经济及贸易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如何引起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的波动,特别是深入分析了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影响机制;第六章利用VAR模型更加直观地分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成因,指标选择与处理的优化、样本范围的扩大使本文的实证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时效性;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为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丁珽[3](2015)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认为加工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在促进制造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工人培训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的下滑,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困境日趋明显,并且由于自身存在的路径依赖性、企业战略模糊和人才匮乏等缺陷,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加工贸易企业生死攸关的战略选择。目前对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多停留在产业层面,针对企业层面的定量研究较少,而且以往研究通常对“转型”和“升级”两个概念缺乏有效划分,转型路径的战略选择逻辑分析较为单一。因此本文拟从微观视角对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公司治理和战略选择两个层面的分析,在动态竞争理论和动态能力视角下,厘清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战略选择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文章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定义问题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使用访谈、问卷、二手数据等方式采集数据样本,建立数学模型对理论框架进行了检验和拓展。并依据动态竞争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建立了一个关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的理论框架模型,采用多案例比较与和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两组六个典型(每组三个案例)的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过程的案例剖析。通过实证分析,在公司治理层面得出结论:无形资产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起重要作用,高管持股能更有效地发挥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加工贸易企业的规模和转型升级效果呈反比;民营企业应当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中扮演主导角色。通过案例分析,在企业战略层面得出结论:一是“转型”和“升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转型”是当加工贸易企业遇到环境威胁并感知竞争张力后所采取的战略措施,而“升级”则是转型战略实施后所获得的战略绩效与结果。“转型”包括两种战略选择:一个是资源转向战略,侧重企业把核心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应用于新领域或者获取新资源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过程;另一个是资源聚焦战略,关注深入镶嵌于全球生产价值链条的加工贸易企业,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客户的能力。二是加工贸易企业竞争张力、动态能力对其转型战略选择及由此带来的升级结果的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加工贸易企业感知的竞争张力与其所处环境的竞争对手规模、竞争能力差距以及市场重叠度正相关,竞争张力的不同导致了转型升级路径的差异,正确的感知和判断竞争环境对战略选择至关重要。加工贸易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现实的动态能力状况选择适宜的转型战略路径。当竞争环境张力明显并且企业具备资源识别、整合和重新配置的动态能力,可以选择资源转向策略;而身处环境竞争张力相对较弱、具备一定具体战略和行为执行力的企业,则可以在现有的全球产业价值链条上做横向扩展,选择资源聚焦战略。不同的竞争策略获得的升级效果是不同的,采用策略性资源转向战略的企业更多地获得了产品升级、全球产业价值链纵向攀升、国际市场开拓以及获得新的经营方式或者商业模式转变的效果;而采用资源聚焦战略的加工贸易企业则更多地获得技术创新成果、在全球产业链中横向深化,同时也可以带来经营方式转变,产品和工艺升级的效果。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微观视角对企业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实证和案例分析,在公司治理和企业战略两个维度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次,在研究中,将“转型”和“升级”两个概念进行了明确区分,并从演化的角度,根据动态竞争和动态能力理论定义了“环境张力—动态能力—转型战略—升级绩效”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演化路径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研究,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宏观方面建议:一是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的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层面的导向和扶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实施更契合本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和目标的转型升级;二是用行政手段加剧高耗能、高污染加工贸易企业感知的竞争张力,迫使这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尽快进行转型升级,实现国家对加工贸易的产业调整和布局。三是对于加工贸易行业中的国有企业考虑进行所有制调整,充分发挥民营资本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微观层面建议中小加工贸易企业通过重新设计主导价值链,建立对产品品质的管理;专注于细分市场,专业化发展;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提升细分市场营销能力;坚定企业战略目标,抵制短视行为四个方面的努力,聚焦资源,努力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成长和转型升级。
肖芳[4](2007)在《中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已经进入“后配额时代”,澳大利亚逐渐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中澳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内贸易以互补为主,竞争为辅。论文具体计算了纺织品服装出口澳大利亚前九名的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印度、韩国、美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西兰)1993、1999、2005年各自的贸易竞争指数、市场占有率指数、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贡献率指数、区域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计算结果就纺织纤维、纺织物、服装分别进行综合评分和排序,排序结果获得聚类分析的验证。论文进一步从产业环境、产品、企业三方面,分析我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排序结果现状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对澳大利亚出口同时受到印度、印尼、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双重夹击。与主要竞争国家相比,我国纺织纤维不具有竞争力,纺织物和服装具有明显优势。优势主要在于低成本劳动力转化成的价格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劣势是产品结构单一,低档产品比例过大,缺乏品牌,在产品、企业、技术层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论文针对劣势提出了相关政策与建议。
林民盾[5](2006)在《横向产业理论研究 ——兼析香港工业北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商品及商品形成的属性作为理论研究的基本因子,通过对商品形成过程中知识和要素的不同含量与不同分布的分析,提出商品形成的三个基本过程,以及商品形成过程的三个对应组织,进而推理出对传统三次产业纵向糅合并横向切断的横向产业理论,即包括设计研发产业、生产制造产业和营销服务产业的横向产业理论,并利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理论模型对横向产业模式进行论证。 通过模块化生产案例分析,论证模块化企业的效应及模块化生产方式与企业组织对传统产业的横向影响。通过利丰公司的案例,分析现代企业在现代知识经济、全球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模式,论证现代企业在产业融合环境下在横向产业框架下的具体位置。 利用上述理论对香港特区工业北移现象,进行了较全面的产业生产要素与产业发展分析,剖析香港工业北移的原因,以及北移后的工业对香港经济的作用,探索香港没有传统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并结合笔者在福建的营商经验,比较两地的优势产业要素,提出闽港经济合作的可行选择。
王纲[6](2005)在《论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已经成为各国和地区扩大对外经贸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趋势在多边贸易进程缓慢和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形势下,对内地、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为Closer EconomicPartnership Arrangement,简称CEPA)分别于2003年6月29日和10月17日由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在香港和澳门签署。至此,内地与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之间,正式建立起了自由贸易关系,标志着内地与港澳经贸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虽然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同属中国,但香港、澳门又是单独的WTO成员、属于单独的关境区。因此内地与港澳建立的更紧密经贸关系是符合WTO有关规定的要求,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之一。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阐述,简要介绍了CEPA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CEPA实施以来对港澳及内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并简要论述了CEPA与WTO之间的关系。
杨小佛[7](1985)在《今后十年的香港经济前景》文中研究指明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以来,各方反应良好,人心安定,香港经济呈欣欣向荣之势.这是因为联合声明及其附件对我国在香港恢复主权后,实行一国两制和保证五十年不变的政策提供了具体的安排,使有关问题明朗化,从而起了两个积极作用;一是消除了投资者对香港可能出现任何干扰的疑虑,为今后十年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通过这十年的健康发展,为1997年以后继续发扬优势,保持香港在亚太地区的金融、贸易、保险、旅游等中心地位打好基础.
二、2002年1-10月香港纺织制品进出口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1-10月香港纺织制品进出口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价值链下山东省纺织业的产业升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一、概念界定 |
(一)全球价值链 |
(二)产业升级 |
二、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理论阐释 |
(一)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 |
(二)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 |
(三)全球价值链与微笑曲线理论 |
第三章 山东省纺织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
一、山东省纺织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一)纺织行业总产值及从业人员逐年减少 |
(二)产业用纺织业和服装用纺织业发展不均衡 |
(三)出口结构不断深化调整 |
(四)纺织技术水平逐步提升 |
(五)自主品牌建设水平逐渐提高 |
二、山东省纺织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企业生产成本上涨 |
(二)技术装备落后、高端人才储备不足 |
(三)国外纺织市场趋于饱和、国内市场开发不足 |
(四)中小企业品牌建设滞后 |
第四章 山东省纺织业融入全球纺织业价值链的情况分析 |
一、全球纺织业价值链的结构与分工利益 |
(一)全球纺织业价值链的结构 |
(二)全球纺织业价值链的分工利益 |
二、山东省纺织业的价值链结构 |
三、山东省纺织业融入全球纺织业价值链的程度分析 |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下山东省纺织业的产业升级水平评估 |
一、产业升级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
(一)工艺流程升级的指标构成 |
(二)产品升级的指标构成 |
(三)功能升级的指标构成 |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产业升级水平的综合得分及结果分析 |
(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产业升级水平的综合得分 |
(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全球价值链下山东省纺织业产业升级机制及路径选择 |
一、山东省纺织业产业升级机制 |
(一)市场调节机制 |
(二)宏观调控机制 |
(三)技术创新机制 |
二、山东省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路径选择 |
(一)工艺流程升级路径选择 |
(二)产品升级路径选择 |
(三)功能升级路径选择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全球价值链下山东省纺织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
(一)多角度提升山东省纺织业技术水平 |
(二)多角度打造山东省纺织知名品牌 |
(三)多举措提高山东省纺织产业升级的可操作性 |
(四)多方面解除障碍,促进产业升级机制发挥作用 |
(五)化危机为产业升级动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波动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
一、基于贸易对象、交易成本和产品异质性的视角 |
二、基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视角 |
三、基于宏观因素的视角 |
第二节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相关文献 |
第三节 综述评估 |
第三章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业务规模 |
一、起步期 |
二、扩大期 |
三、高速发展期 |
四、波动期 |
第二节 业务结构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元国际化中日元跨境贸易结算经验分析 |
第一节 日本对外贸易结构与日元跨境贸易结算 |
第二节 日元跨境贸易结算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波动原因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波动 |
第二节 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程度 |
一、人民币跨境贸易出口结算 |
二、人民币跨境贸易进口结算 |
第三节 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不够完善 |
第四节 经济、贸易发展 |
一、规模分析 |
二、结构分析 |
第五节 人民币跨境结算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完备 |
第六节 政策性因素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
第二节 回归分析与变量调整 |
一、单位根检验 |
二、协整检验 |
第三节 VAR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一、滞后阶数的选择 |
二、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
三、VAR模型的建立 |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完善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 |
二、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 |
三、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 |
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优化贸易结构 |
五、发挥特有的政策优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 对加工贸易的研究 |
2.1.1 加工贸易的界定 |
2.1.2 加工贸易与OEM的关系 |
2.1.3 加工贸易的意义 |
2.2 加工贸易相关理论 |
2.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2.2.2 新国际贸易理论 |
2.3 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 |
2.3.1 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界定 |
2.3.2 进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原因 |
2.3.3 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 |
2.4 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的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特点 |
3.1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进程 |
3.1.1 第一阶段 |
3.1.2 第二阶段 |
3.1.3 第三阶段 |
3.1.4 第四阶段 |
3.2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 |
3.2.1 加工贸易比重的阶段性变化 |
3.2.2 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部分不断提高 |
3.2.3 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 |
3.2.4 加工贸易的产业布局缺乏区域均衡性 |
第4章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
4.1 理论假设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以及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
4.3 统计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5章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 |
5.1 好孩子集团的转型升级案例 |
5.1.1 公司简介 |
5.1.2 第一次转型:从卖设计和国内代工到自有品牌 |
5.1.3 第二次转型:从自有品牌到国际合作 |
5.1.4 第三次转型:从隐形冠军回归自有品牌 |
5.2 NSK的转型升级案例 |
5.2.1 公司简介 |
5.2.2 第一次转型:产品升级 |
5.2.3 第二次转型: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
5.3 晶苑集团转型升级案例 |
5.3.1 公司简介 |
5.3.2 转型一:从OEM到ODM的转型 |
5.3.3 转型二:打造制造企业品牌 |
5.3.4 转型三:自创品牌“嘿豆” |
5.4 捷安特的转型升级案例研究 |
5.4.1 公司介绍 |
5.4.2 第一次转型:从OEM到自有品牌 |
5.4.3 第二次转型:全面升级 |
5.5 宜安科技的转型升级案例 |
5.5.1 公司介绍 |
5.5.2 产品转型升级: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 |
5.5.3 市场转型升级:从出.主导向积极拓展内销的转变 |
5.5.4 商业模式:由制造企业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技术+服务”模式转变 |
5.6 大同机械转型升级案例 |
5.6.1 公司介绍 |
5.6.2 集团业务的转型升级 |
5.6.3 市场的转型升级 |
5.6.4 机械设备制造业务的转型升级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多案例研究 |
6.1 理论框架与命题 |
6.1.1 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环境和竞争张力 |
6.1.2 转型升级中的动态能力 |
6.1.3 转型路径:“腾笼换鸟”和“隐形冠军”两种策略 |
6.1.4 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 |
6.2 案例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
6.2.1 案例研究方法 |
6.2.2 外部效度分析 |
6.2.3 内部效度分析 |
6.3 案例分析与发现 |
6.3.1 第一组案例分析:“腾笼换鸟” |
6.3.2 第二组案例分析:“隐形冠军” |
6.3.3 案例组间对比分析与问卷调查佐证 |
6.4 结论与讨论 |
6.4.1 结论及理论意义 |
6.4.2 管理和实践启发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理论总结 |
7.2 对策与建议 |
7.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问题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中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界定 |
1.2.2 产业出口竞争力国外研究综述 |
1.2.3 产业出口竞争力国内研究综述 |
1.2.4 中国与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贸易现有研究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中国与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现状分析 |
2.1 中澳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历程 |
2.2 中澳纺织品服装产业内贸易状况 |
2.3 中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出口现状 |
2.3.1 中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规模变化 |
2.3.2 中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商品结构变化 |
第3章 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澳大利亚出口竞争力的计量分析 |
3.1 出口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1 出口竞争力指标的选取 |
3.1.2 出口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
3.2 中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指标的具体计算 |
3.2.1 贸易竞争指数的计算 |
3.2.2 市场占有率指数的计算 |
3.2.3 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 |
3.2.4 出口贡献率指数的计算 |
3.2.5 区域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计算 |
3.3 中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 |
3.3.1 纺织纤维出口竞争力综合评价 |
3.3.2 纺织物出口竞争力综合评价 |
3.3.3 服装出口竞争力综合评价 |
3.3.4 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综合评价 |
3.4 中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 |
第4章 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澳大利亚出口竞争力的成因分析 |
4.1 影响出口竞争力的产业环境因素 |
4.1.1 生产原料 |
4.1.2 人力资源 |
4.1.3 技术水平 |
4.1.4 相关产业 |
4.1.5 行业政策 |
4.1.6 汇率浮动 |
4.1.7 关税减免 |
4.2 影响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因素 |
4.2.1 产品的成本 |
4.2.2 产品的价格 |
4.2.3 产品的品牌 |
4.2.4 产品的结构 |
4.3 影响出口竞争力的企业因素 |
4.3.1 企业的规模 |
4.3.2 企业的管理 |
4.3.3 企业的资金 |
第5章 提升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澳大利亚出口竞争力的政策与建议 |
5.1 加强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
5.2 强化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功能 |
5.3 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 |
5.4 强化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 |
5.5 在澳大利亚设立纺织品服装企业 |
5.6 拓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品种类 |
5.7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入澳大利亚全球采购体系 |
5.8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横向产业理论研究 ——兼析香港工业北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文章主要内容 |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理论篇 |
第2章 产业经济的基本理论与发展 |
2.1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1.1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
2.1.2 马克思主义结构理论 |
2.1.3 西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1.4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
2.2 当代主要的产业前沿理论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模块化理论 |
2.2.3 产业融合理论综述 |
2.3 产业发展对现代产业理论的影响 |
2.3.1 模块化的运作机制:结构、操作和形式 |
2.3.2 科学技术对产业理论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横向产业研究 |
3.1 横向产业研究 |
3.2 横向产业理论框架 |
3.2.1 商品形成的三个过程 |
3.2.2 完成商品对应的三个组织 |
3.2.3 横向产业模式 |
3.3 横向产业要素分析 |
3.3.1 生产要素的变化趋势 |
3.3.2 知识在横向产业中的不均匀分布 |
3.3.3 横向产业的空间选择模式 |
3.3.4 横向产业核心元素的相互关系 |
3.4 横向产业基因分析 |
3.4.1 新生产要素下的产业融合现象 |
3.4.2 产业融合下的新型企业组织 |
3.4.3 企业边界理论的解析 |
3.5 小结 |
第4章 横向产业元素与空间选择 |
4.1 知识为主导的产业现象 |
4.1.1 生产要素的细分与变化 |
4.1.2 知识为主导资源的产业现象 |
4.2 价值链的模块化与横向产业价值链 |
4.2.1 企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与价值模块 |
4.2.2 价值链模块化与横向产业价值链 |
4.2.3 传统的纵向产业价值链与横向产业价值链的相互关系 |
4.3 横向产业元素与空间的集聚效应 |
4.3.1 空间集聚的基本因素分析 |
4.3.2 横向产业元素移动规律 |
4.3.3 横向产业元素的空间集聚 |
4.4 小结 |
案例篇 |
第5章 产业纵向分离下——模块化的生产形式 |
5.1 模块化的内在机理及其战略收益 |
5.1.1 模块化生产组织形式的内在机理分析 |
5.1.2 模块化生产组织形式的战略收益 |
5.2 产业纵向分离的典型案例——以MP3为例 |
5.2.1 模块案例分析——以MP3为例 |
5.2.2 知识成本在产品价格中的体现 |
5.2.3 模块化集聚的蝗虫工业现象 |
5.3 横向产业对应模块下的企业组织 |
5.3.1 模块的知识含量与价值链 |
5.3.2 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的企业组织形式 |
5.4 小结 |
第6章 产业横向融合下——新型企业的经营形式 |
6.1 产业横向交叉的产业融合理论 |
6.1.1 传统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 |
6.1.2 产业融合的主要表现 |
6.1.3 产业融合下的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 |
6.2 横向产业下案例分析——以利丰公司为例 |
6.2.1 利丰集团的业务发展阶段 |
6.2.2 产业融合下利丰的价值链管理 |
6.2.3 利丰公司是横向产业下的典型案例 |
6.3 产业融合下的新型企业组织 |
6.3.1 产业交叉边界区域扩大 |
6.3.2 产业交叉边界下的新型企业 |
6.4 小结 |
实践篇 |
第7章 香港工业北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 |
7.1 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7.1.1 香港经济发展概况 |
7.1.2 香港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
7.2 香港工业发展的历史演变 |
7.2.1 香港工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
7.2.2 香港制造业的基本特点 |
7.2.3 制造业在香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7.3 香港工业北移现象 |
7.3.1 香港工业北移的背景和基础 |
7.3.2 香港工业北移的形式 |
7.3.3 香港工业北移的现状分析 |
7.4 小结 |
第8章 香港工业北移内在机理的多视角分析 |
8.1 香港传统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分析 |
8.1.1 香港传统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现状分析 |
8.1.2 香港传统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8.2 香港工业经济的要素分析 |
8.2.1 生产要素分析 |
8.2.2 空间选择与机会 |
8.3 香港工业北移的效应分析 |
8.3.1 工业制造模块转移后的产业格局 |
8.3.2 优势要素整合后的产业升级效应 |
8.3.3 制造业北移后的工业收益增加 |
8.3.4 制造业北移加速香港人才素质的提升 |
8.4 基于横向产业视角的分析 |
8.4.1 横向产业与生产要素的选择:企业的视角 |
8.4.2 横向产业的选择:香港生产要素层面的竞争优势 |
8.5 小结 |
第9章 闽港产业经济合作研究 |
9.1 闽港经贸合作现状 |
9.1.1 闽港经贸合作的概况 |
9.1.2 福建投资环境 |
9.1.3 闽港合作主要潜在条件 |
9.2 福建省投资环境的主要问题 |
9.2.1 区域经济优势不足 |
9.2.2 产业要素优势不足 |
9.3 闽港两地横向产业要素比较 |
9.3.1 横向产业核心要素比较 |
9.3.2 闽港生产要素比较与空间选择分析 |
9.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6)论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之间的关系 |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
三、经济全球化需要更有作为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 |
五、全球区域贸易安排的概况 |
六、主要国家和地区区域贸易安排的发展动向 |
七、区域贸易安排的主要形式、特征 |
八、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二章 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
一、CEPA产生的背景 |
二、CEPA的主要内容 |
三、CEPA的性质和特点 |
四、CEPA的作用和意义 |
第三章 CEPA实施以来的货物贸易方面的情况分析 |
一、CEPA实施一年以来货物贸易方面的总体情况 |
二、CEPA货物贸易关税优惠措施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 |
三、优惠效果未及预测值,CEPA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 |
四、CEPA第二阶段扩大开放带来的动力 |
五、积极落实CEPA政策,为“泛珠三角”经济发展助力 |
第四章 CEPA与WTO的关系 |
一、WTO的基本概况 |
二、CEPA是在WTO基本原则允许的框架内制定的 |
三、CEPA原产地规则必须遵守WTO原产地规则的基本原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2002年1-10月香港纺织制品进出口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价值链下山东省纺织业的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 史同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2]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波动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 王东慧.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12)
- [3]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D]. 丁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4]中国对澳大利亚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研究[D]. 肖芳. 中南大学, 2007(01)
- [5]横向产业理论研究 ——兼析香港工业北移[D]. 林民盾.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
- [6]论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D]. 王纲. 中国政法大学, 2005(06)
- [7]今后十年的香港经济前景[J]. 杨小佛. 世界经济研究, 1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