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甲壳类论文-尹丽平,夏升,顾静,李甜莉,陈立婧

浮游甲壳类论文-尹丽平,夏升,顾静,李甜莉,陈立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浮游甲壳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草沙水库,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浮游甲壳类论文文献综述

尹丽平,夏升,顾静,李甜莉,陈立婧[1](2018)在《上海青草沙水库浮游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草沙水库地理位置特殊,供应上海市绝大多数市民的日常饮用水,因此维持其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及水质良好尤为重要。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研究了水库浮游甲壳类的群落特征,并利用冗余分析(RDA)阐述了浮游甲壳类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鉴定出浮游甲壳类34种,其中枝角类18种,桡足类16种。2016年浮游甲壳类种数比2015年增加了6种,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为两年中的全年优势种。2016年浮游甲壳类的平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各为(8. 7±9. 1)个/L、(0. 598 3±0. 692 6) mg/L,2015年为(3. 1±2. 7)个/L和(0. 208 3±0. 244 6) mg/L。自河流区经过渡区到湖泊区其现存量逐渐升高。RDA排序图显示,对浮游甲壳类具有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有水温、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余德琴[2](2016)在《水生态修复过程对浮游甲壳类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中水环境因子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水质改变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采用前置库技术及生物绳与湿地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对无锡市亲水河进行生态修复,对2014年6-12月生态修复期间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对亲水河生态修复期间浮游甲壳动物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对生态修复期间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了前置库、生物绳与湿地联合修复两种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技术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评价了亲水河生态修复的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亲水河生态修复工程有助于氮磷营养盐的消减以及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组的氮磷含量相比前置库区显着降低,其中TN含量下降了40.00%,磷含量下降了57.14%。另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期间,水体浊度(NTU)和透明度(SD)也得到很好的改善,NTU下降了74.15%,SD上升了55.14%。2、共检测出浮游甲壳动物24种,其中枝角类10属、11种,桡足类11属、13种,主要优势种类为角突网纹溞(Creiodaphnia cornuta)、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爪哇小剑水蚤(Microcylops javanus)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亲水河生态示范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的最大密度和生物量(1005.00个/L、8617.1μg/L)均出现在8月份,最小值(1.80个/L、11.4μg/L)出现在11、12月份。生态修复后,亲水河中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由前置库区的892.6μg/L上升到生态修复区的1018.5μg/L。3、基于水质改善的结果,亲水河的生态修复水体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密度及生物量得到很好的恢复。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由前置库区的13种上升到生态修复区的16种,导致前置库区没有的长刺溞、微型裸腹溞以及锯尾隆背溞在生态修复区出现。生态修复区的浮游甲壳动物生物多样性高于前置库区,水生植物重建和生物绳安置等生态修复措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提高其生物多样性。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浮游甲壳动物丰度与总磷、叶绿素a含量以及温度呈显着正相关。说明生态修复措施有利于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及浮游甲壳动物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对整个亲水河水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认为,亲水河前置库、生物绳与湿地植物联合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消减河流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提升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值得在类似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郭菲菲,李慧明,顾杨亮,林秋奇,韩博平[3](2015)在《大沙河水库浮游甲壳类动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0年1月至12月对广东大沙河水库的叁个典型水域(河流区、过渡区和湖泊区)进行逐月采样,共检出浮游甲壳类动物15种,其中枝角类10种,桡足类5种,多为广温性和嗜暖性种类。全年出现的种类有:象鼻溞(Bosmina spp.),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博平近剑水蚤(Tropocyclops bopingi)和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在丰度上无节幼体占优势,枝角类的优势种以小型种类(象鼻溞、微型裸腹溞、角突网纹溞)为主,枯水期的优势种为象鼻溞,在丰水期优势种为角突网纹溞,形成象鼻溞(1—4月)—角突网纹溞(5—9月)—象鼻溞(10—12月)的季节更替结构。浮游甲壳类总丰度和总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58.73—231.89 ind·L–1和224.36—986.03μg·L–1,季节波动都比较明显,丰水期浮游甲壳类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枯水期;高峰值均出现在捕食压力相对较低而生长期开始的丰水早期(4月)。浮游甲壳类的丰度和生物量在叁个采样水域之间的时空差异性不明显,群落结构主要受水库的水温、营养水平和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陈明秀,胡菊香,沈强,高少波,米玮洁[4](2014)在《汤浦水库浮游甲壳类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1年1-12月对汤浦水库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现存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汤浦水库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52种,其中枝角类27种,桡足类25种;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春季最多,其次是夏秋季,冬季最少;枝角类年均密度为7.93个/L,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0.60个/L,桡足类年均密度为13.51个/L,最高值出现在11月,为36.13个/L;水平分布上,枝角类和桡足类年均密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双江溪,分别为12.55个/L和21.70个/L,库中心最低,分别为4.51个/L和6.67个/L;浮游甲壳动物Margalef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与种类变化规律类似,最大值出现在5月的春季(5.32),最小值出现在2月的冬季(1.76);多样性指数的水平分布范围为3.97~4.96,均值为4.53,以取水口最高(4.96),王化溪最低(3.97)。根据浮游甲壳动物Margalef多样性指数及前人研究成果判定汤浦水库应属于β中污-寡污型水体。(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望甜,王晓辉,韩博平[5](2009)在《一座抽水水库中中华窄腹剑水蚤种群动态及其对浮游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窄腹剑水蚤是中国河流中发现的上着种类,具有较强的生态入侵能力,通过从西江抽水进入大镜山水库,成为该水库的优势浮游甲壳类.通过2005-2006两年的采样监测,初步分析了该水库中中华窄腹剑水蚤的种群特征及其对浮游甲壳类的群落动态和结构的影响.两年共检出浮游甲壳类13种,其中,桡足类4科7属9种,枝角类3科4属4种,中华窄腹剑水蚤是水库的优势种.两年浮游甲壳类丰度的范围是3.82-364.85ind./L,峰值出现在春季、两年变化趋势相似.水库浮游甲壳类的体长分布范围为0.07-1.25mm,主要由小个体的类群(体长在0.07-0.4mm之间)组成,个体较大(大于0.5mm)的枝角类和桡足类数量很低.中华窄腹剑水蚤和其无节幼体的丰度占甲壳类总丰度的50%以上,其丰度的动态分布与浮游甲壳类的总体丰度的动态分布一致.中华窄腹剑水蚤主要以叁种形式(无节幼体Ⅰ期,桡足幼体后期和成体)存在于水体中,存活曲线呈Ⅲ型,无节幼体的丰度远高于后两者之和.该种类能成为水库优势种主要是南水库咸度变化剧烈水环境特征和其自身的生态学特点决定的.中华窄腹剑水蚤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具有显着正相关性,与抽水入库量具有极显着的负相关性.作为一个生态入侵种类,中华窄腹剑水蚤降低水体中浮游甲壳类生物多样性,并替代了原来的土着优势种.(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盖建军,王丽卿,刘其根,陈马康,陈来生[6](2007)在《千岛湖浮游甲壳类群落结构特征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浙江千岛湖2004年浮游甲壳类的群落结构组成及现存量的时空变化。千岛湖浮游甲壳类主要由33种组成,其中桡足类14种,优势种为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tumidus)、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s)等;枝角类19种,优势种为透明溞(Daphnia hyaline)、象鼻溞(Bosminaspp)、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等。桡足类年平均密度为8.26±1.25 ind/L,年均生物量为0.13±0.09 mg/L,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88;枝角类年平均密度为5.27±1.33 ind/L,年均生物量为0.42±0.23 mg/L,物种多样性指数为3.03。桡足类和枝角类密度均在8月份出现峰值,分别为42.76 ind/L和30.57 ind/L;水平分布上,千岛湖浮游甲壳类现存量在Ⅰ站点(宅上)最高,生物密度和生物重量分别达130.83 ind/L、7.83 mg/L,Ⅵ站点(湖村岛)最低,生物密度和生物重量仅有25.20 ind/L和2.93 mg/L。垂直分布以离水表8 m的生物量最高,分别为242.27 ind/L、13.98 mg/L。(本文来源于《上海水产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林秋奇,赵帅营,韩博平[7](2006)在《新建水库轮虫和甲壳类浮游动物动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0~2003年调查了新建水库飞来峡水库(1999年蓄水)轮虫和甲壳类浮游动物的动态特征。共检到轮虫68种,枝角类18种和桡足类13种。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丰度均不高,分别为0.2~88.6,0.1~13和0.4~13.8 ind.L-1,最高丰度均出现在蓄水后的第4年(2002年3月)。在水库开始蓄水之后,轮虫先以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为优势种;然后在蓄水后的第4年(2002年3月)由于长圆疣毛轮虫(Synchaeta pectinata)种群密度大幅度上涨,长圆疣毛轮虫取缔螺形龟甲轮虫成为优势种;此后,随着长圆疣毛轮虫种群回落,螺形龟甲轮虫又成为优势种。对于枝角类来说,水库蓄水初期,短尾秀体氵蚤(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长额象鼻氵蚤(Bosmina longirostris)交替成为枝角类的优势种;在蓄水后的第4年,长额象鼻氵蚤种群密度上涨,成为绝对优势种;此后,长额象鼻氵蚤种群回落,但仍然为绝对优势种。对于桡足类来说,在调查期间均以桡足幼体为主,成体丰度很低。飞来峡水库属河流型水库,在调查期间滞留时间为1.3~14.2 d,高的稀释和平流损失率造成浮游动物丰度很低。滞留时间的变化与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群波动密切相关;叶绿素a对它们的种群波动影响则不明显,但与长圆疣毛轮虫和长额象鼻氵蚤均显着正相关。在相对较长的滞留时间(14.2 d)和较丰富的食物的条件下,长圆疣毛轮虫和长额象鼻氵蚤种群密度大幅度上涨,并使总浮游动物丰度在蓄水后的第4年出现最高值。(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肖辉林[8](2004)在《甲壳类浮游动物为什么不能有效抑制硅藻?》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生态学家经常问,为什么预示海洋之春的繁茂的一层层硅藻(覆盖着硅石的单细胞藻类)不能被甲壳类浮游动物更有效地吃掉。如果它们“有眼力”的话,将会有足够多的东西吃,鱼类也将会有更多的食物。相反,未被吃掉的硅藻消耗了宝贵的养分,然后沉到了海底。硅藻向海床的沉(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期刊2004年03期)

谭树华,曹文清,林元烧,王桂忠,李少菁[9](2003)在《海洋浮游甲壳类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海洋浮游甲壳类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生化水平和 DNA (mtDNA 和核 DNA) 水平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现状。分子标记中 DNA 序列分析最为常用,其次是 RFLP 和 RAPD 分析,mtDNA 主要应用于分类学、群体遗传学、种间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重建研究,而核 DNA 则应用于科以上较高阶元的系统发育和种内、近缘种间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研究。最后对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3年05期)

Catherine,Holt,Norman,D.,Yan,李佩珍,李康民[10](2003)在《1971~2000年间安大略省基拉尼公园里的甲壳类浮游动物群落从酸化水体中得到恢复:pH 6作为恢复的目标》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大气中SO_4~(2-)的沉降减少,地表水的酸度也因此降低,但尚未记录到广泛的生物从酸化中恢复过来。本文通过考察1971~2000年间加拿大安大略省基拉尼公园的46个湖泊甲壳类浮游动物种的丰富度(物种数目)和组成的时间变化趋势。来估计由于水质有了重大改善即pH现在>6后湖泊中生物的恢复程度,并与其他两组(从未酸化的湖泊和仍然酸化的湖泊[pH<6])作比较。在这叁组湖泊中,物种丰富度的时间趋势无法加以区别,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也不能说明恢复的程度。对比之下,在pH值增加到6以上的湖泊中,其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以物种多度的多变量指数表征)则有所变化,从"损害"状态返回到了中性湖泊的典型状态。在酸性湖泊也记录到浮游动物组成有某些恢复。虽然仍为酸性,这些湖泊的pH水平已经升高。基拉尼省公园里甲壳类浮游动物恢复的程度和速度为北美和欧洲其他酸化地区的将来预示了光明的前景。(本文来源于《AMBIO-人类环境杂志》期刊2003年03期)

浮游甲壳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中水环境因子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水质改变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采用前置库技术及生物绳与湿地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对无锡市亲水河进行生态修复,对2014年6-12月生态修复期间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对亲水河生态修复期间浮游甲壳动物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对生态修复期间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了前置库、生物绳与湿地联合修复两种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技术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评价了亲水河生态修复的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亲水河生态修复工程有助于氮磷营养盐的消减以及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组的氮磷含量相比前置库区显着降低,其中TN含量下降了40.00%,磷含量下降了57.14%。另外,生态修复工程运行期间,水体浊度(NTU)和透明度(SD)也得到很好的改善,NTU下降了74.15%,SD上升了55.14%。2、共检测出浮游甲壳动物24种,其中枝角类10属、11种,桡足类11属、13种,主要优势种类为角突网纹溞(Creiodaphnia cornuta)、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爪哇小剑水蚤(Microcylops javanus)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亲水河生态示范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的最大密度和生物量(1005.00个/L、8617.1μg/L)均出现在8月份,最小值(1.80个/L、11.4μg/L)出现在11、12月份。生态修复后,亲水河中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由前置库区的892.6μg/L上升到生态修复区的1018.5μg/L。3、基于水质改善的结果,亲水河的生态修复水体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密度及生物量得到很好的恢复。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由前置库区的13种上升到生态修复区的16种,导致前置库区没有的长刺溞、微型裸腹溞以及锯尾隆背溞在生态修复区出现。生态修复区的浮游甲壳动物生物多样性高于前置库区,水生植物重建和生物绳安置等生态修复措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提高其生物多样性。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浮游甲壳动物丰度与总磷、叶绿素a含量以及温度呈显着正相关。说明生态修复措施有利于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及浮游甲壳动物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对整个亲水河水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认为,亲水河前置库、生物绳与湿地植物联合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消减河流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提升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值得在类似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游甲壳类论文参考文献

[1].尹丽平,夏升,顾静,李甜莉,陈立婧.上海青草沙水库浮游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特征[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8

[2].余德琴.水生态修复过程对浮游甲壳类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6

[3].郭菲菲,李慧明,顾杨亮,林秋奇,韩博平.大沙河水库浮游甲壳类动物群落特征[J].生态科学.2015

[4].陈明秀,胡菊香,沈强,高少波,米玮洁.汤浦水库浮游甲壳类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4

[5].望甜,王晓辉,韩博平.一座抽水水库中中华窄腹剑水蚤种群动态及其对浮游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影响[J].湖泊科学.2009

[6].盖建军,王丽卿,刘其根,陈马康,陈来生.千岛湖浮游甲壳类群落结构特征初步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

[7].林秋奇,赵帅营,韩博平.新建水库轮虫和甲壳类浮游动物动态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6

[8].肖辉林.甲壳类浮游动物为什么不能有效抑制硅藻?[J].生态环境.2004

[9].谭树华,曹文清,林元烧,王桂忠,李少菁.海洋浮游甲壳类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3

[10].Catherine,Holt,Norman,D.,Yan,李佩珍,李康民.1971~2000年间安大略省基拉尼公园里的甲壳类浮游动物群落从酸化水体中得到恢复:pH6作为恢复的目标[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3

标签:;  ;  ;  ;  

浮游甲壳类论文-尹丽平,夏升,顾静,李甜莉,陈立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