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群体论文-蒋亦峰

基督徒群体论文-蒋亦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督徒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夫妻平等,个体化,交往模式,共同价值观

基督徒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蒋亦峰[1](2019)在《个体化理论视角下的夫妻平等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中的夫妻平等关系是社会性别关系在家庭结构中的投射。家庭的个体化理论提出,个体可以凭借独立自主的主观意识和选择的自由来实现个人对家庭生活方式的介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家庭生活方式的管理。家庭从而成为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而非结果。在现代社会中,夫妻平等关系的建立需要在家庭内部维持个人自主性的同时,通过形成围绕共享的价值观念而运行的交往互动模式得以实现。本文以上海基督徒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个体夫妻伦理观念与家庭关系模式的考察,探讨核心家庭中的夫妻平等关系的建构过程。通过将基督教教义与个人观念相比较,研究发现以“夫妻合一”、“肋骨说”与“妻子要顺服丈夫”组成的教义构成了基督徒关于夫妻伦理的观念基础,而个体化的行动方式能够使基督徒在家庭生活与个人观念的调适整合过程中,建构融合的夫妻关系。研究从叁个方面对基督徒家庭中的夫妻平等关系进行概述与分析。第一部分就基督徒对圣经中夫妻伦理的理解展开,个体平等与夫妻合一作为观念基础,为基督徒的夫妻平等关系建构提供了文化资源。第二部分从夫妻交往模式中的影响因素、家务分配模式与家庭决策的产生机制进行阐述与分析,在基督徒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互动模式与以夫妻关系为中心的交往模式同时存在,不同的互动模式是个体化信仰与夫妻合一伦理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第叁部分着重探讨夫妻对子女教育过程的介入,子女的信仰身份作为教育模式的聚焦点,反应了夫妻关系中协商机制的形成过程。论文认为,家庭的个体化过程中,由个人本位与夫妻合一构成的观念使得平等关系在以个体性为前提的同时,通过对共同价值观的追求削弱了权利义务的分配在夫妻关系中的稳定中发挥的功能。夫妻平等关系的建立过程是由个体在对内在观念与外在因素的调整过程中,通过行动方式所体现的统一结构。夫妻关系的优先性,促使个体在处理其他家庭关系时能够以维持良好的夫妻关系为前提,平衡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个人自主性与融合性在夫妻平等关系的建构中共同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爱德基金会、南京农业大学联合课题组[2](2018)在《江苏中青年基督徒群体信仰现状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在我国五大宗教中,基督教以发展速度快为主要特征,信徒的构成亦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士加入该信仰共同体。中青年逐渐成为教徒中的中间力量。通过对江苏省中青年基督徒进行实证研究,掌握该群体的信仰现状、认同状况,并对其信仰现状进行差异分析,能够为引导信众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构建积极宗教关系、更好开展宗教工作实践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段九州[3](2017)在《中东最大的基督徒群体:科普特人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9日,埃及亚历山大港和北部城市坦塔市接连发生针对科普特教堂的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至少47人遇难、100多人受伤。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宣布制造了这两起袭击事件,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埃及总统塞西随即宣布埃及进入为期叁个月的紧急状态,并成立国家最高反恐委员会,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埃及发生了约87起针对科普特教堂的袭击。其中,2011年初亚历山大一座教堂遭(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17年10期)

刘保中[4](2015)在《基督徒群体身份认同冲突研究——以北京市BG家庭教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北京市BG家庭教会进行的田野研究发现,基督徒世俗身份和宗教身份之间存在紧张与冲突。探讨基督徒面对不同身份,如何重构身份认同的社会心理过程发现,个体层面的认同努力即信徒个体的读经和祷告等灵修活动,以及组织层面的教会和团契生活,是基督徒身份张力得以纾解的主要方式。经历了"冲突—再构—和解"事件流的基督徒,暂时性地实现了多重身份的和解。(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王晓斌[5](2014)在《十年来中国大陆关于特殊基督徒群体的现状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统的弱势地位、政治性敏感地位与旅居海外等原因,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语境下的特殊基督徒群体如妇女基督徒、教职人员以及海外华人基督徒的现状研究或忽略、或顾忌,或鞭长莫及,出现研究单薄或者成果寥寥无几的情况。运用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方法,侧重研究特殊基督徒群体的经济、政治生活以及与海外华人基督徒与中国内地的全方位联系与影响,应成为今后研究的基本方向。(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04期)

韩恒[6](2013)在《近年来我国基督徒群体特征的发展演变——基于CGSS 2006、2010年度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CGSS 2006年、2010年的调查数据,对近年来我国基督徒群体的特征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群体规模上,通过抽样调查推算的基督徒数量明显高于基督教全国"两会"公布的基督徒数量,但远远低于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的"猜测"数据。在性别比例上,尽管男性信徒的比重有所增加,但女性信徒仍然在基督教群体中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在文化程度上,尽管近年来基督徒群体的文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但仍然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伴随着农民工基督徒的增加,城市基督徒群体中低文化程度的比重有所上升。在年龄特征上,基督徒群体中30-60岁的中年人占据主导地位,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基督徒群体的年龄结构均呈现出老年信徒比重增加、年轻信徒比重下降的趋势。尽管"老人多"并不完全符合基督教的基本特征,但是"老人的比重"越来越多却是调查数据反映的一个事实。(本文来源于《宗教与民族》期刊2013年00期)

韩恒[7](2012)在《近年来我国基督徒群体特征的发展演变——基于CGSS 2006、2010年度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CGSS 2006年、2010年的调查数据,对近年来我国基督徒群体的特征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群体规模上,通过抽样调查推算的基督徒数量明显高于基督教全国"两会"公布的基督徒数量,但远远低于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的"猜测"数据。在性别比例上,尽管男性信徒的比重有所增加,但女性信徒仍然在基督教群体中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在文化程度上,尽管近年来基督徒群体的文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但仍然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伴随着农民工基督徒的增加,城市基督徒群体中低文化程度的比重有所上升。在年龄特征上,基督徒群体中30-60岁的中年人占据主导地位,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基督徒群体的年龄结构均呈现出老年信徒比重增加、年轻信徒比重下降的趋势。尽管"老人多"并不完全符合基督教的基本特征,但是"老人的比重"越来越多却是调查数据反映的一个事实。(本文来源于《宗教与民族(第八辑)》期刊2012-07-10)

唐晓峰[8](2011)在《以叁个基督徒群体特征看当今中国教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几年,中国基督教整体发展稳定,个别地区基督教力量较为活跃。随着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方法在宗教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及未登记教会问题步入学者视域,关于中国基督徒人数的调研及预测也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同时,中国基督教在各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的多元化问题亦不容忽视。这种多元化特征既为中国基督教的存在及发展提供了活力,亦为之增添了众多挑战。本文将以叁个群体的基督教信仰状况为例,管窥中国基督教在2008年度的发展状况及趋势。这几个群体虽不能代表中国基督教发展全貌,但却是最近几年中国基督教发展热门话题的关注对象。它们分别是大学生及其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基督徒群体、"老板基督徒"及其员工信徒群体、农民及外出务工基督徒群体。(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二辑》期刊2011-01-01)

戴斌武[9](2006)在《近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基督徒群体社会心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术界对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会活动方面,而对少数民族基督徒群体社会心态研究还很不够。其实他们的社会心态五彩缤纷,互相交织,内容极其丰富。所以,有必要对对其社会心态进行探析,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的整体变迁。(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06年06期)

杨骁勇[10](2006)在《归信过程中的宗教供求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立足于当代宗教社会学的前沿理论争辩,运用宗教经济模型与理性选择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一个典型的改信个案进行实证研究。试图考察宗教经济模型在中国背景下的适用性,并为近年逐渐受到重视的中国宗教现实问题研究提供部分田野资料。笔者前后两次走入彝族村寨进行田野考察,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与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收集了必要的第一手资料;选取经历过一百年信仰变迁的彝族基督徒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这个群体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基督教发展史上曾书写下浓重的一笔,而近几十年的发展与变迁又体现出改信过程中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因而比较适于对其进行大跨度的横向研究。 经过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发现在彝族社会系统中确实存在着“宗教经济模型”所谓的一个相对独特的围绕宗教活动的子系统。供应方由基督教新教的内地会、循道公会以及毕摩信仰等宗教组织构成;而需求方则包括广大彝族、苗族和汉族民众。在该理论框架之下,笔者重点考察了改信过程中供应方、需求方之间的互动关系,之后又引入第叁方的政府管制视角。为此,文章首先从供应方出发,重构出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与本国教牧人员在彝族地区的宣教历程。以中国社会的几次大变迁为参考,划分出了彝族基督教发展的叁个历史阶段,分别再现了西方传教士在彝族地区开创性的宣教功绩、本地神职人员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中艰难地维续着基督教(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5-15)

基督徒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在我国五大宗教中,基督教以发展速度快为主要特征,信徒的构成亦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士加入该信仰共同体。中青年逐渐成为教徒中的中间力量。通过对江苏省中青年基督徒进行实证研究,掌握该群体的信仰现状、认同状况,并对其信仰现状进行差异分析,能够为引导信众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构建积极宗教关系、更好开展宗教工作实践提供重要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督徒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蒋亦峰.个体化理论视角下的夫妻平等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爱德基金会、南京农业大学联合课题组.江苏中青年基督徒群体信仰现状实证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3].段九州.中东最大的基督徒群体:科普特人的困境[J].世界知识.2017

[4].刘保中.基督徒群体身份认同冲突研究——以北京市BG家庭教会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5

[5].王晓斌.十年来中国大陆关于特殊基督徒群体的现状研究述评[J].金田.2014

[6].韩恒.近年来我国基督徒群体特征的发展演变——基于CGSS2006、2010年度数据的分析[J].宗教与民族.2013

[7].韩恒.近年来我国基督徒群体特征的发展演变——基于CGSS2006、2010年度数据的分析[C].宗教与民族(第八辑).2012

[8].唐晓峰.以叁个基督徒群体特征看当今中国教会[C].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二辑.2011

[9].戴斌武.近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基督徒群体社会心态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6

[10].杨骁勇.归信过程中的宗教供求关系[D].四川大学.2006

标签:;  ;  ;  ;  

基督徒群体论文-蒋亦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