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活性药物论文-刘春光,刘宸琪

精神活性药物论文-刘春光,刘宸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活性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药物滥用,监测,预警,体系

精神活性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光,刘宸琪[1](2019)在《欧盟药物滥用监测和新精神类活性物质预警研究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欧盟药物滥用监测机制与模式,为我国完善药物滥用制度及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欧盟官方网站、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欧盟现阶段药物滥用监测法规、技术手段以及发展趋势。结果随着新精神类活性物质的出现,欧盟尝试加强主动监测,建立新精神类活性物质使用预警系统,加强信息交流和风险评估控制新精神类活性物质的使用。结论我国应完善药物滥用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创建科学的监测工作方法,提高监测预警工作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警戒》期刊2019年10期)

王文哲,江海峰,赵敏[2](2019)在《精神活性处方药物滥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精神活性处方药物滥用问题日益严重,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阿片类药物、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使用呈现逐渐升高态势,与此同时还需要面对新精神活性物质逐渐流行的挑战。我国精神药品的使用虽较过去更为普遍、广泛,尚不及西方发达国家问题严重,但我们仍需未雨绸缪,避免步人后尘。(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汤乐[3](2016)在《基于PDE10A的靶向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致残率、易复发等特点的重性精神疾病,造成了严重社会问题。目前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在患者改善阴性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减少副作用等方面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清晰,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磷酸二酯酶(PDE)基因家族成员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和治疗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精神分裂症与细胞内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过低有密切联系,第2信使在细胞内普遍存在且广泛地参与调节细胞内的各种功能,如视觉,记忆,学习和免疫应答等。PDEs是降解cAMP和cGMP的关键酶,因此PDE抑制剂可通过非受体依赖性机制,抑制cAMP和cGMP的水解使之达到正常水平范围,以达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目前哺乳动物不同的组织中存在着11个PDEs家族,PDE10A在大脑纹状体中的高表达,提示其参与纹状体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发病过程。临床证据表明,选择性地抑制PDEs家族中的PDE10A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我们前期应用GBB叁组分反应所合成的8-氨基咪唑并[1,2-a]吡嗪类化合物与José等人报道的PDE10A抑制剂骨架相似,因此我们测试了这系列化合物的PDE10A抑制活性,发现了一个活性较优的苗头化合物RJ-1(IC_(50)=447nM)。在充分分析PDE10A蛋白与现有抑制剂的结合模式基础上,我们对苗头化合物RJ-1进行了系统的结构改造、优化和生物活性评价,主要分为咪唑并吡嗪骨架和嘌呤骨架两大类。最终发现了体外活性较好、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体内有效的选择性PDE10A抑制剂67(IC_(50)=38nM)、71(IC_(50)=71nM)。在GBB叁组分反应合成8-氨基咪唑并[1,2-a]吡嗪类衍生物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钯催化C-H芳基化合成二氮辛杂环化合物的有趣方法,表明该类反应在有机合成、药物化学中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29)

王婉馨,邓剑雄,郭蓝,李鹏声,高雪[4](2015)在《广东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广东省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为加强该类药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叁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2所学校共21 44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10.37%学生曾因非医疗目的使用过精神活性药物,使用率在学校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曾经使用的药物中频率最高的为复方甘草片(4.5%),最近12个月和最近30 d使用的药物中频率最高的均为头痛散,分别为1.56%、0.97%;初次使用年级以初一和6年级以下居多(65.03%),药物主要来源于家里(38.29%),原因多为压力或烦恼(22.16%)。结论在校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存在较普遍,以复方甘草片和头痛散滥用最严重。(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5年07期)

陈寅[5](2012)在《新型多靶点抗精神分裂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全球有大约1%的人群受到影响。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此类药物能很好控制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疗效,但会产生QT间期延长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多靶点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能保持对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疗效,同时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已成为抗精神分裂症新药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研究新型抗精神分裂药物具有与多巴胺(D2和D3),5-羟色胺(5-HT1A和5-HT2A)受体亲和力高,使其保持对阳性症状的活性以及增强对阴性症状的作用,同时与5-羟色胺(5-HT2C)和组胺(H1)受体亲和力弱以降低体重增加的风险。本论文设计合成了芳烷哌嗪(哌啶)类新化合物,通过体外筛选,研究其构效关系,优选出候选药物分子,并研究候选药物分子的初步毒性、量效关系、心电影响以及药代动力学,以求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多靶点的抗精神分裂新药分子。(1)定向设计合成4个系列共108个芳基哌嗪(哌啶)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所得化合物结构经核磁、质谱确证。(2)通过体外D2,D3,5-HT1A,5-HT2A,5-HT2C和H1受体结合实验,对化合物进行筛选,发现15个化合物对D2,D3,5-HT1A和5-HT2A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并且与5-HT2C和H1受体的亲和力较弱。根据筛选结果总结出4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3)对优选15个具有多靶点特征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内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13个化合物有良好的量效关系,化合物的治疗指数(僵住症与MK-801和阿扑吗啡的ED50比值)都大于10。(4)对优选9个具有明显抗精神分裂活性的化合物进行急毒性和心电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9个化合物的LDso均大于2000 mg/kg,小鼠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为高度安全的化合物;在进一步的大鼠心电研究中,有叁个化合物对大鼠心电没有影响,心脏毒性小(5)对优选化合物CY100611-1进行了大鼠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静注给药后半衰期4.99 h。经灌胃给药后的达峰时间为3 h,峰浓度为72.14 ng/mL,半衰期为6.73 h,AUC为702.74 ngxh/mL,血浆清除率为1.71 E-02 mL/h,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2.18%。化合物CY100611-1具有明显非典型抗精神分裂活性、安全系数高、对心脏无明显毒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好,具有发展为新型抗精神分裂药物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4-01)

仓勇[6](2009)在《交通安全中精神活性药物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上海及周边地区驾驶人员使用精神活性药物的现状;以舒乐安定为例,得出安眠镇静药血中浓度与驾驶能力受影响程度的关系;提出符合上海地区实际的精神活性药物对道路交通安全影响的判断标准,为道路交通的相关立法提供依据。方法:(1)以吗啡、苯二氮卓类等136种药物为目标筛选对象,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方法对上海以及周边地区10002例发生交通事故或者交通违章的驾驶人员的血液样本和126例驾驶人员常规体检尿液样本进行筛选分析,以得到上海及周边地区驾驶人员使用精神活性药物的现状;(2)以舒乐安定为例,通过对健康自愿受试者服用舒乐安定后血中舒乐安定浓度、平衡能力及驾驶能力的测试,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血中舒乐安定浓度对行为能力及驾驶能力的影响,找出降低行为能力及驾驶能力的血中舒乐安定关键浓度。结果:(1)10002份血样中精神活性药物的阳性率达到10.1%,其中甲基苯丙胺15例,占0.15%,发生交通事故11例;氯胺酮3例,占0.03%,发生交通事故3例;安定、舒乐安定等苯二氮卓类催眠镇静药46例,占0.46%,发生交通事故25例,其中与乙醇联合使用的21例;抗感冒药阳性率最高,达到8.58%。126例体检驾驶员尿液中16人检出药物,阳性率为12.7%,大部分为抗感冒药。(2)舒乐安定在血药浓度小于10ng/ml对人的行为能力和驾驶能力基本没有影响;血药浓度达到27ng/ml以上时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能力和驾驶能力;舒乐安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相关性,达到27ng/ml后,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对人的行为能力和驾驶能力影响愈加明显。结论:(1)得到了上海及周边地区驾驶人员服用精神活性药物后驾驶机动车的现状。(2)血液中舒乐安定含量大于等于27ng/mL时可以视为损害行为能力和驾驶能力。(3)得到了符合中国人实际的精神活性药物对道路交通安全影响的判断标准:严禁服用毒品者驾驶机动车;服用催眠镇静药、抗抑郁药物、抗精神失常药物者血药浓度达到一定量值时不得驾驶机动车;服用抗感冒药物者谨慎驾驶机动车。(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04-01)

周志衡,王家骥,杨巧媛,李亮昌[7](2006)在《青少年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青少年药物滥用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广州市600例青少年药物滥用者作为病例组,按性别、年龄1∶2配对选取1200例正常青少年作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药物滥用行为有6个主要危险因素和1个保护因素,他们是:父母药物滥用情况、学习成绩、缺课情况、暴力行为、自觉孤独、家庭关系和与父母交流情况,其OR值分别为:2.752,1.291,1.296,1.232,1.241,3.348和0.549。结论青少年是药物滥用行为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人群,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及健康的学校、社会环境是防治青少年药物滥用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期刊2006年07期)

俞祥夏,鲍永峰,潘平,支宏[8](2004)在《血管活性药物在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药物丹参合并低分子右旋糖苷对颅脑损伤后合并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87例颅脑损伤后合并精神障碍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传统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治疗,实验组患者在使用氯丙嗪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15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脑损伤区血流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R(R=脑缺血区与正常脑灌注区rCBF的比值)的均数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用量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效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采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苷,不仅可显着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黄进弟,吴传东,陈少仕,杨庆雄,潘明[9](2003)在《海南省中学生使用药物/精神活性物质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海南省部分中学生使用药物 /精神活性物质情况。 方法 采用自拟“物质滥用知识和态度调查表”对海南省不同市县的七所中学 2 45 0名初中部学生进行调查 ;利用胶体免疫层析技术 ,对四所中学学生进行尿液检测。 结果  (1)用药态度、知识 :在有关毒品知识中分别有 71.7%、66.2 %、5 1.5 %、3 4.9%的学生知道吗啡和哌替啶、美沙酮、鸦片、海洛因是麻醉品。 2 6%没有听说过“摇头丸”。在有关艾滋病的问题中 ,分别有 2 8.4%、3 0 .3 %学生认为静脉注射毒品不会传染艾滋病及吸毒与艾滋病没有关系。分别有 11.4%和 10 .7%的学生认为吸毒是一种时尚及偶尔使用一次毒品没有关系。分别有 2 1.2 %、16.5 %和 0 .6%学生认为减少毒品供应就能解决毒品问题 ,使毒品合法化和吸毒是个人自由 ,政府不应加以限制。分别有 11.6%、10 .3 %学生认为海洛因可以治病和周围人及同学有吸食海洛因行为。 (2 )调查 10种药物 /精神活性物质在一生使用情况 :结果显示烟草使用率最高 ,其次为 :地西泮、吗啡、叁唑仑、安眠酮、海洛因、哌替啶、罗拉、鸦片。 (3 )对叁地区四所中学学生 2 2 0 0份尿液毒品检查结果均显示阴性。 结论 通过调查表明 :部分学生对于毒品方面有关知识了解还很少 ,或缺乏正确的认识。应重视在青(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03年04期)

陈虹,孙江平,张玲[10](2002)在《深圳市中学生使用药物与精神活性物质的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使用药物与精神活性物质的情况。方法 :分别于 1998年 5月和 1999年 5月对深圳市 10所中学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烟草使用、饮酒、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情况。对前后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初中生中吸烟的比率从 1998年的 19.3%上升到 1999年的 2 3.9% ,高中生从 4 1.0 %上升到 4 3.0 % ;有 2 .1% - 2 .4 %的中学生准备在今后一年内吸烟 ;(2 )每周都饮酒的比率初中生从 1998年的 9.4 %上升到 1999年的 12 .6 % ,高中学生从 17.9%上升到 19.7% ;曾饮过酒的比率初中生从 1998年的 4 0 .5 %上升到 1999年的 4 8.4 % ,高中学生从 6 3.5 %上升到 6 8.6 % ;(3)初中生中承认用过大麻、可卡因、海洛因、阿片等毒品的比率 1999年有所下降 ,但高中生中的比率上升显着 ;在初、高中生中承认用过镇静催眠药的比率很高 ,且 1999年上升明显。结论 :当前中学生中存在药物和毒品使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降低这些危险行为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是青少年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期刊2002年04期)

精神活性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精神活性处方药物滥用问题日益严重,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阿片类药物、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使用呈现逐渐升高态势,与此同时还需要面对新精神活性物质逐渐流行的挑战。我国精神药品的使用虽较过去更为普遍、广泛,尚不及西方发达国家问题严重,但我们仍需未雨绸缪,避免步人后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活性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春光,刘宸琪.欧盟药物滥用监测和新精神类活性物质预警研究与启示[J].中国药物警戒.2019

[2].王文哲,江海峰,赵敏.精神活性处方药物滥用现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9

[3].汤乐.基于PDE10A的靶向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6

[4].王婉馨,邓剑雄,郭蓝,李鹏声,高雪.广东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5

[5].陈寅.新型多靶点抗精神分裂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2

[6].仓勇.交通安全中精神活性药物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9

[7].周志衡,王家骥,杨巧媛,李亮昌.青少年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

[8].俞祥夏,鲍永峰,潘平,支宏.血管活性药物在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

[9].黄进弟,吴传东,陈少仕,杨庆雄,潘明.海南省中学生使用药物/精神活性物质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3

[10].陈虹,孙江平,张玲.深圳市中学生使用药物与精神活性物质的追踪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2

标签:;  ;  ;  ;  

精神活性药物论文-刘春光,刘宸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