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语境论文-段江丽

阐释语境论文-段江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阐释语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楼梦》,阐释学,阐释语境

阐释语境论文文献综述

段江丽[1](2016)在《《红楼梦》早期脂批的阐释学意义——以阐释语境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阐释语境来说,早期脂批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作者曹雪芹的生存境遇,从而为读者理解《红楼梦》提供了语境依据。二是敏锐地觉察到意义与语境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强调读者与作者语境要素之间关合程度的不同会导致理解程度的不同,当两者高度一致时文本的意义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另一方面又意识到语境要素具有超越性特征,与作者处于不同时空的读者,可以通过人之常情与共同人性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与作者在语境上的一致性,从而理解作品的意义。早期脂批对阐释语境的关注和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阐释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红楼梦学刊》期刊2016年05期)

约瑟夫·马戈里斯[2](2016)在《阐释语境中的开与闭(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但丁声称指导或支配中世纪文学的是封闭模式,而艾科和罗兰·巴特则持相反意见,支持不同程度上的开放模式,本文将这两种模式假定为阐释实践中的两极。此两极暗示着对两种情形的有限思考,一方面思考"唯一可能的正确方法",另一方面思考我们时代特有的对偶然刻意的回应与联想日渐增长的宽容和分散,这些回应与联想传达了一种相关性,但随时又会免除任何强势方法论梳理中的区隔。当代的阐释,尤其在艺术领域,越来越倾向于开放式,因此艺术界本身也就更倾向于那些更易于开放性阐释的艺术作品(例如,装置艺术、发生艺术、观念艺术)。当然,(诸如历史、法律、股票交易所、心理分析等)不同领域的阐释也需要对专业利益负责,这些利益就要求阐释要有一种具有证据相关性的学科独特意识(封闭性)。总而言之,我们对整个可知世界各部分的有意义排序似乎引导着阐释实践的活力。本文只是对这一不断变化的实践进行了初步扫描,希望能够对其多样性进行进一步分析。(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胡斌[3](2014)在《资本转换与边界消解:公共文化视角下的古琴文化阐释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琴文化的当代发展是一种新的文化建构过程,资本转换成为历史记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形成新的文化表征之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行为规范的维护与利用、文化主体社会角色分化而产生的不同需求等外在社会因素对传统古琴文化内涵的冲击,导致了人们对古琴传统边界当代消解和古琴现代文化表征多样化的疑问。结合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从公共文化视角对古琴文化"资本化"发展的当下局面进行了探讨与反思。(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王瑞丽[4](2010)在《从系统功能角度阐释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基础,运用韩氏语境理论探讨了语境在实现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并基于真实语料—应用语言学论文摘要分析。韩礼德曾定义过语篇就是功能中的语言。由此可见,语篇就是语言在某具体语境中产生的意义,特定的语篇必定有特定的语境与之相适宜,这特定的语境也即情景语境(语域)。情景语境由叁个要素构成,分别为:语场,语旨和语式。语言层面之外的这叁个语境要素与语言的叁大元功能以及它们在词汇-语法层面的实现又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即,语境的叁要素以语言叁大元功能为接口实现了它们在词汇-语法层面的功能。语篇的连贯反映了这一语境功能。具体说来,在语篇层面上,语场是由语言的意念功能体现,语旨是由语言的人际功能体现,语式是由语言的篇章功能体现。而在语言的词汇-语法层面,意念功能又由及物性系统实现,人际功能由语气和情态系统实现,篇章功能由主述位结构,衔接系统等实现。因此,通过分析语篇的及物性系统、语气情态、主述位结构等方面可以阐释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及物性系统的分析说明了语篇及物过程的选择需要与语篇语场相适合。学术论文摘要作为一种应用文体,作者为了把研究内容以及各个内容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准确的传递给读者,大量的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被使用。语气、情态系统的分析说明了语气和情态系统的选择是由语篇的语旨所确定的。不同的语气和情态系统传递不同的人际意义。学术论文的作者只是把研究的现象和自然结果呈现给读者,以传递信息为主,所以语篇惯于使用陈述语气;而又由于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和开放性特点,作者避免大量使用主观性很强或带有主观意义的副词、情态动词等。主述位结构和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具体分析说明了主位的选择对语篇的篇章结构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影响到语篇的连贯性,而且影响到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因此,语篇需要按照语式来安排主述位结构。学术论文摘要的篇章,为了实现简明扼要的传递信息,大多数都采用了以论文题目为主位的非标记性主位,这样便于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需要的信息。本论文采用了在用系统功能方法语篇分析研究中较少使用的语料—杂志学术论文摘要,通过对这一真实语料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增长这方面的知识,拓展韩氏研究领域,也增加了分析结果的说服力。在结束语部分,本论文总结了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的研究对篇章教学、篇章理解的启示以及对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指导意义。此外,还总结了该论文中的研究发现,揭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完善的地方和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燕录音,汤光华[5](2009)在《家族 礼俗 民居——赣县东河戏的阐释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音乐与人文环境关系的角度来阐述东河戏的文化地理及与家族、民俗、民居的渊源关系,从文化解释的角度对东河戏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9年24期)

冯往前[6](2007)在《钢琴考级中国作品的阐释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钢琴演奏(业余)考级中暴露出了一些对中国作品理解的薄弱。本文拟以目前通行的四套钢琴(业余)考级教程中的中国钢琴作品为例,揭示掩映在技巧背后的创作理念,为中国作品的演绎提供理解的文化语境。(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07年02期)

刘士林[7](2003)在《关于城市音乐文化的阐释语境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充分意识到阐释活动自身的局限性之后 ,更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如何解构或摧毁各种传统的霸权话语 ,相反却在于如何才能由此而确立一个真正具有合法性的阐释语境。而这一点也是我们讨论城市音乐问题所必须加以先行解决的前提问题。本文从对城市文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出发 ,为正确和深入讨论城市音乐文化建构了一种合法的阐释语境。由于西方城市观主要立足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经验 ,而中国的城市观则侧重于人的心理情感经验 ,因而后一种城市观无疑更适合作为讨论城市音乐文化的基本价值立场。在确立了一种真正具有合法性的城市音乐阐释语境之后 ,也就可以对当代种种复杂的城市音乐文化现象加以重新认识和评估。这不仅只是一个音乐美学的认识问题 ,它更关系到当代人审美能力的再生产以及生命自由这个根本性的大问题。只有首先通过音乐文化阐释语境的转换 ,才能有效地消除和解构主流音乐文化对民间音乐文化的种种歪曲描述和阐释 ,并由此进一步发现真正的音乐灵魂以及人自由的生命活动方式。(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李剑锋[8](2003)在《现代阐释语境中误读的批评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误读是现代阅读和批评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然而长久以来误读一直被泛用为一个普通词语,指错误的解读或阐释。直到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首次提出“误读”的概念并作为理论术语来运用,误读才开始具有正面的意义。布鲁姆提出了关于诗的“六种修正比”,其中第一种“克里纳门”即“真正的诗的误读或有意误读。……一个诗人‘偏移’他的前驱,即通过误读前驱的诗篇,以引起相对于这首诗的‘克里纳门’。这在诗人本身的诗篇里体现为一种矫正运动。”布鲁姆把误读分为有意误读和无意误读。他还提出了“影响即误读”的理论,认为前辈诗人与后辈诗人之间并不就是继承的关系,后辈通过误读前辈作品,对前辈也施加了影响。这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影响论。他还进一步认为要理解诗的真正意义就必须误读。关于误读,解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大师们也都有各自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本文性”与“本文间性”,语言的特性及局限性对本文的制约,本文的开放性及阐释的开放性,关于“影响”及“晦涩”等问题上。大师们的论述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和学理依据,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也为之后的“误读”研究及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但是,由于这些大师们也是站在一定的角度从一定的理论层面出发,因此对于误读的论述也并不全面,甚至他们还较多地强调了误读的必然性,把隐喻性作为语言的根本特性,使一切语言表述变得不再明确和可靠,将误读绝对化了。他们的影响是广泛的,曾一度使学界大大地改变了以往把“误读”看成错误的解读或阐释的看法,而转向了认可并夸大“误读”积极性的方面发展,从而引起了关于误读新旧观点的学术争论。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误读的批评学意义,对误读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WP=4>理论分析。本文中误读的概念既包含了布鲁姆所提出的有意误读即矫正性误读,也包含了可能带有负面影响的非合理的误读,即指在文学阅读和批评中,主体从一定的文化视角出发,又由于认识水平、方式的不同及所处时代、民族、阶级和文化语境等的差异而对文本意义和价值产生不同理解的文化现象。本文还在分析误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误读进行了分类,对误读产生的原因、误读的历史渊源、误读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在具体实践的批评中应如何误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总结出误读在现代阐释语境中的批评学意义。在本文中虽然也略论了广义的误读,但论述的中心是把误读限制在现代阐释语境和文学批评中的。合理误读能够为我们提供阅读文本的新视角,打破原有共识的僵化,促进文化的发展,造就了多样化的批评流派和多元化的理论局面;同时各种误读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和意义,为思者提供了思想源泉。在彰显合理误读的意义与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非合理误读的存在及非合理误读可能带来的负面价值和影响。必须对误读进行合理的制约,避免任意主观性破坏了文本的基本构成和真实的意义,导致相对主义,使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出现混乱。否则将会使误读在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的运用中适得其反。(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阐释语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但丁声称指导或支配中世纪文学的是封闭模式,而艾科和罗兰·巴特则持相反意见,支持不同程度上的开放模式,本文将这两种模式假定为阐释实践中的两极。此两极暗示着对两种情形的有限思考,一方面思考"唯一可能的正确方法",另一方面思考我们时代特有的对偶然刻意的回应与联想日渐增长的宽容和分散,这些回应与联想传达了一种相关性,但随时又会免除任何强势方法论梳理中的区隔。当代的阐释,尤其在艺术领域,越来越倾向于开放式,因此艺术界本身也就更倾向于那些更易于开放性阐释的艺术作品(例如,装置艺术、发生艺术、观念艺术)。当然,(诸如历史、法律、股票交易所、心理分析等)不同领域的阐释也需要对专业利益负责,这些利益就要求阐释要有一种具有证据相关性的学科独特意识(封闭性)。总而言之,我们对整个可知世界各部分的有意义排序似乎引导着阐释实践的活力。本文只是对这一不断变化的实践进行了初步扫描,希望能够对其多样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阐释语境论文参考文献

[1].段江丽.《红楼梦》早期脂批的阐释学意义——以阐释语境为中心[J].红楼梦学刊.2016

[2].约瑟夫·马戈里斯.阐释语境中的开与闭(英文)[J].文艺理论研究.2016

[3].胡斌.资本转换与边界消解:公共文化视角下的古琴文化阐释语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王瑞丽.从系统功能角度阐释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0

[5].燕录音,汤光华.家族礼俗民居——赣县东河戏的阐释语境[J].作家.2009

[6].冯往前.钢琴考级中国作品的阐释语境[J].中国音乐学.2007

[7].刘士林.关于城市音乐文化的阐释语境问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

[8].李剑锋.现代阐释语境中误读的批评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3

标签:;  ;  ;  

阐释语境论文-段江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