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济南药王庙会

谈济南药王庙会

一、漫话济南的药王庙会(论文文献综述)

赵鹏[1](2020)在《多元参与视角下的古代济南城公共园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园林作为一种多元的空间场所,不仅承载着城市中的风景名胜,更是承载着城市中民众生活的民生工程和生活空间,其对构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多元且长期的公共参与对于公共园林的建设极为重要。现如今,无序的城市建设致使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严重不足,依赖相对单一的设计主体主导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在中国,公共园林的发展源远流长,以古代济南城为例,其自然风景秀丽,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公共游览胜地闻名天下。本文以多元参与的视角,着眼于古代济南城公共园林的发展历程和构建途径,着重研究古代济南城社会各阶层多元参与下的公共园林营建方式,归纳古代济南城公共园林在营建和发展中的多元参与的历史经验:一方面公共园林的营建与发展是当地政府和执政官员、文人阶层、当地民众、宗教人士以及商贾等多元主体的合力作用和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公共园林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公共性也促使社会各阶层参与到建设管理中。最后从中挖掘古代济南城公共园林的多元参与方式的特征,以为当今城市传统公共开放空间保护和管理之鉴。

徐慧敏[2](2019)在《明代德王府对济南古城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素有“泉城”之称。泉水作为一种历史传承的载体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造就了城市缘泉而居的特殊聚落形态,深刻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历来的城市架构体系中,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核心,明代兴建的德王府,是明代济南城市建设的重要事件,以其巨大的规模占据城市中央,给这座城市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济南德王府的研究是以往对济南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部分。本文以明代济南德王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考古资料、地理资料等对明德王府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在文献研究与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对明德王府的空间格局进行推测研究,并对其建设演化与城市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并就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综述。正文部分共分三章,首先对德王府所依托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了概括;然后对德王府兴建的背景、规模、空间格局等进行研究;其次对受王府影响下的济南府城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其它几个受王府影响的城市进行对比研究。最后。结语部分,对王府空间格局演变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做出总结。附录部分则是对本文所涉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总结和补充。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认识:首先,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是济南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该区域特殊的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为济南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其次,明代德王府的建设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制度基础,为济南城市营造了一个礼制中心。第三,王府的建造占据了城市的大面积空间,影响了原本济南城市的空间布局,这与明代大多数王府城市的发展规律一致。第四,明清时期济南的城市职能及其空间格局的发展变迁与自然、政治、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其演变轨迹同传统社会晚期的发展转变进程是一致的,济南城的发展轨迹不仅是区域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社会晚期同类型区域中心城市变迁的典型例证。

杨帅[3](2015)在《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式商业也开始兴起。新式商业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外国洋行。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洋行早期的活动主要是在商业方面,充当中外贸易的中介。二是买办商人开办的商业。买办作为外国洋行的经纪人,收入较高,他们将其收入积累作为资本,投入到商业或其他行业中,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进行商业经营活动。买办商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兴起。三是旧式商业的转型。一些旧式商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也采用资本主义商业的的经营方式,将其转换为近代资本主义商业。近代新式商业的兴起,从总的来看,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们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在经营内容上更多地在为外国资本主义推销商品服务。四川的私营商业在民国时期逐步发展,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很大发展,经营业务不断扩大,资本积累迅速增长,有的已发展为“百万富翁”。各类商号也随之兴起,商号的发展演变与空间分布都呈现出新的态势。清末,四川各地的金融机构以票号、典当、钱铺、因利局等旧式融资业为主,其中票号最具实力。辛亥革命后,票号衰败,钱庄、银号代之而兴。民国初年,重庆钱庄发展到50多家,上下货帮的款项收交和城市商贩的资金周转多由钱庄汇兑融通。1915—1934年中国、交通、殖边、金城、江海等国内大银行先后来川设立机构,同时,由四川官、商创办的四川、华川、铁道、浚川源(复业)、聚兴诚、美丰、大中、川盐、川康、重庄、四川工农、四川建设、和成、裕商等一批银行相继开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各大域市的工厂、企业、金融机构等相继内迁,大量资金涌入四川。抗战结束时,川、康两省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163家(其中总机构380家),约占全国全融机构总数的四分之一。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中心、遍布川、康各大、中、小城市的金融网络。山货属于四川省重要产品,每年出口数量极大,在民国以前,四川多数地方并没有山货帮一说,被称为山货帮的商品,都属于药材帮贸易范围以内,统称为山货药材业,后因其中有非药材部分的货品,营业日益扩大,于是脱离药材业范围,而自成山货帮。比如桐油,本来包括在山货业以内,只因抗日战争前桐油业发展突飞猛进,占全国物产输出总额的第一位,已非山货业所能统括,因此,原有的产业逐渐分化出以专门经营药材、桐油、畜产品等为主的大山货行业,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营生的各种商号应运而生,形成了相互包容,而又各有特色的不同商号群体。饮食品商号涵盖的范围较广。民以食为天,四川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粮油市场在近代仍保持着封闭型、区域型的传统,除桐油出口商外,粮油商人中小户居多。市场交易方式,仍以产销见面、余缺调剂为主,批发交易次之,期货交易甚少。交易规则多从习俗,缺乏公开性与竞争性。清末民初及抗日战争时期,是四川糖业极盛时期。四川的糖除内销本省外,还销往邻省。桔糖下运至两湖销售,称为“药糖”,白糖销至陕甘,红糖销至贵州和云南,冰糖多为本省消费,资中、内江所产多销川东南,简阳、资阳所产多销川西北。随着自然流转的渠道,在销售区域的合江、江津、重庆、涪陵、万县、合川、成都以及宜昌、沙市都形成了川糖的市场。民国时期,腹茶引岸制度无形解体,茶商在缴纳政府课税以后,即摆脱历来的限制而自由营运。有的产茶地区已扩销省外市场。如邛崃历来以生产边茶为主。腹茶兴盛,市场已扩至成都、广汉、简阳、新繁、新都、中江、金堂等,后来又开辟陕西、甘肃、青海等、都属于直接运往消费地。重庆正式开埠后,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有了很大发展。洋纱大量输入,到1930年,输入四川的棉纱高达57万担(包括国产机纱),蚕丝出口量到1926年猛增至3万担,占当时全省输出货物总值的21.79%;夏布也成为四川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在纺织业发展的同时,随之发展的丝商、棉纱商号及夏布商号在川内各地日渐活跃,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发展空间,成都、乐山、三台、南充等地的丝业、重庆及其周边城市的棉纱业及隆昌、内江、荣昌等地的夏布业,这些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同,也就使得从事这些行业的商号的分布格局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内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在这些商号分布与变迁的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在商号的数量上的变化、商业籍贯上的演变、资本规模上的变化都各有特色;在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和及变迁方面,主要体现在商号与交通、商号与资源开发、商号与城市商业中心、商号与行帮组织及人口等相互影响等诸多方面。

李振芳[4](2011)在《近代济南休闲娱乐场所与市民生活》文中指出本文力图在充分利用近代济南的书籍、报刊、文人游记、文史资料、竹枝词等资料的基础上,以近代济南地区的休闲娱乐场所为中心,阐述传统娱乐场所到新式娱乐场所的变迁,主要是再现近代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市民的休闲娱乐牛活,展现济南市民丰富多彩的牛活场景,以呈现这一时期城市牛活的历史画卷,给予读者极其鲜明的城市社会牛活形象。本文同时考察了为建立西方式的文明牛活方式,对于新式的休闲娱乐场所政府是如何加以改良和控制的,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本质特征。清末民初,济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的庙会、岁时节日活动组成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游出水、览名胜、观寺庙、逛庙会是市民乐此不疲的娱乐活动,街头巷尾更是普通民众最常用的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济南自开埠以后,伴随着都市经济的近代化,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休闲娱乐场所,与此同时,城市人的闲暇牛活也发牛近代式变迁。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济南逐步兴建起一批新兴旅游项目,建立起与中国传统休闲娱乐场所完全不同的独立新颖且功能单一的场所,新兴旅游场所主要包括公园、游艺园、戏院、电影院、博物馆等。它们既是精英人十附庸风雅的场所,又是平民大众获得身心娱乐的场所。这些新式娱乐场所的出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并为人们提供旅游娱乐的活动空间,反映出政府已经开始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关注市民牛活。休闲娱乐场所的变化是多层面的,从物质层面上看,清末以来济南娱乐场所的建设完成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从精神层面上看,市民在这些场所里享受着现代化的娱乐项目,身心得到放松,精神得到愉悦,只是这种娱乐并不是毫无顾忌、任意为之的,在为政府为建立西方式现代文明的城市,加强了对这些场所的控制,主要反映在国家正日益加强日常牛活中对人们精神的潜在控制。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与之相随的一系列规则像现代社会制度一样开始规限人们的行动与精神空间。

李宛荫[5](2011)在《明清临汾帝尧崇祀与地方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尧是传说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受到万民敬仰的华夏文明始祖。自尧定都平阳建立政权以后,便通过平章百姓、制定历法、治理洪水、选贤举能、禅让虞舜等政治举措,树立了光辉的帝王君主的形象。到东汉谶纬神学兴起以后,帝尧被赋予了神化品格,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人神人。因此,历朝历代无论官方,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他倍加推崇,特别是到明清时期,临汾地方力量群体通过多次修护陵庙和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彰显了对帝尧的崇敬之情。与此同时,帝尧崇祀现象对临汾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有利于地方社会的控制,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成为联系地方民众的重要纽带。本文采用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视角,以临汾帝尧崇祀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于明清这个较长的时间段中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综合考察,深层次剖析临汾帝尧崇祀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期能够推动地域社会研究的扩大与深入发展。

袭祥雪[6](2009)在《提升济南市民俗旅游业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济南的民俗旅游,特别是以济南的社区民俗旅游与节庆民俗旅游为研究对象,依据了城市旅游理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并综合运用了比较分析、整体一局部分析、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济南各种民俗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民俗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民俗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并就济南市民俗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既为济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服务,也为民俗文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实证素材。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济南市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及现阶段济南民俗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指山泉水人家、民风民俗、古老的街巷、丰富的节庆活动等作为济南市发展民俗旅游的资源特色与优势。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济南市的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一是从管理体制、交通、娱乐设施等方面分析了济南民俗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二是具体分析了不同开发模式的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着重探讨济南市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提出了打破制约民俗旅游发展因素的思路,并对社区民俗旅游以及节庆民俗旅游具体项目的开发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及建议。总之,本文就民俗旅游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济南市通过民俗旅游的开发,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其民俗资源,尤其是各种独具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发挥济南的文化特色优势,提升济南的城市形象,有力地促进济南乃至整个都市圈第三产业的发展。

谢永栋[7](2008)在《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社会精神生活——以山西平鲁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庙会这一传统民俗文化与草根社会民众的信仰、娱乐、贸易、交往息息相关,是村民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事件。透过这一古老的民俗事象,可以管窥草根社会实态运行的方方面面。本文以近代山西平鲁的乡村庙会为个案研究,通过对庙会中祭祀神灵、娱乐活动等事件的历时性考察,了解平鲁乡村庙会与当地民众精神生活的关系,洞察平鲁乡村庙会的特点。

程汉杰[8](2007)在《济南城市史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国内对于济南城市史的研究经历了早期探索、发展成熟及渐趋高涨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从起初的文献整理,到后来学术性论文、专着的涌现,涉及到济南城市历史文物考古、文化生活史、社会经济史、城市规划与建设史、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海外和国外的学者也对济南城市史有所研究。从已有成果来看,研究重点多在济南城市的近现代发展方面,对其古代研究相对薄弱。

孙红侠[9](2007)在《二人转戏俗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戏剧戏曲学与民俗学的理论和知识,以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互相印证的方法,以二人转的戏俗为研究对象,对二人转的戏俗进行了搜集、整理与研究。从行业习俗、演出习俗、民俗与演出三个方面整理考察了二人转的演出习俗与行业习俗,并在此基础上以二人转的戏俗为例探讨了戏曲的戏俗具有的特征、功能以及其对戏曲本体特征的影响,以期分析戏俗这种特殊民俗事项,从戏曲戏俗的视角上理解戏曲本体特征的形成以及民间戏曲保持自身活力的原因之所在。本文由绪论、二人转的行业习俗、二人转的演出习俗、民俗活动中的二人转演出、演出习俗对二人转艺术形态与艺术特色产生的影响、二人转戏俗的成因、特征与功能、结论七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首先从戏剧戏曲学整体研究以及戏曲民俗学的学科建设等几个方面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其次界定研究概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章从行业崇拜、行业语言和行业传承三个方面整理记述了二人转的行业习俗,综述了二人转行业崇拜与行话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考证了二人转的戏神,同时通过对戏神的考证和质疑和研究了二人转的起源问题;其次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民间二人转戏班的戏神崇拜、二人转的行业传承以及行业语言进行了全面的记述和研究。第二章的内容是涉及到技艺的学习、演出的实践和艺人的生活等多个方面的二人转演出习俗,记述和考察了传统二人转与民间二人转的演出的程序、演出收入的分配、戏班的组织与经营以及演出的场所与地点。第三章所写的内容是二人转演出与民俗活动,通过对岁时节日民俗、祭祀民俗以及人生仪礼民俗活动中的二人转演出的考察论述了二人转具有的民俗功能。第四章首先总结了二人转的形态特征与演出特点,从“一树三枝”与“演人物又不人物扮”这两个方面论述了二人转在艺术形态上的独特性,又通过“不隔语、不隔心,最要紧的是不隔心”、“宁演欢了,别演蔫了”、“看二人转不浪,不如回家睡凉炕”这三句艺谚来概括二人转具有的表演特点,并在这些总结的基础上,从演出习俗的角度对二人转的表演特征的成因做以了分析与论述。第五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二人转戏俗具有的特征与功能,认为其具有行业性、集体性、传承与变异性以及地域性的特征和调节、规范、维系以及教化的功能,并且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总结论述了戏俗具有的保持民间戏曲活力的作用,同时也认为这是中国戏曲尤其是民间戏曲的戏俗具有的普遍特征和功能。最终认为戏俗现象具有行业性、集体性、传承与变异性以及地域性特征和调节、规范、维系以及教化的功能。戏俗中的演出习俗在一种地方戏曲形态与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作用,某些戏俗还可以为戏曲史研究提供证据。民间戏曲的戏俗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使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征与活力的重要因素。认为戏俗的演进与消长、传承与变异会始终适应并引导着戏曲本体的需要,影响和作用于戏曲演出的状貌,且与戏曲的本体具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同时认为二人转一种地方戏曲戏俗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不仅是对二人转研究中学术空白的填补,更重要的在于本课题有被看成戏曲戏俗研究中的一个个案而对其他地方戏乃至整个中国戏曲的戏俗的整体研究具有探索与参考意义的可能性。

谢永栋[10](2007)在《清代至民国山西平鲁的庙会与乡村社会》文中指出庙会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产物,是透析基层社会运行实态的重要视点。它与民众的信仰、娱乐、贸易、交往息息相关,构成了乡村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庙会研究成为国内历史学界、民俗学界、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热点课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山西庙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目前对它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还不多见;而对某一县域之内庙会与乡村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进行全面分析的文章,笔者尚未见到。因此,笔者选择了这一题目,试图通过对清代至民国时期山西平鲁乡村庙会活动的分析探究,深入理解当地社会的实态和秩序,准确把握庙会和乡村社会运行的互动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当地乡村社会的状况、了解庙会对乡村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淀,从而更好地发挥庙会的各种功能,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服务。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前言部分对庙会的起源和演变做了系统的介绍,并追述了学术界对庙会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说明了本项研究的主旨与构想。第一章介绍了平鲁乡村庙会的概况,并总结了它的特点。平鲁乡村的庙会明清时代就已兴起,分布较为普遍的有龙王、关帝、东岳大帝、城隍等国家规定的正祀神的庙会,同时也存在三霄娘娘、观音、尉迟恭、清泉神等地方性神灵的庙会。无论是国家规定的正祀神还是地方性神灵,作为庇护一方的保障性神灵,都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尊崇和祭拜。当地庙会因受自然、社会因素影响,而有三个特点:在信仰对象上对龙王神的崇拜最盛,在商品贸易上农业、手工业与畜牧业产品的交换占有很大比重,在不少活动中非正统性突出。第二章详细论述了平鲁乡村庙会与民众精神生活的关系。庙会的实质在于信仰。清代至民国,平鲁乡村的每个庙会上都有隆重的祭神仪式,一般可分为安神、娱神、谢神等几个既定程序。祭神仪式满足了人们的多种精神需求,寄托了民众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强化了村落成员精神上的认同和凝聚。此外,祭神活动也借娱神、媚神、酬神而娱人。通过庙会中的这类活动,人们的身心得到了愉悦放松,枯燥乏味的乡村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第三章着重阐述了平鲁乡村庙会中民众的社会交往。按交往的种类来分,可大致分为商品交换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乡村庙会是农村的超级市场,是农牧民与工商业者进行商贸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城乡之间、农牧区之间的物资交流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交往保障了民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此外,传统时代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相当闭塞,而在乡村庙会中参加的阶层非常广泛,上至地方官员,下至平民百姓,连一向受“三从四德”束缚的女性也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羁绊抛头露面地出现在庙会上。庙会为民众的各种人际交往诸如商议婚姻、走亲访友、清偿债务、交流信息等提供了一个平台。第四章剖析了平鲁乡村庙会对乡村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各地庙会的举办在经济上保证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强化了村落内外的整合,有利于村落社会的自治和控制;在文化上满足了民众的信仰需求,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其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参加庙会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经常也会出现打架斗殴、卖淫嫖娼、聚众赌博、吸毒贩毒、调戏妇女等影响社会治安和破坏社会风气之事。同时庙会上的迷信活动也是今天我们所不提倡的。两者相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庙会的积极作用是占主要地位的。结语部分概括总结了全文内容,并对当今如何发挥庙会的积极作用,抑减其消极影响提出了一点看法。

二、漫话济南的药王庙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话济南的药王庙会(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参与视角下的古代济南城公共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研究的空间范围
        1.3.2 研究的时间范围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
        1.4.1 相关概念
        1.4.2 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古代济南城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
    2.1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水为经,园林初显
    2.2 唐宋时期——风景之繁荣,潇洒似江南
    2.3 金元时期——几度风雨,私园初兴
    2.4 明清时期——泉城名胜,园林鼎盛
    2.5 小结
3 古代济南城公共园林的多元构建途径
    3.1 城市水利引导的民生工程
    3.2 全社会共赏的风景胜地
        3.2.1 “与民同乐”的风景游赏
        3.2.2 游赏活动的世俗化与平民化
    3.3 多元包容的文化名胜
        3.3.1 儒释道等诸家文化的传播场所
        3.3.2 趋向世俗化的祭祀活动
    3.4 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导向的多元构建途径
        3.4.1 为政安民的政治追求
        3.4.2 城市商业活动的经济场所
        3.4.3 融合信仰、教化与娱乐的文化空间
    3.5 小结
4 多层次、多途径的参与方式
    4.1 执政官员主导规划建设
    4.2 文人阶层引领的风景“名胜化”
        4.2.1 文人阶层自我理想和审美的表达
        4.2.2 文人阶层的诗文传颂赋予文化内涵
        4.2.3 文人阶层引领的风景集称化管理
    4.3 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与长期选择
        4.3.1 当地民众自发的捐资和建设活动
        4.3.2 当地民众自觉性的长期选择
    4.4 其他阶层的积极参与
        4.4.1 佛教影响下的摩崖造像
        4.4.2 商贾的积极参与
    4.5 古代济南城公共园林多元参与的特征
        4.5.1 多层次、多阶层与全过程的参与建设与管理
        4.5.2 多元参与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4.6 小结
5 结语与展望
    5.1 结语
    5.2 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明代德王府对济南古城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目的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明代王府建筑及明清济南古城的历史文献
        1.2.2 关于济南古城及明德王府的考古工作
        1.2.3 专着典籍
        1.2.4 专题研究
    1.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考察法
        1.4.3 对比分析法
        1.4.4 借鉴城市考古的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济南城兴建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2.1 自然地理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质构造
        2.1.3 气候水文
        2.1.4 制约因素
        2.1.5 适应特殊泉水环境的城市格局
    2.2 人文地理环境
        2.2.1 水陆交通条件
        2.2.2 政治军事地位
        2.2.3 区域经济发展
        2.2.4 人文地理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发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明代济南德王府的营建与空间布局
    3.1 德王府建造的制度基础
    3.2 德王府的选址与规模
    3.3 德王府的空间格局推测
        3.3.1 考古与文献资料
        3.3.2 德王府内部空间布局
    3.4 王府旧址的沿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王府营建背景下的济南府城空间格局
    4.1 宋金元时期济南府的城市特征
    4.2 明清时期受王府影响下城市空间格局的改变
        4.2.1 郡王府的设立
        4.2.2 各级公署、学校寺院的设立
        4.2.3 主要街巷的改变
        4.2.4 珍珠泉群景观的改变
    4.3 清末与民国时期济南城市格局的发展
    4.4 王府营建对济南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4.4.1 中轴线与“礼仪中心”
        4.4.2 改变了原有济南城的街巷肌理
        4.4.3 公共景观的私有化
        4.4.4 影响了城市后来的发展方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及思考
    三、相关理论及概念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五、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四川商号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
        二、资源环境
    第二节 四川商号的市场环境
        一、新式商业的兴起与四川商号的发展
        二、四川主要贸易市场与商号的分布格局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四川金融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典当业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典当业的兴起与分类
        二、四川典当的分布格局与演变
        三、四川典当业分布特点
    第二节 民国四川钱业的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钱业的产生及演变
        二、四川钱业的分布与变迁
        三、四川钱业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四川银行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银行的演变与分类
        二、四川银行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民国时期四川银行分布特点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四川山货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四川药材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药材商号发展与药材业组织的演变
        二、 四川主要地区药材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药材商号分布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桐油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主要桐油产销区域分布与桐油商号组织的发展
        二、 四川桐油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桐油商号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省畜产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畜产业商号组织构成及演变
        二、 四川畜产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三、 四川畜产商号分布特点
第四章 民国时期四川食用品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粮食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一、 四川粮食商号的市场环境与组织构成
        二、 四川粮食商号分布的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粮食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糖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蔗糖产销区域分布及糖业组织的演变
        二、 四川糖业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蔗糖商号的的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茶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茶业商号发展及变化
        二、 四川茶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茶业商号分布特点
第五章 民国时期四川纺织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四川蚕丝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一、 四川早期丝业发展与丝号的兴起
        二、 四川主要地区丝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丝业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夏布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夏布业的兴起与夏布商号的发展
        二、 四川夏布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夏布商号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棉纱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棉产业发展与棉业商号的演变
        二、四川主要地区棉纱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四川棉纱业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六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的差异
        一、商号数量上分布的差异
        二、商号籍贯分布上的差异
        三、商号资本分布的差异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差异及变迁的原因
        一、资源分布与传统产业结构
        二、城镇布局与物流走向
        三、商业成分与资本构成
        四、政治经济环境变化
第七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区域社会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区内外贸易的关系
        一、商号分布与区内外贸易的关系
        二、商号分布与贸易中心的关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与区域环境的互动
        一、四川商号分布与交通环境的互动
        二、四川商号分布与技术环境的互动
        三、四川商号分布与人口环境的互动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与社会变迁
        一、商号分布对四川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二、商号分布对四川社会组织的影响
        三、商号分布对四川传统文化的影响
结论与余论
参考文献

(4)近代济南休闲娱乐场所与市民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意义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
第二章 传统的休闲娱乐场所
    一、风景名胜
        (一) 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名胜
        (二) 从竹枝词看市民的休闲牛活
    二、庙会、药市会
        (一) 庙会上的休闲与狂欢
        (二) 药市会上的休闲与娱乐
    三、街头巷尾
        (一) 岁时节令的庆祝场所
        (二) 平民大众的休闲乐园
第三章 新兴的休闲娱乐场所
    一、茶园·戏园·戏院
        (一) 早期的茶园、戏园
        (二) 戏园、戏院的繁盛
        (三) 戏剧改良与政府控制
    二、公园、游艺园
        (一) 公园中形色各异的市民活动
        (二) 游艺园中五彩斑斓的画面
        (三) 政府的规定与管理
    三、电影院
        (一) 电影院的异军突起
        (二) 观众与电影院的互动
        (三) 政府对影院的控制与影片的检查
第四章 结语
    一、休闲娱乐场所的变迁:物质空间的变化与新生
    二、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精神空间的充实与拓展
    三、休闲娱乐空间:政府的改良与控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明清临汾帝尧崇祀与地方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篇章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临汾帝尧崇祀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临汾帝尧崇祀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典籍中刻画的帝尧形象
    第三节 被神化的帝尧形象
    第四节 历时性的祭祀空间
        一、尧庙
        二、尧陵
第二章 临汾地方社会对帝尧崇祀的守望
    第一节 临汾尧庙的修护与祭祀
        一、临汾尧庙的修护
        二、临汾尧庙的祭祀
    第二节 临汾尧陵的修护与祭祀
        一、临汾尧陵的修护
        二、临汾尧陵的祭祀
    第三节 临汾尧庙、尧陵修护的特色与原因
        一、临汾尧庙、尧陵修护的特色
        二、临汾尧庙、尧陵修护的原因
第三章 帝尧崇祀对临汾地方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临汾帝尧崇祀与地方社会控制
        一、临汾帝尧崇祀的灵异事件与地方社会控制
        二、临汾帝尧崇祀与地方礼俗教化
    第二节 临汾尧庙庙会与地方社会经济
    第三节 临汾帝尧崇祀与二里祭祀圈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6)提升济南市民俗旅游业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济南市民俗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济南市发展都市民俗旅游的优势
    第二节 依托民俗资源开发旅游的主要模式
第二章 济南市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文脉难以延续的现状
    第二节 民俗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现有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济南市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提高认识,延续文脉
    第二节 完善法规制度,打破发展民俗旅游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对社区模式的保护性开发
    第四节 对节庆模式的开发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社会精神生活——以山西平鲁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 平鲁乡村庙会的分布和类型
    (1) 清泉神庙会
    (2) 观音庙会
    (3) 关帝庙会
    (4) 娘娘庙会
    (5) 东岳庙会
    (6) 城隍庙会
    (7) 安福寺庙会
    (8) 龙王庙会
二 平鲁乡村庙会中的祭祀活动
三 平鲁乡村庙会的大众娱乐活动
结 语
    1.龙王庙会最多, 龙王崇拜最盛
    2.农牧产品交换占有很大比重
    3.非正统性突出

(8)济南城市史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济南城市史研究的早期探索阶段
二、济南城市史研究的发展成熟阶段
三、济南城市史研究的渐趋高涨阶段
四、港台及国外对济南城市史的研究

(9)二人转戏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二、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戏俗的概念及其包括的范围
        (二) 二人转的艺术门类归属问题
    三、文献综述
        (一) 戏俗研究综述
        (二) 二人转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二人转的行业习俗
    第一节、二人转的行业神灵崇拜
        一、二人转行业崇拜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二人转行业神灵的考证
        三、当代民间二人转戏班的戏神崇拜
    第二节、二人转的行业传承
        一、技艺传承方式
        二、收徒的标准与师徒的关系
        三、拜师的程序与拜师仪式
        四、行业传承现状
    第三节、二人转的行业语言
        一、行话研究及二人转行话研究情况的概述
        二、二人转行话的构成方式
        三、当前民间艺人的行话使用情况
        四、行话的功能
第二章、二人转的演出习俗
    第一节 二人转的演出程序
        一、传统二人转的演出程序
        二、当前民间二人转的演出程序
    第二节 二人转的点戏习俗与赏钱习俗
        一、点戏的习俗
        二、赏钱的习俗
        三、二人转戏价现状
    第三节、戏班的组织经营
        一、投班的习俗
        二、二人转的演出禁忌
    第四节、演出地点与演出场所
        一、固定演出
        二、流动演出
        三、当前二人转的演出地点与场所
第三章、二人转演出与民俗活动
    第一节、二人转演出与岁时节日民俗
        一、二人转演出与春节等节日民俗
        二、二人转演出与庙会
        三、民俗活动是二人转依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二人转演出与祭祀民俗
        一、二人转演出与祭祀民俗
        二、二人转演出中祭祀民俗的反映和留存
    第三节、二人转演出与人生仪礼民俗
        一、人生仪礼民俗活动中的二人转演出
        二、二人转对人生仪礼民俗的反映和传承
    第四节 二人转的民俗功能
        一、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
        二、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
第四章、演出习俗对二人转艺术本体的影响
    第一节 二人转的艺术形态
        一、一树三枝
        二、演人物又不人物扮
    第二节 二人转的艺术特色
        一、"不隔语,不隔音,最要紧的是不隔心"
        二、"宁演欢了,别演蔫了"
        三、"看二人转不浪,不如回家睡凉炕"
    第三节 流动演出的习俗对二人转艺术形态的影响
        一、流动演出对二人转艺术形态的影响
        二、其他影响二人转形态的因素
    第四节 演出场所对二人转表演"浪"的特色的影响
        一、色情文艺产生的自然性基础
        二、色情文艺的传统和其明清以来的潮流
        三、从二人转母体艺术具有的特点来看
        四、演出场合对二人转表演特色的影响
第五章 二人转戏俗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二人转戏俗的特征
        一、行业性特征
        二、集体性特征
        三、传承与变异的特征
        四、地域性特征
    第二节、二人转戏俗的功能
        一、调节功能
        二、规范功能
        三、维系功能
        四、教化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前期成果
附录
    附录一 二人转大事纪
    附录二 二人转行话汇编
    附录三 二人转演出现状调查报告
    附录四 主要访谈人物一览表
谢辞

(10)清代至民国山西平鲁的庙会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庙会的起缘与发展
    二.国内外学术界对庙会的研究
    三.本文的选题与构想
第一章 平鲁庙会的概况和特点
    1.1 清代至民国山西平鲁的概况
    1.2 平鲁庙会的概况
        1.2.1 分布
        1.2.2 类型
        1.2.3 会期
    1.3 平鲁庙会的组织管理
    1.4 平鲁庙会的特点
        1.4.1 龙王庙会最多,龙王崇拜最盛
        1.4.2 农牧产品交换占有很大比重
        1.4.3 非正统性突出
第二章 平鲁庙会与乡村社会的精神生活
    2.1 平鲁庙会中的民众信仰
        2.1.1 崇拜对象
        2.1.2 祭祀活动
    2.2 平鲁庙会中的娱乐活动
        2.2.1 演戏
        2.2.2 各种红火
        2.2.3 九曲黄河灯
第三章 平鲁庙会与民众的社会交往
    3.1 经济交往
        3.1.1 庙会中的交易及其管理
        3.1.2 大庙坡村之例
    3.2 人际交往
        3.2.1 个体交往
        3.2.2 族际交往
        3.2.3 村际交往
第四章 平鲁庙会的作用和影响
    4.1 积极作用
        4.1.1 社会功能
        4.1.2 经济功能
        4.1.3 文化功能
    4.2 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漫话济南的药王庙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参与视角下的古代济南城公共园林研究[D]. 赵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明代德王府对济南古城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D]. 徐慧敏.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9(03)
  • [3]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D]. 杨帅. 西南大学, 2015(01)
  • [4]近代济南休闲娱乐场所与市民生活[D]. 李振芳. 山东大学, 2011(04)
  • [5]明清临汾帝尧崇祀与地方社会研究[D]. 李宛荫. 苏州大学, 2011(06)
  • [6]提升济南市民俗旅游业对策研究[D]. 袭祥雪. 中央民族大学, 2009(01)
  • [7]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社会精神生活——以山西平鲁为个案[J]. 谢永栋. 史林, 2008(06)
  • [8]济南城市史研究概述[J]. 程汉杰.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7(06)
  • [9]二人转戏俗研究[D]. 孙红侠.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06)
  • [10]清代至民国山西平鲁的庙会与乡村社会[D]. 谢永栋. 山西大学, 2007(06)

标签:;  ;  ;  ;  

谈济南药王庙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