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政府正式批准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和交易

巴西政府正式批准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和交易

一、巴西政府正式批准种植和交易转基因大豆(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英[1](2021)在《巴西转基因农产品监管机制的演进与现实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巴西是全球第二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和第一大转基因大豆出口国,在此之前巴西转基因农产品合法化的立法经历了10年之久。回顾巴西转基因农产品监管制度的历史,发现有多个因素影响巴西转基因作物监管制度演进,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转基因农产品合法化给巴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也对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由此启示我国要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法治保障,促进转基因技术应用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协调发展;提高我国转基因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产品;通过制度和政策保障,促进小农户与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有效衔接。

孙彤彤[2](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吴頔[3](2020)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耕地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虽然我国可以通过进口解决一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问题,但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不得不再次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被着重研究。习近平主席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之际明确表示,在经济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的对接合作。“一带一盟”的提出,为我国调整国际农业合作思路,调动海内外农业产业资源创造了机遇和渠道。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方法理论,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不同合作模式间的风险差异并提出合作战略。本文以我国农产品供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近20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部分重要农产品供需数据,通过Verhulst模型相关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模型,结合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农产品供应安全的PSR机理、区域产业合作理论等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建立了国内重要农产品供给模型及进口需求模型;并对我国未来5年重要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创新提出“农产品表观消费额”概念,并推演出未来5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额约在10311亿美元至10411亿美元之间。虽然受制于人口增速减缓、境内耕地利用趋于饱和、农产品出口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等因素,国内农产品消费价值量增长放缓,但整体上看,可以判断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仍呈现增长趋势。本文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的角度,对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我国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也由此产生了进口“虚拟耕地”、“虚拟林地”的巨大需求;在相关投融资政策上,我国也鼓励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金融政策和技术指导。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耕地资源非常丰富,且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俄罗斯对于引进外资“促开发,增出口”的行为在整体上是以认可和鼓励态度为主。借此也能够为推动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创造条件。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利弊并存,但无论对彼此哪一方,农业合作的正向效应是主流。因此,从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需求与效应层面来分析,双方间的农业合作具备客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对中俄农业产业合作中常见的纯贸易合作、投资参股合作、海外并购三种模式进行研究并分别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经研究,三种模式各具自身优缺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模式进行评价,其中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是三者最低的,也就是在“一带一盟”背景下,由中资企业在俄罗斯境内,与俄罗斯本地企业合资投资进行农业生产,并将农林牧渔等农产品向中国出口的合作模式是风险相对较小的合作方式。而三种模式中,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最高,说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赴俄罗斯并购本地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模式风险比较大。最后针对当前国内重要农产品供应现状及问题,提出“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宏观经济方面,加强中俄两国农业国际合作,除了对国内经济指标的直接影响外,还间接影响着区域发展的稳定,也能更好的满足国内各种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确保合理定价,有利于运输安全与战略储备安全。在我国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方面战略包括: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和“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有: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为底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实行品种保证,增加供应总量,优化供应结构,扩大供应来源,提高供应质量,加强农产品储备、保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努力建立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

陈世坤[4](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是全球重要的大豆出口国,在世界粮食市场具有充分话语权,而我国作为全球目前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一举一动也足以影响大豆交易体系,中美两国之间的大豆贸易对全球大豆贸易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两国的大豆贸易依存关系十分紧密,但2018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全面升级,中国为采取反制措施,对美国进口大豆加征25%关税,使得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在贸易摩擦升级的同时,我国的大豆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中美之间大豆贸易数量大幅下降。为了更准确地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我国大豆贸易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论文主要利用了比较优势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对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环境下价格波动的现象进行分析。首先结合国际大豆贸易格局的基本情况,利用世界大豆贸易数据形成了全球大豆贸易网络图,最终得出运输成本是决定全球各国间大豆贸易对象选择的重要依据的结论。然后从中美大豆贸易发展历程出发对我国大豆贸易的特点进行分析,从国内大豆自给率低、严重依赖进口和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剧烈三个角度阐述为何我国大豆贸易在全球贸易市场中不占优势。随后根据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分析不同时期展现出的两国大豆贸易特征总结出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价格的影响机制。主要分为经济、贸易和政治三方面因素,经济因素方面有:我国外贸经济发展水平因素、转变我国大豆贸易格局的需要;贸易因素主要为:关税、汇率等贸易壁垒因素和国际间运输成本因素,以及特朗普的政治需求的政治因素。之后利用回归模型,明确了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价格会有影响,系统分析了影响机制,强调了汇率作为主要影响手段对我国大豆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最后分析得出贸易战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大豆市场价格,但影响程度有限,可以通过相应政策来减少大豆产业发展的损失。在明确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后,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角度和互联互通国际市场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大豆贸易发展前景,从政府、社会和企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发展策略,为我国大豆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

陈元春[5](2020)在《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国力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相对的是,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反复的对中国进行指责,其中之一的理由就是中国具有不正当的贸易行为,并且要求对双边的贸易协定进行重新谈判。大豆作为我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在加入WTO以来,进口量不断攀升,在贸易协定的谈判中有重要作用,重新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审视在谈判中有积极作用。本文站在全球大豆贸易的高度来分析中国的大豆贸易,在全球大豆贸易中中国进口了绝大多数的大豆,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等国生产了绝大多数的大豆,但是美国居于支配地位。这个支配地位不仅体现在种子,生产,贸易,加工等方面,更体现在金融,补贴,贸易规则的制定上。综合来看,这些体现了美国强大的实力,也体现了美国寻求更进一步支配地位的愿望。因此研究中国的大豆贸易离不开这个大的环境。本文首先对有关贸易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标准贸易模型,再到新贸易理论等,通过梳理可以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然后从种子,生产,加工,贸易和流通,消费对世界大豆及其产品进行了简单的刻画。最后运用劳伦斯指数,进口商品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GL指数,Bruekhart指数,HIT指数等指数对我国大豆的国际贸易进行了量化。研究表明,从种子,生产,加工,贸易等各个环节,我们不仅在国际没有优势,就是在国内优势也不十分明显;我国的大豆进口量逐年创新高。由于影响贸易的因素很多,并且分为可以量化和不可以量化的,本文在第四章运用面板数据对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研究认为,两个国家的GDP和人口数,人均大豆消费量,汇率,国内外的大豆价格差,距离对大豆的贸易有显着的影响,其中GDP对大豆贸易有正向影响,距离对大豆的贸易量成反比关系,汇率的回归结果是正值,说明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大豆的进口,通货膨胀率对大豆的贸易量有负向影响,中国大豆的市场价与美洲三国的价格差对大豆贸易的影响并不显着,人口对大豆贸易量的影响也是负值,人均大豆消费量是对大豆的贸易量有负向影响。不可以量化的因素对大豆的国际贸易也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究竟哪些因素有很重要的影响呢?这个要结合中国所处的贸易大环境说起,中国的贸易环境是处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体系下从事的国际贸易,美国的政策指向性对中国大豆的国际贸易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农业的政策目标是支配农产品的贸易,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合适的补贴和提高农场主的收入,增进社会的福利。因此本文后续的写作将按照这个指向性研究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价格是经济的核心变量,价格的高低决定了资源的流向,这也是美国支配贸易的一种手段,因此第五章开展对大豆定价权的研究。本章创新性的提出如下公式:期货价格=市场价格+中间商平均利润+操纵利润+随机波动误差则:期货价格=市场价格*(1+中间商平均利润率)+操纵利润+随机波动误差我们在这里设定中间商的平均利润率是恒定的,约等于10%,因为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如果一个行业长期保持超额利润,那么不断的资本就会进入这个行业来获取超额利润,如果一个行业长期不能获得平均利润或者亏损,那么就会不断有厂商退出这个行业,最终这个行业的利润率一定是平均利润率。同时,农产品市场是近似完全竞争市场,大豆的市场价格是在近似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那么从理论上讲大豆的CBOT价格也应该是均衡的,这符合一般经济学规律。通过检验可以发现大豆CBOT期货价格存在操纵行为。同时本文又设计了期货-成本(双重)价格加成差和期货-市场价格差两个指标对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行为进行了判定。第六章分别对中美两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定,并且将中国主要大豆的省份运用DEA法进行分解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自改革开放以来呈下降趋势,美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以3-4年为周期进行增长。对中国各省大豆的管理无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各地相差极大。在对中美大豆农业支持政策研究的第七章,研究表明,中国对农业的整体支持没有超过中国承诺的WTO上限,但是已经非常的逼近上限;美国对大豆的支持自从2004年以来没有超过美国承诺的WTO上限;对大豆而言,中国政府对大豆提供的大量补贴对大豆产量的提高并不明显。第八章则研究了中国大豆贸易的福利效应,研究表明,大豆贸易的长期和短期的福利波动非常明显,但是总的福利是正向的。中国进口大豆总能给中国带来福利改善。本文整体研究表明,中国的大豆贸易是在以“二战”以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下进行的,美国通过和中国签订贸易协定获得优势,又通过操弄定价权不仅长期获得了超额利润,而且大幅减少了补贴,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对中国来讲,应该在目前的这个框架下,结合大豆供给安全和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尽力参与具有定价权的期货市场交易;根据定价理论,据理力争最大化的运用WTO规则寻求最大的补贴额度,在国内则寻找效率最高的补贴数额;由于我国大豆进口的集中度很高,对供给风险也要做好相应的预判。

李天昊[6](2019)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作物不仅关系着国家安全,也关系着政治的稳定,大豆在农作物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又特别的角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也与日俱增。大豆的产物之一豆粕是养殖业饲料的主要成分,是人们摄入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另一产物豆油是人类所需摄入的重要油脂之一。所以大豆的地位是难以替代的,大豆的稳定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在中国加入WTO后,为了更高速发展工业,占用了大量农耕用地,选择战略性放弃一些大豆的种植与研发,所以在我国大豆种植业发展十分缓慢,而且占比较低。导致我国大豆市场比较羸弱更容易受到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中美贸易摩擦这一特殊时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震荡剧烈。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各个国家联系愈加紧密、市场之间不断互相影响和渗透。而且这此贸易摩擦更是对两国大豆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和理解这一时期贸易摩擦时如何对大豆期货价格形成影响,同时为我国大豆期货市场的将来的建设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为我国大豆市场更稳健安全的成长做一些贡献。

石慧[7](2018)在《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文中指出大豆是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栽培作物之一,自古以来,大豆不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和优质植物蛋白来源,还在农作物种植、植物油脂补充、牲畜饲养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历史上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生长到人工栽培、从成为人们的主食到转向副食、从主要向世界出口到依靠从美洲进口的历史变迁,大豆也在此发展过程中先后通过不同的路径被广泛地引种传播到世界各地,到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多重利用价值的重要作物品种。相比大豆在中国可以追溯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大豆被引入美国则是在近几个世纪左右发生的。18世纪中期大豆传入美国后并没有很快地发展起来,而是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后,主要作为一种牧草作物开始被广泛地推广并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新大豆品种的引入、大豆加工技术进步和大豆新用途的不断被开发等,美国大豆开始进入快速产业化发展阶段,并于20世纪50年代超过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此后,美国大豆开始全面产业化发展,在不断满足美国国内大豆加工需求的同时,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大豆及其制品的对外出口贸易。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南美洲国家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业相继发展,对美国大豆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造成了影响,但美国仍然保持着世界最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美国大豆最大的输送地是历史上的大豆起源地和主产国中国,随着20世纪末期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的放开,大量美洲大豆开始进入并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大豆市场,中美两国大豆生产和出口的相对优势地位完全发生了逆转。鉴于历史时期大豆在美国取得的让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把中国原产作物大豆在美国的发展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历史文献法、定量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在大量一手英文文献和统计数据资料的支撑下,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分期。通过绘制多个相关的图和表,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的发展和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中美大豆发展比较中为中国大豆产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研究主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中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经过人类不断地采集和驯化,大豆最早在中国有了栽培品种。此后几千年的栽培和利用过程中,大豆通过与不同国家间的农业交流互动,曾先后在不同时期被引种种植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大豆在美国的传入是在地理大发现与海外贸易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早期主要通过四条海上路径分别从不同国家传入美国。第二部分分别从大豆生产、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组织制度四个方面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具体发展情况展开追溯。首先,对大豆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期。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和官方统计数据的整理,将大豆生产在美国的发展进程大致划分为: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波动发展时期以及稳步发展时期。在四个发展时期中,因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政策、技术水平、社会背景等因素不同,大豆生产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看,大豆生产在美国经历了从一种新奇作物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经济作物的变迁。其次,从大豆生产技术的进步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在大豆育种和品种发展上,美国的大豆品种在美国经历了由少到多的过程,早期世界范围内的引种活动为美国大豆传统育种和新品种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亲本原料,20世纪末以后则开始转向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开发和种植;在大豆栽培和收获技术发展上,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贮藏等都有不同的变化;在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上,也形成了针对美国大豆病虫害类型的主要防治手段。再次,从大豆加工利用的变化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大豆在美国的利用方式,从主要作为牧草作物发展为主要作为豆粒收获进行加工利用。作为牧草作物期间可当作青绿饲料、青贮饲料、干草饲料、放牧或肥田等多种方式利用。而作为大豆加工则主要制成豆油、豆粕和大豆食品等。最后,大豆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还表现在包括政府机构和高校、相关企业公司和行业协会等方面的组织机构发展上。第三部分是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进分析和探讨。通过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过程的梳理,指出历史时期内美国大豆产业的兴旺发展并不是只由单一因素导致的,应该说大豆在美国的发展是以自然为前提、以政策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和以合作为依托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作用的结果。第四部分通过梳理中国和美国大豆生产地位的转换,以及对相对优势地位转变的动因分析,结合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努力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大豆产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进程的历史探究,试图从多方面分析和总结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和快速产业化发展的动因,为农作物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带来启发,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大豆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高炜[8](2018)在《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分析研究及新型筛查方法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食品标识不仅与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紧密相关,同时也是政府监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为给完善和制定更合理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分析了转基因食品生产应用现状及其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结合食品标识的经济学意义,在比较制度分析的思想基础上,用进化博弈论作为工具来研究分析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阶段变迁;建立了一种超快速、通用、可视化的双重转基因定量筛查传感器,为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1,转基因大豆和玉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和应用非常普遍的食品加工原料。在美国,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的93%,其中,大约47%的大豆用于国内压榨,约45%用于出口;美国近5年玉米平均产量为3.4亿吨,大约44%直接或间接进入食物链被消耗。由此可见美国也同时是转基因食品消费大国。在过去的20年间,因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全球大豆、玉米和油菜分别增产约1.8亿吨、3.5亿吨和1060万吨。其中仅2015年就为全球农民带来154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享受到了其中约48%的新增收益。新型生物技术如复合性状产品在农业上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产品市场供应量,平抑了市场价格,有效地保障了粮食安全,消费者也因此从中获得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新一代转基因食品如改善营养健康等也将更多地进入日常生活,给消费者带来直接的益处。在环境保护方面,如二氧化碳减排、节约耕地等方面转基因技术作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利用比较制度分析的思想,通过分析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的变迁,发现标识管理体系的变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化博弈论是比较制度分析的工具,选择转基因食品标识体系中的不同群体为研究对象,用进化博弈论来分析体系动态变化的过程,并对群体的选择进行解析得知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是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消费者、企业与消费者以及国家政策之间的重复博弈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型生物技术如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给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带来新挑战,如终产品可能会与传统育种技术获得产品难以区分;但相比现行对转基因产品的过度监管,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产品商业化的成本将可能会大幅降低,公众接受度较高,从而将会更加快速地进行推广和应用。这将会促使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制度设计更趋于合理。3,通过自行搭建的超速PCR试验平台联合侧流层析传感器,建立了一种超快速、通用、可视化的双重转基因定量筛查传感器。经过试验条件的优化,双重超速PCR能够在2.5 min完成30个热循环的扩增;将扩增样品进行侧流层析检测,5 min可观察试验结果,总反应时间控制在10 min之内。双重转基因定量筛查传感器特异性高,无交叉反应,能够检出质量分数为0.05%的转基因样品、实现单拷贝基因的可视化检测。解决了实时定量PCR检测平台与数字PCR检测平台耗时长、不易操作和检测成本高的难题。本研究所分析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应用现状、标识管理体系的变迁和建立的新型筛查方法为科学制定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

展进涛,徐钰娇,姜爱良[9](2018)在《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的监管体系分析及其启示——制度被动创新与技术被垄断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政府的制度设计和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促使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但其生物技术被跨国公司垄断。从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监管体制和政策体系两个层面系统解构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发展的监管制度体系,并剖析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被动发展局面以及技术被垄断的产业困境,最后提出对中国的相关政策启示:完善现行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风险交流机制,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平衡现代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发展等。

张严[10](2017)在《基因专利垄断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基础与核心组成部分备受关注,各国纷纷采用专利的方式对基因技术进行保护。由于专利法不断延伸其所能够调整的客体范围,所以专利法的影响范围不断得到扩大,其所能够保护的课题范围也越来越大,于是,经分离纯化的基因序列也成为基因专利的客体。鉴于基因本身具有生命特性,对基因专利的行使过程可能影响到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造成生物医疗、转基因农作物等技术和产业上的垄断风险及其他社会问题。就现在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只有通过提升科技竞争力,通过科学和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够真正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应该特别重视科技创新这一环节,这也就意味着只有不断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才能够促进与基因序列相关的研究工作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够为基因专利产业化的发展扫清障碍。建立一个完善的专利法律体系对基因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对提高社会公共福利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基因专利权人如果滥用专利权封锁市场,排除、限制竞争,那么必将会带来基因专利垄断,不仅有害于基因产业的发展,还会带来较严重的社会影响。基因专利垄断不可小觑,如何用反垄断法来规制基因专利权利行使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垄断问题,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内容。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相适应,生物经济运行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基因专利的产生和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市场变迁和运营状态的变化,除传统方式外又产生了新的运行模式。本文通过对基因专利垄断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界定,深入剖析了基因专利在新经济时代发展所需面临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基因专利垄断的概念,并总结、提炼出了基因专利垄断的主要形态。首先,在基因开发阶段,基因序列专利的工具性特征可能会在创新市场中形成一种基因序列独有的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其次,当基因技术不断发展,在后续研发和生产交易中,基因技术专利在技术市场变成了可交易的商品,从而会出现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最后,随着对基因专利的深入开发与利用,逐渐形成基因专利产品和与其相关产品时,往往会影响到该基因产业的发展,这就有可能出现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以上三种主要形态的基因专利垄断分别对基因技术研发的创新市场的竞争、基因专利交易的技术市场的竞争和基因技术产业化之后的基因专利产品市场的竞争,产生不同形式的危害,需要采用不同方法有针对性的予以规制。在创新市场范围内,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制约基因基础研发;(2)限制基因序列探测领域的竞争;(3)限制基因下游产业的发展。相对应的,为规制其损害行为提出了三种规制的建议:(1)基因专利权人多级垄断的规制;(2)基因专利拒绝交易的规制;(3)基因专利垄断高价的规制。就技术市场而言,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危害表现为:(1)增加专利获取成本;(2)集聚专利诉讼风险;(3)排除、限制技术市场的竞争。而对应的规制方法为:(1)基因专利集聚申报制度的确立与完善;(2)基因PAEs集聚的专利资产剥离;(3)基因专利非正常直接购买行为的反垄断审查。从产品市场来看,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危害表现为:(1)基因专利增强产业的进入壁垒;(2)基因专利垄断控制一国的产业结构。由于基因的特质,随着基因专利在利用方面的深化,其产生的垄断效果会愈加强烈。对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提出的规制方法是:(1)限制基因专利产品的垄断高价;(2)对基因专利药品反向支付协议进行反垄断审查;(3)建立基因产业垄断风险防控体系。本研究以基因专利垄断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基因专利垄断的立法体系、法律规范的考察,分析我国基因技术专利在研发、交易以及转化为商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垄断问题,再通过与域外其他国家、地区的法律和国际公约的对比,总结我国基因专利垄断法律规制的不足之处,为构建我国基因专利垄断规制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初步结论是,基因专利垄断形式有着非常隐蔽的特性,隐匿于基因专利行使中的各个环节,其对破坏市场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就现在来看,我国应该从立法、执法和司法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学习并借鉴国外科学、丰富的立法和执法经验,不断建立健全我国反垄断法中的关于规制基因专利垄断的制度。

二、巴西政府正式批准种植和交易转基因大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西政府正式批准种植和交易转基因大豆(论文提纲范文)

(1)巴西转基因农产品监管机制的演进与现实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巴西转基因农产品监管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1995年转基因监管立法及法律纠纷
    (二)2005年转基因监管立法及变化
三、 巴西转基因农产品监管机制演进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监管因素
    (四)技术因素
    (五)生物安全防控因素
四、 转基因农产品合法化对巴西的影响分析
    (一)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二)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五、 巴西转基因农产品监管制度的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1.3.2 中俄自贸区
        1.3.3 中俄农业国际合作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理论基础
    2.1 “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概念
        2.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现状
    2.2 “欧亚经济联盟”概述
        2.2.1 欧亚经济联盟由来
        2.2.2 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历史机遇
    2.3 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3.1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内影响因素
        2.3.2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际影响因素
    2.4 博弈论
        2.4.1 博弈论理论模型
        2.4.2 博弈过程
        2.4.3 全球农产品供应的博弈
    2.5 农业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5.1 垄断优势理论
        2.5.2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2.5.3 重要农产品供应的PSR机理
        2.5.4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2.6 相关分析模型
        2.6.1 GM(1,1)灰色预测模型
        2.6.2 Verhulst模型
        2.6.3 贸易引力模型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
    3.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3.2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及农产品需求预测
        3.2.1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
        3.2.2 基于Verhulst模型的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预测
    3.3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需矛盾
        3.3.1 国内农产品供给现状
        3.3.2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矛盾
    3.4 中国农产品对外需求分析
        3.4.1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3.4.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大豆进口需求预测
        3.4.3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小麦进口需求预测
        3.4.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木材进口需求预测
        3.4.5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水产品进口需求预测
    3.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4.1 中国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4.1.1 农业产业资源
        4.1.2 我国对俄合作的鼓励措施
        4.1.3 对外合作中的金融支撑
    4.2 俄罗斯农业产业资源与开发政策
        4.2.1 产业资源禀赋
        4.2.2 俄罗斯投资环境
        4.2.3 中俄两国农业产业等投资日益深化
    4.3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探究
        4.3.1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可行性
        4.3.2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现状
        4.3.3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开发思路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中俄农业合作效应分析
    5.1 基于经济利益分析
        5.1.1 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
        5.1.2 部分农产品种植效益分析
        5.1.3 中俄间物流效益分析
    5.2 基于社会效益分析
        5.2.1 虚拟耕地进口
        5.2.2 “虚拟林地”进口
        5.2.3 金融合作
        5.2.4 区域发展
    5.3 中俄农业合作面临的挑战
        5.3.1 激化经济安全观念矛盾
        5.3.2 加剧经济利益冲突
        5.3.3 显露文化认知差异
    5.4 正负效应下中俄农业合作可行性分析
        5.4.1 基于博弈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5.4.2 基于交易成本的正负效应对比
        5.4.3 基于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风险评价
    6.1 国家间农业合作的模式
        6.1.1 纯贸易合作模式
        6.1.2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
        6.1.3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
    6.2 纯贸易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2.1 宏观风险
        6.2.2 主体风险
        6.2.3 技术风险
        6.2.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3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3.1 宏观风险
        6.3.2 主体风险
        6.3.3 技术风险
        6.3.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4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6.4.1 宏观风险
        6.4.2 主体风险
        6.4.3 技术风险
        6.4.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
    7.1 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的意义
        7.1.1 中俄农业合作对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的意义
        7.1.2 中俄农业合作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稳定的意义
        7.1.3 中俄农业合作对农业产业上下游发展稳定的意义
    7.2 中俄农业合作中的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7.2.1 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7.2.2 “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农业资源开发战略
        7.2.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
        7.2.4 “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
    7.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
        7.3.1 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
        7.3.2 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
        7.3.3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8.3.1 不足
        8.3.2 展望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外贸依存度
        2.1.2 贸易摩擦
    2.2 相关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自由贸易理论
3 国际大豆贸易格局与我国大豆贸易特点
    3.1 国际大豆贸易格局分析
        3.1.1 世界范围大豆贸易情况
        3.1.2 三大大豆制品出口国与世界市场联系
    3.2 我国大豆贸易特点
        3.2.1 国内大豆产量低且出口条件差
        3.2.2 国内大豆严重依赖进口
        3.2.3 国内大豆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3.3 中美大豆贸易发展历程
    3.4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两国大豆贸易现状
        3.4.1 国内大豆受贸易摩擦影响逐步失去市场
        3.4.2 美国进口大豆数量出现暴涨后降低
        3.4.3 贸易摩擦加速了中美外贸依存度的变化
4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贸易影响的定性分析
    4.1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4.1.1 经济因素
        4.1.2 贸易因素
        4.1.3 政治因素
    4.2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贸易的影响
        4.2.1 我国迫切需要拓宽大豆进口渠道
        4.2.2 美国大豆在我国市场竞争力持续走高
        4.2.3 贸易战暂停利于美国向我国出口大豆
        4.2.4 我国将加大对大豆补贴力度
    4.3 中方出台反制措施的影响
        4.3.1 对特朗普政府的影响
        4.3.2 美国大豆农场主心理压力大
        4.3.3 美国对我国大豆市场垄断地位被打破
5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贸易影响的定量分析
    5.1 变量选择
    5.2 数据来源
    5.3 模型分析
        5.3.1 描述统计
        5.3.2 相关分析
        5.3.3 回归分析
    5.4 结论
6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中国大豆贸易发展策略
    6.1 政府层面
        6.1.1 调整我国大豆定价策略,完善大豆期货交易体系
        6.1.2 建立我国大豆进口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6.2 社会层面
        6.2.1 提高社会对转基因大豆的研究与认识
        6.2.2 拓展大豆贸易渠道,寻找新型贸易伙伴
    6.3 企业个人层面
        6.3.1 呼吁改善全球大豆生产的农业环境,降低环境成本
        6.3.2 实现大豆制品的多用途,积极寻找相应替代品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际贸易的概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三 国外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二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图
        三 研究方法
        四 可能的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章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一 绝对优势理论
        二 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节 新古典贸易理论
        一 要素禀赋理论
        二 里昂惕夫悖论
        三 HOV模型
    第三节 引力模型及其应用
        一 引力模型
        二 引力模型实证应用的定理
    第四节 贸易措施
        一 关税
        二 区域贸易协定
        三 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
    第五节 标准贸易模型
    第六节 新贸易理论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 相互倾销理论
        三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第二章 世界大豆概况
    第一节 生产
    第二节 加工
    第三节 贸易和流通
    第四节 消费
第三章 中国大豆的国际贸易结构
    第一节 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第二节 进口商品结构相关指数分析
        一 结构变化指数
        二 进口集中度指数
        三 产品分散度指数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相关指数分析
        一 Bruelhart指数
        二 HIT指数
第四章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主要大豆生产国概况分析
        一 巴西农业概况
        二 美国农业概况
        三 中国农业概况
    第二节 理论基础和数据来源
        一 万有引力模型
        二 中国大豆进口影响因素分析
        三 实证分析
第五章 大豆定价权研究
    第一节 定价的方法
    第二节 中美大豆价格关系研究
    第三节 大豆期货价格与成本的关系
        一 美国大豆价格分析
        二 中国大豆价格分析
        三 中美大豆价格比较
    第四节 大豆期货市场操纵研究
    第五节 大豆期货价格的几个特点
第六章 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第一节 中美大豆生产概述
    第二节 理论模型和数据来源
        一 理论模型
        二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 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二 美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中国大豆主产省(区市)研究
        一 理论模型
        二 数据来源
        三 实证分析
第七章 中美大豆补贴对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演变
    第二节 《农业协定》
    第三节 中国加入WTO时承诺
        一 对农业的承诺
        二 对农业支持措施的承诺
    第四节 中国补贴的测算
        一 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 农业“黄箱”补贴的测算
        三 农业的单项补贴值和总补贴值
    第五节 美国大豆补贴分析
    第六节 中国对大豆的补贴是否提高了产量
        一 模型和数据来源
        二 大豆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节 实证分析
第八章 大豆贸易的福利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和数据来源
    第二节 进口大豆的弹性值估计
    第三节 大豆进口福利的长短期分析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1 大豆的重要性
        1.1.2 中美贸易摩擦过程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贸易对期货市场价格影响
    2.2 贸易对现货市场影响
    2.3 现货对期货市场价格影响
    2.4 国际大豆期货市场与我国大豆期关联性
3 本文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期货基础概念
        3.1.2 期货市场功能
    3.2 影响期货价格的理论框架
        3.2.1 价格传导
        3.2.2 溢出效应
    3.3 国际因素对大豆期货影响的框架
        3.3.1 国际期货价格
        3.3.2 国际现货价格
        3.3.3 国内现货价格
4 中美贸易摩擦对大豆期货影响分析
    4.1 我国大豆发展水平分析
        4.1.1 我国大豆综合状况分析
        4.1.2 我国种植大豆潜力分析
        4.1.3 我国本土大豆分析小结
    4.2 大豆进口依存分析
        4.2.1 数据分析
        4.2.2 大豆进口依存分析小结
    4.3 美大豆发展状况
    4.4 中美贸易摩擦对大豆现货影响
        4.4.1 中美两国大豆贸易关系
        4.4.2 中美国贸易摩擦对大豆现货影响
    4.5 中美贸易摩擦对美大豆期货分析
    4.6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期货影响
5 实证分析
    5.1 研究模型
    5.2 平稳性检验
    5.3 回归分析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完善大豆期货市场
        6.1.1 大豆期货市场建设建议
        6.1.2 建立大豆期货与农业相结合
    6.2 配合大豆期货的相关建设
        6.2.1 拓展进口来源
        6.2.2 提升自身大豆产量
    6.3 大豆消费理性化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大豆的起源与传播
        一、大豆起源于中国
        二、大豆在世界传播
    第二节 大豆传入美国的背景与路径
        一、大豆传入前的历史背景
        二、大豆传入美国的路径
第二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1898年以前)
        一、1898年以前的引种
        二、1898年以前的试种
    第二节 快速发展时期(1898年-1969年)
        一、生产的迅速发展
        二、主产区的形成
    第三节 波动发展时期(1970年-1995年)
        一、生产的起伏波动
        二、主产区的发展
    第四节 稳步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一、生产的稳步提高
        二、主产区的现状
第三章 大豆在美国生产技术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育种与品种资源发展
        一、1898年以前的大豆品种
        二、品种采集与传统育种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转基因大豆
    第二节 大豆栽培与收获技术的发展
        一、整地
        二、播种
        三、田间管理
        四、收获和贮藏
    第三节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一、大豆病害及其防治
        二、大豆虫害及其防治
第四章 大豆在美国加工利用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利用方式的改变
        一、从大豆制品到牧草作物
        二、从牧草作物到粒用大豆
    第二节 大豆作为牧草作物的利用
        一、青绿饲料
        二、青贮饲料
        三、干草饲料
        四、放牧和肥田
        五、豆粒喂养
    第三节 粒用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一、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二、豆油的利用
        三、豆粕的利用
        四、大豆食品
第五章 大豆在美国组织机构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相关政府机构与高校
        一、美国农业部及相关工作
        二、农业高校及试验推广站
    第二节 大豆相关企业公司
        一、产品加工公司
        二、工业制造公司
        三、作物种子公司
        四、产品贸易公司
    第三节 大豆相关协会组织
        一、美国大豆协会
        二、联合大豆基金会
        三、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第六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大豆与美国自然条件的相互适应
        一、大豆的植物生理特征
        二、大豆适宜美国农业环境
    第二节 大豆相关法案的推动
        一、大豆补贴政策
        二、大豆品种保护政策
    第三节 大豆产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一、美国国内市场的大豆产业
        二、大豆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
    第四节 大豆相关技术体系的完善
        一、大豆育种技术的发展
        二、大豆种植的机械化
        三、大豆加工技术的进步
        四、大豆运输系统的健全
    第五节 大豆相关组织制度的建设
        一、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构成
        二、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协作
第七章 美国大豆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中美大豆相对优势地位的转换
        一、中国大豆的历史优势
        二、中美大豆的现代转变
    第二节 相对地位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效率因素
        二、产销体系因素
        三、政策导向因素
        四、消费结构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上给予关注和支持
        二、进行大豆生产技术创新
        三、不断完善大豆产业链发展
        四、推进大豆组织与制度优化
        五、发展特色非转基因大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分析研究及新型筛查方法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主要仪器设备
第一章 引言
    1.1 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
    1.2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监管体系
        1.2.1 美国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监管体系
        1.2.2 巴西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监管体系
        1.2.3 欧盟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监管体系
        1.2.4 日本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监管体系
        1.2.5 中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
    1.3 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现状
        1.3.1 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现状
        1.3.2 巴西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现状
        1.3.3 欧盟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现状
        1.3.4 日本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现状
        1.3.5 加拿大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现状
        1.3.6 澳大利亚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现状
        1.3.7 中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的现状
    1.4 转基因成分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4.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
        1.4.2 PCR检测技术
        1.4.3 侧流层析传感器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案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应用与社会经济效益研究分析
    2.1 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应用分析
        2.1.1 抗除草剂作物应用分析
        2.1.2 抗虫作物应用分析
        2.1.3 新型生物技术作物应用分析
    2.2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应用分析
        2.2.1 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和消费
        2.2.2 转基因玉米的生产和消费
        2.2.3 其它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消费
    2.3 我国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应用
        2.3.1 转基因作物的研发
        2.3.2 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应用
    2.4 转基因食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分析
        2.4.1 转基因作物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分析
        2.4.2 转基因食品的益处分析
        2.4.3 新型生物技术产品的益处
    2.5 小结
第三章 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
    3.1 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范式
    3.2 食品标识的经济学意义
        3.2.1 企业自愿标识
        3.2.2 强制标识
    3.3 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的阶段变迁
        3.3.1 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的准备阶段(1970-1989)
        3.3.2 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的初建阶段(1990-2000)
        3.3.3 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改进和完善阶段(2001-2010)
        3.3.4 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新近变革(2011至今)
    3.4 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变迁解析
        3.4.1 进化博弈论的提出及使用范围
        3.4.2 国家政策间的进化博弈
        3.4.3 政府与企业间的进化博弈
        3.4.4 政府与消费者间的进化博弈
        3.4.5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进化博弈
    3.5 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变迁趋势及展望
        3.5.1 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变迁趋势
        3.5.2 转基因食品标识阈值变迁趋势
        3.5.3 转基因食品标识类型的变迁
        3.5.4 新技术产品给标识带来的挑战及未来展望
    3.6 小结
第四章 转基因成分新型快速筛查方法的开发
    4.1 基于超速PCR与侧流层析传感器的双重转基因定量筛查方法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1 转基因品系材料
        4.2.2 超速PCR实验试剂
        4.2.3 侧流层析传感器实验用材料与试剂
        4.2.4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转基因样品的研磨及试样的配制
        4.3.2 试样基因组DNA的提取
        4.3.3 普通PCR实验
        4.3.4 超速PCR实验
        4.3.5 侧流层析传感器的制备
        4.3.6 双重转基因元件的双重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超速PCR实验平台的搭建
        4.4.2 基于超速PCR与侧流层析传感器的双重转基因定量筛查原理
        4.4.3 双重超速PCR的反应特征与优化
        4.4.4 基于超速PCR与侧流层析传感器的双重转基因定量筛查传感器的检测性能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的监管体系分析及其启示——制度被动创新与技术被垄断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的制度与技术研究现状
    2.1 转基因技术产业制度被动发展
    2.2 转基因技术研究被垄断
3 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的监管体制
    3.1 国家生物安全理事会 (CNBS)
    3.2 国家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 (CTNBio)
    3.3 注册与监管机构 (OERF)
4 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
    4.1 转基因技术研究支持政策
    4.2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与审批政策
    4.3 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
    4.4 转基因决策公众参与政策
5 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的思考及对中国的启示
    5.1 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研究体系
    5.2 构建权责明晰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5.3 完善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体系
    5.4 构建现代与传统育种技术并重的作物培育体系

(10)基因专利垄断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与面临的挑战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的思路与结构体系
    五 研究的方法
    六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基因与基因专利问题探析
    第一节 基因与基因技术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 基因的概念和特征
        二 基因技术的概念
        三 基因技术的分类
    第二节 基因专利及其引发的冲突
        一 基因专利的起源与发展
        二 基因专利的概念和特征
        三 基因专利引发的冲突
    第三节 基因专利的主题范围
        一 基因的可专利主题
        二 基因的不可专利主题
        三 不同国家专利主题范围的比较
    第四节 基因专利的实质性审查
        一 基因专利的新颖性
        二 基因专利的创造性
        三 基因专利的实用性
第二章 基因专利垄断基本问题考察
    第一节 基因专利垄断概述
        一 专利垄断概念及其特征
        二 基因专利垄断的概念界定
        三 基因专利垄断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基因专利垄断的危害
        一 阻碍竞争自由与基因领域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 阻碍基因技术研发与创新发展
        三 阻碍基因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
    第三节 基因专利垄断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一 基于基因的生物学特性
        二 基于公共利益分配
        三 基于降低社会成本
第三章 基因专利垄断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利益平衡理论
        一 基因专利利益分享问题探析
        二 基因专利引发的国家间利益的失衡
        三 基因专利利益平衡机制探析
    第二节 竞争理论
        一 竞争的价值与功能
        二 基因专利垄断损害竞争所导致的不利后果
        三 竞争理论的演进及对反垄断法的影响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
        一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工具
        三 产业组织政策
第四章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规制
    第一节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基本问题探析
        一 基因专利的工具性功能
        二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含义
        三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分类
    第二节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形成原因
        一 基于基因序列专利覆盖性引发的基础垄断
        二 基于基因资源稀缺性引发的源头垄断
        三 基于基因序列本身的不可替代性引发的锁入垄断
    第三节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危害
        一 制约基因基础研发
        二 限制基因序列探测领域的竞争
        三 限制基因下游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基因专利工具型垄断的规制方法
        一 基因专利权人多级垄断的规制
        二 基因专利拒绝交易的规制
        三 基因专利垄断高价的规制
第五章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规制
    第一节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基本问题探析
        一 基因专利集聚的基本含义解读
        二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定义
        三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形成方式
    第二节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形成原因
        一 基因技术的链条效应产生专利集聚需求
        二 基因技术的磁石效应产生专利集聚现象
    第三节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危害
        一 增加专利获取成本
        二 集聚专利诉讼风险
        三 排除、限制技术市场的竞争
    第四节 基因专利集聚型垄断的规制方法
        一 基因专利集聚申报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二 基因PAEs集聚的专利资产剥离
        三 基因专利非正常直接购买行为的反垄断审查
第六章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规制
    第一节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基本问题探析
        一 基因专利产业的基本含义解析
        二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定义
        三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形成原因
        一 基因专利产品成本递减和收益递增
        二 基因专利产品消费的专属性
    第三节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危害
        一 基因专利增强产业的进入壁垒
        二 基因专利垄断控制一国的产业结构
    第四节 基因专利产业型垄断的规制方法
        一 限制基因专利产品的垄断高价
        二 对基因专利药品反向支付协议进行反垄断审查
        三 建立基因产业垄断风险防控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巴西政府正式批准种植和交易转基因大豆(论文参考文献)

  • [1]巴西转基因农产品监管机制的演进与现实影响[J]. 陈玉英.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D]. 吴頔. 吉林大学, 2020(01)
  • [4]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D]. 陈世坤.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元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影响[D]. 李天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7]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D]. 石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8]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体系分析研究及新型筛查方法的开发[D]. 高炜.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2)
  • [9]巴西转基因技术产业的监管体系分析及其启示——制度被动创新与技术被垄断的视角[J]. 展进涛,徐钰娇,姜爱良. 科技管理研究, 2018(03)
  • [10]基因专利垄断的法律规制研究[D]. 张严. 郑州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巴西政府正式批准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和交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