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小说论文-王莉

初期小说论文-王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初期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云山传奇》,知识分子,张思远,小说文本

初期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1](2019)在《1980年代初期小说文本个人主体的性别想象与确认——以《天云山传奇》《月食》《蝴蝶》为代表性文本》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革"结束,改革伊始,中国社会的叙事方式由革命转换为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建设祖国的目标和口号。"现代化"以科学、理性为工具。"知识"是生产力。社会对知识的叙事由"知识越多越反动"转换为"知识就是力量"。掌握知识的"知识分子"由改造的对象转换为新时期的个人主体。知识分子的形象大量出现在小说中。"小说正面人物的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良知的人们,负载着作家们的主要审美理想。知识分子(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周新民[2](2019)在《论新时期初期现代小说技巧合法性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小说技巧在"十七年"期间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被批判的对象。不过,新时期初期现代小说技巧却大力被引进、介绍。历经"进化论"文化理念的洗礼,现代小说技巧建立起了新时期小说理论发展的必然性。而现代小说技巧相对独立性的确立,使现代小说技巧获得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新时期小说理论重视形式的理论潮流,使现代小说技巧获得了形式建构上的必要性和合法性。现代小说技巧合法性的建构,体现了新时期小说理论的开放性特质。(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李阳,张祖立[3](2019)在《“动员结构”的结构化与改革想象的发生——围绕《上海文学》复刊初期的几篇工业题材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代不能仅仅成为1980年代人的纪念馆,而应成为历史的图书馆,以供我们反复阅读。——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在"重返80年代"和"两个30年"的提法下,一场以80年代文学为入口、重评当代文学的研究潮流已广泛展开。重返者之间共识与分歧并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为何重返——这关乎历史态度和政治态度,而在如何重返的问题上讨论不多。到目前为止,在研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始终是知识考古学,这(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方舟[4](2019)在《新时期初期科幻小说特征及其问题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初期,中国文坛涌现出170多篇科幻小说,拉开了新时期科幻小说的序幕,但它们却一直未受到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这批科幻小说大多描写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科技革命现象,其突出特征是立足现实、重视科技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意识的传播,尽管较强的科普性使其在思想层面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同时有着幻想性不足、故事情节单一、人物形象扁平化等艺术上的不足,但在不发达的中国科幻小说史上,它们却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反思性地研读之,有助于深化认识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与演变。(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王秀艳,周大勇[5](2018)在《民国初期《盛京时报》文言短篇小说传播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盛京时报》刊载的小说数量颇丰,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热点。仅1915~1918年《盛京时报》刊载小说多达308篇,其中署名"踞石"与"怜影"的小说共计285篇,占该报同期小说的92%,这其中"踞石"与"怜影"的文言短篇小说各为165篇和103篇。这些报载文言短篇小说遵循了古代笔记小说通俗的叙事传统,也存在相互之间模仿、改编和杂糅,甚至是雷同现象。这些文言短篇小说是当时东北文学原生态的媒介呈现与存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图书馆学研究》期刊2018年21期)

张英[6](2018)在《《讲话》背景下端木蕻良建国初期小说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北作家群中以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满族作家端木蕻良都是一位比较特别的作家。端木蕻良为读者所认识,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小说,特别是因为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多年来,学术界对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关注度相对较高,在乡土文化、地域文化、抗日文学、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过精彩的论述。对端木蕻良的研究,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叁四十年代的《科尔沁旗草原》以及八十年代的《曹雪芹》,而端木蕻良建国初期的创作则显得"默默无(本文来源于《满族文学》期刊2018年04期)

黎晶[7](2018)在《建国初期娼妓改造运动的另一种叙述——重读苏童小说《红粉》》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童的小说《红粉》以建国初期的娼妓改造运动为背景,书写了一段不同于正史的"娼妓改造史"。不同于"十七年"文学的主流叙述,《红粉》将叙事焦点集中在拒绝改造以及改造失败的妓女身上,呈现了这场运动中改造与反改造的博弈,同时暗指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妓女想要获得新生是何其艰难。此外,作为"新历史小说"代表作的《红粉》,以其独特的民间和个人立场消解和颠覆了"正史"和宏大叙事,令长期以来被遮蔽的"小写的历史"浮出历史地表。然而,作者苏童终究不是要以小说叙事挑战历史叙事,正如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其关注的核心始终是"人"。(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14期)

张福萍,刘凯平[8](2018)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工人阶级叙事——评胡万春短篇小说集《特殊性格的人》》一文中研究指出胡万春作为工人出身的作家,其作品有着20世纪50年代初期特有的质朴、清新、健康。其名作《特殊性格的人》塑造了刚中带柔的"合金钢式"人物王刚,反映了当时的工人阶级们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重构中国国民精神与建构主体阶级精神合法性的努力。其作品尽管还有相当多的局限性,但强烈而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精神与时代人物。(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15期)

孙思奇[9](2018)在《“新时期”初期高晓声小说的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研究不是对迄今为止高晓声研究的一般性述评,而是把对高晓声在“新时期”初期的小说创作的研究与接受视为一则文学案例,探究作家及其创作在“新时期”初期中国“文学场”中的接受机制及隐在规约。1.弥补高晓声研究的不足。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研究高晓声的小说,可以拓宽研究的视野与空间,得到由其他研究视角所得不到的认知与结论。2.该题本身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因为高晓声作品在“新时期”初期的接受有其特殊性。特定的时代政治原因,接受多受社会问题的影响,表现出接受选择的侧重性,高晓声一些小说获奖无数,另一类作品却饱受冷落;在备受瞩目的同时又受到冷遇——这既吊诡,又有深长的社会意味和文学意味。3.接受研究考察的不仅是文学层面,更多关系到当代作家作品接受与时代、社会、政治、审美主体(即读者)之间的关系,考察政治、文学、个人叁者之间的关系,文学在“新时期”初期是如何与政治合谋,又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场”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与寻求自我的。进而探寻当代作家作品接受规律与特点。全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作家高晓声的生平,对本课题的研究缘起,高晓声作家作品的研究综述以及对“文学场”、“接受美学”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说明和界定。第一章从大的时代社会背景入手,强调“现代化共识”已经形成,并从政治、经济生活以及思想文化叁个维度论述形成的成因和必然性,由此引出在此种背景下,“文学场”的重构也是顺势而为,并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重构的“文学场”有何特点。第二章重点关注高晓声创作中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并且社会影响力很大的作品,主要以“陈奂生”系列为例。从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对高晓声的评价以及高晓声小说的获奖情况等方面对此类作品的受关注程度进行一个现象的呈现和原因的分析。接着以小说的获奖机制为主要论述点,结合普通读者接受以及主流评论界的评价,论证这种获奖实际体现了主流评价、读者与作家在“文学场”的呼应。第叁章重点关注高晓声被冷落的作品,这部分作品被评论界称为“象征性作品”或者“现代派作品”。首先对这类作品进行系统分类和梳理,然后分别从时代背景和自身特点两方面来探究这类作品“不温不火”的原因,归纳总结出这类作品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客观给予其文学史定位。结语部分将目光收回重新审视作家高晓声不同类型作品在社会和时代中受到的不同待遇和评价,肯定高晓声作品的时代价值和史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中国的“文学场”在“新时期”初期运作机制如何,文学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与社会漩涡中前进发展的。(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木其尔[10](2018)在《新时期初期蒙古族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1976-1980年间《花的原野》、《潮洛蒙》文学期刊发表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了新时期初期蒙古族小说的题材、作家所关注的问题及表达的思想。新时期初期蒙古族小说集中体现了歌颂、揭露和反思叁大主题,也是以时间顺序递进发展的。歌颂主题小说主要歌颂党和国家领袖,具有跟随国家政策的号召性。其中存在着文艺服务于政治理论的倾向,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揭露主题的小说主要控诉了“文化大革命”以及“四人帮”的罪恶和危害。“文化大革命”中诸多的领导干部和文化人士遭受迫害,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被迫害者遭受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思想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反思主题小说主要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民族如何生存的问题。尤其对于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社会大众消极思想,青年人盲目跟风而忽略了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进行了思考,并表达了民族文化情感危机和紧迫的生存感,进而对于民族自身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新时期初期蒙古族小说从歌颂主题转向揭露主题,从而对社会和民族生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从最初的为政治服务,逐渐推移到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并发现了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新时期初期小说创作具有了值得肯定的整体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5-01)

初期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小说技巧在"十七年"期间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被批判的对象。不过,新时期初期现代小说技巧却大力被引进、介绍。历经"进化论"文化理念的洗礼,现代小说技巧建立起了新时期小说理论发展的必然性。而现代小说技巧相对独立性的确立,使现代小说技巧获得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新时期小说理论重视形式的理论潮流,使现代小说技巧获得了形式建构上的必要性和合法性。现代小说技巧合法性的建构,体现了新时期小说理论的开放性特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期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王莉.1980年代初期小说文本个人主体的性别想象与确认——以《天云山传奇》《月食》《蝴蝶》为代表性文本[J].当代作家评论.2019

[2].周新民.论新时期初期现代小说技巧合法性建构[J].江汉论坛.2019

[3].李阳,张祖立.“动员结构”的结构化与改革想象的发生——围绕《上海文学》复刊初期的几篇工业题材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19

[4].方舟.新时期初期科幻小说特征及其问题反思[J].河北学刊.2019

[5].王秀艳,周大勇.民国初期《盛京时报》文言短篇小说传播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8

[6].张英.《讲话》背景下端木蕻良建国初期小说探析[J].满族文学.2018

[7].黎晶.建国初期娼妓改造运动的另一种叙述——重读苏童小说《红粉》[J].青年文学家.2018

[8].张福萍,刘凯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工人阶级叙事——评胡万春短篇小说集《特殊性格的人》[J].名作欣赏.2018

[9].孙思奇.“新时期”初期高晓声小说的接受研究[D].扬州大学.2018

[10].木其尔.新时期初期蒙古族小说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标签:;  ;  ;  ;  

初期小说论文-王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