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生颈腐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生,山东省,病菌,颈腐病
花生颈腐病论文文献综述
郭洪参,齐军山,张博,张悦丽,李林[1](2014)在《花生颈腐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的花生种植面积比较大,是中国花生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近几年,花生颈腐病越来越重,在山东花生主要种植区已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据调查,发现花生幼苗和衰老花生包括荚果特别容易受到侵染。一般田块平均发病率5%~10%,在发病严重的地块可高达50%以上。花生颈腐病已成为花生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病(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7-30)
郭洪参[2](2009)在《山东花生颈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的花生种植面积比较大,是中国花生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近几年,花生颈腐病越来越重,在山东花生主要种植区已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根据调查,发现花生幼苗和衰老花生包括荚果特别容易受到侵染。一般田块平均发病率5%~10%,在发病严重的地块可高达50%以上,已成为花生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更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2007~2008年,采集山东省的13个县(市)苗期和成株期发病花生样本。通过室内分离发现病害主要是由颈腐病病菌引起的。选择了其中6个不同地方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发病症状与田间病株症状一致,再分离得到了同一种病原物。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确定引起山东花生颈腐病的病原菌是棉色二孢(Diplodia gossypina)异名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2.对花生颈腐病病菌(D. gossypin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花生颈腐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4~8,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在35℃高温下培养能够产生红色色素使培养基变粉红色。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但是长时间光照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2℃处理10min。3.通过5种不同的接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牙签接种比较适合在温室内对花生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的接种。采用简单可靠的牙签接种法在温室内对14个花生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几乎所有供试花生品种(系)表现感病,而仅有一个品种表现中度抗病。4.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和6种除草剂对花生颈腐病菌(D. gossypina)的毒力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常用杀菌剂对花生颈腐病病原菌毒力非常强。除草剂对病原菌的毒性差别很大。其中,高盖草克最好,EC50为33.2529μg·ml~(-1)。最差的是精稳杀得,EC50高达971.5540μg·ml~(-1)。5.对山东省花生颈腐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在花生主产区苗期发病率高,主要危害茎基部及分枝,并与土质、气候、栽培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有两次发病高峰期,第一次出现在6月中旬,全省花生主产区普遍发生。8月中下旬以后,随着植株衰老,病情缓慢上升进入第二个发病高峰期。田间试验表明好力克+多菌灵、腈菌唑+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百泰防治效果分别为92.36%、76.74%、79.8%和78.35%。(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5)
曾[3](1991)在《花生颈腐病消长规律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多年调查研究,花生颈腐病的发生与播期、品种和气象因子等有关,尤其是与前一年9月份日照时数、(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1991年03期)
杨兆森,刘甲启,闵德刚,郭长林,渭南地区花生病害综防研究协作组[4](1990)在《花生颈腐病消张规律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调查研究,花生颈腐病的发生与花生播期、品种、气象因子等有关,特别是与先一年9月份日照时数、当年4月至5月上旬降水量及5月上旬某日出现的绝对最高温度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1990年06期)
李君彦,王千红,杨兆森[5](1990)在《花生颈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与病菌形态学的比较研究,主要根据形态相似性及非寄主专一性的特征,鉴定陕西渭南地区花生颈腐病的病原菌属棉色二孢菌(Diplodia gossypina(cke)McGuire & Cooper).该病菌寄主范围广,在花生、棉花及多种作物上能寄生为害。(本文来源于《花生科技》期刊1990年03期)
花生颈腐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东省的花生种植面积比较大,是中国花生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近几年,花生颈腐病越来越重,在山东花生主要种植区已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根据调查,发现花生幼苗和衰老花生包括荚果特别容易受到侵染。一般田块平均发病率5%~10%,在发病严重的地块可高达50%以上,已成为花生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更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2007~2008年,采集山东省的13个县(市)苗期和成株期发病花生样本。通过室内分离发现病害主要是由颈腐病病菌引起的。选择了其中6个不同地方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发病症状与田间病株症状一致,再分离得到了同一种病原物。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确定引起山东花生颈腐病的病原菌是棉色二孢(Diplodia gossypina)异名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2.对花生颈腐病病菌(D. gossypin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花生颈腐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4~8,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在35℃高温下培养能够产生红色色素使培养基变粉红色。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但是长时间光照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2℃处理10min。3.通过5种不同的接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牙签接种比较适合在温室内对花生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的接种。采用简单可靠的牙签接种法在温室内对14个花生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几乎所有供试花生品种(系)表现感病,而仅有一个品种表现中度抗病。4.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和6种除草剂对花生颈腐病菌(D. gossypina)的毒力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常用杀菌剂对花生颈腐病病原菌毒力非常强。除草剂对病原菌的毒性差别很大。其中,高盖草克最好,EC50为33.2529μg·ml~(-1)。最差的是精稳杀得,EC50高达971.5540μg·ml~(-1)。5.对山东省花生颈腐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在花生主产区苗期发病率高,主要危害茎基部及分枝,并与土质、气候、栽培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有两次发病高峰期,第一次出现在6月中旬,全省花生主产区普遍发生。8月中下旬以后,随着植株衰老,病情缓慢上升进入第二个发病高峰期。田间试验表明好力克+多菌灵、腈菌唑+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百泰防治效果分别为92.36%、76.74%、79.8%和78.3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生颈腐病论文参考文献
[1].郭洪参,齐军山,张博,张悦丽,李林.花生颈腐病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2].郭洪参.山东花生颈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3].曾.花生颈腐病消长规律的初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91
[4].杨兆森,刘甲启,闵德刚,郭长林,渭南地区花生病害综防研究协作组.花生颈腐病消张规律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1990
[5].李君彦,王千红,杨兆森.花生颈腐病的病原菌鉴定[J].花生科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