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导向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卒中,痉挛,肉毒毒素类,运动疗法
导向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肖洪波,朱宗俊,陈瑞全,邵俊,蔡润[1](2015)在《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肉毒素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肉毒素对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法分成两组,每组21例,观察组使用局部注射肉毒素后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使用Bobath技术、肌肉牵伸技术,治疗前、4周后分别使用Oswestry等级量表评定患者上肢痉挛情况,Fugl-Mayer上肢功能量表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Oswestry、Fugl-Mayer和Barthel评定结果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全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肉毒素能更好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保健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朱文赫[2](2011)在《重组导向毒素DLM表达、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向毒素具有特异性结合、杀伤肿瘤细胞的特性。但是,目前研究的许多导向毒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表现出抗肿瘤疗效差,非特异性毒性强的问题。为开发高特异性低毒的导向毒素,本研究以蛇毒去整合素作为导向毒素的载体,以对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蜂毒肽作为导向毒素的弹头,通过维持蛋白质结构功能的连接肽和释放毒素分子的uPA切割序列作为接头,设计出重组导向毒素DLM(蛇毒去整合素-接头-蜂毒肽,Disintegrin-linker-melittin, DLM)。首先采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对其进行表达,得到了少量的DLM蛋白。为了进一步提高DLM的产量,我们构建了毕赤酵母真核表达载体,并筛选出能够稳定、高效分泌表达DLM蛋白的毕赤酵母工程菌。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质谱测定相对分子量等手段,证明了DLM通过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成功分泌表达。利100 L用发酵罐进行DLM中试规模发酵,并摸索其纯化工艺,最终DLM的产量达到198.4 mg/L。通过体外酶解实验,证实了重组蛋白DLM的uPA接头的可切割性。进行了DLM溶血实验及对人胚肾细胞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DLM几乎无溶血活性,对人胚肾细胞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利用光镜、荧光显微镜、DNA电泳、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了DLM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形态、超微结构、生长、基因组DNA等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出其作用机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①首次以蛇毒去整合素作为导向载体,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αvβ3设计高特异性的导向毒素;②首次以uPA切割序列作为导向毒素的接头,通过肿瘤细胞表面uPA对接头的切割作用,释放毒素分子;③通过uPA对接头的切割作用,将弹头分子蜂毒肽释放于肿瘤细胞表面,通过裂解细胞膜发挥其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3-01)
赵永胜,杨惠玲,刘长征[3](2008)在《中华眼镜蛇膜毒素和碘-131协同免疫导向对体外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索鼻咽癌新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制备了中华眼镜蛇膜毒素(CT)和碘-131(131I)与抗鼻咽癌单克隆抗体BAC5的偶联物,观察其对体外鼻咽癌细胞CNE2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氯胺T法将131I标记于BAC5,Iodogen法将125I标记于CT,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PDP偶联BAC5和125I-CT,并用噻唑蓝法观察抑瘤效应。结果125I-CT-BAC5的IC50为9.17×10-8mol/L,131I-BAC5的IC50为5.83×108Bq/L,联合用药后抑制率明显提高。结论125I-CT-BAC5和131I-BAC5对体外培养的CNE2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则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李玉霞[4](2008)在《应用炭疽毒素靶向多种肿瘤细胞的药物导向系统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以及在细胞受体和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开始进行以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亦称之为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更有效,且对正常细胞毒性更小。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利用能够被基质金属蛋白酶激活的改构炭疽毒素实现肿瘤的靶向杀伤。方法是将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位点替代Furin的作用位点形成改构PA,在过表达MMPs与uPA的肿瘤细胞表面,改构PA被选择性激活,使重组毒素进入细胞内,对过表达MMPs与uPA的肿瘤细胞产生选择性杀伤,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除了对Furin进行单一替换之外,我们还进行了MMPs与uPA的串联构建,从而对肿瘤靶向杀伤的广谱性进行可行性探讨。我们构建了pET-32a-PA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实现了融合表达,并验证了重组PA蛋白的特异性。采用Ni2+金属螯合柱纯化重组PA蛋白,并经过透析复性,纯度约为76%。通过Furin蛋白酶体外降解实验与细胞结合实验,证明复性后的重组PA可以被正确的识别和降解,并且能与LF共同作用产生细胞毒性,从而为改构蛋白的表达打下了基础。我们摸索了融合表达、纯化PA蛋白的方法,表达了6种改构蛋白,分别是MMP2作用位点替代Furin酶作用位点形成改构蛋白PA(MMP2),相应的其它改构蛋白为PA(MMP9)、PA(uPA)、PA(MMP2+MMP9)、PA(MMP2+uPA)、PA(MMP2+MMP9+uPA)。体外实验表明改构PA能被MMPs降解,串联位点改构PA能分别被设计方案中的任何一种酶降解。对人纤维肉瘤细胞HT1080和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两种肿瘤细胞进行了细胞毒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改构PA能与LF共同作用于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性。免疫荧光实验表明改构PA与LF共同作用于人纤维肉瘤细胞HT1080后,细胞的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对应用炭疽毒素实现广谱性的肿瘤靶向杀伤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初步探索了建立靶向多种肿瘤细胞的药物导向系统的方法,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08-05-16)
佟敬山[5](2008)在《抗HIV-1 gp41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及其重组导向毒素的表达及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已有的抗HIV-1gp41单链抗体(41)基因进行定点突变获得抗HIV-1gp41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d41)基因,同时通过PCR方法获得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SEA′)基因,并将SEA′基因插入d41基因上游构建成重组导向毒素(sd41)基因。将d41和sd41基因分别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pET-d41和pET-sd41原核表达质粒。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d41和sd41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表达的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Ni-NTA亲和层析的方法对包涵体成功地进行了纯化,并利用尿素梯度透析法对纯化蛋白复性。通过与亲本抗体比较,表明抗HIV-1gp41二硫键稳定的单链抗体(d41)及以其为弹头的重组导向毒素(sd41)抗原亲和性略有下降,但稳定性有明显提高。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抗HIV制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8-04-01)
李昌,金宁一,刘玉生,于芳,金洪涛[6](2007)在《抗AIDS新型导向毒素CVN-LP1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重组抗病毒融合蛋白CVN-LP1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和鉴定。方法:将已经构建好的pET-CVN和pET-LP1重组质粒,EcoRI和HindⅢ同时进行双酶切,保留LP1片段前端的linker序列。将所得的CVN片段连入pET-LP1载体上,构建pET-CVN-LP1融合表达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SDS-PAGE、Western-blot鉴定表达产物。结果:重组载体pET-28a(+)-CVN-LP1经PCR及XhoI/EcoRI和EcoRI/HindIII双酶切鉴定,证实构建成功。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表达产物相对分子量约为20kDa,与理论大小一致。凝胶成像分析表明最高表达量可占菌体总蛋白的49.58%。SDS-PAGE、Western-blot分析表明目的蛋白得到了很好的表达。结论:构建了pET-CVN-LP1原核表达载体,并得到了目的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付勇,苏雪梅,刘彦仿,赵君,杨守京[7](2006)在《抗肝癌单链免疫毒素hdsFv-RC-RNase的导向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抗肝癌重组单链免疫毒素hdsFv-RC-RNase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导向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原核表达载体TIG-hdsFv-RC-RNase转化E.coliBL21(DE3)plys中,利用IPTG大量诱导表达抗肝癌hdsFv-RC-RNase重组单链免疫毒素。表达产物在非变性条件下经Ni-NTAAgarose亲合层析法纯化并体外复性,利用细胞ELISA法检测其特异性结合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的免疫活性。建立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初步评估其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导向治疗作用。结果工程菌经IPTG诱导后,出现一条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1000的新生蛋白带,且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纯化后表达产物的纯度达到基本均一。细胞ELISA检测结果显示,纯化产物复性后能够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对正常肝细胞的结合能力非常弱,两者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导向治疗结果表明,其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治疗有效率为100%,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抑瘤率达到79.38%。结论成功获得了特异性强的有活性的抗肝癌重组单链免疫毒素hdsFv-RC-RNase,其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导向治疗作用,可能成为抗肝癌导向治疗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胡川闽,郭建秀,李鹏,陈安,刘彦仿[8](2005)在《抗肝癌单链免疫毒素HAb25(scFv)-PE40的构建及其导向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单链免疫毒素HAb25(scFv)-PE40并探讨其导向细胞毒作用。方法采用亚克隆技术,首先将HAb25(scFv)与绿脓杆菌外毒素基因突变子PE40,在p ly5载体上构建HAb25(scFv)-PE40单链免疫毒素基因;再将其亚克隆入pBV220原核表达载体中,转化DH5α宿主菌,温度诱导表达;SDS-PAGE观察其表达水平并建立目的蛋白的纯化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鉴定HAb25(scFv)-PE40与肝癌细胞结合的特异性;体外导向细胞毒实验明确其是否具有选择性靶细胞杀伤活性。结果限制性酶切图谱和序列分析证实在p ly5载体上成功地构建了HAb25(scFv)-PE40单链免疫毒素基因;该单链免疫毒素基因在pBV220载体中获得高效表达,其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3.3%;纯化后的HAb25(scFv)-PE40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具有与亲本抗体HAb25相同的抗原结合特性;导向细胞毒实验结果显示HAb25(scFv)-PE40具有明确的选择性靶细胞杀伤活性。结论已成功构建和高效表达了单链免疫毒素HAb25(scFv)-PE40,该免疫毒素有选择性地杀伤靶肝细胞的生物活性(P<0.001),为其进一步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22期)
王宏,金宁一,尹革芬,徐一鸣,金洪涛[9](2005)在《抗HIV-1重组导向毒素SL120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pPIC9K为载体,构建抗HIV 1gp12 0单链抗体scFv12 0与葡萄球菌肠毒素A(StaphylococcalenterotoxinA ,SEA)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线性化、电转化法整合入巴斯德毕赤酵母菌,经表型鉴定、PCR分析和G4 18筛选得到Muts型多拷贝整合菌,甲醇诱导培养可分泌表达5 7kD的预期大小蛋白—重组导向毒素SL12 0 ,表达量达5 0 1mg L。通过单链抗体亲和力测定,表明蛋白SEA和scFv12 0的构象有微弱的相互影响,但此重组导向毒素仍可高效介导CTLs杀伤HIV 1靶细胞。(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张小平,杜冰,钱旻[10](2004)在《PE重组免疫毒素在肿瘤导向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脓杆菌外毒素A(PE)经过修饰后失去了与细胞结合的能力,将单克隆抗体的Fv段或细胞因子作为导向分子与修饰后的PE通过DNA重组技术融合,获得重组的免疫毒素,这种免疫毒素通过导向分子将毒素带到靶细胞,并杀伤靶细胞,因而被广泛运用于肿瘤的导向治疗。(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04年S1期)
导向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导向毒素具有特异性结合、杀伤肿瘤细胞的特性。但是,目前研究的许多导向毒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表现出抗肿瘤疗效差,非特异性毒性强的问题。为开发高特异性低毒的导向毒素,本研究以蛇毒去整合素作为导向毒素的载体,以对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蜂毒肽作为导向毒素的弹头,通过维持蛋白质结构功能的连接肽和释放毒素分子的uPA切割序列作为接头,设计出重组导向毒素DLM(蛇毒去整合素-接头-蜂毒肽,Disintegrin-linker-melittin, DLM)。首先采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对其进行表达,得到了少量的DLM蛋白。为了进一步提高DLM的产量,我们构建了毕赤酵母真核表达载体,并筛选出能够稳定、高效分泌表达DLM蛋白的毕赤酵母工程菌。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质谱测定相对分子量等手段,证明了DLM通过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成功分泌表达。利100 L用发酵罐进行DLM中试规模发酵,并摸索其纯化工艺,最终DLM的产量达到198.4 mg/L。通过体外酶解实验,证实了重组蛋白DLM的uPA接头的可切割性。进行了DLM溶血实验及对人胚肾细胞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DLM几乎无溶血活性,对人胚肾细胞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利用光镜、荧光显微镜、DNA电泳、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了DLM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形态、超微结构、生长、基因组DNA等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出其作用机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①首次以蛇毒去整合素作为导向载体,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αvβ3设计高特异性的导向毒素;②首次以uPA切割序列作为导向毒素的接头,通过肿瘤细胞表面uPA对接头的切割作用,释放毒素分子;③通过uPA对接头的切割作用,将弹头分子蜂毒肽释放于肿瘤细胞表面,通过裂解细胞膜发挥其对细胞的杀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向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肖洪波,朱宗俊,陈瑞全,邵俊,蔡润.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肉毒素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5
[2].朱文赫.重组导向毒素DLM表达、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赵永胜,杨惠玲,刘长征.中华眼镜蛇膜毒素和碘-131协同免疫导向对体外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
[4].李玉霞.应用炭疽毒素靶向多种肿瘤细胞的药物导向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
[5].佟敬山.抗HIV-1gp41二硫键稳定单链抗体及其重组导向毒素的表达及活性测定[D].长春理工大学.2008
[6].李昌,金宁一,刘玉生,于芳,金洪涛.抗AIDS新型导向毒素CVN-LP1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
[7].付勇,苏雪梅,刘彦仿,赵君,杨守京.抗肝癌单链免疫毒素hdsFv-RC-RNase的导向治疗作用[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6
[8].胡川闽,郭建秀,李鹏,陈安,刘彦仿.抗肝癌单链免疫毒素HAb25(scFv)-PE40的构建及其导向作用的实验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5
[9].王宏,金宁一,尹革芬,徐一鸣,金洪涛.抗HIV-1重组导向毒素SL120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活性检测[J].生物工程学报.2005
[10].张小平,杜冰,钱旻.PE重组免疫毒素在肿瘤导向治疗中的应用[J].免疫学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