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型后生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指示生物,水体净化
微型后生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寇海涛,曹文平,马天仪,曹俊[1](2018)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是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中主要种群的指示作用和应用现状,另一方面探讨了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对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深入研究和精准调控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8年05期)
李明智,梅荣武,张宇,韦彦斐,王慧荣[2](2014)在《利用微型后生动物进行污泥原位减量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A/A/O普通活性污泥工艺中引入非寡毛类微型后生动物考察其生长条件和对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及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负荷小于0.5 mg(/mg MLSS·d)时,非寡毛类微型后生动物可大量生长;当内回流比升高、外回流比降低时,更有利于虫体的繁殖。经过适时的运行工艺调整可使生化系统虫体密度和稳定性提高,污泥减量效果可达到40%以上。非寡毛类后生动物的活动与摄食作用提高了系统污泥的沉降性能,并对系统出水COD、NH3-N、TN、TP、SS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韦彦斐,陈潜,杨硕果,李明智,楼继锋[3](2013)在《多生境菌群与微型后生动物同步强化污泥原位消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生境菌群(MEMA)与微型后生动物复合强化实现泥水同步降解,并在余杭污水处理厂开展污泥原位减量工程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的减量效果明显,试验组的产泥量比对照组降低44%,而出水主要水质指标值与对照组相差不大,满足GB 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试验组污泥的沉降性能更为理想,污泥脱氢酶活性较对照组提高了约20%,活性污泥的含磷量平均高出对照组约37.8%,且MLVSS/MLSS值稳定。将菌剂等投资成本计算在内,节省运行成本约474.7元/104m3污水,随着稳定运行时间的延长则其节约的成本将更为可观。(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3年15期)
金聪颖[4](2011)在《挥发性有机物对微型动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捕食生物膜降解菌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生物过滤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当前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过滤床层内生物膜的不均匀分布和过度蓄积。生物膜是气相生物过滤系统中的关键因子。生物膜的不均匀分布和过度蓄积常常引起生物过滤系统出现某些运行问题如床层堵塞、压降过大、短流,最终导致性能恶化。许多研究已经致力于使得生物过滤器床层内的生物膜分布更均匀和生物膜蓄积率更小,以便得到更长时间的稳定性能。优化生物过滤器的填料、营养液和气体流场有助于得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条件,进而获得更好的气相生物过滤性能。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己被研究和应用于控制生物膜的过度蓄积。新型生物过滤器的设计和运行方法也不断得以研究。然而需要更好的控制生物膜蓄积的方法,因此需要过于生物膜蓄积及各种控制方法的研究。本研究是先为从管式生物过滤器生物膜中通过不同取样环境,采用梯度甲苯培养基分离,可得到叁种优势甲苯降解菌,其中选择1号菌作为后续研究的实验菌种。因为实验证明1号菌株对甲苯的适应性很好,甲苯净化情况:在甲苯气相浓度为3213mg/m3的条件下摇床培养18、42h去除效率分别为89.7、99.3%,并且反应时间短,可考虑挂膜时单独培养接入,可缩短挂膜以及驯化时间。所选择的微型动物经镜检为秀丽隐杆线虫和肾形虫,使用线虫培养基(NGM)混合培养,每月转移一次。经静态悉生培养得知这两种微型动物有很强的甲苯耐受性,在瞬间高浓度甲苯的环境下仍能正常生存。通过不断地向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通入甲苯,驯化耐受目标废气强捕食生物量大的线虫和纤毛虫。在甲苯浓度在80-150mg/m3范围内,甲苯对纤毛虫与线虫的影响并不明显,甲苯降解菌的去除率达99-100%;当甲苯浓度升高到600mg/m3后,线虫的生长受到了抑制,纤毛虫的生长正常,甲苯降解菌的比生长速率下降明显;当甲苯浓度升高至900mg/m3时,纤毛虫的生长也受到了抑制。线虫与纤毛虫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线虫能先促进细菌的生长,当细菌生长稳定后通过捕食细菌降低细菌数量同时维持自身生长;纤毛虫则在细菌指数增长期就开始进行捕食,使得细菌的比生长速率降低,但在稳定期对于细菌的捕食作用没有线虫那么明显。造成这种结果原因很可能是基于线虫的运动性,钻穴和摄食活动使其具有促进氧扩散以及提供细菌和纤毛虫生长所需氮源的作用,详细的机理还需后续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1-05-11)
陈洪斌,东刘成,唐贤春[5](2008)在《受污染水源水生物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现场实验、生产性装置调研、生物培养和发光细菌的发光抑制性试验等手段,考察了受污染源水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种类、分布、演化规律,探讨了微型后生动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研究了苔藓虫和椎实螺对源水生物处理的影响以及对后续常规处理和供水安全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微型后生动物对污染源水的生物处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苔藓虫和软体动物作为源水生物处理的特有后生动物,容易在生物膜上生长并对水质净化有一定促进作用.苔藓虫的死亡残体和虫体溶出物的毒性很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少量椎实螺的存在,有助于维持生物膜稳定;大量存在可啃食生物膜,影响除污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08年12期)
张恒[6](2008)在《微型后生动物污泥减量效果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开发的物理化学减量技术都存在能耗大,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利用微型后生动物技术进行污泥减量作为一种绿色的生态技术,不但能达到较好的污泥减量效果,而且具有能耗少,运行费用低、没有副产物以及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但是目前研究的利用微型后生动物进行污泥减量的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大部分研究者将微型后生动物接种到单独的污泥处理系统中而没有直接投加到污水处理系统中,使污水处理和运行管理变得复杂,更没有考虑营养物质的去除。论文针对这些问题,选用比较容易得到的颤蚓作为污泥减量的微型后生动物。由于颤蚓属于附着型生物,实验选择采用YJZH型软性组合填料附着颤蚓来进行污泥减量。论文从环境因子对颤蚓的影响、不同比例的颤蚓对污泥减量以及营养物质去除效果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得出,当盐度低于0.5%时、pH值在5.5-8.5之间、氨氮低于550mg/L时、COD低于5000mg/L、对颤蚓的生长没有影响,说明将颤蚓直接引入污水处理系统,城市污水原水不会影响颤蚓正常生长。②由于颤蚓体形微小,难于计量。根据颤蚓成团特性,用颤蚓团直径大小来近似计算颤蚓量。研究发现直径为1cm颤蚓团约含250条颤蚓,平均每条颤蚓湿重为0.001g。③研究发现将颤蚓投加到污水处理系统,颤蚓的生长经历了适应、增长并爆发、过渡、稳定四个阶段。污水处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没有因为投加颤蚓而发生太大变化,没有投加颤蚓的对照系统自然生长出了颤蚓目蠕虫。④实验发现,污泥减量反应器中接种颤蚓数量不同时,反应器平均悬浮污泥产率不同。在稳定阶段,随着颤蚓投加量的增加,污泥减量的效果越加明显,并且VSS/SS也逐渐降低。⑤颤蚓的投加并没有影响系统对COD的去除。当系统达到生态平衡的稳定阶段,COD的去除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当投加量少于167条/1时,颤蚓的投加不会影响系统在稳定阶段对TN的去除效果。但是随着颤蚓投加量大于250条/1会对TN的去除效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⑥研究发现:颤蚓的投加不会对P的除去产生坏的影响,反而随着颤蚓投加量增加,除P效果变得更加好。其原因可能是:颤蚓在吞噬过程中摄入了大量的磷,而排泄出来的磷大部分是不溶解性的磷酸盐。通过对悬浮污泥产率和污水处理效果的比较综合考虑得出:在稳定阶段,当颤蚓投加量为167条/1,颤蚓的投加既不影响污染物的去除,又能够达到污泥减量的效果。其平均悬浮污泥产率为0.1201gVSS/gCOD,污泥相对减量36.32%。(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8-05-01)
张恒,吉芳英,喻小花[7](2008)在《微型后生动物污泥减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型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减少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剩余污泥产量被誉为能耗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生态化污泥减量技术。论文重点介绍了适合微型后生动物生长且能够达到污泥减量的污水处理工艺的效果。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是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前提下,使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稳定和可控生长。(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08年01期)
微型后生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A/A/O普通活性污泥工艺中引入非寡毛类微型后生动物考察其生长条件和对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及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负荷小于0.5 mg(/mg MLSS·d)时,非寡毛类微型后生动物可大量生长;当内回流比升高、外回流比降低时,更有利于虫体的繁殖。经过适时的运行工艺调整可使生化系统虫体密度和稳定性提高,污泥减量效果可达到40%以上。非寡毛类后生动物的活动与摄食作用提高了系统污泥的沉降性能,并对系统出水COD、NH3-N、TN、TP、SS没有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型后生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1].寇海涛,曹文平,马天仪,曹俊.污水处理系统中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作用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8
[2].李明智,梅荣武,张宇,韦彦斐,王慧荣.利用微型后生动物进行污泥原位减量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
[3].韦彦斐,陈潜,杨硕果,李明智,楼继锋.多生境菌群与微型后生动物同步强化污泥原位消减[J].中国给水排水.2013
[4].金聪颖.挥发性有机物对微型动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捕食生物膜降解菌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1
[5].陈洪斌,东刘成,唐贤春.受污染水源水生物处理中微型后生动物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8
[6].张恒.微型后生动物污泥减量效果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
[7].张恒,吉芳英,喻小花.微型后生动物污泥减量技术研究[J].市政技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