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背变流器论文-熊钢,王启元,王征宇,蒋栋,孔武斌

背靠背变流器论文-熊钢,王启元,王征宇,蒋栋,孔武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背靠背变流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测试平台,背靠背变流器,能量循环,效率

背靠背变流器论文文献综述

熊钢,王启元,王征宇,蒋栋,孔武斌[1](2019)在《基于背靠背变流器的电机测试平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验证电机的性能和可靠性,需要通过测试平台进行相关特性的测试。然而,大功率电机测试需要大功率电源来维持电机的运行,硬件成本较高。介绍了一种基于背靠背变流器的电机测试平台,主体结构是两台电机和一个用于控制的背靠背变流器,其中一台电机充当另一台被测电机的负载,变流器共用直流母线,同时控制两台电机运行。由于共用直流母线,能量可以在两台电机之间循环流动,只需要一个用于补偿系统损耗的容量较小的电源就可以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了测试平台的运行效率,降低了硬件成本。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测试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微特电机》期刊2019年10期)

姜玉霞,田艳军,李永刚[2](2019)在《背靠背变流器调节器参数及传输功率变化对阻抗稳定特性的影响及其改进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个变流器串联构成级联系统,其稳定性不仅取决于单个变流器的稳定性,还受两者级联间的最小环路比影响。针对叁相背靠背变流器级联系统,以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恒功率控制分别作为整流器及逆变器的控制方式,对直流端整流器输出阻抗、逆变器输入阻抗分别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伯特图分析各个环节PI参数及输出功率对输入输出阻抗的影响,继而借助奈奎斯特曲线研究对级联系统稳定性造成的扰动。同时,针对参数变化对级联系统直流端阻抗的影响,在逆变端加入前馈电压,有效改善了逆变器输入阻抗特性,从而系统稳定性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崔冬冬,葛琼璇,谭强,周志达,杨博[3](2019)在《背靠背五电平二极管钳位型变流器直流环节的电压偏移机理及其载波调制均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流电容的均压控制是多电平二极管钳位型变流器的技术难点。该文以背靠背五电平二极管钳位型变流器为例,首先分析不施加均压控制时变流器系统直流环节的电压偏移机理。其次,证明在整流侧和逆变侧分别注入零序电压,对直流环节各悬浮节点平均电流的影响。据此,建立背靠背五电平变流器系统的直流环节均压控制的数学模型,提出一种基于零序电压注入的主从协同均压控制策略,通过模型预测控制在线计算整流侧和逆变侧所需注入的零序电压。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整流侧和逆变侧的不同调制比组合、不同基波频率及不同功率因数下,所提均压算法均具备良好的动态和稳态均压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孙静,邵宜祥,周百灵,朱菲菲[4](2018)在《抽水蓄能机组背靠背变流器中点电压平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叁电平二极管中点钳位变换器在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中的应用。首先,建立机组的交流励磁系统。然后,重点研究叁电平变换器的中点电位平衡控制,分析中点电位偏移的原因,在开环合成虚拟矢量的基础上,引入中点电位偏移值反馈,提出闭环合成虚拟矢量的控制方法,对于机组中的背靠背变流器,提出根据变换器交流电流有效值之比协调控制中点电位。最后,通过在Matlab中搭建仿真模型验证所提出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8年10期)

吴东明[5](2018)在《叁相背靠背变流器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叁相背靠背变流器的可靠性和性能,改进传统解耦控制策略,提出改进后的前馈解耦控制策略。通过对采样叁相电网电压的矢量控制,实现了d-q轴电流的解耦,并有q轴电流控制有功功率,d轴电流控制无功功率。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高仞[6](2018)在《基于背靠背变流器的微网柔性并网接口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电网内部的微源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其功率输出特性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因而具有随机波动性,且预测较困难。当微电网接入大电网并网运行时,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将会导致并网功率波动程度较高,破坏功率供需平衡,进而会导致母线电压和频率出现波动,甚至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威胁。为了实现微网接入大电网后的“友好”运行,本文着重研究基于背靠背变流器的微网并网技术,即接口变流器及其控制策略。提出一种直流侧带储能电池、采用背靠背双变流器的微网柔性并网接口电路,利用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端电压变化范围较小的特性,蓄电池既为变流器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压支撑、又具有能量存取的功能。研究了背靠背双变流器的控制策略,分析了配网侧和微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目标及其控制系统实现结构。配网侧变流器采用基于微网内DG功率变化的直流电压随动控制,通过蓄电池的充放电实现对网侧功率的平抑以及配网与微网的有功功率交换;微网侧变流器采用微网电压稳定控制,无论微网内DG有无输出都能维持微网母线电压和频率的稳定。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柔性并网接口的仿真模型,并且搭建了基于RT-LAB的实时仿真平台,开展了并网运行方式下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柔性并网接口在并网时能保持配网侧以单位功率因数运行,且微网侧电压和频率稳定,通过蓄电池的充放电切换,并网功率波动明显下降。最后,搭建了微网并网实验平台并进行了调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背靠背双变流器的并网接口可以实现微网与配网的柔性并网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郭磊磊,金楠,韩东许,李晋[7](2018)在《背靠背永磁直驱风电变流器共模电压抑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常规的模型预测共模电压抑制方法需要设计权重因子、计算量大、开关频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电压矢量优化的背靠背永磁直驱风电变流器共模电压抑制方法。详细分析了每个电压矢量对背靠背风电变流器电流变化率的影响,从而揭示了3矢量法存在电流畸变的本质原因,并基于该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改进的4矢量模型预测共模电压抑制方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机侧变流器,而且适用于网侧变流器。在实现共模电压抑制的同时,该方法还可以降低开关频率并减小计算量,且没有明显影响电流的动稳态特性。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童伟男[8](2017)在《基于背靠背变流器的环网解耦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世界,能源危机不断加重,环境污染日益恶化,这使得太阳能、风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正受到更加广泛地开发和利用。鉴于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以两电平背靠背变流器为基础,对背靠背变流器在叁相电网平衡与不平衡两种情况下运行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在初步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简单验证。本文首先在第一章介绍了背靠背变流器在风力发电、柔性直流输电、微电网以及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发展与应用;阐述了背靠背变流器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VSC换流器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拓扑结构;在文中,作者又介绍了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背靠背变流器系统的接线方式。本文在第二章建立了背靠背变流器两端供电系统理想情况下的暂态数学模型,然后以此为基础并基于双同步旋转坐标系,建立了背靠背变流器在叁相不平衡时的暂态数学模型。分析表明,叁相电网电压不平衡引起的负序分量导致背靠背变流器的交流侧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均含有2次谐波分量。锁相环技术是背靠背变流器系统控制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叁相电网电压不平衡时锁相环的锁相技术尤为重要。本文最后,以单同步坐标系软件锁相环为基础设计了基于双二阶广义积分器的软件锁相环以及基于双同步坐标系的解耦软件锁相环,分析表明,这两种锁相环均可以消除电网不平衡时产生的负序分量对锁相环性能的影响,从而快速而准确的锁相。最后,以背靠背变流器数学模型为基础,利用叁相锁相环技术,研究了背靠背变流器在理想条件下的直接电流控制策略以及叁相不平衡时的负序电压前馈补偿控制策略,并在所设计的简单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初步验证。(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皮一晨[9](2017)在《单相背靠背变流器直流电压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相背靠背变流器系统具有网侧电流正弦化、能量可四象限流动、直流电压可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四象限交流调速系统、交流电力电子负载、不间断电源等电力电子装置中。其采用两级AC/DC/AC变流器结构,中间通过直流电容连接,实现能量传递。直流电容的电压控制通常由其连接电网侧的PWM整流器完成,常采用双闭环PI控制策略。然而,当所接负载扰动或接入无功负载时,传统控制方法无法实现快速跟踪,引起直流电压波动,降低了电容等元件的使用寿命,影响系统稳定性。工业上常采用增加直流电容容量来抑制直流电压波动,导致成本增加,功率密度降低,不利于其推广应用。本文以抑制直流电压波动,降低直流电容容量为目标,采用理论分析、数字仿真、平台试验结合的方法,基于前馈控制提出了一种新的直流电压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单相背靠背变流器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传统的直流电压双闭环控制策略,对其控制参数进行设计,同时详细分析了系统中功率流通路径,得出控制功率平衡抑制直流电压波动的结论。针对负载扰动引起的直流电压波动问题,本文考虑控制时滞,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流电流前馈的直流电压改进控制策略,并给出其前馈系数设计方法。依据系统交直流侧有功功率平衡关系,利用小信号分析方法,建立了单相背靠背变流器交直流统一模型,利用该模型理论证明所提直流电流前馈抑制直流电压波动的有效性。针对无功电流引起的直流电压脉动问题,本文基于叁相瞬时无功功率理论,通过瞬时功率平衡分析,首先建立了 dq坐标系下单相背靠背变流器瞬时功率模型,并得出其输入、输出无功电流关系。以此为基础,结合直流电流前馈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瞬时电流前馈的直流电压改进控制策略,实现输入、输出瞬时功率平衡,抑制直流电压脉动。通过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终考虑前馈控制作用提出一种最小直流电容参数设计方法,理论和仿真证明采用前馈控制能有效降低系统对直流电容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搭建了一个功率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其功率接口采用单相背靠背变流器为主拓扑,加入基于前馈控制的直流电压改进控制策略后,直流电压波动被有效抑制,系统稳定性得到提高。(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博[10](2017)在《叁相背靠背变流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紧缺和工业负载多元化,促使电能变换技术向着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变流器作为电能变换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目前变流器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交-直-交变流器采用不可控整流或相控整流方式,使得变流器产生大量谐波电流,造成谐波污染。更重要的是其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回馈的电能不能再次输送给电网造成能源浪费。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电力电子电能变换领域一个热点问题。由于背靠背变流器采用PWM可控整流方式具有四象限运行、网侧电流连续正弦化、直流电压可控和单位功率因数运行等优势,成为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然而从目前背靠背变流器工作性能来看,依旧存在高频谐波电流和负载功率变化时直流电压动态响应不足等问题,这就限制了背靠背变流器的工作性能以及效率的提高,所以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对变流器的发展及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叁相电压型背靠背变流器作为对象进行了全面研究,在原理分析、数学建模等基础上对变流器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并且通过仿真和样机实验对所述方案的进行了验证。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变流器发展现状,总结变流器控制方法和应用领域。对变流器控制中所采用的不同算法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背靠背变流器存在系统响应速度慢,负载变化时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大及对谐波电流控制不足等问题。(2)背靠背变流器工作原理分析及建模。通过对坐标变换方法的研究,分别在叁相静止坐标系、两相静止坐标系及两相旋转坐标系上建立变流器的数学模型,并且以叁相异步电机为例对变流器负载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3)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对变流器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对PWM整流和逆变几种常用控制算法及控制参数的选取进行分析,并且对不同算法特点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针对减小谐波电流、提高负载变化时响应速度和电能利用率这一关键问题将电流无差拍控制和有功功率反馈补偿应用在变流器控制中。除此之外对基于双二阶广义积分的软件锁相环技术和SVPWM技术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及结果分析,验证控制方法的可行性。(4)采用DSP作为主控制芯片,配合IGBT模块构成的功率变换电路、驱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等对变流器进行了软硬件设计。软件设计采用基于模型设计的方法进行代码生成,使得程序编写工作量大幅减小。最后通过实验及结果分析验证上述方案有效可行。通过对仿真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证明本系统在满足背靠背变流器控制要求的同时,将电流无差拍控制、有功功率反馈补偿的方法应用于变流器控制中,有效的减小了变流器的谐波污染,并且在负载变化时提高了直流侧电压稳定性和系统响应速度,使得变流器电能利用率提升,工作性能更加优异。(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背靠背变流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两个变流器串联构成级联系统,其稳定性不仅取决于单个变流器的稳定性,还受两者级联间的最小环路比影响。针对叁相背靠背变流器级联系统,以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恒功率控制分别作为整流器及逆变器的控制方式,对直流端整流器输出阻抗、逆变器输入阻抗分别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伯特图分析各个环节PI参数及输出功率对输入输出阻抗的影响,继而借助奈奎斯特曲线研究对级联系统稳定性造成的扰动。同时,针对参数变化对级联系统直流端阻抗的影响,在逆变端加入前馈电压,有效改善了逆变器输入阻抗特性,从而系统稳定性得到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背靠背变流器论文参考文献

[1].熊钢,王启元,王征宇,蒋栋,孔武斌.基于背靠背变流器的电机测试平台[J].微特电机.2019

[2].姜玉霞,田艳军,李永刚.背靠背变流器调节器参数及传输功率变化对阻抗稳定特性的影响及其改进控制策略[J].高电压技术.2019

[3].崔冬冬,葛琼璇,谭强,周志达,杨博.背靠背五电平二极管钳位型变流器直流环节的电压偏移机理及其载波调制均压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4].孙静,邵宜祥,周百灵,朱菲菲.抽水蓄能机组背靠背变流器中点电压平衡控制[J].电气传动.2018

[5].吴东明.叁相背靠背变流器的研究与实现[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8

[6].高仞.基于背靠背变流器的微网柔性并网接口控制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7].郭磊磊,金楠,韩东许,李晋.背靠背永磁直驱风电变流器共模电压抑制方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8

[8].童伟男.基于背靠背变流器的环网解耦控制技术研究[D].贵州大学.2017

[9].皮一晨.单相背靠背变流器直流电压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7

[10].张博.叁相背靠背变流器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背靠背变流器论文-熊钢,王启元,王征宇,蒋栋,孔武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