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镇土地扩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空间扩展,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权重系数模型,京津冀地区
城镇土地扩展论文文献综述
余文涛[1](2019)在《京津冀地区城市扩展背景下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空间是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建设用地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人口的非农化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且受地理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集聚着国内绝大多数的人口,区域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东部地区人地矛盾日渐突出。立足国内城市发展现状,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深化利用既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城市发展的时空差异及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能够掌握区域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和建设用地利用存在的不足,对于制定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措施及缓解区域人地矛盾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京津冀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该地区2000年至2015年城市空间扩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和生态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对该地区15年来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城镇扩展强度指数、城镇扩展差异指数及建设用地扩展贡献率探索京津冀叁地区自2000以来各自的城市扩张情况,然后分析叁地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京津冀地区城市扩展特征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规律性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尝试性地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期间,京津冀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共增长了 1.55X 103km2,其中2000-2005年期间增速最快,且在研究期间该地区城镇空间扩展热点区域逐渐从京津区域转移至河北地区,各地区间的年际差异较显着;(2)200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北京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表现平稳,天津地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不断上升态势,而河北各地市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单一,缺乏对城镇空间的立体利用,其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下降。(3)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发展背景下,提高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能够改善城镇增长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实现城镇空间的理性增长。(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17)
杨华容[2](2016)在《基于LUCC的绵竹市城镇土地扩展及生态安全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资料,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利用程度增加,土地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对社会发展和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变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推动的,城市扩展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立城市扩展基础上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明确LUCC过程、城镇土地扩展格局与土地生态安全的相互关系,综合评估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变化特征,为有效防控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绵竹市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叁期遥感影像,基于监督分类方法和野外实地考察数据提取土地利用分类,建立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扩展模型分析绵竹市城市扩展特征,并根据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征选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进行空间量化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空间迭加分析各指标后划分绵竹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并进行评价,明确土地生态安全与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扩展的关系及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数量、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显着。整个时期的建设用地面积显着增加,林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水体和草地面积变化不大,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较多;不同时段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和减少。绵竹市耕地转化成建设用地主要发生在东到东南方的平原地区;耕地转化成林地,主要发生在九龙镇、汉旺镇和武都镇等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区。林地转为未利用地的发生在清平乡和金花镇的西北山地地区;建设用地转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另外,随着高程和坡度的增加,各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基本都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高程越低,坡度越小,土地类型越丰富;平地、东坡、南坡和西坡,即阳坡分布更多土地类型。(2)城镇用地扩张显着,这20年间绵竹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一倍,尤其是在第III方位,向东南方向扩张的趋势明显,并且分时段呈现不同的扩张趋势和特征。1995-2005年期间建设用地面积以每年228.158hm2的幅度增长,2005-2015年期间以每年415.664hm2的幅度增长。城镇土地由市中心向外扩张,随着缓冲区半径增加,建设用地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耕地比例逐渐增长;城市土地主要向东和东南方向扩张,1995-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主要在东到西南方向;2005-2015年,扩张明显的出现在市中心东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东北镇和西南镇。(3)绵竹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共划分为四个等级:安全、较安全、一般安全和不安全;安全等级占全市面积47.26%,一般安全等级占35.14%,较安全等级和不安全等级分别占10.06%和7.55%。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与城镇扩展状况呈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6-06-30)
钟典[3](2015)在《基于变异微粒群算法的城镇土地扩展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是当代中国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城镇土地扩展是城镇化最显着的形式,也是衡量城镇化的重要标准。深入城镇土地扩展的研究,对促进城镇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尝试在城镇土地空间扩展模拟中引入变异微粒群算法(变异PSO),并以津澧新城为研究对象,来验证应用该算法进行城镇土地空间扩展模拟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城镇土地扩展模拟研究中所用到的理论、方法和以往所用的模型加以论述,以此作为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引入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变异微粒群算法,并设计出应用该算法进行城镇土地空间扩展模拟的思路。然后在对城镇土地扩展驱动力分析及确定合理扩展规模的基础上,采用变异微粒群算法进行城镇土地空间扩展模拟,并通过与土地利用现状及现有城镇土地空间扩展模型的对比来论证变异微粒群算法在城镇土地空间扩展模拟上的有效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现有城镇土地空间扩展模型主要有经验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和多智能体模型,叁种模型在模拟城镇土地空间扩展上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性。新兴的智能算法PSO因其极强的空间搜索能力、综合评判力和极快的运算速度,使它在城镇土地空间扩展模拟上具有一定的优势。(2)在研究城镇土地规模扩展驱动力时,文中主要探讨经济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影响力,最终发现城镇人口对城镇土地规模扩展的影响力最大;在空间扩展方面,对其有主要影响力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交通引导、城镇辐射力及政府政策。(3)利用Matlab软件,实现了基于变异微粒群算法的城镇土地空间扩展模拟,并通过目视检验法、形状指数检验法、转移情况对比法及Kappa指数检验法四种方法来对比模拟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结果表明应用变异微粒群算法进行的城镇土地空间扩展模拟效果较好。(4)通过对比变异微粒群算法和CLUE-S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多智能体模型,发现四种模型的模拟精度相近,但变异微粒群算法在参数设置、影响因子的选择和模拟效果叁个方面优于现有模型。(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何燕,李廷轩,王永东[4](2010)在《不同地貌类型区城镇扩展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四川名山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RS和GIS的支持,以名山县为研究案例,分析与探讨西部经济以农业为主地区城镇扩展的时空特征和不同地貌类型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以期为城镇规划及区域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结果显示:1975~1999年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貌区的分布格局变化显着。林地面积大幅减少,分布区域向海拔较高地区收缩。居民及建设用地在低丘区增长较快,城镇用地大幅增加,成为影响研究区景观格局的重要要素。农业生产活动向地势较高的区域扩展,中丘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水田和旱地成其主要土地利用方式。高丘区旱地分布面积占首位;园地在低山区分布面积有所增加。1999~2005年基本维持1999年景观格局,居民及建设用地继续增长,尤其在低丘区表现明显;低丘和中丘区斑块总数减少,各景观要素平均斑块面积增加,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降低;高丘、低山区水田、旱地减少,园地面积增加。(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0年04期)
秦贤宏,段学军,李慧,卢雨田[5](2009)在《基于SD和CA的城镇土地扩展模拟模型——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充分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SD)在情景模拟和宏观因素反映上的优势和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在微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反映上的优势,构建一个耦合SD和CA的城镇土地扩展模拟模型,并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为例,对模型的实证应用做了进一步的验证。结果表明,这种耦合模型不仅能够对研究区域未来城镇土地扩展数量给予一个比较好的预测,而且还对其空间分布效果做了一定精度上的模拟,这使得城市规划在土地利用预测方面有一个相对科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刘辉[6](2009)在《城镇土地扩展与规划情景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城市化问题中的一个主要研究方面,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作为地球上社会、经济和文化高度的聚集的一种空间表现,承载着人类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非城镇人口的向心涌入作用,城市需要不断调整土地利用格局与分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城市内部功能需求,城市土地扩展是其中最普遍也是影响面最大的一种土地利用变化方式之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由一般到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等别的城镇都呈现出不同的城市化加速趋势,并且这种加速趋势仍然在持续进行。然而,由于城市化过程势头的迅猛,城市土地的无序扩张问题尤为突出,土地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失灵,功能滞后甚至缺乏强制以及指导意义。土地以及城市规划明显落后甚至被动于经济发展或者现状水平。鉴于此,开展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土地的扩展研究以及规划决策研究,对于剖析现阶段城镇发展的基本特征规律,构建城市土地变化的动态演化模型以及规划模型,对于城镇理性有序增长,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并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规划决策、发展决策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关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随着人们对于城市土地系统的不断认识,加之相关理论方法的不断发展完善,原有的研究已经逐步过渡到认识城市土地系统的动态性、自组织性、混沌性以及开放性研究上来。因此,关于城市土地系统复杂演化的描述与分析越来越深入。传统的静态、宏观的方法模型已经逐步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城市复杂形态与表现,而动态复杂性科学研究手段与思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综上,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引入博弈理论以及多智能体理论进行城镇土地扩展以及规划情景模拟的研究。通过引入扩展相关模型,以嘉鱼鱼岳为例,对城镇土地扩展已经规划情景进行模拟。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绪论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综述,在介绍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概念与特点后,针对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城市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同时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探讨,总结近些年来城市土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方面的研究情况与动态;探讨了城市土地扩展与土地利用规划间的关系以及研究的重要性;分析总结了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模拟的研究动态,并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方面;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意义以及论文框架。2、相关理论与方法从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入手,介绍复杂适应系统和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作为一种崭新的研究思想,为有效地模拟和预测城市空间的变化,土地的扩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方法支撑。多智能体的理论作为“自上而下”的研究思路的代表,让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规划情景模拟能够从微观展现宏观。阐述智能体的基本概念,概念模型,阐述智能体的集中体系结构以及基于智能体的建模。而博弈作为控制政府时间分配准则的一种途径,从基本概念,基本要素以及分类等角度阐述概括。通过介绍复杂性科学、智能体理论以及博弈论的基本知识,对本文研究整体所需要的知识架构作一个全面的解释与概括。3、城镇土地扩展的复杂适应性研究就系统与城镇土地系统进行了了简要的描述。在介绍城市空间系统演化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导致城市土地扩展的动力机制;阐述了在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变化中存在的时空复杂性、自组织、混沌边缘的复杂现象,指出城镇土地扩展主要是城镇内部的众多主体(Agent)通过他们之间的非线性互动互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积累,促进了城市空间的不断演化,即人-社会关系是促进城市土地系统变化复杂性的根源。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兴起为有效地模拟和预测城镇土地空间演变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探讨了基于主体的建模思想在城市土地扩展中的应用发展基础上,就该方法在城镇土地扩展中应用模拟进行了分析研究。4、规划期城镇用地量博弈以及扩展模拟阐述了在城镇土地利用系统变化中存在的时间空间复杂性、自组织、混沌边缘的复杂现象。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兴起为有效地模拟和预测城镇土地空间扩展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接下来就多智能体在城镇土地扩展中的建模以及基于不同博弈均衡的规划情景进行研究。首先,简述了多智能体的建模机制;然后从多智能体的模型结构方面分析研究,包括环境的感知,优选方案以及决策;对智能体的行为规则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行为规则的涉及思想;之后就城镇土地扩展中的叁种不同主体分别作主体概述与决策规则的分析,包括政府主体、居民主体与企业主体,这其中引入了可拓物元模型,对决策的评价进行模型支持;最后,探讨了基于用地数量博弈的规划情景研究,引入不同概率水平下的博弈均衡以及其在规划过程的情景模拟研究。5、实例应用分析从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概况等方面对研究区域进行了简要描述与概括;同时根据需求,对论文所应用的仿真平台进行介绍,包括体系结构与类库特点。接下来就前面部分的用地扩展数量博弈均衡,就研究区实际情况设定博弈模型参数,并寻找用地扩展博弈的均衡,确定不同情况下的用地扩展博弈数量的结果;概括分析了模型的实现流程、数据的预处理以及结果的分析情况并对模型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嘉鱼城区的均衡结果以及不同概率下的用地扩展水平,模拟不同情景下的规划决策就模拟结果对嘉鱼城区的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以及规划情景进行科学的定性分析。(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9-05-01)
代兰海[7](2007)在《西安市城镇居民点土地扩展及其背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是当今乃至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重要的城市连绵带进一步发育,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在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形成规模不等的城镇密集地区,目前以城镇密集区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表现在城镇用地上,就是城镇用地不断扩张,城镇规模和建成区面积日益扩大,城镇边缘区逐渐扩展,城市飞地、卫星小城镇数目飙升。西安市目前处在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区域城市发展正处于高速集聚阶段,经济要素和人口流动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以西安市区为核心的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2004年西安市城镇化水平44%,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72%,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80%。随着经济要素和流动人口大量向城镇集聚,向城市中心集中,西安市城市规模日趋增大,需要的城市土地也愈来愈多,产生了城市发展对土地的持续需求和用地扩张。经济活动的快速膨胀与相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矛盾,如何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西安市为例,运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土地经济学等理论,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相关资料、图件,对西安市城镇居民点土地扩展及其背景进行研究。本研究对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城镇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区域城镇居民点,优化城镇和居民点空间结构,协调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间的相互关系,加快西安市新农村建设均有重要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市城镇居民点土地扩展和城市化发展直接相关从城市化发展阶段看,1990年前后就进入城市化完成阶段的地区,其居民点扩展以相对稳定型和弱扩展型为主,如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1990年前后刚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的地区,其居民点扩展以强扩展型为主,如未央区和雁塔区。从城市化进程看,西安市城市化率变动情况和西安市耕地面积减少率在时段上有较强的一致性,中间虽有部分年份不太协调,但大体上方向是一致的。从城市化空间发展的格局看,西安市城区沿主要交通轴线发展的格局与城区居民点土地扩展方向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居民点圈层扩展和轴向扩展明显。2.西安市城镇居民点土地扩展受宏观区域背景影响较大陕西省域层面,陕西省区域发展目前正处于中级阶段,区域城市发展以快速集聚为主导,外来人口向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西安市集中明显,城市人口总量急剧增加,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设用地比重的增加。关中城镇密集区层面,区域城市发展正处于高速集聚阶段,经济要素和人口流动空间积聚特征明显,以西安为核心的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了城市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和用地扩张。西安地区层面,从人口迁移和人口密度变化的趋势分析发现,西安市目前仍处于人口集聚阶段。随着人口大量向城市中心集中,西安市城市规模日趋增大,建成区面积和建设用地需求逐年增加,引起城市用地扩张和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数据方法上,以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依托GIS技术,对西安市城镇居民点动态变化进行多层面分析。2.内容思路上,抛弃了以往就土地扩展论土地扩展的传统思路,突出了土地扩展的背景研究,寻找城镇土地扩展的城市化和宏观区域动因。(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姜平,韩亚卿[8](2004)在《推进土地使用权招拍挂由城市向小城镇扩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姜平、通讯员韩亚卿报道:昨日,全省土地市场建设经验交流会的近200名代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黄梅县小池镇小宗土地招拍挂现场。该镇近3年来采用(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期刊2004/05/23)
梁健雄,侯的平,裘钢[9](2003)在《番禺城镇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番禺为秦置古县,历史悠久,城镇经历了长时间的变迁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番禺城镇的迅速扩展。但由于早期缺乏科学规划的有效控制,城镇扩展存在土地利用率不高、布局混乱和"城中村"混杂等问题。2000年撤市设区后,随着广州市区的"南拓",番禺城镇的发展方向、发展定位等将产生较大的变化。文中通过研究城镇发展过程和存在问题,以及城镇发展在整个广州市建设中的具体定位,提出搞好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土地利用和"城中村"改造的建议和设想,为广州市建设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03年04期)
刘彦随[10](1998)在《市域城镇化土地利用扩展机制与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乐清市为例,对沿海经济发达区县域城镇化带型扩展的动因机制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通过运用城镇化综合度指标,在城镇体系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县域城镇化扩展城模型。揭示了城镇化带型发展与区域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城镇建设规划决策,实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1998年04期)
城镇土地扩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资料,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利用程度增加,土地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对社会发展和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变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推动的,城市扩展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立城市扩展基础上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明确LUCC过程、城镇土地扩展格局与土地生态安全的相互关系,综合评估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变化特征,为有效防控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绵竹市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叁期遥感影像,基于监督分类方法和野外实地考察数据提取土地利用分类,建立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扩展模型分析绵竹市城市扩展特征,并根据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征选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进行空间量化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空间迭加分析各指标后划分绵竹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并进行评价,明确土地生态安全与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扩展的关系及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数量、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显着。整个时期的建设用地面积显着增加,林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水体和草地面积变化不大,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较多;不同时段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和减少。绵竹市耕地转化成建设用地主要发生在东到东南方的平原地区;耕地转化成林地,主要发生在九龙镇、汉旺镇和武都镇等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区。林地转为未利用地的发生在清平乡和金花镇的西北山地地区;建设用地转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另外,随着高程和坡度的增加,各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基本都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高程越低,坡度越小,土地类型越丰富;平地、东坡、南坡和西坡,即阳坡分布更多土地类型。(2)城镇用地扩张显着,这20年间绵竹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一倍,尤其是在第III方位,向东南方向扩张的趋势明显,并且分时段呈现不同的扩张趋势和特征。1995-2005年期间建设用地面积以每年228.158hm2的幅度增长,2005-2015年期间以每年415.664hm2的幅度增长。城镇土地由市中心向外扩张,随着缓冲区半径增加,建设用地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耕地比例逐渐增长;城市土地主要向东和东南方向扩张,1995-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主要在东到西南方向;2005-2015年,扩张明显的出现在市中心东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东北镇和西南镇。(3)绵竹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共划分为四个等级:安全、较安全、一般安全和不安全;安全等级占全市面积47.26%,一般安全等级占35.14%,较安全等级和不安全等级分别占10.06%和7.55%。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与城镇扩展状况呈负相关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镇土地扩展论文参考文献
[1].余文涛.京津冀地区城市扩展背景下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2].杨华容.基于LUCC的绵竹市城镇土地扩展及生态安全响应[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钟典.基于变异微粒群算法的城镇土地扩展模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4].何燕,李廷轩,王永东.不同地貌类型区城镇扩展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四川名山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
[5].秦贤宏,段学军,李慧,卢雨田.基于SD和CA的城镇土地扩展模拟模型——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9
[6].刘辉.城镇土地扩展与规划情景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09
[7].代兰海.西安市城镇居民点土地扩展及其背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8].姜平,韩亚卿.推进土地使用权招拍挂由城市向小城镇扩展[N].湖北日报.2004
[9].梁健雄,侯的平,裘钢.番禺城镇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问题探讨[J].热带地理.2003
[10].刘彦随.市域城镇化土地利用扩展机制与规律分析[J].热带地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