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回盲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回肠肿瘤,盲肠肿瘤,淋巴转移,CA-19-9抗原
回盲部论文文献综述
高俊,杨敏,赵剑,汪建文[1](2019)在《血清CA19-9、CA72-4、CYFRA21-1水平检测联合CT对老年回盲部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及细胞角蛋白片段抗原(CYFRA21-1)水平检测联合CT在老年回盲部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75例老年回盲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72-4、CYFRA21-1)水平检测与CT检查,完成相关检查后自愿接受手术治疗,明确病理诊断。对比老年回盲部肿瘤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72-4、CYFRA21-1)水平、CT灌注成像(CTP)参数[病灶区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CT在老年回盲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结果经病理检查,75例老年回盲部肿瘤患者有淋巴结转移41例,淋巴结未转移34例。回盲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者血清CA19-9、CA72-4、CYFRA21-1水平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P <0. 05),BF、BV及PS大于淋巴结未转移者(P <0. 05),MTT与淋巴结未转移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CTP对老年回盲部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诊断灵敏度[97. 56%(40/41)]及准确度[96. 0%(72/75)]高于单项诊断灵敏度[75. 61%(31/41)、70. 73%(29/41)]与准确度[85. 33%(64/75)、81. 33%(61/75)](P <0. 05),联合诊断特异度[94. 12%(32/34)]与单项诊断特异度[97. 06%(33/34)、94. 12%(32/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清CA19-9、CA72-4、CYFRA21-1水平检测联合CT用以老年回盲部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度,早期发现淋巴结转移,进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重要参考,对改善患者预后亦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周成富,赵强,崔庆[2](2019)在《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s,IMTs)是比较罕见的肿瘤,最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人[1-3]。IMTs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因此常被以交界性肿瘤对待[4]。肺脏是IMTs最为常见的发病部位,但已有多个腹腔器官受累的报道[5-7],然而大肠IMTs少有报道。腹腔内IMTs常表现为肿瘤引起的间歇性腹痛、腹胀、消瘦、及恶心呕吐等[7-9]。有时,IMTs以肠梗阻、肠套迭以及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为首要临床表现,使得临床鉴别(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符熙,何伟红,谢乐,方挺松,陈少銮[3](2019)在《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回盲部良恶性病变64排螺旋CT成像特点及其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5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分析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成像特点,比较原始轴位图像与后处理图像的诊断效果。结果:原始轴位图像联合MPR/CPR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均高于原始轴位图像,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MPR、CPR能清晰完整地显示回盲部病变的内外结构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64排螺旋CT可准确、直观地显示回盲部病变,原始轴位图像结合MPR/CPR图像可以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本文来源于《CT理论与应用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罗云,吴定泉,朱长康,吕其君,王崇树[4](2019)在《回盲部癌伴周围脓肿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回盲部癌伴周围脓肿(ileocecal carcinoma with peripheral abscess,ICPA)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报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ICPA病历资料,并检索到国内外文献报道的64例ICPA。对65例ICPA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此例病人行右半结肠切除术+髂窝脓肿病灶清除术+氟尿嘧啶灌洗术+大网膜填塞髂窝脓腔术,术后伤口Ⅰ期甲级愈合,连续6个周期FOLFOX化疗,随访1年,肿瘤未复发。ICPA病人有右下腹疼痛、发热、白细胞升高、右下腹包块等类似阑尾周围脓肿的症状及体征;93.85%的病人被漏诊或误诊,术前初步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者占87.69%;病理诊断中,腺癌占75.38%,黏液腺癌为23.08%;73.84%的病人行右半结肠切除根治术,21.54%的病人无法切除而行姑息治疗。结论 ICPA容易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导致耽误病情及治疗时机,右半结肠切除术可达到更好的根治标准,处理特殊的回盲部癌周围的深部脓肿,大网膜填塞是一种可选的较好方法,氟尿嘧啶灌洗也可改善病人的预后。(本文来源于《腹部外科》期刊2019年04期)
何维恒,饶慧敏,吴金花,梁玉玉[5](2019)在《多排螺旋CT在成人回盲部肠套迭诊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和分析成人回盲部肠套迭的螺旋CT征像及病因,提高术前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55例成人回盲部肠套迭的CT征象与术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5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或腹部压痛等症状,55例患者均行CT诊断后行手术治疗。结果 CT主要征象有不规则形状的肿块、双肠管征(同心圆征)、套迭尾部彗星尾征、套入部伴肠系膜脂肪及血管影等直接征象及不全梗阻、腹水、淋巴结肿大等间接征象。术后病理检查:恶性病变33例,分别为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纤维母细胞瘤;良性病变21例,依次为阑尾炎、管状腺瘤、脂肪瘤、植物性粪石、结肠息肉、结核粘连。结论成人肠套迭多由器质性病变引起,CT是术前主要诊断手段。(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陈雷,王成林[6](2019)在《小儿少见肝下回盲部系膜内变异型阑尾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儿变异型阑尾炎的诊疗,使其在临床上得到足够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罕见变异型阑尾炎临床资料,探讨、总结经验。结果:3例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术中证实均为变异型阑尾,手术均顺利完成。结论:肝下变异型阑尾炎在临床上少见,其诊断需要临床症状、体格查体及辅助检查的综合诊断,必要时可予以腹腔镜探查。(本文来源于《中国研究型医院》期刊2019年04期)
王栋华,陈永其,康捷,陈红燕,韩明丽[7](2019)在《回盲部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超声表现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35岁,因发现无明显诱因右下腹肿块1个月,无明显不适就诊。体格检查:于右下腹可触及一直径约5 cm肿块,质中,无触痛,边界欠清,活动欠佳。超声检查:右下腹探及一大小5.7 cm×4.4 cm×5.1 cm不均质低回声区,外形尚规则,边界欠清;CDFI示其内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收缩期峰值流速28.8 cm/s,阻力指数0.66(图1,2)。超声提示:右下腹实质性占(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婷,肖君,张其德,韩树堂[8](2019)在《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内镜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特点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回盲部LST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内镜治疗,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最大径、病理分型、手术方式、病灶分型,并分析病灶分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患者年龄主要为50~79岁;病灶最大径<20 mm的患者占比最大;病理分型为管状腺瘤的患者占比最大,其次为绒毛状管状腺瘤;手术方式以ESD为主;病灶分型以扁平隆起型为主,其次为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病灶的病理类型多为管状腺瘤,结节混合型病灶的病理类型多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假凹陷型病灶数量较少;行EPMR治疗的患者复发率高于行ESD、EMR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回盲部LST好发于男性、中老年人群;病灶最大径多小于20 mm;不同病灶分型的病理分型存在差异;应对锯齿状腺瘤加以重视,减少漏诊;ESD对病变的完整切除率高,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19期)
曹铭富,李曙光[9](2019)在《回盲部脂肪瘤致肠套迭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 病例介绍患者男,66岁,以"间断性腹泻8月余"为主诉于2018-03-05日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8个多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4~5次·d-1,稀便,颜色未见明显异常,排便后右下腹不适感加重,约3~5 min后可自行缓解,进凉食后症状明显,余无其他明显异常症状。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为胃肠炎,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及调节胃肠道药物治疗,自诉症状有所缓解。8个多月来症状反复出现,未行诊疗,1周前来我院就诊。查体:腹(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阮小蛟,朱恒梁,叶百亮,韩少良,郑晓风[10](2019)在《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性与可行性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联合回盲部腹、背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为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63.8±4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3.3±21.3)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平均(58.3±13.6)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平均(68.5±19.6)h,术后平均住院(12.1±3.0)d,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淋巴瘘2例,吻合口出血1例,均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腺癌,清扫淋巴结数量(18.1±5.9)枚,肿瘤分期:Ⅰ期8例、Ⅱ_A期19例、Ⅱ_B期11例、Ⅲ_A期12例、Ⅲ_B期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复发转移3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更易进入右侧Toldt间隙,对血管解剖更安全,更利于初学者。(本文来源于《腹腔镜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回盲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s,IMTs)是比较罕见的肿瘤,最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人[1-3]。IMTs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因此常被以交界性肿瘤对待[4]。肺脏是IMTs最为常见的发病部位,但已有多个腹腔器官受累的报道[5-7],然而大肠IMTs少有报道。腹腔内IMTs常表现为肿瘤引起的间歇性腹痛、腹胀、消瘦、及恶心呕吐等[7-9]。有时,IMTs以肠梗阻、肠套迭以及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为首要临床表现,使得临床鉴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盲部论文参考文献
[1].高俊,杨敏,赵剑,汪建文.血清CA19-9、CA72-4、CYFRA21-1水平检测联合CT对老年回盲部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9
[2].周成富,赵强,崔庆.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
[3].符熙,何伟红,谢乐,方挺松,陈少銮.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9
[4].罗云,吴定泉,朱长康,吕其君,王崇树.回盲部癌伴周围脓肿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腹部外科.2019
[5].何维恒,饶慧敏,吴金花,梁玉玉.多排螺旋CT在成人回盲部肠套迭诊断的应用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2019
[6].陈雷,王成林.小儿少见肝下回盲部系膜内变异型阑尾炎[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9
[7].王栋华,陈永其,康捷,陈红燕,韩明丽.回盲部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超声表现1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9
[8].张婷,肖君,张其德,韩树堂.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内镜治疗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9].曹铭富,李曙光.回盲部脂肪瘤致肠套迭1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阮小蛟,朱恒梁,叶百亮,韩少良,郑晓风.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性与可行性的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