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急性肝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肠道菌群,慢加急性肝衰竭,胆汁酸,干预调理
急性肝衰论文文献综述
张召,雷春燕,刁嘉茵,朱燕玲,石胜华[1](2019)在《基于肠道菌群与胆汁酸调理干预辅助慢加急性肝衰患者治疗的可能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中国是一个肝病大国,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将近一亿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致使部分地区因病返贫。肠道菌群与健康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慢性肝病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及临床疗效差异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近期研究发现,肝脏类疾病的发生均伴有肠道微生态的破坏,同时肠道微生态的失衡还可进一步促进肝脏疾病的发展。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与健康人群相比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降低,和胆汁酸代谢相关的菌群变化显着,且在治疗效果中呈现趋势性分布。为了探究肠道菌群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变化趋势及其调节胆汁酸的过程、为了明确胆汁酸代谢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病与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为了给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干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肠道菌群干预),我们开展了本项目的研究。方法明确纳入排除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收集9个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前(入院未治疗)、治疗中(治疗两周)、治疗后(出院前)的粪便与血液样本,与临床用药信息、治疗指标信息。结合宏基因组、胆汁酸代谢等技术手段,分析了9例、27个样本的肠道菌群变化趋势、粪便胆汁酸代谢过程、血液胆汁酸代谢过程。同时,也对比了临床各个阶段治疗数据,与血液总胆汁酸水平变化。结果 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发生了显着的改变,相对于未愈或恶化组,治疗好转组患者肠道内隐球菌氏菌属、毛螺旋菌属、梭菌属、柔嫩梭菌群、毛螺菌科、瘤胃菌科、梭状芽胞杆菌等占比丰度显着升高,尤其是梭状芽胞杆菌属;相对的,乳酸杆菌、乳酸球菌、肠球菌、乳杆菌等占比丰度大大降低。2.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液总胆汁酸水平显着高于正常人群,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好转患者胆汁酸水平显着下降。3.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胆汁酸的代谢与修饰,治疗效果好转组人群中,次级胆汁酸含量显着上升、初级胆汁酸含量显着下降;表现在鹅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石胆酸、熊去氧胆酸等。4.血液胆汁酸代谢差异性显着高于粪便胆汁酸代谢差异性。结论胆汁酸代谢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初次级胆汁酸的比例与患者免疫能力有重要的相关性。基于肠道菌群的干预,进一步影响胆汁酸代谢进程,影响初次级胆汁酸比例,提高肝脏免疫功能,可能是一种潜在干预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新方法,相关分子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09-20)
卢实春[2](2017)在《急性肝衰肝移植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06-02)
杨鹏[3](2014)在《跨膜型TNF-α对急性肝衰与内毒素性休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跨膜型TNF-α (Transmembrane tumor necrosis factor, tmTNF-α)是分泌型TNF-α (Secreted TNF-α, sTNF-α)前体,在TNF-α转换酶处理后,释放其胞外端而成为sTNF-α。两型TNF-α均具有生物学功能。sTNF-α是典型的促炎细胞因子,在急性肝衰和内毒素性休克发病机制中扮演着关键作用;然而,tmTNF-α在这两种疾病中的作用虽然有转基因动物的实验报道,但转染的是缺失酶切位点的tmTNF-α突变体。我们的前期工作证实该突变体与野生型分子在信号转导上有明显差异,且不同实验室报道结果相反。鉴于这些报道可能不能反映天然tmTNF-α在这2种疾病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内源性tmTNF-α对急性鼠肝衰及内毒素性休克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第一部分跨模型TNF-α对急性肝衰的影响一、肝组织损伤变化特点给小鼠注射LPS/D-gal制备急性肝衰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注射后2h可见肝细胞呈轻度水肿,4h肝细胞水肿,并有少量灶状坏死,6h可见肝窦淤血,肝细胞坏死,肝细胞索断裂;血清ALT和AST直至LPS/D-gal处理后6h才显着升高,提示这个时间点肝组织明显受损。二、急性肝衰内源性sTNF-α与tmTNF-α表达的变化与肝组织损伤的相关性1. sTNF-α变化特点:ELISA结果显示LPS/D-gal注射后2h小鼠血清sTNF-α达峰值,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4h后几乎消失;从LPS/D-gal处理2h小鼠分离的KCs培养上清sTNF-α含量最高,而4h与6h分离的KCs培养上清sTNF-α虽然明显降低,但仍然显着高于正常鼠分离的KCs培养上清,提示循环中sTNF-α不能代表炎症局部sTNF-α的变化。2. tmTNF-α表达变化:用FCM分析急性肝衰小鼠KCs和PMs细胞表面tm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在LPS/D-gal处理后2h及4h tmTNF-α呈低表达,而在6htmTNF-α表达显著上升。3.两型TNF-α与血清转氨酶关系:急性肝衰小鼠血清TNF-α变化与血清转氨酶AST及ALT变化相反,而KCs和PMs表达tmTNF-α水平与肝组织是否放至血清ALT或AST的量呈正相关,提示是tmTNF-α而不是sTNF-α与急性肝组织损伤相关。三、 KCs-6h与PMs-6h分泌促炎和抑炎因子失衡1.血清促炎因子IL-6与抑炎因子IL-10的比值变化:用ELISA证实急性肝衰小鼠血清IL-6显着升高,其在4h达高峰,在6h则有所降低,为高峰水平的87.8%;而血清IL-10含量则在2h最高,随后下降,其在6h的水平仅为高峰水平的23.6%。计算IL-6与IL-10比值,发现其在6h才显着增加,与肝组织损伤变化一致,提示血清IL-6/IL-10比值增加可更好的预测急性肝损伤。2.高表达tmTNF-α的KCs-6h和PMs-6h分泌促炎和抑炎因子失衡:将LPS/D-gal注射后不同时间分离的KCs和PMs在体外进行培养,结果显示这两种巨噬细胞培养上清IL-6与IL-10的变化与血清变化一致;IL-6/IL-10比值在急性肝衰6h显着增加,与此时间点这2种巨噬细胞高表达tmTNF-α呈正相关;提示在LPS/D-gal处理6h分离的KCs (KCs-6h)和PMs (PMs-6h)分泌促炎和抑炎因子严重失衡,进而加重肝脏的炎性损伤。四、高表达tmTNF-α的KCs-6h诱导肝细胞凋亡1-KCs-6h通过直接接触诱导肝细胞凋亡:将肝细胞与来自LPS/D-gal处理2h或6h的KCs进行共培养,结果显示,高表达tmTNF-α的KCs-6h细胞可通过直接接触诱导肝细胞凋亡增加,导致培养上清AST升高;而低表达tmTNF-α的KCs-2h细胞则无此效应;当用Transwell膜将KCs-6h细胞与肝细胞隔离培养后,无肝细胞出现凋亡。2. KCs-6h细胞通过tmTNF-α直接诱导肝细胞凋亡:当用TNF-α抗体预处理KCs-6h细胞30min,以中和其表达的tmTNF-α,再与肝细胞共培养,肝细胞凋亡显着降低,提示KCs-6h细胞表达的tmTNF-α可直接诱导肝细胞凋亡。3.高表达tmTNF-α的KCs-6h细胞表达FasL增加:尽管用抗体中和tmTNF-α可显著降低肝细胞凋亡,但仍有部分凋亡细胞,提示其它凋亡途径可能参与了KCs-6h诱导肝细胞凋亡。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显示高表达tmTNF-α的KCs-6h细胞表达FasL基因及其蛋白明显高于低表达tmTNF-α的KCs-2h细胞,提示tmTNF-α可能通过增加FasL表达而促进肝细胞凋亡。五、过继KCs-6h细胞可加重LPS/D-gal诱导小鼠肝组织损伤1. KCs-6h细胞可持续表达tmTNF-α:为了保证过继有效性,我们首先检查KCs-6h细胞tmTNF-α表达是否稳定。结果显示:连续培养KCs-6h细胞至6天,其表达tmTNF-α仍能维持原有水平;2.过继KCs-6h细胞加重肝组织损伤:HE结果显示:与LPS/D-gal组相比,过继KCs-6h细胞可明显加重小鼠在LPS/D-gal处理4h的肝组织损伤,表现为肝窦淤血,肝细胞索断裂,水样变性及少量坏死。3.过继KCs-6h促进肝细胞凋亡:肝组织切片TUNEL染色显示,过继KCs-6h细胞明显促进肝细胞凋亡,血清AST也显着高于过继KCs-2h的小鼠,提示高表达tmTNF-α的KCs-6h在体内可以加重LPS/D-gal诱导的肝衰。4.过继KCs-6h增加血清IL-6/IL-10比值:ELISA结果显示过继KCs-6h细胞导致血清促炎因子IL-6和IL-1β含量明显高于过继KCs-2h组小鼠,而抑炎因子IL-10低于KCs-2h组小鼠,IL-6/IL-10比值明显增加,提示高表达tmTNF-α的KCs-6h分泌促炎和抑炎因子平衡障碍,从而参与急性肝衰的发生发展。第二部分跨模型TNF-α对内毒素性休克的影响一、特异性tmTNF Ab的制备与鉴定:1.tmTNFAb的制备与鉴定:针对tmTNF-α单表位成功制备了兔抗小鼠tmTNF-α抗体。ELISA显示兔血清含有高效价抗tmTNF-α单表位抗体,且只结合tmTNF-α肽段,不与sTNF-α发生交叉反应。2. tmTNF Ab可与细胞表面tmTNF-α结合:用FCM证实该抗体可与TNF-α+NH3T3细胞表面tmTNF-α结合,而不能与TNF-α阴性的CT26与H22细胞株结合,提示该抗体可识别细胞表面完整的tmTNF-α分子。二、tmTNF Ab可有效阻断tmTNF-α转换为sTNF-α:1. tmTNF Ab阻断tmTNF-α转换为sTNF-α:用100ng/ml LPS和tmTNF Ab分别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系和PMs原代细胞4h, ELISA和FCM结果显示该抗体可有效抑制sTNF-α分泌,而显着增加tmTNF-α的表达,提示该抗体可有效阻断tmTNF-α转换为sTNF-α。2. tmTNF Ab抑制LPS诱导RAW264.7上清sTNF-α胞毒效应:用生物活性证实LPS刺激RAW264.74h的上清对TNF-α敏感靶细胞L929具有明显胞毒效应,用TNF-α抗体预先中和上清sTNF-α后,可阻断其胞毒效应;用tmTNF Ab明显抑制LPS刺激RAW264.7上清的胞毒效应,再次证实tmTNF Ab抑制1tmTNF-α酶解,致使sTNF-α分泌减少,因而其胞毒效应受到抑制。四、tmTNF Ab对LPS诱导巨噬细胞产生促炎和抑炎因子的影响1. tmTNF Ab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产生NO:用LPS和tmTNF Ab刺激RAW264.7和PMs,结果显示该抗体可明显抑制LPS诱导这2种巨噬细胞转录iNOS基因以及分泌NO。2. tmTNF Ab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产生促炎因子IL-6和IL-1β:用LPS和tmTNF Ab刺激RAW264.7和PMs,结果显示该抗体可明显抑制LPS诱导这2种巨噬细胞转录IL-6和IL-1p基因及分泌这些细胞因子。3. tmTNF Ab对LPS诱导巨噬细胞产生抑炎因子IL-10无影响:用LPS和tmTNFAb刺激RAW264.7和PMs,结果显示该抗体对LPS诱导这2种巨噬细胞转录IL-10基因及其表达无影响。五、tmTNF Ab保护小鼠抵抗内毒素血症1. tmTNF Ab可阻断内毒素血症小鼠tmTNF-α转变为sTNF-α:预先给予tmTNF-α Ab明显增强LPS注射小鼠4h腹腔巨噬细胞的tmTNF-α表达,同时抑制该时间点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清TNF-α含量(P<0.01),提示tmTNF Ab在体内可有效阻断tmTNF-α转换成sTNF-α。2. tmTNF Ab可改善内毒素性休克临床症状,提高小鼠存活率:用tmTNF Ab可明显减轻内毒素性休克鼠唇紫绀,改善临床评分,显着提高内毒素血症小鼠的存活率。3. tmTNF Ab抑制内毒素血症促炎因子分泌:LPS注射小鼠2h血清促炎因子IL-6、IL-1p及NO以及抑炎因子IL-10即开始升高,6h达高峰,此后下降。用tmTNF Ab可明显降低内毒素血症小鼠上述血清促炎因子的水平,却轻度增加IL-10含量,但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tmTNF-α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发挥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作用。在LPS/D-gal诱导的急性鼠肝衰中KCs和PMs表达的tmTNF-α可直接诱导肝细胞凋亡以及通过分泌促炎/抗炎因子失衡加重肝脏的炎性损伤。反之,用tmTNF Ab促进tmTNF-α表达,抑制sTNF-α分泌,在体外可抑制巨噬细胞对LPS的应答,在体内保护小鼠抵抗内毒素性休克。该研究不但证实tmTNF-α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还为治疗TNF相关疾病提供新的策略和线索。(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刘颖[4](2012)在《急性肝衰大鼠血清I-FABP、MTL和GAS水平变化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急性肝衰竭(ALF)大鼠血清肠型脂肪酸蛋白(I-FABP)、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变化,分析其与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急性肝衰竭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85只,随机分成ALF模型组(n=50),正常对照组(n=35),适应性喂养3天。ALF模型组大鼠采用TAA(生理盐水配成40g/L)进行腹腔注射,注射剂量为350mg/Kg,24h后按原剂量重复腹腔注射一次,建立大鼠ALF模型;正常对照组同时间点腹腔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腹腔注射完成后24h、36h、48h取血测定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TBiL,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I-FABP、MTL、GAS水平。同时取血完成后处死大鼠取右叶肝组织、胃窦及2cm近端十二指肠。经40g/L甲醛缓冲液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及小肠组织病理变化。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统计学描述采用x±s,组间指标差别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统计学性确定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1.两组大鼠临床观察:正常对照组: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至实验结束大鼠活动自如,反应灵敏,自由饮食,大小便正常,全部存活。ALF模型组:自造模完成后大鼠逐渐出现进食减少,拒食,精神萎靡、嗜睡、昏迷,反应迟钝,自主活动减少,腹部膨隆,可见明显胃肠型等肝性脑病及胃肠障碍的表现。2.ALF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肝功能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F模型组大鼠24h、36h、48h各时间点ALT、AST、 TBIL均明显升高[ALT(U/L)24h:346.81±127.04/50.15±11.94,36h:182.07±72.52/50.24±11.51,48h:98.36±31.84/49.82±9.78;AST(U/L)24h:1311.25±552.20/161.26±36.49,36h:744.64±290.00/164.33±39.91,48h:440.66±123.93/165.20±42.81; TBIL(mmol/L)24h:6.54±2.32/3.79±1.15,36h:8.45/3.38/3.75±1.12,48h:13.20±4.45/3.76±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ALF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随时间呈逐渐降低趋势,TBIL水平随时间呈逐渐升高趋势,出现“胆酶分离”。3.ALF模型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I-FABP、MTL、GAS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F模型组大鼠血清I-FABP(ng/L)水平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24h:14.41±5.07/10.48±2.29,36h.18.60±5.57/10.46±4.14,48h:22.63±6.86/9.60±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LF模型组大鼠48h时血清I-FABP水平较24h明显升高(P<0.01);各时间点ALF模型组大鼠MTL(ng/L)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下降(24h:135.50±30.15/265.10±44.35,36h:125.84±42.00/253.19±49.18,48h:144.19±40.74/262.70±5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ALF模型组大鼠GAS(ng/L)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升高(24h:2.15±0.88/1.45±0.48,36h:2.37±0.89/1.52±0.48,48h:3.45±1.57/1.58±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LF模型组大鼠48h时血清GAS水平较24h明显升高(P<0.01)。4.两组大鼠肝脏组织及胃、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变化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和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光镜观察均未见异常。ALF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结构不清,肝小叶结构紊乱,可见肝细胞高度水肿,气球样变,汇管区炎细胞浸润,以中央静脉为中心的肝细胞坏死(灶状坏死及大片坏死)明显;胃及十二指肠肠壁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绒毛坏死脱落。结论:1.本实验两次间隔24h腹腔注射TAA(生理盐水配成40g/L)350mg/Kg成功制备出急性肝衰竭并发胃肠功能障碍大鼠模型。2.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I-FABP水平显着升高,与相关报道一致,提示I-FABP可作为急性肝衰竭胃肠黏膜缺血及胃肠功能障碍的监测指标。3.血清MLT水平显着降低,与多数报道并非一致;血清GAS水平显着升高,与相关报道一致,提示MLT、GAS在急性肝衰大鼠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其水平变化可作为胃肠障碍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2-05-01)
冯渊,李德卫,杨晓波,陈睿,杜文俊[5](2012)在《经颈动脉途径肝动脉插管及脾内注射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大鼠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SD大鼠颈动脉途径肝动脉插管肝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探讨肝动脉与脾脏直接注射2种途径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HF)大鼠的疗效。方法:经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诱导大鼠AHF 24 h后,65只大鼠经颈动脉途径肝动脉插管,60只成功后分为3组,Ⅰ组(n=20)经脾脏直接注射约2×107个肝细胞、肝动脉注射0.4ml Hank’s液;Ⅱ组(n=20)经脾脏直接注射0.4 ml Hank’s液、肝动脉注射2×107个肝细胞;Ⅲ组(n=20)经脾脏直接注射0.4 mlHank’s液、肝动脉注射0.4 ml Hank’s液。观察每组大鼠的生存率及肝功能变化情况,追踪经肝动脉移植荧光示踪剂CFDA SE标记的肝细胞,HE染色观察脾内肝细胞病理变化和免疫荧光观察白蛋白分泌作用。结果:Ⅰ组14 d存活率显着高于Ⅱ组(P=0.031,<0.05),Ⅱ组14 d存活率也高于Ⅲ组(P=0.048,<0.005);Ⅰ、Ⅱ组都能明显改善AHF大鼠的肝功能,尤其以Ⅰ组最为显着;Ⅱ组CFDA SE荧光标记的肝细胞肝动脉移植24 h后,受体大鼠肝脏可以看到散在绿色荧光分布;Ⅰ组移植30 d后,白蛋白共焦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脾内有肝细胞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Ⅰ组移植7 d后,HE染色可以看到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簇集在一起并定植下来。结论:经大鼠颈动脉途径肝动脉插管肝细胞移植能提高AHF大鼠的存活率和改善其肝功能;脾脏直接注射肝细胞移植改善AHF大鼠生存率和肝功能更优于肝动脉途径。(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任新英,徐志新,陈春玲,庞云[6](2009)在《离体猪肝体外循环灌注用于治疗急性肝衰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建立一套体外循环离体肝脏灌注模型用于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动物实验灌注方法。方法:选用品质优良的健康杂种猪10只,分为5对,分为受体猪和供体猪,受体猪股静脉插管,引流静脉血灌注至供体猪的离体肝脏,血液经氧合后回输入受体猪上肢静脉系统。通过监测离体肝动脉压力和门静脉压力,调整离体肝脏的灌注量和受体猪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每个离体肝脏建立体外循环灌注维持6~8 h。结果:体外循环灌注期间离体肝脏颜色红润,质地柔软,胆汁排泄通畅;受体猪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离体肝脏体外循环支持灌注,可为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或等待肝移植的体外循环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7期)
邓高旺,李勇,占敏,吴安涛,李煜[7](2009)在《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的早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稳定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大鼠模型,研究移植肝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早期支持作用,探讨原肝再生与移植肝萎缩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近交SD大鼠将其分为:A组(n=40),切除脾脏和左侧肾脏,将小体积移植肝(30%)植入该受体脾窝;B组(n=20)为对照组,切除85%肝脏+脾脏+左侧肾脏。观察两组术后存活率、血生化变化、两肝重量及病理变化。结果A组术后1d、3d、7d、14d存活率明显高于同期B组(P<0.05);A组术后肝功能指标随时间进行性下降,术后14d基本接近正常,且大大低于同期B组水平,与同期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大鼠原肝随时间进行性增生,移植肝在早期无明显改变,14d左右开始萎缩。结论脾窝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方法科学、合理、可行;移植肝对大鼠急性肝衰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原肝术后呈进行性增生改变,移植肝在早期无明显变化,随着大鼠原肝再生、肝功能逐步恢复移植肝开始出现萎缩性改变。(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09年07期)
邓高旺[8](2009)在《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的早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稳定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大鼠模型,观察两组大鼠的生存率,研究移植肝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早期支持作用,探讨原肝再生与移植肝萎缩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SD大鼠(雌雄不限),切除85%肝脏(左外叶、左内叶、中叶、右叶)制成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二组:A组(n=40)为实验组,切除脾脏和左侧肾脏,将小体积移植肝(30%)植入该受体脾窝,制成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其中A1(n=20)为存活率观察对象, A2(n=20)为实验取材对象;B组(n=20)为对照组,切除85%肝脏+脾脏+左侧肾脏。观察A1与B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存活率; A2大鼠于术后1d、3d、7d、14d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存活大鼠行血生化检查,术后1d、7d、14d分别处死一定数量存活大鼠行肝脏称重及HE染色; B组大鼠于术后20h、14d行血生化检查、肝脏称重及HE染色。结果:存活率B组术后24h存活率为20%,死亡率80%,3d、7d、14d存活率均为10%,死亡率90%;A1术后1d、3d、7d、14d存活率分别为90%、75%、65%、65%,同期存活率明显高于B组(P<0.05)。血生化B组术后20h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PT)均急剧升高,2只存活大鼠术后14d血生化有轻度改善,但仍维持在高水平;A2术后肝功能指标随时间进行性下降,术后14d基本接近正常,且大大低于同期B组水平,与同期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大鼠原肝重量随时间进行性增加,移植肝在早期无明显改变,14d左右重量有不同程度的减轻。A2组大鼠术后1d原肝肿胀、颜色尚红润,光镜下示肝细胞增生;移植肝无明显肿胀、颜色红润,光镜下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无明显增生和萎缩性改变。术后7d原肝肥大、颜色红润,光镜下可见多量肝细胞双核表现,提示增生活跃;移植肝仍无明显肥大或萎缩,光镜下肝小叶结构正常,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术后14d原肝明显肥大、颜色红润,光镜下肝细胞肥大、胞核大、胞浆丰富提示肝细胞增生活跃;移植肝体积稍减小,光镜下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肝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增加、汇管区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提示移植肝开始萎缩。结论:急性肝衰85%肝脏切除法造模稳定,死亡率高,可重复性强;脾窝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方法科学、合理、可行,移植肝对大鼠急性肝衰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原肝术后质量逐渐增加,呈进行性增生改变,移植肝在早期无明显变化,随着大鼠原肝再生、肝功能逐步恢复移植肝开始出现萎缩性改变。(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9-06-01)
陈曜,袁刚,孙航,刘杞[9](2007)在《肝再生增强因子联合肝细胞脾内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rALR与新生大鼠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36h后随机分为6组:(I组:造模对照组;Ⅱ组: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d;Ⅲ组:脾脏注射rALR 1ml(50μg/(kg·d)),腹腔注射rALR 1ml(50μg/(kg·d));Ⅳ: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d;V组: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rALR 1ml;Ⅵ组:脾脏移植2×10~7新生大鼠肝细胞,腹腔注射CsA 1ml(10mg/(kg·d))。比较各组生存率。术后第1、5天、14天获取肝组织,观察病理变化。术后第1、2、5、12天采血,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Ⅱ组存活时间与I组比较无差异。Ⅲ组最长存活时间为118h,肝脏病理及肝功能改变情况基本同I组和Ⅱ组。Ⅳ组有部分长期存活,2周生存率为33.3%。V组两周存活率显着高于Ⅳ组(75%对33.3%,P<0.02),Ⅵ组和Ⅳ组2周存活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Ⅳ、V、Ⅵ组有明显改善,尤以V组最为显着。)结论:应用rALR联合新生大鼠肝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王志东,韩德恩,崔云甫,姜明山,张新宇[10](2005)在《肝移植前受体亚低温对急性肝衰大鼠移植肝脏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肝移植术前应用亚低温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移植肝脏的影响.方法:采用肝大部分切除加部分缺血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术后12h分别对亚低温处理组(35.0℃)和常温组(37.5℃)衰竭大鼠施行原位肝移植,比较移植前后TNF-α浓度变化、移植后供肝凋亡和再灌注损伤情况.结果:亚低温组移植前后血清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9.3±5.9vs43.4±9.0μg/L,t=5.008,P=0.007,97.7±18.3vs137.1±23.3μg/L,t=9.471,P=0.001),移植后供肝过氧化损伤(MDA)(407.1±49.4vs598.2±61.8nmol/L,t=34.46,P=0.0009)和凋亡指标(18.3±3.9%vs23.6±4.3%,t=29.63,P=0.0007)均明显优于常温组.结论:肝移植前应用亚低温能够降低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TNF-α浓度并减轻移植后供体肝脏的再灌注损伤程度.(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5年18期)
急性肝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性肝衰论文参考文献
[1].张召,雷春燕,刁嘉茵,朱燕玲,石胜华.基于肠道菌群与胆汁酸调理干预辅助慢加急性肝衰患者治疗的可能性探究[C].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卢实春.急性肝衰肝移植进展[C].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2017
[3].杨鹏.跨膜型TNF-α对急性肝衰与内毒素性休克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4
[4].刘颖.急性肝衰大鼠血清I-FABP、MTL和GAS水平变化及其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2
[5].冯渊,李德卫,杨晓波,陈睿,杜文俊.经颈动脉途径肝动脉插管及脾内注射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大鼠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
[6].任新英,徐志新,陈春玲,庞云.离体猪肝体外循环灌注用于治疗急性肝衰模型的建立[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
[7].邓高旺,李勇,占敏,吴安涛,李煜.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的早期实验研究[J].江西医药.2009
[8].邓高旺.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的早期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9
[9].陈曜,袁刚,孙航,刘杞.肝再生增强因子联合肝细胞脾内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
[10].王志东,韩德恩,崔云甫,姜明山,张新宇.肝移植前受体亚低温对急性肝衰大鼠移植肝脏的保护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