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脊柱退变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MANTIS脊柱系统手术,安全性
脊柱退变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宋楹,刘二龙[1](2019)在《MANTIS脊柱系统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ANTIS脊柱系统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7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式椎间孔融合术治疗,试验组采用MANTIS脊柱系统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优良率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比较,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MANTIS脊柱系统手术治疗能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纠正腰椎功能,疗效显着,术后并发症少,治疗安全性高,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红建[2](2019)在《脊柱内镜镜下融合(Endo--P/TLIF)技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腰椎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传统术式,但由于该术式对肌肉等软组织进行广泛的剥离及长时间的牵拉,椎旁肌肉的去神经化及去血管化,致使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脊柱内镜技术为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探讨镜下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失稳症,是否能获得传统开放手术相同或更好的效果。方法1.1自2018年8月至今,患者30名,年龄55-78岁,均以腰痛及神经性损害入院,全部患者复合Hanley有关腰椎退变性不稳的诊断标准:前屈-后伸X线椎体移位>4mm,或角度变化>11°,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为3—7分。(注:优为分值≥16分,良为15—11分,可为10—6分,差为5—0分)1.2置入内镜通道,用磨钻和枪钳切除上位椎板下缘、下位椎板上缘及突间关节内缘,切除黄韧带,完成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完全显现硬膜囊及神经根,采用旋管技术牵开神经根及硬膜囊,显露腹侧的椎间盘,内镜下摘除椎间盘,椎间隙处理,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及cage植入,结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内镜辅助下的椎间融合技术具有临床实用性,真正实现微创下神经根的减压、椎间融合器的置入、撑开固定及滑脱复位,术后可获得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的影像学效果。术后1周,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所有患者评分均≥15分,优良率95%。结论脊柱内镜技术能完成椎管的减压、椎间盘的摘除已获得国内同道的广泛共识。内镜辅助下的腰椎间融合技术完成椎管的扩大,神经根的松解,直视下处理软骨终板,同时将自膨胀椎间融合器及骨块置入椎间隙,保留了关节突关节及腰椎后方复合体的完整性,将传统开放性手术转变为内镜化及微创化的操作,在追求微创化的同时,完全能达到传统手术充分减压的效果。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发面具有创伤小,不破坏脊柱解剖稳定性、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总之,内镜辅助下的腰椎间融合技术可有效重建失稳脊柱的稳定性,该术式采用单侧还是双侧钉棒固定还存在争议,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作为新鲜事物出现,真正长期的临床结果及生物力学性能,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0-18)
王顺超[3](2019)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对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脊柱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区别。方法该次研究从该院在2015年5月—2018年5年收治的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出78例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化方法分成两组,通过可注射水泥椎弓根螺钉治疗的患者为试验组(n=38),通过常规椎弓根螺钉治疗的为对照组(n=40),对照两组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表现。结果平均随访期为18个月。试验组优良率为86.8%(33/38),对照组优良率为60.0%(24/40)。前者显着高于后者(χ~2=16.452 4,P=0.01)。随访1年,试验组融合率为84.2%(32/38),对照组为52.5%(21/40),前者显着高于后者(χ~2=15.438 7,P=0.003)。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程度不同。试验组为(1.10±0.35)mm,对照组为(4.00±0.35)mm,但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04)。结论可注射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医治脊柱退变性疾病具有良好的医治效果。它可以有效地提高融合的融合速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后路椎间融合术使用可注射骨水泥型的椎弓根螺钉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椎弓根螺钉,椎间融合术率得以促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得以降低。(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9年17期)
郑风宏[4](2019)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退变性疾病主要是因椎间盘、关节软骨、关节周围韧带等发生退行性改变所致的疾病,常见表现为腰腿痛、腰部活动受限等。一般情况下正常脊柱曲线能使身体处于最佳平衡状态,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导致脊柱-盆骨形态曲线改变,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并可引起下腰痛、腰部活动障碍等,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临床中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通常(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3期)
贾根,刘军[5](2019)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作为观察对象,病人均行腰椎融合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及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手术后1年,病人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明显大于手术前,腰椎矢状垂直轴、骨盆倾斜角明显小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6.47±1.22)分]相比,手术后1个月[(3.41±1.14)分]、3个月[(2.52±0.44)分]、6个月[(0.85±0.33)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显着降低,且呈进行性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年,病人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日本科学会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融合术能够改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症状,促进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有效维持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老年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贾根[6](2019)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作为观察对象,病人均行腰椎融合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及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手术后1年,病人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明显大于手术前,脊柱矢状垂直轴、骨盆倾斜角明显小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6.47±1.22)相比,手术后1个月(3.41±1.14)、3个月(2.52±0.44)、6个月(0.85±0.33)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也降低显着,且数值呈进行性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年,病人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日本科学会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融合术能够改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症状,促进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有效维持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4-01)
俞海明,姚学东,李毅中,林金矿,叶晖[7](2019)在《脊柱内镜辅助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柱内镜辅助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治疗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5例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54.92±10.14)岁[(37~72)岁];术中经OLIF通道将脊柱内镜经椎间隙置入到髓核突出部位,内镜下摘除突出髓核,再行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记录脊柱内镜操作时间及额外增加的透视次数,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VAS评分、ODI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根、硬膜损伤,术后MRI证实原突入椎管的髓核组织被清除;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OLIF通道辅助脊柱内镜直接减压适用于伴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可一期前路同时完成直接减压及间接减压,扩展OLIF手术适应证,符合脊柱微创理念。(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佳璐,赵建武,曲扬,董荣鹏[8](2019)在《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与腰椎退变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椎退变性疾病是导致后腰痛、进行性脊柱畸形、神经功能障碍的退变性脊柱疾病。脊柱-骨盆矢状面一系列参数的变化反映了腰椎退变性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情况,有助于对疾病的进一步评估、诊断和治疗的完善。目前,关于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病和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变化之间的具体关系、机制的研究仍较少,不同退变性疾病的脊柱-骨盆均处于不同的平衡状态,相应情况下各个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均有一定变化,但尚无确切规律。(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9年02期)
张兆杰[9](2018)在《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学认为肾精亏虚、督脉失养为脊柱退变性疾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外感风寒湿邪为外在诱因,日久痰浊瘀血痹阻督脉致使筋脉失养、骨枯髓减而致病。可分为以下5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痰瘀互阻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督脉痹阻型。总体以补肾通督为基本治则,多选用补肾壮骨通督的药物如鹿胶、补骨脂、桑寄生、生地黄、熟地黄、骨碎补、菟丝子、枸杞子、羌活、独活等,并随证加减。(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闫鹏[10](2018)在《VEGF介导自噬相关信号通路在退变性脊柱疾病中的作用及脊柱畸形相关临床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章(第一节)VEGF介导的自噬相关信号通路在大鼠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背景:椎间盘退变是退变性腰椎疾病发生的始动因素。正常椎间盘是无血管组织,发生退变后VEGF表达率升高,有新生小动脉血管形成。自噬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可能发挥“双刃剑”的作用,可能促进或抑制椎间盘的退变。目前关于VEGF对椎间盘退变发生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在模式动物层面研究了新生血管化(VEGF)、自噬及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本研究中使用健康的叁月龄SD大鼠60只,分为4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手术。:A组为假手术组;B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手术组;C组为行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并注射雌激素组;D组为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并注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记录大鼠的体重。术后饲养大鼠6个月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腰椎椎间盘髓核组织,使用电镜固定液固定,其余的组织样品-80℃冻存。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VEGF-A、磷酸化mTOR、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量。组织固定并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每组大鼠椎间盘组织的退变程度及自噬水平;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四组大鼠椎间盘组织中自噬小体的表达量。结果:每个体重监测时间点四组大鼠的体重均无组间差异(P值均大于0.05)。随着饲养时间的增加,大鼠的体重均显着增加。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后,从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以发现,B组和D组大鼠椎间盘退变较A组和C组更明显。扫描电镜结果发现A组和C组的大鼠的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存在较多的自噬小体,表明这两组大鼠自噬水平较高。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的结果与扫描电镜结果一致。退变较严重的B组和D组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中VEGF表达量更高,同时磷酸化mTOR表达量也高于A组和C组,提示VEGF表可能通过激活了 mTOR信号通路,抑制了椎间盘髓核的自噬。结论: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后出现椎间盘退变。而退变椎间盘中出现较多了新生血管,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增加,自噬水平显着降低。相关的机制可能是退变过程中出现的新生血管化激活了 mTOR信号通路,抑制了椎间盘髓核细胞自噬过程,从而加速了椎间盘的退变。第叁章成人脊柱畸形相关临床研究第一节近端弯棒角-近端交界角不匹配是否是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出现PJK的危险因素?目的: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是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可能的发生原因包括患者术后矢状面重建不良、PI-LL没有重建到合理范围、以及内固定棒的刚度增加等。然而弯棒相关因素对于PJK发生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报道。本节主要讨论近端弯棒角-近端交界角不匹配是否是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发生PJK的危险因素。方法:本节共纳入了 27名在本院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包括3名男性,24名女性),随访时间均大于2年。影像学参数除常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外,还包括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近端弯棒角(Proximal rod contouring angle,PRCA)和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患者末次随访PJA是否大于10°,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PRCA-术后PJA不匹配的定义为二者之间差异大于5°,在PJK和非PJK两组患者中比较PRCA-术后PJA的不匹配情况。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60.48±6.47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40.89± 14.33 °。PJK组共纳入12名患者,平均末次随访PJA为18.67±5.31°;剩下的15名患者纳入非PJK组,平均末次随访PJA为5.33±2.47°。两组患者间PRCA-术前PJA不匹配无显着统计学差异(5.16 ±4.24°vs 3.00 ±2.48°,P=0.109),而两组患者间PRCA-术后PJA不匹配情况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8.83 ± 5.07°vs 4.07 ± 2.91°,P=0.005)。结论:近端弯棒角-术后近端交界角的不匹配,可能是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发生PJK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第叁章第二节成人特发性腰椎侧凸和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矢状面重建有差异吗?目的:本节主要通过分析腰椎骨盆新型整体参数,比较成人特发性腰椎侧凸(Adult Idiopathic Lumbar Scoliosis,ILS)与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手术后腰椎骨盆整体矢状面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3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2例成人腰椎侧凸患者资料。ILS组33例,男7例,女26例;年龄18~29岁,平均年龄(22.09± 2.45)岁;平均 Cobb 角 47.03 ± 7.52。DLS 组 29 例,男 1 例,女 28 例;年龄 48~75 岁,平均年龄(59.66 ± 6.64)岁;平均 Cobb 角 40.93 ± 14.81°。所有患者影像学资料完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的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及腰椎-股骨头角(LFA),分析手术前后LL、PI-LL及LFA的变化。结果:DLS患者的腰椎矢状面序列可以通过手术进行重建,患者术后的LL,PI-LL和LFA均比术前存在显着改善。ILS患者腰椎术后LL、PI-LL及LFA与术前相比,未发生明显改变。对比手术前两组患者腰椎矢状面序列,DLS患者术前 LL 明显小于 ILS 组患者(26.83 ± 17.22 vs.50.82 ± 12.64,P<0.001),而术前 LFA 和术前 PI-LL 显着增大(21.24 ± 18.26 vs.-6.61 ± 11.68,P<0.001;12.07±6.78vs.5.42±4.62,P<0.001)。行矫形手术后,DLS组患者LL、PI-LL及LFA的改善更明显,术后腰椎矢状面序列多趋于正常(LL:14.14±16.42vs.-2.55±9.48;PI-LL:-17.34 ± 3.29 vs.-1.39 ± 8.92;LFA:-4.00 ± 5.78 vs.0.70± 3.31;P 值均小于 0.001)。结论:DLS患者和ILS患者的腰椎矢状面形态均可以通过手术良好重建。DLS组患者术后腰椎矢状面的改善程度较大,并趋于正常。ILS组患者术前腰椎矢状面序列良好,手术需要改善的程度较小。第叁章第叁节伴有呼吸功能不全的严重成人脊柱畸形患者术前行Halo牵引伴辅助呼吸可以有效改善手术疗效目的:近年来,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手术技术及内固定技术已经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对于大多数脊柱外科医生而言,严重、僵硬的脊柱畸形的手术矫形仍然是一大挑战。本节主要讨论对于伴有呼吸功能衰竭的严重成人脊柱畸形患者,术前使用Halo重力牵引和辅助呼吸,患者的肺功能的改善情况,以期改善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本研究共回顾性纳入了 21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为26.2岁。入选标准包括:年龄大于18岁;冠状面Cobb角大于100°;呼吸功能衰竭;使用Halo重力牵引超过一个月。所有的患者在院期间均接受呼吸功能训练。结果:患者入院时平均冠状面Cobb角为131.21°,行Halo牵引后Cobb角改善至107.68°。Halo牵引后患者的平均用力呼气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显着提高(P=0.003),大大提高了 FVC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FVC%,P<0.001)。与此同时,患者接受Halo重力牵引后,第一秒末用力呼气量(FEV1)显着改善(P<0.001),第一秒末用力呼吸量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FEV1%)也较牵引前显着改善(P=0.003)。结论:本研究证实,对于严重脊柱畸形伴有呼吸功能衰竭的成人患者,术前联合使用Halo重力牵引和辅助呼吸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第四章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相关临床研究第一节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胸弯及腰弯患者术后颈椎矢状面序列与胸椎后凸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胸椎和腰椎的矢状面序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不同弯型的AIS患者术后颈椎代偿对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本节主要讨论对于不同弯型(胸主弯、腰主弯)的AIS患者术后颈椎矢状面序列代偿模式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82名AIS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包括43名主弯为胸右弯的患者和39名主弯为腰左弯的患者,随访时间均大于2年。纳入的影像学参数主要包括全脊柱正侧位片上测得的颈椎矢状面参数(颈椎前凸角、T1倾斜角、T1倾斜角-颈椎前凸角TS-CL、T1 spi、TPA以及C2-C7 SVA)以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C7-SVA、PI-LL不匹配)。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P<0.05视为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术前,腰弯组患者颈椎前凸大于胸弯组(5.69° VS.-5.12°,p=0.002),TS-CL小于胸弯组患者(9.26°VS 17.09°,p=0.001)。术前胸椎后凸角无显着差异。术后即刻,腰弯组患者胸椎后凸角(23.72° VS.18.86°,p=0.009)、颈椎前凸角(7.26° VS-2.60°,p=0.001)均显着大于胸弯组患者。远期随访的结果,腰弯组患者同样保持了较大的胸椎后凸和颈椎前凸。除此之外,腰弯组患者中,颈椎前凸和胸椎后凸的改善存在显着统计学相关性(r=-0.473,p=0.002)。结论:颈椎前凸和胸椎后凸的改善存在显着统计学相关提示了对于AIS患者重建良好胸椎后凸的必要性。AIS患者手术重建胸椎后凸后,颈椎矢状面序列也会发生同时代偿。无论是胸主弯还是腰主弯的患者,远期随访中颈椎矢状面序列趋于相似。(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1)
脊柱退变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腰椎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传统术式,但由于该术式对肌肉等软组织进行广泛的剥离及长时间的牵拉,椎旁肌肉的去神经化及去血管化,致使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脊柱内镜技术为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探讨镜下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失稳症,是否能获得传统开放手术相同或更好的效果。方法1.1自2018年8月至今,患者30名,年龄55-78岁,均以腰痛及神经性损害入院,全部患者复合Hanley有关腰椎退变性不稳的诊断标准:前屈-后伸X线椎体移位>4mm,或角度变化>11°,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为3—7分。(注:优为分值≥16分,良为15—11分,可为10—6分,差为5—0分)1.2置入内镜通道,用磨钻和枪钳切除上位椎板下缘、下位椎板上缘及突间关节内缘,切除黄韧带,完成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完全显现硬膜囊及神经根,采用旋管技术牵开神经根及硬膜囊,显露腹侧的椎间盘,内镜下摘除椎间盘,椎间隙处理,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及cage植入,结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内镜辅助下的椎间融合技术具有临床实用性,真正实现微创下神经根的减压、椎间融合器的置入、撑开固定及滑脱复位,术后可获得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的影像学效果。术后1周,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所有患者评分均≥15分,优良率95%。结论脊柱内镜技术能完成椎管的减压、椎间盘的摘除已获得国内同道的广泛共识。内镜辅助下的腰椎间融合技术完成椎管的扩大,神经根的松解,直视下处理软骨终板,同时将自膨胀椎间融合器及骨块置入椎间隙,保留了关节突关节及腰椎后方复合体的完整性,将传统开放性手术转变为内镜化及微创化的操作,在追求微创化的同时,完全能达到传统手术充分减压的效果。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发面具有创伤小,不破坏脊柱解剖稳定性、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总之,内镜辅助下的腰椎间融合技术可有效重建失稳脊柱的稳定性,该术式采用单侧还是双侧钉棒固定还存在争议,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作为新鲜事物出现,真正长期的临床结果及生物力学性能,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柱退变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宋楹,刘二龙.MANTIS脊柱系统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
[2].王红建.脊柱内镜镜下融合(Endo--P/TLIF)技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应用[C].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2019
[3].王顺超.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对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19
[4].郑风宏.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
[5].贾根,刘军.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9
[6].贾根.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9
[7].俞海明,姚学东,李毅中,林金矿,叶晖.脊柱内镜辅助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8].李佳璐,赵建武,曲扬,董荣鹏.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与腰椎退变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
[9].张兆杰.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J].北京中医药.2018
[10].闫鹏.VEGF介导自噬相关信号通路在退变性脊柱疾病中的作用及脊柱畸形相关临床影像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8
标签:腰椎退变性疾病; 治疗; MANTIS脊柱系统手术;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