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易感性论文-章淑慧

焦虑易感性论文-章淑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焦虑易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诱发性注意偏向,焦虑易感性运动员,情绪,认知

焦虑易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章淑慧[1](2010)在《诱发性注意偏向及其与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在运动领域中注意偏向与焦虑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如果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是否能改变其焦虑易感性。方法:根据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问卷调查的得分筛选出26名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并随机分成两组作为被试,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在注意训练阶段进行不同的训练,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负性词所处位置(负训组),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中性词所处位置(中训组),比较两组注意训练前、后阶段对不同极性情绪词语的反应时有无差异。此外还对点探测实验前后心境量表报告的焦虑水平及完成压力任务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注意训练前,两组均对负性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快。训练后,负训组与训练前相同;而中训组对中性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快,与训练前相反。(2)注意训练前,两组完成压力任务的成绩及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均无差异。训练后,负训组与训练前无显着差异;而中训组答题数量明显增多,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明显下降,与训练前均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可以通过点探测训练方法诱发产生而改变;(2)诱发性注意偏向能够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焦虑水平及行为表现。(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章淑慧,刘洁[2](2009)在《诱发性注意偏向对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运动领域中注意偏向与焦虑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如果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是否能改变其焦虑易感性。方法:根据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问卷调查的得分筛选出26名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并随机分成两组作为被试,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在注意训练阶段进行不同的训练: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负性词所处位置(负训组),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中性词所处位置(中训组)。比较两组注意训练前、后阶段对不同极性情绪词语的反应时有无差异。此外还对点探测实验前、后心境量表报告的焦虑水平及完成压力任务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注意训练前,两组均对负性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快。训练后,负训组与训练前相同;而中训组对中性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快,与训练前相反;2)注意训练前,两组完成压力任务的成绩及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均无差异。训练后,负训组与训练前无显着差异;而中训组答题数量明显增多,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明显下降,与训练前均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可以通过点探测训练方法诱发产生而改变;2)诱发性注意偏向能够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焦虑水平及行为表现。(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刘洁[3](2009)在《诱发性注意偏向对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讨在运动领域中注意偏向与焦虑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证明如果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能否改变其焦虑易感性,从而揭示情绪和认知的关系,为情绪的认知加工模型提供实验研究支持,同时也为体育运动领域中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心理治疗心理选材及心理诊断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的训练、测试方法。首先根据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问卷调查的得分筛选出26名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并随机分成两组作为被试,再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在注意训练阶段进行不同的训练: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负性词所处位置(负训组),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中性词所处位置(中训组)。实验应用DMDX系统控制材料的呈现和记录被试反应。比较两组注意训练前后对不同极性情绪词语的反应时有无差异。此外还对点探测实验前后心境量表报告的焦虑水平及完成压力任务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①注意训练前,两组的点探测反应时组间无差异,均对负性情绪刺激的反应要快于对中性情绪刺激的反应。训练后,负训组对负性情绪刺激的反应快于对中性情绪刺激的反应,与训练前相同且反应更快;而中训组对中性情绪刺激的反应快于对负性情绪刺激的反应,与训练前相反。②注意训练前,两组完成压力任务的成绩及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组间均无差异。训练后,负训组各指标均与训练前无显着差异;中训组除完成压力任务的正确率与训练前无显着差异外,其答题数量明显增多,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明显下降,与训练前均存在显着差异。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①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可以通过点探测训练方法诱发产生而改变;②诱发性注意偏向能够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焦虑水平及行为表现。从而证明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能改变其焦虑易感性,在运动领域中注意偏向与焦虑易感性之间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唐海波[4](2008)在《大学生焦虑易感性—应激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心境和焦虑症状问卷(MASQ)及相关影响因素量表的中文版,并分析其信度、效度;(2)应用建立的量表在湖南大学生人群中对焦虑的易感性-应激理论模式进行实证分析;(3)探索湖南大学生的焦虑易感性因素,初步构建大学生的易感性-应激整合模型。方法:(1)相关量表由加拿大McGill大学心理学系Abela教授提供给本研究使用。量表的中文版均经过了反复的翻译及回译。645名大学生完成了量表的初次测量,3-4周后选取其中的120-130人对相关的易感性因素量表进行了重测,6个月后对MASQ进行了追踪测试。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和重测信度。效度检验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总分与各因子分间的相关系数及验证性因素分析)。(2)用多层复回归分析进行焦虑症状的预测分析,并用路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和整合了焦虑易感性-应激模型。结果:(1)MASQ全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9-0.92之间:量表的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17,各分量表的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在0.22-0.41之间;全量表的重测内部一致性系数(ICC)为0.70,各分量表的重测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9-0.71之间,且都具有较显着的意义。(2)MASQ总分与其分量表得分有较强的相关(r>0.6),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MASQ四因子结构的拟合指数CFI、IFI、GFI都大于或等于0.9,RMSEA的值在0.1以下。(3)易感性因素各量表的信度、效度指标均达到测量学的要求。(4)多层复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质人格、负性认知×应激、不安全依恋×应激、神经质人格×应激、社会支持×应激都对焦虑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增强了焦虑发作的可能性。(5)路径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质人格是焦虑的主要促发因素,它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焦虑。整合的焦虑易感性-应激模型的结构方程的拟合指数分别为:x~2/df(4.64)、GFI(0.98)、CFI(0.93)、IFI(0.90)、RMSEA(0.07)。结论:(1)MASQ及相关的焦虑影响因素的各量表都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重测信度及构想效度。(2)我们提出了焦虑的易感性-应激理论模式,并在大学生样本中进行了试用,结果满意(3)初步建立了一个符合湖南大学生人群的焦虑的易感性-应激的整合模型,为大学生焦虑的防治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5-01)

宋春娇[5](2008)在《诱发性注意偏向对焦虑易感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尽管大量研究表明,焦虑易感性与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有关,但这一关系的实质还没有明确定论。研究者推测,焦虑易感性与注意偏向的关系不只是单纯的相关关系,更是因果关系。但是,目前直接针对这种因果关系进行研究的工作还很少,而且研究工作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所以,本研究旨在针对这种因果关系考察注意偏向对焦虑易感性的影响。方法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先通过点探测程序训练两组被试产生不同的注意偏向,然后通过应激反应来考察这种诱发性注意偏向对焦虑易感性的影响。结果(1)注意训练前,两组被试的探测反应模式没有差异。注意训练后,两组被试对负性词处探测点的反应差异显着;但对中性词处探测点的反应没有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负性组对负性词处探测点的反应快于中性词处探测点;而中性组则刚好相反。(2)注意训练前,两组被试的应激反应模式没有差异。注意训练后,负性组应激后报告的焦虑水平比应激前有明显提高;而中性组应激后的焦虑水平没有增加;且两组被试应激后所报告的焦虑水平有显着差异。结论(1)点探测训练程序可以诱发个体对情绪刺激产生有偏向的注意反应。(2)操纵注意偏向可以改变个体对应激源的焦虑反应,直接影响焦虑易感性。因此,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支持焦虑易感性和注意偏向之间为因果关系的推测;同时,认知——实验程序可以改变个体的选择性信息加工过程,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李波,钟杰,钱铭怡[6](2003)在《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与各种可能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2 0 0名大学本科生施测了社交焦虑量表、羞耻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应付方式问卷、贝克抑郁量表、特质焦虑问卷。结果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易感性主要与羞耻感、人格中的精神质、内外向等因素相关 ;社交焦虑易感性高的个体更易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且缺乏消极的应对方式 ;而易感性低的个体在人格的精神质、外向方面表现更明显、突出。结论 :羞耻感和人格因素中的精神质、内外向是对大学生个体的社交焦虑易感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对自己行为的羞耻 ,且不善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加剧了个体的焦虑体验 ;个性中的精神质、外倾的特征可以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易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03年02期)

焦虑易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在运动领域中注意偏向与焦虑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如果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是否能改变其焦虑易感性。方法:根据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问卷调查的得分筛选出26名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并随机分成两组作为被试,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在注意训练阶段进行不同的训练: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负性词所处位置(负训组),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中性词所处位置(中训组)。比较两组注意训练前、后阶段对不同极性情绪词语的反应时有无差异。此外还对点探测实验前、后心境量表报告的焦虑水平及完成压力任务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注意训练前,两组均对负性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快。训练后,负训组与训练前相同;而中训组对中性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快,与训练前相反;2)注意训练前,两组完成压力任务的成绩及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均无差异。训练后,负训组与训练前无显着差异;而中训组答题数量明显增多,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明显下降,与训练前均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可以通过点探测训练方法诱发产生而改变;2)诱发性注意偏向能够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焦虑水平及行为表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焦虑易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1].章淑慧.诱发性注意偏向及其与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

[2].章淑慧,刘洁.诱发性注意偏向对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学.2009

[3].刘洁.诱发性注意偏向对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4].唐海波.大学生焦虑易感性—应激模型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8

[5].宋春娇.诱发性注意偏向对焦虑易感性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6].李波,钟杰,钱铭怡.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标签:;  ;  ;  ;  

焦虑易感性论文-章淑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