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历程论文-谢云霞

学思历程论文-谢云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思历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树榕,钟情艺术,学术贡献,社会担当

学思历程论文文献综述

谢云霞[1](2019)在《钟情艺术·究心学理·肩负使命——李树榕先生学思历程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树榕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公开发表作品以来,即与艺术结下了难解之缘。其早期、中期以及后来的论着所涉的研究对象、治学态度、学思历程与治学宗旨,无不始终表现出一个纯粹而深刻的学者对艺术以一贯之的热爱和深谙、对学术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勇敢探索、对社会责任矢志不移的担当和积极践行。正因为持有这种难能可贵的品格与精神,先生终生在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开辟新境并自创新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立新[2](2018)在《韦政通的学思历程及其研究特点——一种知识型人才的崭新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文章作者1997年11月作成的一篇文字,曾经刊发在1999年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湘学》第一辑中,以此作为对韦政通先生的悼念。原文的正标题现在改为副标题。(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赵新,赵雪峰[3](2018)在《李春青先生的学思历程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春青先生是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名家,数十年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学术志业,勤心穷理,深造自得,特别是多年以来一直倡导和实践"中国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在学界颇具影响力。此文反思李先生的学思历程,特别是考量其"中国文化诗学"的学术缘起、理论优长和思想资源,以期能为当下文学理论界摆脱所谓理论研究的"窘境"问题提供一种学术思考或者说为文艺理论研究增强一份理论导向的信心。(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张永超[4](2018)在《传统与现代之张力如何化解?——胡军教授的学思历程及其反省》一文中研究指出胡军教授经由自学逻辑而入哲学之门,其研究历程由金岳霖的《论道》《知识论》文本而进入"知识论、形而上学领域"并进一步拓展到"方法论"审查及中国现代哲学的诸多问题,最终由纯粹的学理研究进而转向探讨"传统与现代之张力"问题,其具体模型为:"金岳霖-知识论-形而上学-方法论拓展-传统与现代张力"。对于"传统与现代张力"问题,他从"现代社会"之解读入手,认为不在于时间(古今)、地域(中西),也不在于意欲(叁路向),关键还在于几百年来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奠基于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由此提出了"现代社会-现代化-理性化-产业革命-古希腊知识溯源"解释模型,此种模型回到了"人性-理性"自身上来独特且内在,是对前辈学者的推进。基于此种分析,他对"传统与现代之张力"的化解方式是落实在了理性化思维方式的培养上。从反省层面看他对学理之注重、对现代性与信仰之关系均有进一步考量之余地。(本文来源于《关东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傅申[5](2017)在《我的学思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傅申是国际知名的美术史与书画鉴定专家,创作与理论兼擅。在海外高校、文博机构求学与工作的经历,使其学术研究有着更宽阔、独特的视野和格局。本期专题特刊其回顾和梳理自己生活、学习、研究历程的文章。该文根据其二〇〇八年在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举办的"笔墨之外——中国书法史跨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演讲整理而成,略有删节,希望对读者深入了解傅申的学术、艺术思想及成就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7年20期)

盛增勇[6](2017)在《学思留痕:赋予数学思维的探索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既便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又便于教师在第一时间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教学的有效发生。(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论坛》期刊2017年16期)

王传[7](2016)在《从“西南民族研究”到“西南学”:近代中国西南研究的学思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1928年,《西南民族研究专号》出版,为中国学界"西南民族"集团研究之嚆矢。"九一八事变"后,地处西南的学者深受"救亡图存"使命的感召,提出整合自然和人文科学进行"西南研究"。1948年,江应梁代表南方学界提出"西南学"构想。从"西南民族研究"到"西南学",是西南研究趋于高潮的产物,反映学界运用进化论的观点,将西南社会中的某些文化特征看作中国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在现实社会的遗存。宏观上把握西南文化发展的整体特征,有助于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通史;同时,考虑到西南大区内部具体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阐述了广东、四川及西南边疆社会文化的独特性,无论得失,对于今天的西南学术研究不无启发。(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6年05期)

耿元骊[8](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历史学者社交网络行为分析与学思历程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学人主动在其中公开了各种信息。使用这些信息,可以同步观察了解学人的思考方式、社交网络。但是这些数据以海量方式呈现,必须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才能进行分析,使用合适的数据挖掘工具才能分析海量的复杂非结构化数据,从而寻找学人的真实意思表达而非表象。其中进行文本分析和社交网络分析是关键性的环节。以大数据的思路,以数据挖掘的研究模式从事当代学术史、知识分子思想史的研究,具有更深远的学术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15年06期)

彼得·盖伊[9](2015)在《我的学思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的生命中,曾有过两次当难民的经验。第一次的难民经验,始于1939年春末,那时我与父母正计划如何逃离纳粹德国。这次的经验,实在令人感到害怕。我们差一点就要失败了。如果那次无法成功地投奔自由,那么我今天便无法站在此处与你们说话,请你们来听我回顾自己的学思(本文来源于《经济观察报》期刊2015-05-25)

林安梧[10](2014)在《方法与本体: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些反省与思考——从我的“学思历程”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我是如何走向中国哲学研究之途的我之走向哲学研究,当然是因为我有兴趣,1972年我进入台中一中求学,当时的国文老师杨德英女士(也就是蔡仁厚先生的夫人)教授我们"国文"与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高一的"国文"课,杨老师教《论语》,令我格外感动。她散发出文化的气息,那传统的深韵总在课堂上流动。她解《论语》,格外的明白。明白并不只是生活化而已,而是通过合适的概念性用语,后来,我才知道这合适的用语是她与蔡仁厚老师一起学习的,而这些用语最主要是来自牟宗叁先生。就在这样的因缘下,牟宗叁先生的新儒学开启了我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向度。(本文来源于《当代儒学》期刊2014年02期)

学思历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这是文章作者1997年11月作成的一篇文字,曾经刊发在1999年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湘学》第一辑中,以此作为对韦政通先生的悼念。原文的正标题现在改为副标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思历程论文参考文献

[1].谢云霞.钟情艺术·究心学理·肩负使命——李树榕先生学思历程探微[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9

[2].王立新.韦政通的学思历程及其研究特点——一种知识型人才的崭新范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

[3].赵新,赵雪峰.李春青先生的学思历程述略[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

[4].张永超.传统与现代之张力如何化解?——胡军教授的学思历程及其反省[J].关东学刊.2018

[5].傅申.我的学思历程[J].中国书法.2017

[6].盛增勇.学思留痕:赋予数学思维的探索历程[J].基础教育论坛.2017

[7].王传.从“西南民族研究”到“西南学”:近代中国西南研究的学思历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

[8].耿元骊.基于数据挖掘的历史学者社交网络行为分析与学思历程发现[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5

[9].彼得·盖伊.我的学思历程[N].经济观察报.2015

[10].林安梧.方法与本体: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些反省与思考——从我的“学思历程”说开去[J].当代儒学.2014

标签:;  ;  ;  ;  

学思历程论文-谢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