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艳(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木厂中心校云南文山663706)
【摘要】随这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社会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语文知识作为载体;多引导,多启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个性;重视活动课的开展,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对学生做出积极评价。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实践以人为本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04-059-03
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异常激烈。各类商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新换代的节奏加快,从而使各国科技实力的竞争越演越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今天是最强大的,如果停止不前,那明天就可能落后。要强大、要进步,要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靠创新。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进步的生命线。只有走在世界前列,才有可能不受制于人,掌握主动权、制高点。在《创造学及运用》一书的序言中,引用江泽民同志的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学技术创新,总是步入后尘,经济就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技术实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而要培养人才创造力,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关键,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主体,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起基础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从小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途经在哪?我认为,其途经不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动之外,而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之中,即在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一步步地发展起来。小学生天真浪漫,这样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善于幻想,而幻想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的思想品质。不过,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统得过死,课外又塞得过满,使得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以待呆板的模式教育学生,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教学视眼仅限于书本,导致学生眼界狭小,头脑不灵活,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削弱。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2002年教改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这是我国教改的一次升华。2002年人教版教材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听说训练和能力培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覆盖面广,阅读量达,必定能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广泛性、科学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充分利用小学语文知识作载体
在现代社会里,要创新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作载体,否则创新无从谈起,小学语文教育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保障。一方面,知识越丰富,联想也就越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越开阔;另一方面,有关创造方法和技巧的知识越丰富、创造的成果也会越丰富,水平也就越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大量关于事实资料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多掌握一些关于思路和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同时也可以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交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思路和创造技巧。同一篇课文,在不同学生头脑里储存的相似模块个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篇文章,其感受与认知也不会是相同的,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允许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的《三袋麦子》这篇课文,说的是快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小猴各送了一袋麦子。小猪很快就把一袋麦子吃光了,小牛舍不得吃,把麦子保存起来。小猴则把以袋麦子全种下了地。课后教师提出思考题:1、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2、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3、为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只一个,不同的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甚至综合知识作为文化基础、作为载体去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老师就应当给予认可。我想,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也许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外,需要提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定位不应该太高,小学语文教师教的是蒙童,是培养他们从小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而不是马上就去搞发明创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时是显性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然而只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做有心人,坚持不懈地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尤其是小学语文知识)和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二、多引导,重启发
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僵化的教学模式有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例如:"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所针对的无疑是"应试教育",所忽视的是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感悟。新教改倡导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应该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上下功夫,而不应该是"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毫无意义的提问,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一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这样引导启发:
师:这个农民想让他的禾苗长得快些,这个愿望好不好?
生:好。
师:他采用拔高禾苗的做法好不好?
生:不好。
师:怎么不好?
生:他把禾苗的根拔起来了,根没法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就枯死了。
生:违反了植物生长的规律。
师:这个人虽然愿望是好的,但由于违反了植物生长的规律,结果---
生:好心办坏事。
师:对,这个寓言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急于求成,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会好心办坏事。
这堂课是我认识到,帮助学生揭示寓意关键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抓住挂关键性的情节,引导学生亲历引申或推理的思维过程,从而推导出寓意来。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一堂枯燥的语文课,在学生看来是和尚念经,缺乏激情,缺乏创新。没有心意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是残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时,这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利时机。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把课讲得深动些,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一位教师在教师教学《雨中》一课时,他这样导课:"同学们,下面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下来就看不见。"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非常好,然后他让学生读课文提问题,再全班讨论,一堂课,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精讲多练,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而不只是教师表演的独唱的舞台。最近,我观摩了一位教师组织的少先队活动,这位教师巧妙地把语言训寓于饶有兴味的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活动,既受到了教育,又受到了比较充分的语言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她是这样做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过去习惯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学做生活的小主人,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学做一道菜,并在中队会上当众表演,评比发奖。
活动的前一天,都向大家建议,是不是邀请一下大队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同学们感到老师的建议很好,便准备写几张请贴,可请贴该怎么写呢?大家没学过,于是要求老师给予指点。老师便趁机给大家讲了请贴的内容、格式,还为同学提供了"敬请莅临指导"等请贴的习惯用语。同学们学得十分认真,不一会儿几份请贴写好了。
老师又问大家,你们每人准备做什么菜?用哪些原料?怎么个做法?是不是请你们写一份菜谱给我!由于大家在家中经常多次试做,已经成竹在胸,所以很快就写好了。
举行活动这天,同学们系上围裙,戴上袖套,煎炸烹煮地忙碌起来,有的做糖醋鱼,有的做韭菜炒肉丝,有的摆凉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经过品尝评比,当场选出五名烹调小能手。于是老师要求这五名小能手当众口头汇报自己学习做菜的经过。因为大家在一周前就开始准备,已经有了一番实际体验,所以能说得头头是道,真切生动。
活动结束了,老师又说,这次活动得到了你们的爸爸、妈妈的支持,是不是也该写篇文章向爸爸、妈妈汇报一下表演情况?于是老师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篇文章该怎么写。由于活动刚刚搞过,表演的情景还好像历历在目,所以写起来并不感到怎么困难,不仅发笔较快,而且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全班42名同学中,写得好和比较好的就有31篇,占74%。有几个差生原来只写二、三百字,这次也能写到四、五百字了,虽然仍有一些句子不够通顺,但内容却比以往充实。
教师仅仅通过这次活动,就相机安排了四项语言训练:学会了写请贴,通过写菜谱锻炼了按顺序述说过程,锻炼了当众口头叙事,练习了写记叙文。由于学生把这些语言训练项目看成是活动的一个内容,所以做起来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并不感到是个沉重负担。
只有让学生多参与,学生畅所欲言、尽其所能,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创造空间。
四、因材施教,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方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着巨大变化。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转变,是历史性的转折,其意义尤为深刻,小学语文教学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潜移默化地渗透素质教育。另外,学生有个性差异,对他们的教育发展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手段。学生只有对他们有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主动去接纳。教师不能用框框套套去培养他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培养学生。我们要树立以认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引导,悉心关爱,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都要掌握多种教育技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到达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我校六年级有名的"孩子王",这名同学个头特大,在班里成绩中下,在学校常打架、逃课,但非常喜欢打篮球。老师发现这一优点后,常鼓励他并悉心传授各种投篮技巧,帮助纠正各种错误动作。后来不仅改正了打架、逃课的不良习惯,学习成绩还进步了许多,还成为学校球队的队长。
让我们从了解孩子开始,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努力实行个性化教学,促进每个孩子的有效发展。
五、重视活动课的开展,鼓励少年儿童异想天开
"在我国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的抽象思维多,培养动手能力少,培养习惯思维多,培养创造性思维少。"动手能力实际上是伴随动手能力的培养得以发展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学生"动手",但我们所说的动手实际上多以"动笔写"为主。新教改倡导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了许多绘画、手工活动课。小学语文第六册中,增加了根据对句子的理解作画,用易拉罐、饮料瓶搞手工制作等内容。通过绘画和手工等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或制作语文教材内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再现作品中的情景,不难理解,虚伪、学生们绘画和制作的过程中必然融进自己对制定人物形象理解和评价,这种理解是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在绘画和制作手工的过程中,由于人物形象、作品中的情景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为学生追求创新,不拘一格,创造新颖的思维成果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开展故事会、参观、访问、郊游等。在这些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语文能力、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得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通过不断积累变得丰富起来。丰富的想象力是构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成份。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培养。少年儿童本来就应该是勇于幻想、善于遐想的、擅长联想的,因此,应大破任何束缚青少年思维活动桎梏,鼓励他们异想天开。
六、对学生作出积极评价
在我国,"如何对孩子作出积极评价"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家长"望子成龙",老师"恨铁不成钢",这种对孩子的过分期望适得其反。我班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一次语文考试只考了68分而遭到家长的辱骂,平时作业上稍有错误就被父亲体罚。孩子时刻都在提心吊胆,生怕某一次成绩落后又要遭受皮肉之苦。这样给孩子的教育,无疑是给孩子戴上了一个精神枷锁,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伤害。试想一次小小的失败连家长都不能承受,那怎能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呢?孩子小小的心灵能承受如此得负呢?在国外,孩子取得一次小小的成功时,父母会说"你真棒"、"你真行",会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而孩子失败时,父母会与孩子承受失败的痛苦,难怪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一些大发明家能承受千万次的失败后,再爬起来,走向成功的彼岸。确实,我们作为孩子的长辈,同时也应该是孩子的伙伴,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放弃"你真笨"那种消极的"口头禅"式的评价。相信孩子的差异性,树立"不求个个成才,但求个个成人"的教育思想。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为他喝彩,为他打气,让他奋蹄疾飞。
以上六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统一而又相互促进的。在实施过程中,几个方面齐头并进,收效会更好。这样,我们才能让少年儿童永远保持对科学、对生活、对未来的不尽热情和永远的探索,才能使创新之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参考文献:
1、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
2、罗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2000.1
3、王中敏《语文新课程教学例谈》语文出版社2003.9
4、《创造学及运用》科普出版社1998.5
作者简介:
张大艳,女,彝族,大专文化,出生于1983年4月8日,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就读于云南省文山州民族师范学校,2002年8月参加工作,2006年7月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现在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木厂中心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