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位点相关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梗死,CX3CL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
位点相关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苏东风,李岩松,潘浩圃[1](2018)在《趋化因子CX3CL1基因rs170364位点与脑梗死发病相关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3CL1基因rs170364位点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463医院进行诊治的脑梗死患者430例为观察组,收集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410名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浆中CX3CL1的表达情况,利用测序分析技术检测CX3CL1基因rs170364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 CX3CL1基因rs170364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在研究对象中存在3种基因型,分别为GG型、GT型和TT型,其分布频率分别为40.5%、48.4%和11.2%,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0.7%、39.8%和9.5%。观察组患者CX3CL1基因rs170364单核苷酸多态位点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分析显示观察组CX3CL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观察组患者血清中,CX3CL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CX3CL1基因rs170364多态T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患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期刊2018年04期)
陈婉玲[2](2014)在《HLA-DRB1*15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对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LA-DRB1*15基因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2、IL-4及IL-10对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影响。方法:以相同性别、年龄±5岁、相同民族、相同生活环境、相同生活习惯和HBV携带情况相同作为配对条件,在广西肝癌高发区选取肝癌高发家族成员及无癌家族成员各90名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取的成员中要求无HCV感染。应用PCR方法检测HLA-DRB1*15等位基因,应用ELISA法检测IFN-γ、IL-2、IL-4、IL-10的水平。结果:(1)广西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组的HLA-DRB1*15等位基因表达频率高于无癌家族成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广西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组中的Thl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2平均表达水平低于无癌家族成员组,而Th2细胞相关因子IL-4、IL-10平均表达水平高于无癌家族成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癌高发家族中HLA-DRB1*15阳性成员的IL-2浓度低于肝癌高发家族中HLA-DRB1*15阴性成员,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4)肝癌高发家族中HLA-DRB1*15阳性成员的IL-10高于肝癌高发家族中HLA-DRB1*15阴性成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为了剔除HBV感染的影响,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HLA-DRB1*15阴性成员中HBsAg的阳性率与HLA-DRB1*15阳性成员中HBsAg的阳性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DRB1*15等位基因的携带及Th1/Th2的浓度水平平衡失调可能是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危险因素。IL-2、IL-10表达水平失衡可能与HLA-DRB1*15等位基因的携带有关,两者共同作用可能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发生相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4-06-01)
谭超[3](2014)在《叉形头转录因子O亚型基因微小RNA相关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关系及位点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叉形头转录因子O亚型(forkhead box O,FOXO)是一类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它的活性受到多种机制的调节,在DNA修复、复制、重组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 FOXO家族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系,尤其与许多人类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FOXO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对HCC相关位点进行功能验证。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FOXO基因可能影响基因表达或基因功能的SNP。采用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NIEHS)数据库的SNPinfo Web Server(http://snpinfo.niehs.nih.gov/)对人类FOXO基因亚家族成员FOXO1,FOXO3和FOXO4和FOXO6基因SNP进行筛选。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FOXO1的rs17592236位点、FOXO3的rs4946936位点和FOXO4的rs4503258位点。通过microRNA.org数据库(http://www.microrna.org/)功能预测显示上述位点均为微小RNA(microRNA, miRNA)潜在靶位点。实施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以医院为基础共收集到1049例HCC患者作为病例组,1052例无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均来自于广西常住居民,并按年龄、性别、民族频数匹配。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获取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与病历资料,并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建立生物样本库以备基因分型使用。采用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上述叁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一致性检验,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Haploview4.2检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计量资料和分类资料进行分析,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值比(oddsratio, OR)、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基因-基因交互作用。针对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与肝癌遗传易感性存在统计学关联的位点,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对其功能进行验证。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民族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均衡可比;但吸烟、饮酒、HBV感染史以及肝癌家族史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2)基因型频率分布:经HaploView4.2检验,FOXO1基因rs17592236位点和FOXO3基因rs4946936位点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WE(rs17592236: χ2=2.14, P=0.143; rs4946936: χ2=0.06, P=0.813)。由于FOXO4基因rs4503258位点位于X染色体,未做HWE检验。rs17592236、rs4946936和rs4503258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s17592236位点CT/TT基因型可能降低HCC发病风险P=0.010,OR(95%CI)=0.699(0.526~0.927)。(3)分层分析:分别以HBV感染和HCC家族史为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rs17592236与rs4503258两个位点SNP与HCC发病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rs4946936位点多态性与HCC发病风险无统计学关联。(4)基因-环境交互作用:rs17592236、rs4946936、rs4503258位点多态性与吸烟、饮酒、HBV感染、肝癌家族史4种环境因素均存在交互作用。(5)基因-基因交互作用:rs17592236与rs4503258位点SNPs之间存在基因-基因交互作用P=0.003,OR(95%CI)=0.755(0.628~0.908)。(6)功能验证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rs17592236位点野生型与miR-137结合能力较强,突变型与miR-137结合能力较弱。野生型与突变型质粒转染组平均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值分别为FOXO1-wild:3.82±0.87;FOXO1-mut:22.83±3.97,P<0.001。结论rs17592236位点突变可能降低HCC发病风险。rs17592236、rs4946936、rs4503258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与HCC发生有关。rs17592236位点是miR-137的结合位点,其突变可能通过降低miR-137与FOXO1mRNA的结合能力从而上调FOXO1基因表达,最终降低HCC发病风险。(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谭超,仇小强,谭盛葵,曾小云,刘顺[4](2014)在《叉形头转录因子O亚型相关基因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叉形头转录因子O亚家族(forkhead box-containing protein O subfamily,FOXO)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 049例HCC患者作为病例组,1 052例无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年龄、性别、民族与病例组频数匹配。采用高通量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g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对FOXO1的rs17592236位点、FOXO3的rs4946936位点和FOXO4的rs4503258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HCC发病风险的关系,并研究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rs17592236、rs4946936和rs4503258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s17592236位点CT/TT基因型可能降低HCC发病风险[P=0.010,OR(95%CI)=0.699(0.526~0.927)]。分层分析结果显示rs17592236位点SNP与HCC发病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交互作用分析显示,rs17592236、rs4946936、rs4503258位点多态性与吸烟、饮酒、HBV感染、肝癌家族史4种环境因素均存在交互作用,rs17592236与rs4503258位点SNPs之间存在基因-基因交互作用[P=0.003,OR(95%CI)=0.755(0.628~0.908)]。结论携带FOXO1的rs17592236位点突变等位基因T可能降低HCC发病风险。rs17592236、rs4946936、rs4503258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可能与HCC发生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疾病控制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王薇,黄阳玉,朱晓燕,陈侠,许多[5](2014)在《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核酸适配子结合位点预测及相关验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预测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RβⅡ)胞外段蛋白与靶向适配子S58的结合位点,并在体外进行验证,证实S58的结构稳定性。方法通过适配子ssDNA序列建立其叁维结构,在蛋白质数据库搜索受体蛋白TRβⅡ胞外段的晶体结构,运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两个分子进行对接实验,根据结果指导剪切优化适配子结构,分别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及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其亲和力。结果核酸适配子ssDNA S58与TRβⅡ胞外段蛋白结合的可信位点包括位点Ⅰ(T4、T5、G6、C7)、位点Ⅱ(G13、A14、T15、C16、G17、C18)、位点Ⅲ(T31、G32、T33、C34)及位点Ⅳ(G40、A41、T42、T43、T44、G45、G46)。S58与TRβⅡ胞外段蛋白的亲和力高,S58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明显较DMEM对照降低(P<0.05),根据结果剪切适配子S58后得到优化后的ssDNA亲和力、α-SMA表达均不如S58。结论核酸适配子S58为受体蛋白TβRⅡ的高特异性分子,具有一定稳定性,任何结构的改变均会降低与TβRⅡ的亲和力。计算机辅助的分子对接技术成为一项探索分子间作用的重要手段,为医学基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4年09期)
糜远源,许斌,闵治超,邵宁,华立新[6](2011)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启动子区-71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启动子区-716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影响前列腺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特异检测技术(PCR-LDR)分析186例前列腺癌患者TRAIL基因-716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前列腺癌患者诊断时的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Gleason评分和TNM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TRAIL-716G(AG+GG)等位基因与PSA、Gleason评分和TNM临床分期均具有显着的相关性(adjusted OR=0.04,0.07,0.08;95%CI:0.01~0.14,0.02~0.29,0.03~0.21)。结论:TRAIL-A716G(AG+GG)等位基因可能与前列腺癌预后有关,携带TRAIL-716G(AG+GG)等位基因的前列腺癌患者可能预后较好。(本文来源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柴国华[7](2009)在《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及突变位点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是世界第叁大、中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主要产物菜籽油不仅是上等的食用油,而且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因而研究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的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是数量性状,符合主效基因+多个微效基因的遗传控制模式,而且等位位点具有累加效应。以前研究表明调控种子油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能够改变含油量,但是最近研究发现种子含油量更倾向于被一种联合调控机制调控。这种联合调控机制不仅与油含量自身合成途径相关,而且也受诸如糖代谢这样的其他代谢途径的影响,因而在碳代谢水平上筛选与含油量相关的突变体进而克隆其主控基因成为研究含油量积累的一种新的途径。在甘蓝型油菜的近缘物种拟南芥中,已相继克隆了一系列与含油量相关的重要调控基因(例如,AtWRINKLED1和AtGLABRA2),研究发现它们都编码转录因子,在种子含油量积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根据种子含油量的遗传特点,以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相关转录因子BnWRINKLED1 (BnWRI1)和GLABRA2(GL2)为出发点,首先利用多种基因功能研究方法(过表达、反义抑制、RNAi)研究了这两个转录因子与种子含油量的关系,然后利用最新反向遗传学方法TILLING技术从新构建的甘蓝型油菜EMS突变体库中筛选了甘蓝型油菜两个GL2基因的等位位点突变体,试图通过聚合高含油量等位位点提高种子含油量。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油含量的调控机理和培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甘蓝型油菜BnWRI1基因的功能验证为了探讨甘蓝型油菜BnWRI1基因与种子含油量的关系,本文采用RT-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中克隆到BnWRI1基因编码区内384bp的片段,将其正反向插入干扰载体pGΩ4ARi中,构建成RNAi表达载体pGΩ4ARi-WRI1,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其转入油菜受体品种中双九号中获得叁棵转基因植株,PCR扩增和基因组Southern杂交都证实了外源片段已整合在受体油菜基因组中。半定量RT-PCR和改进的索氏提取法分别检测转基因T1代植株BnWRI1基因的表达量和种子含油量,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叁个转基因株株的BnWRI1基因都受到抑制,种子含油量都有所降低。我们的结果表明油菜BnWRI1基因能正调控调控种子含油量的积累。2.芸薹属四个GL2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模式的分析为了探讨转录因子GL2基因与种子含油量的关系,本文根据拟南芥GL2基因序列,利用一种overlapping-PCR的方法从甘蓝型油菜(AC基因组)和它的两个近缘种白菜型油菜(A基因组)、甘蓝(C基因组)中分别克隆得到了四个同源的GL2基因。这四个基因有相似的核酸结构,包含9个外显子、8个内含子,都编码750个氨基酸,属于HD-ZIPⅣ亚家族。序列比对发现甘蓝型油菜BnaA.GL2.a与白菜型油菜BraA.GL2.a更为相似,而甘蓝型油菜BnaC.GL2.b与甘蓝BolC.GL2.a聚在一起。研究这四个GL2的表达模式表明来自于A基因组的两个GL2基因在根中强烈表达,而来自于C基因组的两个GL2基因在种子中表达较强。3.甘蓝型油菜BnaC.GL2.b基因的功能鉴定及功能标记的开发为了进一步探讨甘蓝型油菜BnaC.GL2.b基因对种子含油量的影响,我们分别构建了这个基因的过表达和反义抑制载体转化拟南芥。结果表明,抑制甘蓝型油菜BnaC.GL2.b基因不仅能负调控毛状体的发育,而且能显着促进种子含油量的积累。我们推测BnaC.GL2.b在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根据这四个GL2基因的序列特征,我们设计了叁对A/C基因组特异的PCR引物,鉴定了一个C基因组特异的EcoRⅤ位点,通过这两类功能标记,芸薹属叁个物种和四个GL2基因被有效地区分了开来。4.甘蓝型油菜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正向遗传学评估创建突变体库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甘蓝型油菜双低高油品种“中双九号”为野生型亲本材料,通过0.5%的EMS诱变获得了一个包含9814个M2单株(3188个株系)的突变体库。然后,对这个突变体库M2代单株按照株型、花、叶、茎、角果等性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统计,并重点分析了EMS诱变对M2种子含油量的影响。本文构建的甘蓝型油菜突变体库不仅积累了大量的优异种质资源,而且也为用TILLING技术研究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5.甘蓝型油菜TILLING技术平台的建立及甘蓝型油菜GL2基因等位位点的筛选为了鉴定甘蓝型油菜两个GL2基因的等位位点突变体,我们成功建立起了甘蓝型油菜TILLING技术平台。截止目前,我们已对其中的一个GL2(BnaA.GL2.b)基因在1632个M2单株中进行了筛选,得到了18个可能的突变单株,后续测序、遗传学分析等工作正在开展中,相信我们的结果能够为有效调控油菜种子含油量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9-12-01)
虞艳琦,吴继周,韦颖华,李国坚,吴健林[8](2009)在《HLA-DRB1*15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广西人群HLA-DRB1*15基因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完成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标准全程接种的广西籍汉族健康大学生中抗-HBs S/N值<10 mIU/ml的无、弱应答者80名(A组)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抗-HBs S/N值>10 mIU/ml的中、强应答者62名(B组)作为对照。应用PCR-SSP进行HLA-DRB1*15等位基因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结果①A组HLA-DRB1*15基因表达频率为11.25%,显着低于B组的36.67%(P=0.001);②A组中IFN-γ的平均表达水平为(6.28±6.84)pg/ml,显着低于B组(16.28±10.05)pg/ml(P=0.000);③A组的IL-4平均表达水平为(2.36±1.91)pg/ml,显着低于B组(8.50±6.68)pg/ml(P=0.000);④HLA-DRB1*15阳性组IFN-γ平均表达水平为(13.82±9.89)pg/ml,显着高于HLA-DRB1*15阴性组(9.76±9.54)pg/ml(P=0.029);⑤HLA-DRB1*15阳性组IL-4平均表达水平为(5.81±4.27)pg/ml,阴性组IL-4平均表达水平为(4.82±5.84)pg/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结论①HLA-DRB1*15基因可能是促进广西人群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相关基因;②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机体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③HLA-DRB1*15基因可能是通过影响Th1细胞相关因子IFN-γ的表达水平,而不是通过影响Th2细胞相关因子IL-4的表达水平来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本文来源于《内科》期刊2009年05期)
虞艳琦[9](2009)在《HLA-DRB1*15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广西人群HLA-DRB1*15基因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影响,阐明HLA-DRB1*15与IFN-γ、IL-4的关系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了解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免疫遗传学机理。方法:选取入学时完成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标准全程接种(10μg/次,0、1、6月)的广西籍汉族健康大学生935名,年龄在20-24岁间,抽取外周血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及肝功能。根据抗-HBs滴度筛选出S/N值<10弱、无应答者共80名,及随机选取抗-HBs的S/N值>10中、强应答者62名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对象检测均无既往及现症HBV感染史,也无其他慢性疾病史、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应用PCR-SSP进行HLA-DRB1*15等位基因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OD值,计算浓度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无、弱应答组的HLA-DRB1*15基因表达频率为11.25%,显着低于中、强应答组的36.67%(P=0.001);②抗-HBs无、弱应答组IFN-γ的平均表达水平为(6.28±6.84)pg/ml,显着低于抗-HBs中、强应答组(16.28±10.05)pg/ml(P=0.000);③抗-HBs无、弱应答组IL-4的平均表达水平为(2.36±1.91)pg/ml,也显着低于抗-HBs中、强应答组(8.50±6.68)pg/ml(P=0.000);④HLA-DRB1*15阳性表达组IFN-γ的平均表达水平为(13.82±9.89)pg/ml,显着高于HLA-DRB1*15阴性表达组(9.76±9.54)pg/ml(P=0.029);⑤HLA-DRB1*15阳性表达组IL-4的平均表达水平为(5.81±4.27)pg/ml,HLA-DRB1*15阴性组IL-4平均水平(4.82±5.84)pg/ml,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07)。结论:①HLA-DRB1*15基因可能是增强广西人群乙肝疫苗应答的相关基因;②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机体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③HLA-DRB1*15基因可能是通过影响Th1细胞相关因子IFN-γ的产生水平,从而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④HLA-DRB1*15基因可能不是通过影响Th2细胞相关因子IL-4的产生水平而增强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陈莹,金伟,邵志敏[10](2008)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启动子结合位点及其相关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血管生成的关键性因子,对于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其启动子序列上转录因子的结合与调控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学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位点相关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HLA-DRB1*15基因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2、IL-4及IL-10对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影响。方法:以相同性别、年龄±5岁、相同民族、相同生活环境、相同生活习惯和HBV携带情况相同作为配对条件,在广西肝癌高发区选取肝癌高发家族成员及无癌家族成员各90名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取的成员中要求无HCV感染。应用PCR方法检测HLA-DRB1*15等位基因,应用ELISA法检测IFN-γ、IL-2、IL-4、IL-10的水平。结果:(1)广西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组的HLA-DRB1*15等位基因表达频率高于无癌家族成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广西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组中的Thl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2平均表达水平低于无癌家族成员组,而Th2细胞相关因子IL-4、IL-10平均表达水平高于无癌家族成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癌高发家族中HLA-DRB1*15阳性成员的IL-2浓度低于肝癌高发家族中HLA-DRB1*15阴性成员,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4)肝癌高发家族中HLA-DRB1*15阳性成员的IL-10高于肝癌高发家族中HLA-DRB1*15阴性成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为了剔除HBV感染的影响,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中,HLA-DRB1*15阴性成员中HBsAg的阳性率与HLA-DRB1*15阳性成员中HBsAg的阳性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DRB1*15等位基因的携带及Th1/Th2的浓度水平平衡失调可能是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危险因素。IL-2、IL-10表达水平失衡可能与HLA-DRB1*15等位基因的携带有关,两者共同作用可能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发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位点相关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苏东风,李岩松,潘浩圃.趋化因子CX3CL1基因rs170364位点与脑梗死发病相关关系[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8
[2].陈婉玲.HLA-DRB1*15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对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4
[3].谭超.叉形头转录因子O亚型基因微小RNA相关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关系及位点功能验证[D].广西医科大学.2014
[4].谭超,仇小强,谭盛葵,曾小云,刘顺.叉形头转录因子O亚型相关基因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关系[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
[5].王薇,黄阳玉,朱晓燕,陈侠,许多.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核酸适配子结合位点预测及相关验证研究[J].重庆医学.2014
[6].糜远源,许斌,闵治超,邵宁,华立新.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启动子区-71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
[7].柴国华.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及突变位点的筛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8].虞艳琦,吴继周,韦颖华,李国坚,吴健林.HLA-DRB1*15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内科.2009
[9].虞艳琦.HLA-DRB1*15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09
[10].陈莹,金伟,邵志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启动子结合位点及其相关调控[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