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氟氧化物玻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玻璃陶瓷,上转换发光,Judd-Ofelt理论,双光子吸收
氟氧化物玻璃论文文献综述
邓亚静,牛春晖[1](2019)在《Ho~(3+)/Yb~(3+)共掺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的上转换发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2SiO_2-8Na_2CO_3-16Al_2O_3-33NaF-3LuF_3-0.15Yb_2O_3-0.03Ho_2O_3的配比方式,在1 500℃的温度下通过高温熔融法制备了Ho~(3+)/Yb~(3+)共掺杂的氟氧化物玻璃样品和玻璃陶瓷样品。运用Judd-Ofelt理论研究样品的光谱特性。根据吸收谱计算得到的谱线强度参数Ω_λ(λ=2,4,6),从而计算出理论振子强度和实验振子强度,二者的均方根差为δ_(rms)=8.23×10~(-7)。计算了Ho~(3+)的各个能级跃迁的跃迁几率、跃迁分支比及能级寿命参数。结果表明:(1)~5I_7级寿命较长,为0.28 ms,适合作为上转换中间能级;(2)~5I_6→~5I_8能级的跃迁分支比为90.90%,可用于产生1 167 nm的激光。在980 nm红外激光的激发下,Ho~(3+)/Yb~(3+)共掺杂的玻璃陶瓷具有强绿色(550 nm)上转换荧光和较强红色(650 nm)上转换荧光,绿光和红光分别对应~5S_2,~5F_4→~5I_8和~5F_5→~5I_8的能级跃迁。根据上转换发射功率与980 nm LD激光器功率的关系估算出跃迁过程吸收光子数目分别为2.16和2.18,由此确定出该跃迁过程为双光子吸收过程。结果表明,玻璃陶瓷在绿色上转换发光材料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华锴玮,付明,刘雷,尹光,汪小红[2](2019)在《V_2O_5–B_2O_3金属氧化物玻璃对背钝化电池局域铝背场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V_2O_5–B_2O_3比例的金属氧化物玻璃粉(V–B–MO)制备了背钝化硅太阳能电池(PERC),对电池进行了电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池电致发光(EL)等测试分析。对玻璃粉进行了热分析,研究了V–B–MO玻璃粉对PERC电池局域铝背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玻璃的V–B比例在质量比为25:35的情况下,电池有较高的开路电压和转换效率。通过对V–B–MO玻璃添加稀土元素氧化物La_2O_3,CeO_2等,可提高电池的电性能。玻璃的相变温度、熔化温区和熔化吸热量等热特性对局域铝背场的形成及填充率有直接的影响,熔点较低、熔化温区较窄的玻璃制作的电池有较好的光电转换效率。局域铝背场处存在完全填充、部分填充和没有填充3种状态,填充较差部位会在EL图像中产生黑线。(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马亚丹,郭海[3](2018)在《Eu~(3+)/Eu~(2+)/Tb~(3+)/Al共掺氟氧化物玻璃能量传递及发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的熔融淬冷法,在空气气氛中制备了Eu~(3+)/Eu~(2+)/Tb~(3+)/Al共掺SiO_2-Al_2O_3-CaF_2-NaF氟氧化物玻璃。论文探究了Al粉的还原作用对Eu~(2+)和Eu~(3+)发光的影响。在337nm激发下,Eu~(3+)/Al共掺样品展现出较宽的蓝光发射(380~478nm,来自Eu~(2+)的d-f跃迁)。随Al浓度的增加,Eu~(2+)光谱出现红移。同时,在393nm激发下,实现了从红光到蓝光的可调发射。通过共掺Tb~(3+),结合Eu~(2+)的蓝光、Eu~(3+)的红光以及Tb~(3+)的绿光发射,利用Eu~(2+)到Tb~(3+)、Tb~(3+)到Eu~(3+)的能量传递过程,在玻璃样品中获得了量子效率为35.8%的白色发光(激发波长393nm)。此外,玻璃发光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在150℃时的发光强度为室温时的82%。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Eu~(3+)/Eu~(2+)/Tb~(3+)/Al共掺氟氧化物玻璃是一种优异的白光发射玻璃,在白光LED器件新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8)
陈大钦,李心悦,袁槊,彭永昭[4](2018)在《无机氧化物玻璃相选择性析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氧化物玻璃原位晶化是一类简易且有效地制备纳米结构玻璃复合材料(也称为玻璃陶瓷)的方法。近年来,我们通过精细调控前驱玻璃组分和晶化条件,成功在玻璃基体中分别全族析出NaLnF4(Ln=La-Lu)氟化物纳米晶和CsPbX_3(X=Cl,Br,I)钙钛矿量子点。对于含NaLnF_4纳米晶玻璃,结构与光谱表征表明玻璃中Na含量和Al/Si比例是控制NaLnF4相转变(立方/六方)析晶的关键因素;对于含CsPbX3量子点玻璃,调节卤素组分与含量可实现可见光全谱可调发射,同时致密结构无机氧化物玻璃可显着提高镶嵌其中的量子点光/热稳定性和抗湿性。最后,我们初步展示了这两类复合材料作为发光介质在显示和随机激光上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8)
王长建,Abhishek,Wadhwa,陈晓桐,徐秀瑕,任锴[5](2018)在《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不同配位环境下Cr~(3+)的荧光温度传感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基质成分为50SiO_2–20Al_2O_3–30BaF_2的玻璃进行热处理,得到了含BaF_2:Cr~(3+)纳米晶的透明氟氧化物微晶玻璃。玻璃陶瓷中存在两种发光中心,所对应的发光峰位中心位置分别位于红光区域724 nm处和近红外区域988 nm处。在低温环境下对Cr~(3+)的荧光寿命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724 nm处的荧光寿命的相对敏感系数温度在317 K达到最大值0.58%/K,988 nm处的荧光寿命的相对敏感系数温度在184 K达到最大值0.47%/K。(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陈晓波,李崧,于春雷,王水锋,赵国营[6](2018)在《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Er~(3+)Yb~(3+)离子对的量子剪裁发光造成的强的光谱调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Er~(3+)Yb~(3+)离子对的量子剪裁发光造成的强的光谱调制现象。测量了Er~(3+)Yb~(3+)双掺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的X射线衍射谱、表面形貌、激发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光光谱;而且也与Tb~(3+)Yb~(3+)双掺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的相对应的光谱参数进行了比较。发现378nm光激发样品(A)Er(1%)Yb(8.0%)∶FOV和样品(B)Er(0.5%)Yb(3.0%)∶FOV所导致的652.0nm红色发光强度为522nm光激发时的680.85倍和303.80倍;我们还发现378nm光激发所导致的样品(A)Er(1%)Yb(8.0%)∶FOV和样品(B)Er(0.5%)Yb(3.0%)∶FOV的652.0nm红色发光强度为样品(C)Er(0.5%)∶FOV的491.05和184.12倍。我们还发现在378nm光激发时的样品(A)Er(1%)Yb(8.0%)∶FOV和样品(B)Er(0.5%)Yb(3.0%)∶FOV的{978.0和1 012.0nm}红外发光强度依次分别为样品(C)Er(0.5%)∶FOV的{58.00和293.62}倍和{25.11和67.50}倍。更进一步,对于652.0nm波长发光的激发谱,发现(A)Er(1%)Yb(8.0%)∶FOV和(B)Er(0.5%)Yb(3.0%)∶FOV的378.5nm激发谱峰强度是(C)Er(0.5%)∶FOV的大约606.02和199.83倍。同时,也发现样品(A)Er(1%)Yb(8.0%)∶FOV和样品(B)Er(0.5%)Yb(3.0%)∶FOV的一级量子剪裁红外1 012或978nm发光强度为样品(D)Tb(0.7%)Yb(5.0%)∶FOV的二级量子剪裁红外976nm发光强度的101.38和29.19倍。发现的该量子剪裁是目前所报道的最强的量子剪裁。因此,相信所发现的氟氧化物纳米玻璃陶瓷中Er~(3+)Yb~(3+)离子对的一级量子剪裁发光是强的可以作为量子剪裁层应用到提高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研究结果也能加速对目前国际热点的下一代环保的光谱调制太阳能电池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6期)
王长建[7](2018)在《Cr~(3+)/Cr~(4+)掺杂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的荧光温度传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温熔制法制备了不同浓度Cr3+单掺的氟硅酸盐玻璃,利用热分析(DTA)、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手段,研究了热处理对玻璃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稳态和瞬态荧光光谱(PL)等手段,研究Cr3+在玻璃和玻璃陶瓷中的配位环境和光谱学行为。根据对荧光寿命-温度变化规律的拟合,分析了样品的温度传感性能。根据3d过渡金属离子的Tanabe-Sugano能级图:Cr3+在强场环境下,最低激发能级为2E能级,对于高温区间具有较好的温度响应特性。在弱场环境下,最激发能级为4T2能级,对低温区间具有较好的温度特性。在氟硅酸盐玻璃陶瓷中,存在氧八面体和氟八面体两种Cr3+配位环境,前者为强场,后者为弱场。因此,根据玻璃陶瓷中Cr3+离子不同的晶体场环境,通过热处理等工艺,优化Cr3+在玻璃陶瓷中的配位环境,通过单掺实现双模式的温度传感,可实现拓宽Cr3+离子的测温区间,提高测温精度的目标。同时,通过晶体格位和离子价态调控等手段,可使Cr4+和Cr3+在玻璃或玻璃陶瓷中稳定共存,且Cr4+的荧光寿命温度传感较Cr3+具有更高的相对温度敏感系数。因此,采用Cr3+/Cr4+共掺杂,可实现单一元素多价态多模式温度传感测量。1.在Cr3+单掺50Si02-20A12O3-(30-n)CaF2-nCrF3璃体系中可控析出了均匀分布的CaF2纳米晶。光谱实验确定了在玻璃陶瓷中存在两种发光中心,所对应的发光峰位于红光区域和近红外区域,分别为氧、氟八面体中的Cr3+的荧光。对这两种荧光进行了从室温到300℃的荧光寿命测量,得到了温度与荧光寿命的对应关系。红光区域724 nm处的荧光寿命的温度敏感系数在498K达到最大值0.76%K-1。近红外区域1 μm处的荧光寿命的温度敏感系数在351 K时达到最大值0.47%K-1。2.在 50SiO2-10A1203-20ZnF2-(20-n)SrF2-nCrF3 玻璃陶瓷中晶化得到了ZnAl2O4纳米晶。在红光波段711nm附近和近红外区域1196 nm附近分别观察到了 Cr3+和Cr4+的宽谱荧光。Cr3+的荧光寿命(711 nm处)温度敏感系数在365 K时,达到最大值1.54%K-1;Cr4+的荧光寿命(1196nm处)温度敏感系数在611 K时达到最大值0.71%K-1。3.在60Si02-20ZnF2-(20-n)BaF2-nCrF3体系中玻璃体系中可控析出了均匀分布的BaF2纳米晶。Cr3+在O配位环境的荧光寿命(724 nm处)的温度敏感系数317K时达到最大值0.58%K-1,在F配位环境的荧光寿命(988nm处)的温度敏感系数184 K时达到最大值0.47%K-1。应用两种配位环境下的Cr3+对温度的传感,提升了在温度敏感曲线重迭区域的温度测量精度,保证了这个区间有比较高的温度敏感系数。(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01)
于泳泽[8](2018)在《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玻璃的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宽带通信网络成为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据此我国提出了“宽带中国战略”。在超宽带通信网络中,光作为信息传输的主要载体,其信息传输容量取决于光纤放大器的增益带宽。目前商用的Er~(3+)离子掺杂光纤放大器,受稀土离子窄带发光特性的影响仅能提供35 nm的增益带宽,成为制约超宽带数据传输的瓶颈。基于具有本征宽带发光离子掺杂的光纤放大器以及基于非线性效应的光纤拉曼放大器被认为是最有潜力实现超宽带光放大的器件。目前受限于可选择的增益介质种类少和增益性能差,阻碍了其进一步应用。本论文针对光纤放大器增益介质存在的问题,从材料学角度入手,以结构研究-性能调控-光纤制备为主要研究路线开展了以下工作。基于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玻璃体系,利用该玻璃非均匀结构调控析出的微晶相,以及引入高极化率拉曼活性单元并结合析晶过程提高拉曼增益性能,实现了增益介质的超宽带可调控近红外发光特性以及增益平坦的宽带高增益拉曼特性,通过熔融纤芯法制备了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玻璃光纤。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玻璃的结构研究:过渡金属Ta元素具有高电价、大场强,在重掺Ta_2O_5的玻璃基质内存在化学及结构的不均匀性。我们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钽硅酸盐玻璃体系中Ta-O键和Si/Al-O键的空间分布,计算了各元素的路径分布、配位数和键长,证明了该玻璃体系内部存在纳米尺寸的Ta和Si/Al元素富集的非均匀结构,并且在富集区域Ta和Si/Al元素主要以[TaO_6]和[Si/AlO_4]结构单元形式存在。另外通过模拟玻璃不同淬冷速度下元素的富集状态,推断出玻璃非均匀结构起源于高温融体的液相分离。最后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从实验上证实了理论模拟的结果。(2)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玻璃的多相调控及宽带发光:多组分钽硅酸盐玻璃所具有的非均匀结构特性为实现多相微晶的析出提供了条件。基于玻璃相中Ta和Si/Al元素富集的结构,成功实现了LiTaO_3和LiAlSi_2O_6两种纳米微晶相的析出。两种纳米微晶相为红外发光中心Ni~(2+)提供了具有不同晶体场能量的局域环境,实现了Ni~(2+)在两种微晶相中近红外宽带发光的迭加,并且通过析晶过程对两种发光中心的发光强度进行调控,获得了半高宽达480 nm的增益平坦的近红外超宽带发光,覆盖了整个光通信波段。(3)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玻璃的相变过程调控及宽带发光:多组分钽硅酸盐玻璃基质内具有的非均匀结构,为实现玻璃的可控析晶及相变提供了条件。首先通过实验证明了纳米尺度非均匀结构高密度分布在玻璃基质内。随后基于析晶动力学研究,发现Ta元素富集区域可作为晶核,通过扩散过程析出Ta_2O_5微晶。获得了结晶度为56%(质量百分比)和近红外透过率大于85%的Ta_2O_5微晶玻璃。随后通过选择具有合适扩散系数的网络修饰体Li~+离子来调控玻璃相变过程,获得了LiTa_3O_8和Li TaO_3微晶玻璃。在上述微晶玻璃中掺杂Ni~(2+)离子,实现了覆盖整个光通信波段宽带可调控的近红外发光。(4)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玻璃的宽带拉曼响应研究:过渡金属氧化物Nb_2O_5具有高极化率和多样的结构单元连接形式,上述特点为实现宽带拉曼响应提供了条件。通过在锗酸盐基质中大量引入Nb_2O_5拉曼活性基团,设计并制备了系列铌锗酸盐玻璃体系。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玻璃基质中[NbO_6]八面体结构单元以畸变的结构通过共角与共边等方式互相连接,使其展现出很强的宽带拉曼响应特性。计算了铌锗酸盐玻璃体系的拉曼增益系数约为50×10~(-13) m/W,增益带宽大于300 cm~(-1)。随后通过研究发现在析晶过程中[NbO_6]八面体的连接方式会由共边连接向共角连接发生转变。通过调控[NbO_6]八面体结构转变过程,获得了增益带宽达400 cm~(-1)、增益谱线平坦的拉曼增益介质。(5)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玻璃光纤的研究与空间选择性分相制备微通道:基于熔融纤芯法制备了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玻璃光纤,克服了传统方法制备该类光纤过程中析晶不可控的缺点。在光纤拉丝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设计拉丝温度与拉丝速度,降低了包层与纤芯之间的元素扩散效应。通过热处理方法在光纤纤芯区域可控的析出了LiTaO_3和LiAlSi_2O_6两种微晶相,并利用LiTaO_3微晶相的倍频效应,实现了波长转换。另外,提出了利用激光诱导离子迁移诱导玻璃相变,实现玻璃空间选择性分相,并基于此方法制备了尺寸长程均一、具有良好连通性能的微通道。(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2)
王珏晨[9](2018)在《飞秒激光诱导碱金属氧化物玻璃微纳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宽带网络需求的增长对信息传播和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集成电路硅基半导体工艺逼近理论极限,发展集成光路,即以光子或光电子为信息载体,给未来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其中如何在诸如玻璃等光透明材料中精确制备微纳结构,使其具有特定的光学性能,是发展集成光路技术道路上的首要课题之一。而利用飞秒激光直写加工技术可以在材料内部精确诱导各种光功能微纳结构,这将极大地促进集成光路技术的发展。本文针对飞秒激光诱导微纳结构的现象和表征进行了研究,制备了一系列含碱金属氧化物玻璃,在其内部诱导了多种微纳结构,系统研究了这些微纳结构的性能和形成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在透明玻璃内部利用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照射诱导出现微气泡结构。对微气泡结构的形貌,尺寸和空间分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加工参数对微气泡形成与空间分布的影响。控制微气泡产生的机理,认为是飞秒激光照射过程中空气与玻璃样品间的折射率失配以及多种非线性效应引起的激光焦点能量重新分布导致的。研究了微气泡的产生位置与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诱导的光场分布的关系。同时,还观察到出现的微气泡在激光照射区域的定向运动,认为是玻璃熔体中有热对流的存在。利用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照射制备的区域选择性微气泡结构可以应用于微腔激光器以及微型光开关等光学元器件。2、利用低重复频率飞秒激光照射在不同碱金属含量玻璃内部诱导纳米光栅现象。系统研究了纳米光栅结构的形貌与尺寸对飞秒激光参数,照射方式的关系。对纳米光栅结构形成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是玻璃材料对飞秒激光脉冲能量的非线性吸收与半永久性缺陷相互作用的结果。利用低重复频率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在特定碱金属含量的玻璃内部诱导了独特的长周期纳米光栅结构。对纳米光栅结构的形貌和双折射性能进行了表征,证明玻璃样品中碱金属含量对上述形貌和性能有很大影响。利用低重复频率飞秒激光照射制备的纳米光栅结构可以应用于高密度光存储以及集成光芯片等领域。3、系统研究了不同重复频率飞秒激光照射在不同玻璃体系内部诱导的元素重新分布现象。在掺碱金属氧化物的锗酸盐玻璃内,观察到了飞秒激光重复频率对玻璃微区成分和玻璃网络结构的影响。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是不同重复频率飞秒激光作用下以脉冲能量和温度场的差异造成的。并且首次观察到在低重复频率飞秒激光诱导下产生的离子迁移现象。在掺稀土金属氧化物的碲酸盐玻璃中,在低重复频率下也观察到元素重新分布现象。在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照射区域内,玻璃材料的密度发生了变化,但相对组分含量的空间分布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认为是碲酸盐玻璃融体特定的结构特点所造成的。利用不同重复频率飞秒激光辐照诱导元素重新分布,我们可以改变玻璃材料内部微区的成分,进而实现光学性能等的空间选择性操控。这对于制备光波导等集成光学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晏春愉[10](2016)在《Tm~(3+)掺杂的LaOF和LaF_3纳米晶体及氟氧化物玻璃的光谱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热法合成了Tm~(3+)掺杂的LaF_3、LaOF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表征,结果显示颗粒大小均匀,直径约为15 nm.通过比较Tm~(3+)掺杂的LaF_3、LaOF纳米颗粒及氟氧化物玻璃在355 nm和650 nm激光激发下的发射光谱性质及其动力学过程,结合吸收光谱和寿命对温度的依赖关系,确定了各个发射带对应的能级跃迁,分析了在3种不同的基质中声子能量对Tm~(3+)的无辐射弛豫和光谱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氟氧化物玻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不同V_2O_5–B_2O_3比例的金属氧化物玻璃粉(V–B–MO)制备了背钝化硅太阳能电池(PERC),对电池进行了电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池电致发光(EL)等测试分析。对玻璃粉进行了热分析,研究了V–B–MO玻璃粉对PERC电池局域铝背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玻璃的V–B比例在质量比为25:35的情况下,电池有较高的开路电压和转换效率。通过对V–B–MO玻璃添加稀土元素氧化物La_2O_3,CeO_2等,可提高电池的电性能。玻璃的相变温度、熔化温区和熔化吸热量等热特性对局域铝背场的形成及填充率有直接的影响,熔点较低、熔化温区较窄的玻璃制作的电池有较好的光电转换效率。局域铝背场处存在完全填充、部分填充和没有填充3种状态,填充较差部位会在EL图像中产生黑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氟氧化物玻璃论文参考文献
[1].邓亚静,牛春晖.Ho~(3+)/Yb~(3+)共掺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的上转换发光特性[J].发光学报.2019
[2].华锴玮,付明,刘雷,尹光,汪小红.V_2O_5–B_2O_3金属氧化物玻璃对背钝化电池局域铝背场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19
[3].马亚丹,郭海.Eu~(3+)/Eu~(2+)/Tb~(3+)/Al共掺氟氧化物玻璃能量传递及发光特性研究[C].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2018
[4].陈大钦,李心悦,袁槊,彭永昭.无机氧化物玻璃相选择性析晶研究[C].第十届中国功能玻璃学术研讨会暨新型光电子材料国际论坛会议摘要集.2018
[5].王长建,Abhishek,Wadhwa,陈晓桐,徐秀瑕,任锴.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不同配位环境下Cr~(3+)的荧光温度传感特性[J].硅酸盐学报.2018
[6].陈晓波,李崧,于春雷,王水锋,赵国营.纳米相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Er~(3+)Yb~(3+)离子对的量子剪裁发光造成的强的光谱调制(英文)[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7].王长建.Cr~(3+)/Cr~(4+)掺杂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的荧光温度传感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8
[8].于泳泽.多组分过渡金属氧化物玻璃的结构与光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9].王珏晨.飞秒激光诱导碱金属氧化物玻璃微纳结构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
[10].晏春愉.Tm~(3+)掺杂的LaOF和LaF_3纳米晶体及氟氧化物玻璃的光谱学性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6
标签:玻璃陶瓷; 上转换发光; Judd-Ofelt理论; 双光子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