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勘合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倭患,勘合制度,勘合贸易
勘合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陈士军,周育红,樊建辉[1](2018)在《明代勘合制度实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勘合制度是明政府从政治目的出发,为维护天朝的尊严和解决东南沿海倭患而对日推行的一种朝贡体制。目前,仍有人认为"勘合制度"就是"勘合贸易",事实上,这种看法是缺乏史实根据的。明代勘合制度的实质是明政府维护其天朝大国虚荣心态的手段和推行海禁政策的工具。(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8年07期)
胡光明[2](2009)在《明代勘合制度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勘合是一种编有字号、用于校勘比对以防欺诈的纸质文书,是古代政府日常行政中所采取的一种技术性手段。从其形式和作用看来,它是我国古代符契的发展和演变,而这一发展和演变,又使中国古代通过校勘以防伪这一思维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延伸,而且更加成熟。因此,探索勘合产生的渊源及其发展轨迹是十分必要的。元明时期,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制度健全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勘合制度在明代的全面推行,在中国古代制度变革上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对于它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重在对勘合的起源、明代勘合的种类及形制特点,以及明代勘合制度的运作机制、发展演变等问题进行考证。全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概要介绍了勘合研究的现状,指出了研究的部分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对勘合研究的前景和价值进行了分析;同时,关于勘合的史料广泛存在于典籍中,此部分亦给予简要的概述。正文第一部分概述了勘合的起源及元代勘合的使用情况。“勘合”一词出现于唐代,初用于校勘符契等方面。至蒙古时期,勘合始用于指称一种与符契思路相同的纸质文书。元代的勘合体制虽不够健全,但应用面较广,为明代勘合制度的全面推行奠定了基础。勘合承袭了古代符契的校勘防伪思想,但与符契相比又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及发展潜力。第二部分介绍了明初勘合制度从初步应用到全面推行的过程,并简要分析了其原因。对元代勘合制度对明代的促进作用也进行了讨论。第叁部分考证了明代勘合的种类及形制特点,与第四部分一起构成全文的核心部分。关于勘合的分类,本文以五府、六部、都察院为纲,将其下所属勘合分为一大类,而其它部门的勘合则统归为一类。而勘合形制的考证,本章则主要从勘合簿与号纸的构造编排、字号与道数的构成以及半印、全印的形式等方面展开。第四部分则针对明代勘合制度的运作及其制度的发展演进。勘合的编制、具体的运作方式(以行移勘合为例)、勘合的管理机构,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等都是其运作的组成部分。勘合在明代的发展分为叁个主要时期。洪武十五年以前为开创期,勘合制度从试运行到全面铺开;洪武后期至永乐初,是明代勘合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此后百余年无多大变化;嘉靖中后期至万历初,由于给驿勘合的推行而出现的勘合冒滥问题,给勘合体制带来一次大的变革,使明代勘合制度更加完善。第五部分简要论述了明代勘合制度在强化中央集权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将勘合制度的发展与古代符契的构想结合起来,初步论证了其在古代法治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作为一种制度所体现出的统治者的治国理念。结语部分则对勘合制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对清代给驿勘合的运用以及勘合对近世的影响进行简单评述。(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01)
秦继玉[3](2006)在《“非奉公差,不许借行勘合”——谈张居正对驿递制度的改革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明朝嘉靖年间,明室的中衰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生存。太祖、成祖的武功早已隐退,仁宗、宣宗的文治销声匿迹;内有严嵩乱政,北有鞑靼侵扰,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所有这些都摇撼着明室的根基,同时也呼唤着治国的能臣。历史造就了张居正。他大刀阔斧推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06年02期)
罗冬阳[4](1997)在《勘合制度与明代中央集权》一文中研究指出勘合是明代政府行政中广泛采用的一项技术性制度,是古代符契的进一步发展。勘合用于明代政治、生活各个方面,它是政治生活程序化、制度化的有力工具。勘合应用领域最重要的扩展是行移往来和对外关系。这无疑对明代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从勘合制度方面提出了又一佐证(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黄才庚[5](1981)在《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初,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十分突出。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再叁采取措施削弱中书省的权力。而左丞相胡惟庸则擅自专权,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的奏章,必先取阅,甚至匿而不报。朱元璋对此十分不满。因此,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叁月“令奏事无关自中书省。”洪武十叁年(1380年)。更以擅权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取消了中书省,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改革。实行文书行移勘合制度便是其措施之一。(本文来源于《历史档案》期刊1981年03期)
勘合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勘合是一种编有字号、用于校勘比对以防欺诈的纸质文书,是古代政府日常行政中所采取的一种技术性手段。从其形式和作用看来,它是我国古代符契的发展和演变,而这一发展和演变,又使中国古代通过校勘以防伪这一思维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延伸,而且更加成熟。因此,探索勘合产生的渊源及其发展轨迹是十分必要的。元明时期,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制度健全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勘合制度在明代的全面推行,在中国古代制度变革上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对于它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重在对勘合的起源、明代勘合的种类及形制特点,以及明代勘合制度的运作机制、发展演变等问题进行考证。全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概要介绍了勘合研究的现状,指出了研究的部分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对勘合研究的前景和价值进行了分析;同时,关于勘合的史料广泛存在于典籍中,此部分亦给予简要的概述。正文第一部分概述了勘合的起源及元代勘合的使用情况。“勘合”一词出现于唐代,初用于校勘符契等方面。至蒙古时期,勘合始用于指称一种与符契思路相同的纸质文书。元代的勘合体制虽不够健全,但应用面较广,为明代勘合制度的全面推行奠定了基础。勘合承袭了古代符契的校勘防伪思想,但与符契相比又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及发展潜力。第二部分介绍了明初勘合制度从初步应用到全面推行的过程,并简要分析了其原因。对元代勘合制度对明代的促进作用也进行了讨论。第叁部分考证了明代勘合的种类及形制特点,与第四部分一起构成全文的核心部分。关于勘合的分类,本文以五府、六部、都察院为纲,将其下所属勘合分为一大类,而其它部门的勘合则统归为一类。而勘合形制的考证,本章则主要从勘合簿与号纸的构造编排、字号与道数的构成以及半印、全印的形式等方面展开。第四部分则针对明代勘合制度的运作及其制度的发展演进。勘合的编制、具体的运作方式(以行移勘合为例)、勘合的管理机构,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等都是其运作的组成部分。勘合在明代的发展分为叁个主要时期。洪武十五年以前为开创期,勘合制度从试运行到全面铺开;洪武后期至永乐初,是明代勘合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此后百余年无多大变化;嘉靖中后期至万历初,由于给驿勘合的推行而出现的勘合冒滥问题,给勘合体制带来一次大的变革,使明代勘合制度更加完善。第五部分简要论述了明代勘合制度在强化中央集权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将勘合制度的发展与古代符契的构想结合起来,初步论证了其在古代法治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作为一种制度所体现出的统治者的治国理念。结语部分则对勘合制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对清代给驿勘合的运用以及勘合对近世的影响进行简单评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勘合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陈士军,周育红,樊建辉.明代勘合制度实质初探[J].黑龙江史志.2018
[2].胡光明.明代勘合制度考[D].西南大学.2009
[3].秦继玉.“非奉公差,不许借行勘合”——谈张居正对驿递制度的改革及其现实意义[J].船山学刊.2006
[4].罗冬阳.勘合制度与明代中央集权[J].东北师大学报.1997
[5].黄才庚.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J].历史档案.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