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平衡论文-杨阳,何飞飞,邓纲,杜光辉,刘飞虎

氮素平衡论文-杨阳,何飞飞,邓纲,杜光辉,刘飞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业大麻,氮肥运筹,产量,氮素积累

氮素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杨阳,何飞飞,邓纲,杜光辉,刘飞虎[1](2019)在《氮肥对工业大麻产量和土壤表观氮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工业大麻生产中精准施氮的方法。【方法】以云麻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0、50、100和150 kg/hm2),2个氮肥基追比例(2/3基肥1/3为追肥、1/2基肥1/2追肥),研究氮肥对大麻农艺性状、氮素积累量和土壤表观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低施氮量(50 kg/hm2)对大麻农艺性状改善作用明显,除株高外,继续增加氮肥用量对大麻农艺性状改善作用不显着;低氮肥用量和高追施量(50 kg/hm2、1/2基肥1/2追肥)可实现土壤表观氮素平衡,但高氮肥用量和高追施量(150 kg/hm2、1/2基肥1/2追肥)大麻茎叶的氮素积累量最大,说明大麻对氮素存在奢侈消耗的现象。【结论】综合考虑工业大麻产量和表观氮素平衡,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50 kg/hm2,1/2基肥1/2追肥是合理的施氮方式。(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焕晓,王晓燕,杜伊,李雨芯[2](2019)在《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素平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单元,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蛇鱼川小流域氮素收支进行估算,分析各土地利用单元中氮素的来源与去向,并对比不同土地利用单元中氮素的输入、输出及盈余强度。结果表明,养殖区氮素输入、输出强度最高,生态林最低,经济林氮素输入强度约是耕地的3倍。经济林和耕地的主要氮素输入源均为肥料输入,其中,经济林农家肥氮素输入占比达83.32%,耕地则以化肥输入为主(占56.44%),主要的输出源也为肥料施用损失;生态林主要输入源为固氮输入,占比高达70.05%,输出源主要为天然输出;居民区和养殖区主要氮素输入源分别为食品和饲料输入。流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均呈氮素盈余状态,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素盈余强度差异明显,其中,养殖区和经济林盈余强度较高,分别为4 795.15和493.72 kg·hm~(-2),耕地次之(139.13 kg·hm~(-2)),生态林和居民区较低,分别为77.17和68.52 kg·hm~(-2)。人类活动是影响小流域氮素平衡的重要因素,减少施肥量,控制肥料损失,加强畜禽养殖系统内氮素管理是该流域氮素管理的重点。(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肖荣英,王开斌,刘秋员,雷振山,金明慧[3](2019)在《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2017—2018年在豫南稻区以5个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82. 5、165、247. 5和330 kg·hm~(-2)),进行大田试验,测定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分析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氮素平衡。结果表明,施氮显着提高水稻产量,郭陆滩试验点5个品种增产率41. 3%~82. 0%;洋河试验点5个品种增产率22. 5%~44. 8%。根据方程拟合结果郭陆滩试验点的5个品种推荐施氮量变幅为169~209 kg·hm~(-2),产量变幅为9 581~13 081 kg·hm~(-2),氮素累积量为143. 8~251. 6kg·hm~(-2),氮素利用率47. 1~57. 6 kg·hm~(-2);洋河试验点的5个品种推荐施氮量变幅为104~213 kg·hm~(-2),产量变幅为8 716~10 675 kg·hm~(-2),氮素累积量为105. 3~193. 0 kg·hm~(-2),氮素利用率35. 9~39. 8 kg·hm~(-2)。本试验设置中,在较高产量时,氮肥利用率维持在合理范围内条件下,洋河试验点施氮量151 kg·hm~(-2)为宜,郭陆滩试验点施氮量192 kg·hm~(-2)为宜。(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吕敏娟,陈帅,辛思颖,佟丙辛,王释强[4](2019)在《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冬小麦‘衡4399’、‘藁优2018’为研究对象,于河北正定设置不同施氮处理(No、N158、N225、N270和N293),研究施氮量与冬小麦产量、品质(蛋白质含量)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的关系,构建基于环境和粮食安全的氮素投入阈值。结果表明:在施氮量225 kg N/hm2处理时,冬小麦产量最大,继续增加施氮量,产量有下降趋势;在施氮量270 kg N/hm2处理时蛋白质含量最高,随后趋于稳定且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不同处理0~2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第二季冬小麦累积峰有垂直向下运移的趋势;各处理0~90 cm氮素表观盈亏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各施氮处理均表现为盈余。因此,在综合保障冬小麦高产、高经济效益和低土壤氮素损失前提下,研究区两季冬小麦氮素投入阈值分别为149.9~255.6 kg N/hm2和237.9~260.0 kg N/hm2,而综合考虑冬小麦高产与优质,研究区两季冬小麦氮素投入阈值分别为255.6~300.0 kg N/hm2和260.0~305.0 kg N/hm2。可见,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对氮素供应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强筋小麦的品质形成对于氮素需求较高,将小麦品质加入到评价指标后提出的氮素投入阈值普遍偏高,过高的氮素投入会导致肥料利用率降低且环境污染风险增加。(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薛亮,马忠明,杜少平,冯守疆,冉生斌[5](2019)在《氮素用量对膜下滴灌甜瓜产量以及氮素平衡、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灌区膜下滴灌甜瓜栽培施氮不合理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甜瓜产量、土壤硝态氮累积及氮素吸收和平衡的影响,为河西灌区膜下滴灌甜瓜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膜下滴灌施肥模式,设置5个施氮水平:0(N_0)、60(N_(60))、120(N_(120))、180(N_(180))、240 kg·hm~(-2)(N_(240)),在苗期、伸蔓期、膨大期和成熟期测定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并结合成熟期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析不同氮素用量对甜瓜产量、品质以及氮素平衡和土壤中硝态氮分布、累积的影响。【结果】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时甜瓜商品瓜产量达到较高值,果实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达到最大,甜瓜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变幅分别为39.59%—40.22%、56.61—61.44 kg·kg-1和142.98—152.76 kg·kg~(-1);不同深度土壤NO_3~--N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同一处理中土层越深NO_3~--N含量越低;收获后NO_3~--N主要累积在0—40 cm土层,占试验监测土壤范围(0—100 cm)的46.74%—51.84%;施氮量与甜瓜吸氮量、硝态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呈显着正相关,甜瓜吸收量占氮输出量的41.27%—41.36%,氮素残留量占42.62%—43.41%,表观损失占15.32%—16.02%。【结论】在河西沙漠绿洲灌区甜瓜膜下滴灌种植中,氮素施入量以180 kg·hm~(-2)为宜,有利于甜瓜氮素吸收利用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降低氮素损失,达到氮素收支动态平衡以及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汪耀富,邵孝侯,孙德梅,陈立华[6](2019)在《基于微区设计的多雨地区烟田土壤氮素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多雨地区烟田土壤氮素平衡状况,采用15N同位素示踪试验研究了烟草大田生育期内降雨量900~1 100 mm条件下,烤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及烟田肥料氮的去向。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烤烟对肥料氮的吸收量有增大趋势,但氮肥利用率降低,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及肥料氮的径流、渗漏和其他形式损失量都显着增大。在施氮量90~150 kg/hm2范围内,烤烟氮肥当季利用率由31.38%降至21.68%,肥料氮的土壤残留量、径流损失量、渗漏损失量和其他形式损失量分别达施氮量的27.65%~30.51%、22.42%~25.79%、12.09%~15.16%和6.47%~10.29%。烟田残留的肥料氮在第2年(季)被烤烟吸收利用率为7.10%~8.15%,仍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占施氮量的8.89%~9.95%,径流、渗漏和其他形式损失量分别占施氮量的4.46%~4.68%、5.73%~6.59%和1.16%~1.37%。因此,肥料氮在烟田土壤中残留量较高,径流和渗漏损失量较大是多雨烟区烤烟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适当控制氮素用量,减少肥料氮的径流和渗漏损失是提高烤烟氮肥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烟草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田冕,杨秉臻,金涛,张洪程,陆建飞[7](2018)在《江苏省农田氮素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江苏省农田氮素盈余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识别氮素污染的潜在风险区域。[方法]基于江苏省农业生产统计数据,运用氮平衡模型,分析全省农田氮盈余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1979—2015年江苏省农田氮盈余量从1979年的15. 1万t上升至2015年的29. 67万t,总体经历相对平稳、持续上升到稳步下降的变化过程,由升到降的时间拐点在2003年。氮肥作为第一大氮输入源,所占比例始终介于60%~82%之间,对江苏农田氮素平衡起决定性作用;(2) 2005—2015年苏北地区农田氮素大多呈高输入、高输出状态,苏南地区则有低输入、低输出的特征,氮肥依旧为各地第一大氮输入项,输入高值区分布在徐州、盐城;(3) 2005—2015年江苏省农田氮盈余强度从135. 78kg/hm2降低至64. 85kg/hm2,各地农田氮盈余强度普遍下降,但南北分化明显,位于江苏北部的徐州、宿迁和淮安,农田氮素盈余强度总体维持较高水平,苏南太湖流域地区、江苏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氮素盈余强度相对较弱,且期间有继续下降倾向,镇江、泰州、扬州与南京,新近农田氮素甚至呈亏缺状态。[结论]基于上述测算结果,提出农田氮过剩污染风险区的农业生产调整对策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8年12期)

杨海波,杨海明,孙国梁,刘华君,高兴[8](2018)在《阴山北麓节水灌溉马铃薯田氮素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阴山北麓是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由于近年来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大量化学氮肥施用到马铃薯田,导致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从而造成潜在的环境风险。为了探究这一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取样,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阴山北麓灌溉马铃薯田氮素投入、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平衡状况、土壤残留情况、灌溉水中硝酸盐含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并且对该地区氮肥施用优化管理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阴山北麓灌溉马铃薯田有机肥和化学氮肥施用总氮量为114.6~1 029.5 kg/hm2,平均为440.7 kg/hm~2;阴山北麓地区灌溉马铃薯田氮素总输入为158.5~1 076.1 kg/hm~2,平均为496.4 kg/hm~2;总输出为134.4~335.7 kg/hm~2,平均为247.4 kg/hm~2。所以,阴山北麓地区灌溉马铃薯田氮素处于大量盈余的状态,盈余量18.6~742.9 kg/hm~2,平均为249.5 kg/hm~2;氮素的盈余导致大量的活性氮残留在土壤中(平均为227.0 kg/hm~2),最终引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上升,从最小的5.0 mg/L变化到74.0 mg/L,平均为22.4mg/L。阴山北麓灌溉马铃薯田氮肥的投入量远远超过了马铃薯对氮素的需求量,处于盈余状态,致使氮素淋失风险增高,亟须进行氮素优化管理,否则将导致地下水硝酸盐超标,影响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鹏飞,张翼飞,王玉凤,张文超,陈天宇[9](2018)在《膜下滴灌氮肥分期追施量对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氮肥分期追施量对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与分配、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特征、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松嫩平原半干旱区精准、高效地实施玉米膜下滴灌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和2016年,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了大垄双行膜下滴灌田间试验。设置3个氮肥追施水平为90、120和150 kg/hm~2,分别以T90、T120、T150表示,在叶龄指数为30%(拔节期)、60%(大喇叭口期)和100%(吐丝期)时追施。追施氮肥在叁个时期的分配比例设为5∶5∶0(A1)、3.3∶3.3∶3.3(A2)、4∶5∶1(A3)、3∶5∶2(A4)、2∶5∶3(A5),设置不施氮肥为对照(CK)。调查分析了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与分配、土壤中0—100 cm无机氮含量,计算了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2 0 1 5年、2 0 1 6年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两年不同处理产量较对照增幅分别为13.88%~75.72%、13.73%~88.50%,其中T120A4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增幅最为明显,两年不同处理产量分别为11643、12952 kg/hm~2,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同时其可有效调控玉米植株的氮素吸收积累与分配,使玉米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在拔节后45、60、75天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3.23~50.49、4.61~40.70、2.65~25.48 kg/hm~2,籽粒氮素积累量在拔节后75天较其他处理显着提高8.51%~74.90%。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方面,T120A4处理植株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5.58%~65.01%,玉米农田中0—10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总量为123.75kg/hm~2,0—60 cm土层无机氮残留比例为78.33%,均处中等水平,同时T120A4处理土壤-作物系统中的氮素盈余量与损失量分别为9.94、133.70 kg/hm~2,均处最低水平,有效降低了氮素淋失的风险。T120A4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表观利用率较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8.66~31.53 kg/kg、11.76~26.28 kg/kg、3.54%~52.89%,且其氮素土壤依存率低于其他处理1.70%~32.64%,显着提高了玉米植株吸收来自肥料氮的比例。【结论】综合考虑玉米籽粒产量、氮素平衡和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追施氮肥120kg/hm~2,在30%、60%、100%叶龄指数时期追氮量分配比例3∶5∶2是最佳的氮肥分期追施方式。(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石晓华,杨海鹰,康文钦,秦永林,樊明寿[10](2018)在《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产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不同施氮处理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在内蒙古马铃薯繁育中心中旗试验基地进行肥力定位试验。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梯度处理,分别是不施氮肥处理(N0)、减氮2/3处理(ON1)、减氮1/3处理(ON2)、农户习惯施氮处理(FN),研究马铃薯-小麦轮作产量年际变化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特征。研究表明:与FN相比,ON2的产量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同时,ON2的植株氮素吸收积累量高于FN,氮肥生产效率高于FN处理;ON1、ON2的耕层(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显着低于FN,而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中氮素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小麦种植季。本研究初步认为:在内蒙古马铃薯-小麦轮作区氮素过量施用地区,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氮肥减施1/3可实现作物的稳产、提高氮素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氮肥对环境污染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氮素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单元,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蛇鱼川小流域氮素收支进行估算,分析各土地利用单元中氮素的来源与去向,并对比不同土地利用单元中氮素的输入、输出及盈余强度。结果表明,养殖区氮素输入、输出强度最高,生态林最低,经济林氮素输入强度约是耕地的3倍。经济林和耕地的主要氮素输入源均为肥料输入,其中,经济林农家肥氮素输入占比达83.32%,耕地则以化肥输入为主(占56.44%),主要的输出源也为肥料施用损失;生态林主要输入源为固氮输入,占比高达70.05%,输出源主要为天然输出;居民区和养殖区主要氮素输入源分别为食品和饲料输入。流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均呈氮素盈余状态,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素盈余强度差异明显,其中,养殖区和经济林盈余强度较高,分别为4 795.15和493.72 kg·hm~(-2),耕地次之(139.13 kg·hm~(-2)),生态林和居民区较低,分别为77.17和68.52 kg·hm~(-2)。人类活动是影响小流域氮素平衡的重要因素,减少施肥量,控制肥料损失,加强畜禽养殖系统内氮素管理是该流域氮素管理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杨阳,何飞飞,邓纲,杜光辉,刘飞虎.氮肥对工业大麻产量和土壤表观氮素平衡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王焕晓,王晓燕,杜伊,李雨芯.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素平衡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3].肖荣英,王开斌,刘秋员,雷振山,金明慧.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4].吕敏娟,陈帅,辛思颖,佟丙辛,王释强.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5].薛亮,马忠明,杜少平,冯守疆,冉生斌.氮素用量对膜下滴灌甜瓜产量以及氮素平衡、硝态氮累积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6].汪耀富,邵孝侯,孙德梅,陈立华.基于微区设计的多雨地区烟田土壤氮素平衡研究[J].烟草科技.2019

[7].田冕,杨秉臻,金涛,张洪程,陆建飞.江苏省农田氮素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

[8].杨海波,杨海明,孙国梁,刘华君,高兴.阴山北麓节水灌溉马铃薯田氮素平衡研究[J].北方农业学报.2018

[9].张鹏飞,张翼飞,王玉凤,张文超,陈天宇.膜下滴灌氮肥分期追施量对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

[10].石晓华,杨海鹰,康文钦,秦永林,樊明寿.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产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8

标签:;  ;  ;  ;  

氮素平衡论文-杨阳,何飞飞,邓纲,杜光辉,刘飞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