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与建筑营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间句法,大明湖,滨水建筑布局,空间营造
水与建筑营造论文文献综述
周君[1](2019)在《基于空间句法的济南大明湖滨水建筑布局及空间营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空间句法理论,运用Depthmap软件对济南大明湖滨水建筑进行整合度和视线分析,对园内建筑的可达性、视线深度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并与游园的实际空间感受进行对比、验证,从整体上提出了哪些建筑更容易到达、更容易被看到、路程最短的分析结论。在园林建筑布局和空间营造方面,空间句法分析理论与传统的以主观感受为主的分析方法不同,在传统感性的分析思维的基础上加以空间句法的理性分析,将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冯柯,王薇[2](2018)在《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以古人的用水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更多的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论文尝试分析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提出了"趋利、避害、改善"的观点,并以用水观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了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即近水(趋利),防水(避害),掘水与蓄水(改善)等叁个方面。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古今"节能"观点的对比分析,选取宏村与屏山村两个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挖掘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分析。(本文来源于《文物建筑》期刊2018年00期)
谢亮,孙超[3](2018)在《水圩式建筑聚落的营造思想研究——以皖中铭传乡刘老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皖中地区铭传乡山水之间隐匿着大量古朴的水圩聚落,其中,刘老圩作为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故居而备受关注。其典型结构包括水圩(壕沟)、护墙、更楼、钢叉楼四个部分,微缩凝练了护城河与城墙的防御特点。它不仅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徽派建筑营造中独具皖中特色的建筑形式,尤其在水圩的聚落环境、防御性以及布局结构的营造方面,更体现出前人精于理性概括和以思辩精神为突出特征的营造思想和哲学观。(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8年03期)
裴莹[4](2016)在《山西晋城沁水县上阁村龙岩寺建筑营造特征浅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上阁村古时曾有四庙九阁,但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现仅存龙岩寺和舜帝庙主殿两座古庙及叁处古阁,其中的龙岩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性很强,值得研究。该寺建于上阁村边南部,现存宋、元、清不同时期建筑寺院布局呈长方形布局。本文以龙岩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测和采集历史资料等方法,对建筑的平面柱网布列特点、梁架结构和铺作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早期佛教建筑在山西地区的营造特征,从而进一步了山西早期佛寺建筑的时代烙印、地域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Ⅰ》期刊2016-06-20)
杨海,吴梦圆[5](2016)在《居住小区规划中如何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岳阳滨水·翡丽城和滨湖·新境界居住小区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增长,人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我国的城市人居环境以居住小区的形式为主,设计阶段对人居环境的营造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以湖南省岳阳市滨水?翡丽城和滨湖?新境界居住小区为例浅谈在居住小区设计中如何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本文来源于《建筑知识》期刊2016年01期)
申屠团兵,陈永兵,何剡江[6](2014)在《本土营造观下结构与建筑设计的协作——“水岸山居”结构设计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自2004年开始完成了王澍老师作品的大部分结构设计。他的每个营造式创新设计虽规模不大,但对结构设计的挑战不亚于现代大型的建筑设计。如"太湖房"的不规则小结构,既要清水混凝土效果,又对构件尺寸限制,必须综合应用现代先进结构技术和材料方可实现。营造式的建设同样不轻松。设计对规范限制的灵活应(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皮卫星,叶春旺[7](2012)在《滨水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性化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多种方法,对联系滨水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建筑过渡空间的特殊性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研究,并以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对如何充分发挥滨水建筑过渡空间的特殊作用,营造人性化的室内外过渡场所的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2年07期)
周睿[8](2010)在《建筑水环境处理与中国古代哲学——从古代建筑水体处理到现代亲水空间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学说中不乏与水有关的内容,对水的抽象认识和哲学思考,体现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的和谐统一。而在建筑的水环境处理中,从古典园林水体空间处理到古村落规划,其中间无不体现出的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都佐证了历代中国人通过道德修养达到人与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哲学修养,努力汲取古人思想的精髓,才能做出亲切宜人的人居环境,做出真正具有民族气息和民族魂的设计。(本文来源于《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汪霞,魏则菘,李跃文[9](2007)在《滨水建筑环境的控制与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域空间建筑组群与水体环境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控制建筑群平面布局、营建景观视廊、组织天际轮廓线和控制建设强度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一些滨水建筑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具体手法和可行途径。(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07年09期)
水与建筑营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更多的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论文尝试分析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提出了"趋利、避害、改善"的观点,并以用水观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了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即近水(趋利),防水(避害),掘水与蓄水(改善)等叁个方面。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古今"节能"观点的对比分析,选取宏村与屏山村两个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挖掘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与建筑营造论文参考文献
[1].周君.基于空间句法的济南大明湖滨水建筑布局及空间营造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9
[2].冯柯,王薇.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以古人的用水观为例[J].文物建筑.2018
[3].谢亮,孙超.水圩式建筑聚落的营造思想研究——以皖中铭传乡刘老圩为例[J].装饰.2018
[4].裴莹.山西晋城沁水县上阁村龙岩寺建筑营造特征浅探[C].《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Ⅰ.2016
[5].杨海,吴梦圆.居住小区规划中如何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岳阳滨水·翡丽城和滨湖·新境界居住小区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为例[J].建筑知识.2016
[6].申屠团兵,陈永兵,何剡江.本土营造观下结构与建筑设计的协作——“水岸山居”结构设计的回顾与反思[J].建筑学报.2014
[7].皮卫星,叶春旺.滨水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性化营造[J].低温建筑技术.2012
[8].周睿.建筑水环境处理与中国古代哲学——从古代建筑水体处理到现代亲水空间营造[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9].汪霞,魏则菘,李跃文.滨水建筑环境的控制与营造[J].建筑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