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钢论文-罗晔

马氏体钢论文-罗晔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氏体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裂纹敏感性,焊后热处理,Cr,热影响区,马氏体钢,超超临界,应力断裂,模拟焊接,奥氏体,铁素体

马氏体钢论文文献综述

罗晔[1](2019)在《超超临界电站用10Cr马氏体钢热影响区的焊后热处理裂纹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中,对10Cr马氏体钢焊接热影响区(HAZ)的焊后热处理(PWHT)裂纹敏感性进行了评价。为了模拟HAZ1(δ-铁素体)和HAZ2(单相,γ),取自10Cr钢的试样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热循环。HAZ2含有马氏体,同时呈现出一些M_(2(本文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期刊2019-12-03)

张超,魏连峰,王泽明,李志平,周猛兵[2](2019)在《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具有高热导率、低热膨胀系数、耐高温、抗辐照性能优异等优点,被认为是目前快堆燃料组件和未来核聚变堆包层模块的关键结构材料,而焊接技术是其在核工业领域制备工业构件并获得广泛应用的关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焊接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焊接方法获得的焊接接头微观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与其他焊接技术相比,搅拌摩擦焊作为新型固相连接工艺,可以避免传统熔焊方法产生的缺陷,大幅度地提高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焊接接头性能,有望在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焊接上实现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焊接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张楚翘,许志强,尚仲夏,沈寅忠[3](2019)在《铁素体/马氏体钢P92在形变热处理过程中析出相的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形变热处理(TMT)可以有效改善9%~12%Cr铁素体/马氏体钢的力学性能。为了更好的理解形变热处理对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对钢中析出相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透射电镜对形变热处理后铁素体/马氏体钢P92中的MX、M23C6和M2X 3种析出相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着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富铌/钒的M(C,N)和富铬M23C6碳化物的析出温度高于富铬M2(C,N)碳氮化物的析出温度,且富铬M2X的形核体积自由能的改变量最小,形变热处理过程中富铬M2X相优先在P92钢的基体中析出。(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8期)

冯凡凡,武会宾,于新攀[4](2019)在《纳米贝氏体/马氏体钢的热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低温贝氏体相变前淬火得到由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纳米贝氏体钢,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观察在不同温度回火的纳米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变化,研究了预相变马氏体对纳米贝氏体钢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马氏体的纳米贝氏体钢在中低温(473~773 K)回火后其硬度比回火前的高,回火温度高于823 K其硬度迅速下降到266.2HV(923 K)。预形成的马氏体在473~573 K回火后向附近的残余奥氏体排碳,后者的碳含量提高到峰值1.52%,提高了残余奥氏体的热稳定性,延迟后者在高温时的分解,从而提高了纳米贝氏体钢的高温热稳定性;回火温度高于723 K则残余奥氏体分解成碳化物,贝氏体铁素体粗化、回复形成新的铁素体晶粒。(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雄飞,于浩[5](2019)在《微合金化TRIP型退火马氏体钢氢渗透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0.2%C-1.5%Si-2.0%Mn成分基础上进行Nb、V和Ti微合金化成分设计以及"完全奥氏体区淬火+临界区淬火至马氏体相变点以上温度配分"工艺,获得组织为退火马氏体基体+残余奥氏体的退火型马氏体TAM。对各种钢氢渗透行为的研究发现,微合金元素析出物能够显着抑制氢在钢基体中的扩散行为。Nb、V和Ti处于可比的加入水平时,Nb微合金化钢的氢扩散系数最低,为0.716×10~(-7) cm~2/s, Ti微合金化钢为1.136×10~(-7) cm~2/s,0.052%V钢为2.647×10~(-7) cm~2/s,这些值均低于参照钢。对含钒钢,随着钢中V含量增加,氢渗透时间长,产生的氢陷阱作用增强。认为Nb和Ti在高温析出粗大的碳化物对氢的抑制作用强烈,而V在低温析出的高密度细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使基体具有大量的氢陷阱,保证材料获得强的抑制氢扩散能力。(本文来源于《钢铁钒钛》期刊2019年04期)

范熙如,许志强,沈寅忠[6](2019)在《600℃回火态11Cr铁素体/马氏体钢中的富铬M_3C_2碳化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11Cr铁素体/马氏体钢600℃回火1. 5 h时形成的一种富铬析出相。通过分析这种相的选区电子衍射花样,并结合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结果,最终确定该种析出相为一种简单正交晶格的富铬M_3C_2碳化物相。这种富铬M_3C_2碳化物数量较多,并且在钢中分布很不均匀,其形态均呈现浅色不规则的块状,等效直径范围为100~200 nm,平均等效直径约为160 nm。根据EDX分析结果,确定这种富铬M_3C_2碳化物相的近似化学式为(Cr_(0.56)Fe_(0.37)W_(0.07))_3C_2。(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6期)

张超,崔雷,刘永长,王东坡,周猛兵[7](2019)在《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和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对9%Cr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搅拌摩擦焊接头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搅拌摩擦焊接头不同区域微观组织存在明显的差异.搅拌区内奥氏体的动态再结晶引起晶粒细化和马氏体转变,并且晶界M_(23)C_6相溶解,晶内M_3C相析出;热力影响区组织变化与搅拌区相似,但晶粒尺寸明显大于母材;热影响区和母材区均表现回火组织特征.搅拌区硬度显着提高,分布均匀;热力影响区硬度值变化较大;热影响区发生软化,其硬度值在接头区域最低.随着拉伸测试温度的增加,搅拌区的屈服强度单调降低,抗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而断后伸长率先减小后增大.(本文来源于《焊接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丹丹[8](2019)在《T92马氏体钢的热老化及离子辐照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92马氏体钢因其优异的抗辐照肿胀能力、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以及良好的与钠相容性等特性,成为钠冷快堆核电站堆芯组件外套管的热门候选材料之一。堆内服役过程中,高剂量快中子辐照、长时热暴露及复杂应力等因素的作用,将导致外套管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性能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其服役行为并关系到钠冷快堆的安全运行。因此,研究T92钢在长时热老化及辐照下的微观结构演变规律与性能变化特点,为设计和发展核级9Cr F/M钢提供依据,对我国钠冷快堆工程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子辐照实验具有操作复杂、周期漫长、费用昂贵、可控性差,并且辐照后的样品具有较强的残余放射性,不便于后续组织分析和性能检测。基于离子辐照与中子辐照对材料造成的损伤效应的可比性,离子辐照因其高损伤率、实验可控性高及样品分析测试容易等优点,被广泛地用于模拟中子辐照损伤。本文针对钠冷快堆堆芯组件外套管候选材料T92钢在650℃进行了长时热老化研究,最长热老化时间为15000小时(~1.71年)。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高能X射线同步辐射衍射等多种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技术,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材料的热老化行为、规律及机理;并通过研究热老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热老化组织演变对机械性能影响的关键因素。分别采用250 keV质子和3 MeV Fe11+在室温下对原始和热老化后的T92钢进行离子辐照,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慢正电子湮灭及纳米力学探针等试验分析手段研究了连续辐照过程中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的演化规律,揭示辐照后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关系。并通过对比热老化前后样品的辐照损伤差异性,探究了热老化对材料辐照损伤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延长,T92钢基体马氏体结构发生回复,板条宽度不断增加。在位错不断运动、互相重组或抵消的作用下,位错密度逐渐降低,并导致板条束重组和亚晶化以及空位型缺陷浓度的升高。热老化前、后样品中的主导位错均为1/2 a0<111>型不全位错。MX碳氮化合物析出相在整个热老化过程中形状和尺寸保持稳定;短棒状M23C6碳化物析出相则逐渐粗化并伴随着长短轴比的降低。富W、Mo元素的Laves相优先依靠M23C6相形核并迅速粗化,热老化至1000小时后即成为尺寸最大的析出相,在热老化后期平均尺寸接近400 nm。上述所有微观结构与组织演变仅在前9000小时热老化过程中较为明显,9000小时后组织趋于稳定。T92钢的硬度随热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其维氏硬度Hv与由Nix-Gao模型拟合获得的纳米硬度H0之间的函数关系为HV≈0.78 H0。热老化后的T92钢因其更低的统计存储位错密度而表现出了更明显的压痕尺寸效应。虽然经长时热老化后T92钢的强度和塑性略有下降,但仍然满足SA-335标准。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拉伸试验结果表明,老化后样品中的晶格应变小于原始样品,形状不规则且各向异性强的大尺寸Laves析出相是导致T92钢热老化后拉伸性能下降的主导因素。在室温下对原始和15000小时热老化的T92钢用质子辐照至0.01、0.05和0.20 dpa,用铁离子辐照至0.25 dpa、0.50、1.00和5.00 dpa。在微观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为产生大量位错环和空位型团簇。0.20 dpa质子辐照诱导产生的主导位错环类型为a0<001>型,均匀分布在基体内,而少量的1/2 a0<111>型位错环分布在位错线附近;大剂量5.00 dpa铁离子辐照样品中的位错环几乎全部为a0<001)型。空位型缺陷浓度随辐照剂量的增大的升高,多空位缺陷占比也随之变大。对比原始态T92钢,在相同辐照条件下热老化后样品中造成了更多的位错型缺陷和更少的空位型缺陷,并出现轻微的元素偏析。力学性能方面,在样品和离子种类不变的情况下,硬度值均表现为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且满足指数关系;但单位剂量硬度增量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减小,最终出现硬化饱和现象。热老化后样品因其更高密度和更大尺寸的位错环表现出比原始样品更明显的辐照硬化效应,但热老化后样品的硬度值始终小于同样辐照条件下的原始态样品。(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6)

尹存宏[9](2019)在《板条马氏体钢摩擦磨损特性及磨损—疲劳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铁作为机械关键零部件和装备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摩擦工况中时常产生不可逆损伤,轻则造成装备运行受阻和资源浪费,重则机毁人亡。控制钢铁材料摩擦损耗的首要任务就是系统、深入的研究其摩擦磨损特性,尤其是摩擦接触表层的塑性变形、组织结构演变、性能及成分改变与摩擦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许多钢铁零件还服役于磨损载荷和疲劳载荷的共同作用下,即磨损—疲劳工况,如斗齿、钎具、柔轮和火车轮轨等。钢铁材料的磨损—疲劳行为与其摩擦磨损特性关系密切,摩擦磨损导致磨损—疲劳的失效行为与单一磨损失效或疲劳失效有所不同。它与摩擦磨损导致的表面材料流失、塑性变形和结构演变等都有关联,且在不同疲劳应力下的表现还有所差异。这使得零部件的磨损—疲劳寿命预测变得非常复杂。因此,如何揭示钢铁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及其对磨损—疲劳行为的影响机制,建立对应的磨损—疲劳裂纹扩展模型,已成为评价钢铁材料的抗磨能力和指导钢铁材料表层结构设计,以及预测零部件磨损—疲劳寿命所面临的关键基础问题和核心技术。基于此,本论文重点研究了板条马氏体钢的干摩擦磨损特性,深入研究了摩擦接触表层的塑性变形行为和组织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对摩擦学行为的影响机理。首次揭示了干滑动摩擦过程中的板条马氏体动态结构演变、非晶化和自润滑等科学问题的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物理模型。结合针对应力场和裂纹扩展面的线弹性力学分析,研究了干滑动摩擦磨损特性与磨损—疲劳裂纹扩展的关联性,建立了磨损—疲劳裂纹扩展模型。首创了有别于接触疲劳(如钢轨与车轮工作环境)的大位移滑动摩擦与旋转弯曲应力共同作用下的磨损—疲劳测试方法和装置。采用上述方法和装置研究了板条马氏体钢的磨损—疲劳行为,阐明了摩擦磨损对磨损—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这一系列成果对研究钢铁材料的干摩擦磨损特性和减磨方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在多载荷条件下零部件的磨损—疲劳寿命预测和表面强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特定载荷和滑动速度条件下,板条马氏体钢盘与碳化钨球在干摩擦接触过程中产生了自润滑现象,对应的磨损机制由最初的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粘着磨损向氧化物的分层剥落转变。干摩擦表面温升可达200~500℃,提供了表面氧化和纳米级氧化物颗粒的形成条件。自润滑现象的产生与表面形成的纳米级氧化物颗粒(Fe_2O_3和Fe_3O_4)密切相关,而这些纳米级氧化物颗粒又是摩擦接触表层结构经历塑性变形和氧化后的产物。2、干摩擦接触表层塑性变形的计算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摩擦的情况下,应力偏张量第二不变量的最大值位于材料接触表面,且随深度改变呈梯度变化。应力应变的梯度变化促进了表层梯度结构的形成,即纳米层片结构→弯折的马氏体→基体。接触表面下的板条马氏体经历了严重塑性变形→几何必须位错增生→形成纳米层片结构的过程,据此,建立了接触表层内的马氏体结构动态演变模型。3、接触表层的严重塑性变形促使了板条马氏体向纳米层片结构的转变,这些纳米层片结构在塑性变形层内进一步产生了氧化和非晶化。非晶化包括固态局部非晶化和机械混合非晶化两种形式。通过研究非晶的形成过程,建立了摩擦磨损过程中的非晶化形核能量模型。采用该模型可计算形成非晶所需要的临界位错密度值,再对比实际位错增殖情况,可判断是否具备形成非晶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层片结构界面处的高密度位错和缺陷集中是产生非晶化的必备条件。4、不同元素含量、不同含碳量的板条马氏体和珠光体钢的干摩擦过程中均产生了自润滑现象,只是对应的摩擦载荷和速度有所区别。以纳米尺度表征了不同自润滑层的内部结构,获得了自润滑层的主要形成机制:1)表层结构经历严重塑性变形并形成纳米层片结构;2)纳米层片结构产生氧化和非晶化行为;3)纳米层片结构脱落形成磨屑后在表面持续经历剧烈塑性变形;4)包含纳米层片结构的磨屑进一步细化和氧化,最终形成纳米级氧化物颗粒并被压实在表面。5、摩擦磨损导致材料表层流失、接触表层塑性变形、表面形成接触应力场和形成纳米层片结构。这将直接影响磨损—疲劳的损伤和断裂形式,摩擦磨损特性对磨损—疲劳裂纹扩展的具体影响包括:改变裂纹萌生位置、促进表面裂纹的形成(接触点的剧烈变形)、造成裂纹扩展面偏转(接触应力场)、改变裂纹扩展路径(塑性流变)和消除表面裂纹(磨损)。据此,建立了磨损与弯曲疲劳共同作用下的磨损—疲劳裂纹扩展模型,可充分反映摩擦磨损特性与磨损—疲劳裂纹扩展的关系。6、采用自主设计的磨损和弯曲疲劳载荷共同作用的磨损—疲劳实验装置,结合前期建立的磨损—疲劳裂纹扩展模型,研究了板条马氏体钢的磨损—疲劳寿命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弯曲应力设定为试样的疲劳极限值时,滑动摩擦造成表层形成塑性变形层和纳米层片结构,迫使裂纹朝平行于表面方向扩展。再加上磨损对表面裂纹的磨除作用,磨损—疲劳寿命较长;当弯曲应力高于疲劳极限时,摩擦载荷较小的情况下,磨损—疲劳寿命较长。但增大摩擦载荷将急剧降低磨损—疲劳寿命;最后,在其它实验条件固定的情况下,提高旋转速度将使表面磨损机制由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转变为粘着磨损,导致磨损—疲劳寿命大幅度降低。(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许小虎,邹旸,尚延涛,李凯驰,刘奋成[10](2019)在《1Cr13Ni马氏体钢不同冷却方式的回火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经过不同冷却方式冷却后的1Cr13Ni马氏体钢进行回火处理,研究了1Cr13Ni马氏体钢冷却速度对后续回火处理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淬、油淬、空冷时的回火组织主要是索氏体、铁素体以及析出的碳化物。炉冷时的回火组织主要是铁素体和珠光体,以及沿晶界区域析出的大量碳化物。冷却速度越快,马氏体相变程度越大,回火组织的硬度与抗拉强度相应增加,最大抗拉强度为1191 MPa。560℃回火后各试样的硬度、抗拉强度、断面收缩率随着淬火冷却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伸长率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炉冷试样晶界区域有大面积珠光体组织形成,回火后强度与硬度最小。(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0期)

马氏体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具有高热导率、低热膨胀系数、耐高温、抗辐照性能优异等优点,被认为是目前快堆燃料组件和未来核聚变堆包层模块的关键结构材料,而焊接技术是其在核工业领域制备工业构件并获得广泛应用的关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焊接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焊接方法获得的焊接接头微观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与其他焊接技术相比,搅拌摩擦焊作为新型固相连接工艺,可以避免传统熔焊方法产生的缺陷,大幅度地提高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焊接接头性能,有望在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焊接上实现广泛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氏体钢论文参考文献

[1].罗晔.超超临界电站用10Cr马氏体钢热影响区的焊后热处理裂纹敏感性[N].世界金属导报.2019

[2].张超,魏连峰,王泽明,李志平,周猛兵.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J].焊接技术.2019

[3].张楚翘,许志强,尚仲夏,沈寅忠.铁素体/马氏体钢P92在形变热处理过程中析出相的形成机理[J].金属热处理.2019

[4].冯凡凡,武会宾,于新攀.纳米贝氏体/马氏体钢的热稳定性[J].材料研究学报.2019

[5].杨雄飞,于浩.微合金化TRIP型退火马氏体钢氢渗透行为研究[J].钢铁钒钛.2019

[6].范熙如,许志强,沈寅忠.600℃回火态11Cr铁素体/马氏体钢中的富铬M_3C_2碳化物[J].金属热处理.2019

[7].张超,崔雷,刘永长,王东坡,周猛兵.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和性能分析[J].焊接学报.2019

[8].赵丹丹.T92马氏体钢的热老化及离子辐照行为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

[9].尹存宏.板条马氏体钢摩擦磨损特性及磨损—疲劳行为研究[D].贵州大学.2019

[10].许小虎,邹旸,尚延涛,李凯驰,刘奋成.1Cr13Ni马氏体钢不同冷却方式的回火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标签:;  ;  ;  ;  ;  ;  ;  ;  ;  ;  

马氏体钢论文-罗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