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与手法并用治疗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治

浅谈针灸与手法并用治疗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治

1.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西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研究生

摘要:骶髂关节错位引起的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文章从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功能锻炼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笔者治疗骶髂关节错位的方法及后期的功能锻炼方法,并在临床上治疗此类病症获得了较好疗效。

关键词:针灸疗法;骶髂关节错位;推拿手法

[中图分类号]S85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骶髂关节是人体最大而又最牢固的关节,故称为微动关节,是构成骨盆带后弓的主要部分,具有一定的弹性,是脊柱与下肢间的联系枢纽,为力量的缓冲地带。平时承受着较大的剪应力,易于劳损和退变,从而导致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在此基础上若受到外力影响常易发生错位,骶髂关节错位时,易刺激周围软组织发生炎症、水肿,从而累及经过的腰骶丛神经,引起局部及下肢疼痛,由于骶髂关节错位的病人大部分有腰椎间盘膨出或者突出病史,且症状甚相似,所以在临床上常常容易误诊和漏诊,未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许多骶髂关节错位患者被当作腰椎间盘突出处理,疗效不理想,通过针灸与手法纠正错位的骶髂关节后,往往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1.发病原因骶髂关节一般非常稳定,一般没有强大外力是不会错位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错位,主要原因有[1]:①外力作用:本病多由间接暴力,包括突然的旋转力、牵拉力、侧向传导力等急性外力以及长期的肌腱侧面牵拉等慢性外力而造成。②性别因素:妇女经期、怀孕、分娩和产后,由于内分泌的变化,使得包括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在内的骨盆韧带松弛,造成骶髂关节不稳。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对骨性产道的挤压,腹直肌及腹外斜肌的强力收缩、牵拉耻骨上附着点,都可通过暴力传达,使骶髂关节骨错位。分娩后松弛的韧带未完全恢复,此时劳累,轻度的扭伤及碰撞伤等都可发生骶髂关节错位。③年龄因素:中老年骶髂关节错位,多原因不明者,可能是由于慢性劳损、老化和退行性变所致。内分泌失调、韧带松弛、关节退行性变,从而使关节松弛引起本病。年老、体弱多病、肥胖、活动量少或长期久坐,使骶髂关节负重增加,肌张力弹性减弱,拉应力下降,导致骶髂关节失去正常稳定性,是产生骶髂关节错位的主要原因。

2.临床表现

2.1分型与症状

2.1.1坐骨神经痛型:患侧下肢疼痛,沿骨神经的走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外侧→足底,由上到下的疼痛,性质多为胀痛,严重则有“触电”样或烧灼样,伴有麻木感。

2.1.2关节型:多呈单个关节(患侧),以膝关节多见,其次为踝关节,髋关节亦有,主感关节酸胀不适,易于疲劳,伴腰骶部酸胀乏力,要经常变动坐位或站立的重心,难以仰卧硬板床。

2.1.3盆腔脏器功能紊乱型:腹部胀而不适,肛门胀坠感,会阴部不适感,大便秘结或溏烂,小便尿频尿急、遗尿而量少,无尿痛、尿热感。女性可有痛经、月经紊乱;男性可出现早泄、阳萎。

2.1.4脊柱畸形型:骶髂关节错位后,往往导致脊柱生物力学的改变,逐渐导致腰、胸、颈椎发生侧凸,严重者呈弯“弓”状或呈“S”状。

2.2体征

2.2.1步态:歪臀行走,上半身向健侧倾斜,伴不同程度跛行或拖步行走。

2.2.2腰部活动度:受限,以前屈、后伸、患侧侧弯明显。

2.2.3触诊:腰臀部的肌肉紧张,臀上皮神经、臀中肌压痛明显。两侧的髂后上棘、髂后下棘等骨性标志不对称,局部可有压痛及叩击痛。

2.2.4两侧的下肢可出现不等长(长短腿)和不对称的内翻和外翻(阴阳脚)。

3.诊断方法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通过询问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体征、体格检查以及骨盆DR正位片可作出诊断,体格检查:直腿抬高试验、“4”字征、骨盆分离与挤压试验、床边试验、髋关节外展拮抗试验均可呈阳性,骨盆DR正位片通常提示未见明显异常,有时会提示[1]: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变宽、密度增高,耻骨联合略有上下移动,耻骨联合偏离脊柱中线,少数有耻骨联合分离,骶骨不居中,两侧髂翼高低不对称。触诊时两侧髂后下棘下缘高低不对称,患侧较健侧高者为前错位,反之为后错位。

4.临床治疗

骶髂关节错位的治疗笔者采用针灸与理筋手法调整骶髂关节的动力系统,复位手法调整静力系统,具体治疗方案如下:先用针灸和理筋手法调整痉挛的肌肉及软组织(动力系统),针灸处方以深刺八髎穴并加电针和TDP灯照射为主方,坐骨神经痛型加环跳、阳陵泉;关节型加阳陵泉、膝眼、阿是穴(痛点);盆腔脏器功能紊乱型加天枢、关元(加灸)。疼痛较剧者予痛点刺络拔罐放血,针灸治疗30分钟后取针,然后用肘尖分离臀部痉挛的肌肉和软组织,重点松解和理顺臀大肌、臀中肌及梨状肌,坐骨神经痛型加推按髂胫束和拉伸挛缩的梨状肌(患者仰卧位,助手固定健侧下肢。医者立于床沿,在直腿抬高患肢至50°-70°时,内旋下肢,间接拉伸挛缩的梨状肌),理筋手法结束后,用复位手法调整错位的骶髂关节(静力系统),前错位者选用屈髋屈膝复位法:患者仰卧,健侧下肢伸直,患肢屈髋屈膝。助手固定健侧下肢(防止复位时骨盆旋转引起损伤),医者站立患侧床沿,两手扶握患膝,医者缓慢并屈曲、内收髋关节至最大限度,两手(必要时用上半身的重量)用力向对侧季肋部下压,可听到“咔”的一声,手法毕。后错位者选用单髋过伸复位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站立,右手托住患肢膝上方,左手掌根按压患侧髂后上棘,医者往上过伸患侧髋关节的同时,左手用力往下按压,可听到“咔”的一声,手法毕[3]。往往患者经手法复位后疼痛及相关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有的甚至痊愈,再经过后期的针灸调理和功能锻炼,许多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远期疗效。

5.功能锻炼和预防

针灸与手法治疗后,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骶髂关节前错位者,以“屈髋伸膝前压腿练功法”为主,患者站立位,健肢单足站立,患肢置于凳上,伸膝,足内旋,双手按压膝上,然后健肢反复屈曲,伸直,上身尽量前俯至下肢有牵扯感,如此反复数次。骶髂关节后错位者,以“单髋后伸压腿练功法”为主,患者站立床沿,患肢后伸置于床上,左手按压患侧骶髂关节上缘,右手扶持床头,然后在健肢屈髋屈膝的同时,患者上身尽量后伸,左手用力按压患侧骶髂关节。这些练功方法,对于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大有裨益[3]。

6.结语

据统计,由骶髂关节错位引起的慢性下腰痛约占整个下腰痛的10%-27%[4]。因与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引起的下腰痛症状相似,故临床医生多数考虑是与椎间盘关系大,却忽略了骶髂关节的问题,但从腰椎间盘突出方面入手治疗,往往疗效不佳,给患者带来经济上和时间上的负担,因此,在治疗此类病症时,骶髂关节问题若能够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会减少不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减轻广大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王廷臣.骶髂关节错位的理论思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1):2161.

[2]师宁宁,沈国权,何水勇,等.骶髂关节紊乱在X线片上的表现形式和临床意义[J].中国骨伤,2013(02):102.

[3]韦贵康.脊柱与软组织损伤治疗手法彩色图谱[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5-131.

[4]刘洪波,左亚忠,沈国权.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所致下腰痛的诊断和手法治疗[J].颈腰痛杂志,2008(06):578.

收稿日期:2015-10-28

标签:;  ;  ;  

浅谈针灸与手法并用治疗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