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明社会生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明士人,艺术化生活,唯美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
晚明社会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妥建清[1](2018)在《生活即审美:晚明社会生活美学探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晚明社会消费文化的兴起,晚明士人通过"身-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审美感觉型塑着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晚明士人无论是饮食生活以个性化、联觉化、本色化为美的审美追求,还是服饰生活以艳丽化、复古化、新奇化为美的审美特征,抑或是家居生活既致力于营构一种极具文人品味的意境之美,又以其身体愉悦感为基础所形成的趣味时尚,皆是其精致的唯美文化的表征。士为风俗先的表率作用,导致此种唯美文化不断播散,进而掀起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其正可以与晚近西方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潮相互对话。在此意义上,探寻晚明中国唯美文化不仅意在展示晚明中国"人与文"觉醒的历程以及"何为美好生活"的实践可能、重视中国审美文化史;更是以"中国眼光,为人类目的",回应世界范围内因工具理性的宰制而兴起的生活审美化的主潮,以特殊性的中国审美文化资源来寻绎超克全球现代性的困境之路。(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许哲娜[2](2018)在《徽墨与晚明社会生活——以《方氏墨谱》与《程氏墨苑》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是徽墨艺术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徽墨成为承载和传播晚明社会文化新元素的重要物质载体。万历年间诞生了徽墨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墨谱双璧《方氏墨谱》与《程氏墨苑》。受到晚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盛行求新求奇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在《方氏墨谱》与《程氏墨苑》中,出现了众多既富有艺术价值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徽墨造型,对晚明社会生活的重要面相——"俗"和重要价值取向——"奇"进行了充分且直观的表现。特别是徽墨造型中以藏密风格为代表的佛教文化符号,是文人士大夫出于发展居士佛教的需要,大量吸收藏传佛教方便修行的手段和元素,并赋予用墨行为以修习佛法功用的产物,反映了宗教世俗化的趋势。以情爱故事为设计主题的徽墨造型,折射出以市民文化兴起,情爱文学广为流行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文学通俗化潮流。(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徐歌[3](2015)在《《山歌》《挂枝儿》与晚明社会生活习俗》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源于生活,民歌作为一种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学艺术形式,对民间风俗有着生动的反映。冯梦龙以其“情教”着称于世,他所辑录的《山歌》与《挂枝儿》不仅是晚明吴地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情”这一主题的充分展示。这些民歌是晚明市民文学兴起的产物,体现了社会大众对“人欲”的解放和需求,为我们研究晚明市井百姓的服饰和饮食习惯提供了大量材料。而那些反抗包办婚姻的“私情”歌谣则直观反映了晚明女性的情感和意识,她们勇于追求爱情,个体意识开始觉醒,符合时代的世情。目前学术界对于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歌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作用上,对民歌中所隐含的社会风俗做系统分析的尚在少数。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山歌》《挂枝儿》的文本,挖掘晚明吴地的社会生活习俗、私情泛滥现象及民间信仰,并分析吴地的骂俗及其语言特色。(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3-01)
孙雅頔[4](2014)在《《器形、纹饰与晚明社会生活——以景德镇瓷器为中心的考察》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肖丰先生的《器形、纹饰与晚明社会生活——以景德镇瓷器为中心的考察》一书,共分四章,以景德镇瓷器为着眼点,结合文献材料,分别从政策制度、瓷器器形、纹饰、铭文及款识四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从社会史视角、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解读晚明社会生活的变迁。其中,第一部分着重探讨明王朝的相关国家政策、器用制度以及皇室需求对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影响。第二部分以晚明景德镇瓷器的器型为考察对象,以“瓷质化”的器用需求为主要的考察线索,探讨晚明社会各阶层的心理需求,揭示晚明社会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景德镇(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期刊2014年00期)
肖萌[5](2014)在《晚明小说中的明代乡村社会生活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明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乡村社会,实施移民屯田政策,严厉打击地主势力,控制贫富分化现象,正是在这种社会控制下,明代初期形成了俭朴、醇厚的社会风尚。然而在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由城市发展到乡村,冲击着乡民的生活,乡村原有的旧秩序被打破,以男耕女织为稳定经济结构的社会受到了冲击,并且这种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乡村管理的力量,人们的物质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转变,随之影响了乡村社会风俗的变迁。晚明小说中对乡村这一重大变迁作了形象的反映,全方位展示了中晚明乡村社会的世俗生活,为我们认识中晚明乡村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论文分为绪论及正文叁章。绪论第一节交代了选题缘起,所涉及的小说范围以及所选用的小说版本情况,第二节概述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探讨乡村社会以耕种为主的自然经济受到商品经济冲击后,原本稳定的男耕女织经济结构被打破,导致乡民阶层发生变动,进而分析他们在迫不得已转换自己身份后的生活状态。第二章主要探讨乡村社会管理者转换的问题,首先阐述初期乡村社会管理制度的基本情况,进而分析此制度崩坏的原因,最后探讨中晚明时期新的乡村社会管理者的出现以及对乡村社会管理的影响。第叁章探讨乡村经济、政治环境对人们物质追求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及结果,进而从民众心理、行为变化来分析乡村社会风俗的变迁。(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27)
赵强,王确[6](2013)在《“物”的崛起:晚明社会的生活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的崛起是晚明时代的突出症候:在社会层面表现为"商品拜物教"的兴起;在日常生活表现为物质性的凸显与蔓延,情感、审美等精神体验的世俗化、日常化和物质化。屹立于时尚潮头的"物",成为关联和维系晚明生活转型与社会裂变之历史同步性、一贯性的形式载体。(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3年05期)
吴顺[7](2009)在《《型世言》与晚明社会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型世言》自陈庆浩在汉城大学发现以来,引起学术界关注,众多学者提出了十分精辟、独到的见解。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大量阅读前人着述,就《型世言》所涉及的晚明社会生活进行归纳、分析,对晚明社会各阶级阶层,尤其是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其在晚明商品经济和心学思潮冲击下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别之处进行叙述,力图就小说提及的故事、人物、细节等等将晚明市井生活的斑斓迷离一一展现。本文共分七章,其中第二至六章分别详细解读了晚明乡村、商贸、官吏、士人、女性的生活及其所受到的社会环境影响。晚明的乡村一方面处于商品经济繁荣与土地兼并严重的双重压力下,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正在崩溃,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受宗族强大势力的掌控,在感情倾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无法摆脱宗法的桎梏。晚明的商人势力正处于上升阶段,商人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品质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与赞颂,商业利润吸引了许多城乡居民投身商场,但是受到封建制度与统治的约束,商人将大量资金用于纳监、个人消费和放贷,严重制约了扩大再生产。在晚明拜金风尚的影响下,官员也积极经商,处于官僚体制下层的吏与部分读书人甚至突破法律与道德的界限,以追逐财富为唯一标准,行事乖张丑陋。晚明女性依然被禁锢在家庭,女性的自由与幸福依然掌控在男性领导的家长专制下,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举动得不到社会认同,一部分历尽坎坷,成为封建道德规范忠实的卫道者与殉道者,极少数女性以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来呼应晚明人性解放的滥觞,最终也付出了生命代价。晚明内忧外患,处于激烈的社会动荡之中,《型世言》本着“树型于世”的创作目标,广泛搜集、演绎社会轶事、口头传闻,无意中切切实实地将一个恍惚迷离、善恶共存、美丑莫辨的社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9-12-01)
刘军丽[8](2009)在《晚明社会饮食生活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饮食文化到明清时期处于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尤其是明代晚期,饮食之花大放异彩。本文从晚明时期的菜肴发展、宴集特点、酒与茶的品种及饮用习俗和饮食商业的繁荣等方面对当时的社会饮食生活进行了总结和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肖丰[9](2007)在《器型、纹饰与晚明社会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器用总是与其所处年代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明代景德镇瓷器作为明代社会最为重要的器物,与明王朝命运密切关联。明初,景德镇窑工收编到国家匠籍制度中,从事官窑生产。景德镇瓷器被有效的纳入到国家的统治秩序中。为了凸现皇家特权,实行严格的官窑制度,早期官窑垄断了景德镇瓷器生产中最好的工匠和制瓷原料,专供御用瓷器的烧造,民窑不得仿造。明中期,皇室生活逐渐“入奢”,增加了御用瓷器的需求,加重了景德镇瓷器生产负担;与此同时,民窑瓷器多有犯禁逾制之举,皇室威严受到挑战。晚明官窑制度衰落了,民窑替代了官窑生产,御用瓷器多由“官搭民烧”,民窑瓷器也逐渐突破官窑制度,器用“上下无辨”。晚明的最后时期,官窑“役亦渐寝”,民窑瓷器独步天下。文章以景德镇瓷器的考察为中心,主要从叁个方面探讨了晚明社会生活异变。1、晚明器用的瓷质化现象以及器用者的价值观念。器用瓷质化要求瓷器生产成套化、系列化,器型使用专门化;同时,许多器形被开发出来,用瓷质器形替代生活中本属于其他材质类型的器用。瓷质化的心理诉求表明器用者追求满足极致生活体验的内在需求,揭示了晚明社会上层尤其是皇室生活“由俭入奢”的深刻转变。也表达了皇室器用需求同景德镇瓷器生产之间的突出矛盾。2、瓷器纹饰的泛俗化与晚明社会世俗风气之变异。着力阐述了瓷器表象之外社会每况愈下的崇奢极欲的世俗生活。晚明皇室御用瓷器纹饰追求“吉祥喻意”向民间习俗靠拢,以至有泛俗和堆砌之感;民间器用纹饰上追求“富贵气息”而犯禁逾制。士人阶层追求“雅趣”及声色之娱,日益沉浸在世俗浮华之中,有媚俗趋向;城市新贵崇尚“文人习性”而不得要领,以至有恶俗之嫌。商贾、陶人为了迎合市场,揣摩文士、市井习俗,“引经据典”、竭尽“搬弄”之能。这一切都在晚明景德镇瓷器纹饰中有所呈现。3、以瓷器的铭文、款识作为晚明景德镇瓷器纹饰考察的延伸视角,进一步探讨了景德镇瓷器与明代社会的关系。瓷器铭文、款识反映出明代社会尤其是下层民众的现实渴望,以及商业气息愈浓的社会环境中民众的生存状况。瓷器作为传统的美术学研究对象,通常的研究方法往往着眼于器物本身的图案审美意义的阐述;而传统的文史研究有多从经典史料和社会文献材料出发,阐述历史现象。本文试图在历史文化的研究中,从研究器物的层面着手,以一种既成的客观存在,把瓷器的外在特性——器型、纹饰、铭文和款识作为重要的实证材料,结合大量的文史材料对照图像信息,作深入的历史文化学、社会学以及图像学的探讨,较为全面的阐释历史文化现象,还原晚明社会生活的情境。本文力求运用学科交叉的论证方法,重点提出器用的瓷质化和泛俗化的观点,通过考察器物——景德镇瓷器的变化,关照明代社会的变迁,阐述晚明社会生活。(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范美俊[10](2006)在《晚明书画转型与社会生活场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年文史哲等学科的研究中,混乱的晚明时期被越来越清晰地描述成一个历史转型时期。在中国书画史上,晚明时期的部分书画家及其作品同样具有转型性特征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勾勒了该时期以徐渭等为代表的书画家在中国书画史上的转型性特征,认为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是形成这股书画转型之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晚明社会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明是徽墨艺术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徽墨成为承载和传播晚明社会文化新元素的重要物质载体。万历年间诞生了徽墨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墨谱双璧《方氏墨谱》与《程氏墨苑》。受到晚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盛行求新求奇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在《方氏墨谱》与《程氏墨苑》中,出现了众多既富有艺术价值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徽墨造型,对晚明社会生活的重要面相——"俗"和重要价值取向——"奇"进行了充分且直观的表现。特别是徽墨造型中以藏密风格为代表的佛教文化符号,是文人士大夫出于发展居士佛教的需要,大量吸收藏传佛教方便修行的手段和元素,并赋予用墨行为以修习佛法功用的产物,反映了宗教世俗化的趋势。以情爱故事为设计主题的徽墨造型,折射出以市民文化兴起,情爱文学广为流行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文学通俗化潮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明社会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1].妥建清.生活即审美:晚明社会生活美学探蠡[J].哲学动态.2018
[2].许哲娜.徽墨与晚明社会生活——以《方氏墨谱》与《程氏墨苑》为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2018
[3].徐歌.《山歌》《挂枝儿》与晚明社会生活习俗[D].上海师范大学.2015
[4].孙雅頔.《器形、纹饰与晚明社会生活——以景德镇瓷器为中心的考察》读后[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4
[5].肖萌.晚明小说中的明代乡村社会生活书写[D].河北师范大学.2014
[6].赵强,王确.“物”的崛起:晚明社会的生活转型[J].史林.2013
[7].吴顺.《型世言》与晚明社会生活[D].南昌大学.2009
[8].刘军丽.晚明社会饮食生活略论[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9].肖丰.器型、纹饰与晚明社会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范美俊.晚明书画转型与社会生活场景[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