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等地出现“保姆公寓”(论文文献综述)
龚玲芬[1](2021)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 ——基于城乡关系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
李高田[2](2021)在《精细化设计对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持有量的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居住空间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多项红利政策,鼓励长租公寓的发展。在重资产为主要投资的当下,集中式长租公寓市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各大房地产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先后成立了众多品牌的集中式长租公寓。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规范体系和设计标准,当下的集中式长租公寓在精细化设计层面存在不少问题,以至于无法满足租户的心理预期而难以维系客源。在现实困境和理论不足的双重约束下,本文从精细化设计层面着手展开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通过精细化设计达到吸引客源,提升客源持有量的目的,为集中式长租公寓在提升客源方面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1)通过分析集中式长租公寓背景,了解其现状后,总结出了集中式长租公寓精细化设计的发展历程,理清了精细化设计对提升客源持有量方面的相关研究思路和方法。(2)通过文献查阅、书籍翻阅、总结相关房地产或权威研究机构相关数据报告,从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的年龄阶层、家庭结构、租期等方面进行研究,定位客源为青年群体,进而从其生理、消费、居住等特征分析,总结出青年群体的四方面居住需求——生理需求、功能需求、私密性需求、品质需求。通过有目标的对一二线城市的青年群体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整理数据总结出结论:青年群体对精细化设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户型、公共空间、装修等层面。(3)针对户型的精细化设计,以扩大客源涵盖度为主要目的,将人体工程学原理运用到户型精细化设计中,通过舒适性、多变性、集约性等相应的设计原则,从户型多样性和可变性角度充分做好户型精细化设计分析,并用旭辉领域作为案例,说明户型精细化设计是提升客源持有量的最主要因素。(4)针对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以增加客源关注度为主要目的,通过环境心理学的影响分析,在实用性、过渡性、集中性等相应设计原则指导下,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分析,最后以徐州馨乐庭集中式长租公寓为例,说明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对客源持有量提升的重要作用。(5)针对装修精细化设计,以吸引客源为目的,运用色彩心理学原理,采取安全性、轻装修重装饰、实用性的设计原则,分别在硬装和软装层面进行精细化设计分析,并以中骏方寓为例,说明装修精细化设计对客源持有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兰芳[3](2020)在《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才聚则事业兴”,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三期叠加时代的中国发展与人才的集聚共享有着紧密的联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才管理曾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同时,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中,在国家的各项政策之下,区域金融集聚区纷纷被创建,随着其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区域金融的发展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通过金融人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手段也越来越明确。从理论上来讲,金融人才的集聚既要依靠市场,又要依靠政府行为的创新。所以,有效吸引金融人才、加快金融人才集聚成为当前政府关注的重点。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筑巢引凤”正成为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吸引金融人才,着力在本地打造金融人才集聚区。本文之所以选择政府行为作为研究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切入点,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外部环境对区域人才集聚的效应至关重要,而区域外部环境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政府的行为和绩效,它对人才集聚效应的产生与发挥具有宏观的支撑作用。这里的区域既是指行政区域,也指经济区域和地理区域。由于区域的差异性,不同区域的人才集聚模式只能借鉴,不能模仿,区域地方政府只有经过不断试错、多次博弈才能找到适宜于本区域人才集聚特点的合作机制。第二,政府提供的人才集聚环境表现为两种效应,分别是人才集聚的经济性效应和不经济性效应。当政府制定了合理的人才集聚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为人才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人才集聚在不断的动态博弈中处于一种和谐的发展机制下,人才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达到理想状态时,人才集聚就表现为经济性效应;当政府没有制定或者制定了违背区域发展规律的人才集聚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人才集聚中各要素就会相互冲突、形成内耗,使人才集聚总效应低于人才分散状态下的效应之和。如果人才集聚表现为经济性效应,那么政府就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才集聚的相关政策和战略;如果人才集聚表现为不经济性效应,那么政府和企业就应该改变各自的战略政策或者采取措施防止人才集聚不经济效应进一步恶化。基于上述问题的提出,本文围绕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从理论、实证、对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分析。按照“政府行为的动因需求——现实考量——运行机制——绩效检验——路径提升”的思路,沿着从理论到事实,从事实到对策,理论结合事实并指导对策,事实检验理论和对策的途径,综合分析政府行为与人才集聚的逻辑关系问题,以期为区域金融人才的集聚与政府行为的良性互动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与参考。首先,理论层面。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现实背景、写作目的以及理论与实践意义,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以及所用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随后对文章涉及的如政府行为、金融人才集聚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并分别对政府行为、人才集聚等相关基础理论做了归纳,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最后,梳理了相关文献。其次,事实层面。第一,对区域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动因需求进行分析。从行为对象层面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人才的积累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行为主体层面看,政府是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资源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同时,政府行为影响着组织和个体行为的选择。第二,对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考量。首先,利用区位熵系数法完成了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金融人才集聚程度的测定,总结了各省市金融人才的集聚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区域当前在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通过对各区域间各级政府促进金融人才集聚的政府行为资料、政策文件的分析和对政府部门的深度访谈,整理分析了现有的政府行为内容,归纳总结当前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指出了政府在区域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主要的行为内容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制度建构行为、组织协调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和社会服务行为。同时指出政府在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存在着不足。第三,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政府行为的绩效。主要采用面板回归模型从政府行为促进金融人才集聚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行为对金融人才集聚的区域联动效应检验两方面来分析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有效性。第四,对国外发达国家区域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经验梳理总结。选取美国、新加坡和日本作为借鉴对象,比较了不同国家促进区域人才集聚的具体政府行为模式,具体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移民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法律环境建设举措及政府创新服务行为等。提炼国外政府在推动金融人才集聚中可供借鉴的经验,作为我国政府的参考借鉴。最后,对策层面。为进一步推动区域金融人才集聚,本文提出了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首先明确了政府的角色定位,而后从制度建构、组织协调、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建议,完善政府政策体系、优化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以寻找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最佳契合模式。
李菁菁[4](2020)在《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占全人口比例不断提升,高龄化和失能化的老年现象越来越突出。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构建既能满足老年人家庭养老又能使得市场社会参与的新型养老服务已是形势所需。2019年4月国务院明确提出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融合发展,将社会力量参与到互助养老中来,发展以社区为平台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发展“时间银行”。基于此,作为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时间银行,文章以时间银行为研究重点,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市进行调研,分析老人参与的意愿与动机,构建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实现路径,进而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和实现积极老龄化提供路径借鉴。为研究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实现路径,文章首先对居家互助养老和时间银行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其次,对时间银行相关概念和福利多元主义、社会情境原理等相关理论进行基本阐述;通过分析德国、瑞士、日本,以及国内上海、广州、北京的时间银行案例,借鉴其成功经验,构建影响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的理论模型;再次,文章根据西安市555位老人进行的有效访谈调研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城市老人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对其参与意愿的影响程度。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个体特征方面。婚姻未通过检验,年龄、学历、月收入、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状况对老人参与意愿有显着影响;在家庭特征方面,家庭关心程度未通过检验,子女数、与子女见面频率、居住方式、生活担忧度、家庭关心程度对老人的参与意愿有显着影响;在社会特征方面,社区居住时间、老人退休时间、与社区人员互动频率、社区满意度对老人的参与意愿有显着影响。最后文章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和西安市调查情况,分别从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参与主体三个层面,构建“时间银行”引入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实现路径。
侯可阳[5](2019)在《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的设计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养老服务体系需要不断进步发展,机构养老设施承担的功能与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机构养老设施建设尚不完善,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问题尤为突出。这种现象大多表现为,机构养老设施系统与城市空间系统缺乏有机互动,与城市功能以及城市空间缺乏联系、生硬割裂,而机构养老设施自身也呈现出开放性不足、排外自闭的倾向,成为一座座城市孤岛。在老龄化程度加重与养老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我国的机构养老设施建设即将迎来新的高峰,如果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必将对机构养老设施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因此,系统地研究分析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进而发掘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设计优化策略十分迫切与必要。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以青岛市为例,对城市中机构养老设施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数据,旨在从本专业的角度,探索出优化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的设计策略,为我国的机构养老设施建设提供一些助力。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结构进行了阐释。第二章为基础研究部分,分析了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状况、青岛市机构养老设施规划建设状况以及青岛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第三章在城市角度上,从机构养老设施空间分布地区缺乏城市活力与机构养老设施借用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困难两个方面,解析呈现了宏观层面上的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第四章在建筑角度上,对机构养老设施的空间形态进行了分类,并结合调研案例,从设施被围墙封闭、设施被建筑围堵、设施无独立场地空间以及设施空间位置闭塞四个方面,解析呈现了微观层面上的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第五章结合前文的分析结论进行总结,提出了解决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的设计对策建议。其中在规划设计层面,主要从优化设施空间选址布局、改善设施周边城市空间以及提倡设施功能混合利用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在建筑设计层面,笔者提出了开放界面、共享空间与有机过渡三个设计原则,并结合这三个设计原则从建筑本身、设施场地、场地边界以及设施功能复合化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最后,笔者还提出了机构养老设施运营管理方面的支持配合做法建议。
高丽[6](2019)在《创新视角下的小微居住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土地资源紧张,房价过高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面临居住困难的问题。尤其对于当下的青年群体来说,他们有着迫切的住房需求,却大部分难以负担城市过高的房价。近年不断出现的“房奴”“蜗居”“蚁族”等热词则直接反映了当代青年人面临的严峻居住问题和巨大生活压力,也因此催生了当下小微居住空间的出现。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居住空间的小型化是缓解城市居住问题和解决居民住房压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对我国住房结构的一种补充。但作为有着大量市场需求的居住类型,对小微居住空间的设计研究往往停留在传统的优化平面尺寸以及调整户型结构上,忽视了居住品质的提升,缺少创新性。因此笔者提出本课题,关注当下能够创新解决小微居住空间核心问题——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提升居住品质的设计方法,结合青年群体的居住需求,以期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空间,提高居住者的居住体验与居住品质,探索未来小微居住空间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本文通过对当下城市青年群体的居住结构、居住行为以及小微居住空间中青年人的居住现状调研,得知了青年群体的居住需求和居住问题,梳理了小微居住空间尺度、功能、以及空间组合的常规设计方法,意识到小微居住空间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继而从居住模式、工业化设计、结构构件、家具设备几个方面探索总结了有助于提高小微居住空间利用率,同时又能提升居住品质的创新应用,最后基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创新应用的总结,归纳了小微居住空间的设计策略,希望能够为打造“小而全面、小而高效、小而舒适”的小微居住空间提供设计参考。
纪玲[7](2019)在《基于营销三角模型的公寓营销策略研究 ——以PA公寓为例》文中认为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消费升级的阶段,如何制定出既能满足客户品质需求,又能达成企业目标效益的营销策略,是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提升的重要课题。在细分房地产产品中,商业权属四十年的酒店式公寓一直是房地产营销中极具挑战的产品。传统开发商为追求去化速度快,忽略客户需求,一味减小单套户型面积,降低单套成交总价,致使造成公寓产品交工品质低,住户体验度差及后续运营管理混乱等问题,以致大量商业公寓项目开发失败。以商业性质可售型酒店式公寓的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PA公寓案例进行充分调研和成因剖析,运用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三角模型理论,解决PA公寓营销策略所面临的困境与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重新构建PA公寓营销策略。营销三角模型包括战略、战术和价值三个维度,在三维度的基础上又细分九项要素,其中核心要素为市场定位、差异化、品牌。基于营销STV模型理论,采用5W2H分析法对PA公寓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在战略上定位不准确、战术上缺乏差异化以及价值上品牌薄弱的三大核心问题。PA公寓以STV三角模型为基础重新构建营销策略,通过SPSS市场调研分析法,对置业逻辑、空间感知、公共空间与配套需求等模型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测量模型检验,构建出PA公寓营销策略的方案,使得PA公寓项目的营销战略制定思路前瞻、战术捕捉时机最佳、品牌升级价值化等方面得到完善与提升,准确的形象定位、产品定位、客户定位等让PA公寓提升了客户认可度。营销策略的执行要在设计产品阶段就应给予明确的定位方向,坚持精益求精理念为导向,注重核心能力提升。定位清晰才能使企业战略有效整合资源,产品设计具有差异化才能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品牌传播良好才能树立企业及产品形象。通过营销三角模式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分析,得出STV理论模型对营销策略的制定与执行具有实践意义,对营销措施及管控要点有系统性的指导作用。也希望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剖析,对可售型酒店式公寓营销策略的实际操作有所启发。
丁天[8](2019)在《超老龄社会背景下的既有住宅改造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超过10%,或者有7%以上的65岁及以上人口的国家或地区定义为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4%为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20%就可以称之为“超老龄社会”。到2017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4%,中国距离“老龄化社会”仅有一步之遥,而许多城市例如四川,已经先一步进入老龄社会。由此可见中国正以迅猛的速度迈向“超老龄社会”。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我国提出了“9073”(北京地区为“9064”)[1]的养老服务结构新模式,即有90%的老人是在社会化服务的帮助下,通过家庭照拂的方式进行养老。此方式也被称之为“居家养老”,因此,居家养老是我国的主要养老形式。而相对目前中国的老龄化状态,中国却呈现着未富先老、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状况。青壮年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增多,可能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使未富先老的状况加剧。中国有许多的新建住房,然而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也却没有带来高质量的住房,对适老化住房设计的忽视,使得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状况十分严峻。本文主要部分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老龄化有可能进入“超老龄化”的社会现状以及国内外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所做的各项努力,交代了选题的意义。由第二章节开始对论文展开具体论述,利用文献研究法对超老龄社会背景下的居住模式进行分析,首先用对比法总结出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然后,结合老年人身体、心理以及人体工程学,依据“住宅生命全周期”理论,归纳总结出适应于中国国情的老年人居住模式。第三章节主要对第二章节产生的结论进行延续,论述了既有住宅适应于超老龄社会问题和可行性对策,对改造既有住宅来应对将要到来的超老龄化的优势及政策等做出分析。第四章开始对实践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进行论述,主要介绍了既有住宅适老化设计的主要内容。第五章通过实际案例,进一步论述了对既有住宅进行改造的必要性。第六章主要就实际空间如何改造进行论述,从空气阳光等非实体改造方式到住宅结构改造,再到软装陈设的设计,全方位阐述了既有住宅适应于居家养老的改造设计方法。就全文论述得出结论:中国在未来步入超老龄社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中国现存有的大量的既有住宅中,居住者多为老年人。中国的养老模式又多以居家养老为主。对中国既有住宅即存量住宅进行适老化的改造是经济且符合老年人心理的。是应对中国即将到来的超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就这一结论,要求我们对现阶段的既有住宅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既有住宅的老化和设施的不完善,给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利,因此,我们需要对应这些问题找到解决方式。在寻找既有住宅改造方式时,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住宅WELL标准,对既有住宅所存在的问题更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使“既有住宅”可以在解决超老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时,发挥有效作用。
齐麟格[9](2018)在《安心宝贝婴幼儿托管中心创业计划书》文中认为0-3岁是孩子智力与体格发育的关键时期,许多家庭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受工作压力或育婴技能所限,能全天候亲自照料和教育孩子的父母比例很低,而传统的隔代抚养、雇佣保姆等模式,在育儿理念、幼儿安全等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对此,开始安心宝贝婴幼儿托管中心创业计划的研究。本文以创业计划书的形式,从概念到分析再到结论,逐层递进,通过对战略、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的系统分析,对安心宝贝所处环境、现状和发展有更深入的剖析。主要使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理论逻辑分析法几种研究方法。首先,通过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对安心宝贝创业项目所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分析显示:安心宝贝面临经营成本高、品牌未建立等劣势,潜在进入者及行业声誉对其也构成一定威胁,同时也拥有政策、拟经营地区尚无同类正规机构等机会,应采取增长型战略,率先抢占沈阳地区市场,建立品牌形象。再次,介绍了创业项目、商业模式及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等。然后,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沈阳市婴幼儿家长对托管中心的态度及期望,运用STP理论进行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以及服务业的7Ps理论对安心宝贝准备做的营销策略进行详述。本文还将投资预算及财务指标作为重点进行了分析,经测算,该项目将在第二年实现盈利,并保持平稳的盈利能力。经过上述各方面的详细分析,得出该项目具有投资价值和可操作性的结论,除经济效益外,本项目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并通过项目发展规划的蓝图,增强创业信心,为准备投身婴幼儿托管这一行业的创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但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该项目在实施时可能出现本创业计划书未列及情况,且目前国内仅有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有此类婴幼儿托管机构,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可借鉴经验有限,有待探索,因此,在具体的创业活动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的战略规划、营销策略等方面做出调整。
胡占芳[10](2018)在《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研究(1840-1949)》文中认为自1840年至1949年的百余年近代化历程中,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生了本质性变化。针对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变展开的系列研究对于全面反映近代南京社会、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笔者在查阅大量翔实历史文献资料和对现存近代住宅实地调研踏勘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梳理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的历史脉络,全面准确地考究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区)的发展特征。笔者在研究中翔实地考察每一历史阶段内住宅建筑本体特征、住宅区规划建设特征以及相应的住宅制度与规章策略等,并以住宅建筑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为主线对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的发展演进形成整体性认识,即南京近代城市住宅阶段性特征的翔实考证与历史发展脉络的全景式呈现。论文主体内容共由七个章节组成,各章节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其划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的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生成环境分析研究、第二部分的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历史研究、第三部分的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规律与启示。第一部分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生成环境分析研究由第一章南京近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形态的变革、第二章南京近代居住规划思想和城市规划中居住空间图景两个章节组成;第二部分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历史研究由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等四个章节组成,分别是针对1840-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和1945-1949年等四个历史时段内近代城市住宅规划建设与发展变化的综合考察;第三部分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规律与启示由第七章节构成。
二、南京等地出现“保姆公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等地出现“保姆公寓”(论文提纲范文)
(2)精细化设计对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持有量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
2 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群体对精细化设计的需求分析 |
2.1 客源群体定位分析 |
2.2 客源群体的行为特征分析 |
2.3 客源群体的居住需求分析 |
2.4 客源居住需求调查问卷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户型精细化设计的客源提升分析 |
3.1 人体工程学在户型精细化设计中的运用 |
3.2 户型精细化设计原则 |
3.3 户型精细化设计扩大客源涵盖度分析 |
3.4 案例研究分析—以旭辉领寓为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的客源提升分析 |
4.1 环境行为学在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中的运用 |
4.2 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原则 |
4.3 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提高客源关注度分析 |
4.4 案例研究分析—以徐州馨乐庭集中式长租公寓为例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装修精细化设计的客源提升分析 |
5.1 色彩心理学在装修精细化设计中的运用 |
5.2 装修精细化设计原则 |
5.3 装修精细化设计吸引客源分析 |
5.4 案例研究分析—以中骏方寓为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研究成果 |
6.3 展望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缘由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缘由 |
(三)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政府行为 |
(二)人才与人才集聚 |
(三)区域金融人才集聚 |
二、理论基础 |
(一)政府行为相关理论 |
(二)人才集聚相关理论 |
(三)区域集聚经济学理论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政府行为研究综述 |
(二)关于人才集聚研究综述 |
(三)关于政府行为对人才集聚作用研究综述 |
(四)简要评述 |
第二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动因分析 |
一、金融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效应 |
(一)金融人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制 |
(二)研究设计 |
(三)实证研究结果 |
(四)研究结论 |
二、政府行为影响着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选择 |
(一)从人才角度出发 |
(二)从政府角度出发 |
(三)从区域共享角度出发 |
第三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现实考量 |
一、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金融人才集聚比较 |
(一)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 |
(二)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共性问题 |
二、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政府行为实践 |
(一)长三角地区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 |
(二)珠三角地区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 |
(三)京津冀地区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 |
(四)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内容 |
三、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困境 |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与人才流动障碍 |
(二)人才集聚政策同质与引才留才机制保守 |
(三)政府行政权力主导与市场力量调动乏力 |
(四)人才评价体系缺乏与政府政策效力不足 |
(五)激励机制滞后与人才积极性不足 |
第四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绩效分析 |
一、政府行为促进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实证检验 |
(一)实证模型设定 |
(二)变量定义与样本选取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二、政府行为对金融人才集聚的区域联动效应检验 |
(一)模型构建 |
(二)变量选取与统计描述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三、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的政府行为绩效评价 |
第五章 国外区域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比较与借鉴 |
一、国外政府推动区域人才集聚的具体实践 |
(一)美国 |
(二)新加坡 |
(三)日本 |
二、国外区域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典型模式分析 |
(一)基础服务型政府行为模式 |
(二)战略指导型政府行为模式 |
(三)计划控制型政府行为模式 |
三、国外区域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经验借鉴 |
(一)明确政府的角色地位,政府行为本土化 |
(二)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政府行为辅助化 |
(三)遵循区域的个性发展,政府行为协同化 |
第六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 |
一、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
(一)领路者:完善科学目标规划 |
(二)监督者:强化组织运行管控 |
(三)服务者:重视载体环境建设 |
(四)赋能者:强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 |
二、创新制度建构行为 |
(一)重视人才集聚的制度环境,宏观调控人才资源 |
(二)健全人才集聚法治和信用体系建设 |
(三)保持政策连贯性,升级迭代创新政策 |
(四)强化政策协调性,加强区域的协同共生 |
三、完善组织协调行为 |
(一)创新聚才引智机制 |
(二)完善市场化引才育才机制 |
(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四)推进区域金融人才互认机制,创新人才共享渠道 |
四、提升经济管理行为 |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宏观经济环境 |
(三)关注和引导优质企业发展,加强区域金融产业集聚 |
(四)完善政府对人才的经济投入,建立多元化管理机制 |
五、优化社会服务行为 |
(一)营造良好的金融人才环境平台 |
(二)促进人才集聚服务机构发展 |
(三)完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督体系 |
(四)优化金融教育理念,实施科学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居家养老 |
2、互助养老 |
3、时间银行 |
(二)理论基础 |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3、社会情境原理 |
三、国内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
(一)国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 |
1、德国 |
2、瑞士 |
3、日本 |
(二)国内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 |
1、上海 |
2、广州南沙 |
3、北京市西城区 |
(三)国内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 |
1、多元主体参与互助养老服务 |
2、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建设 |
3、将老年人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 |
四、西安市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1、调查设计情况 |
2、调查实施情况 |
(二)样本数据总体状况 |
1、样本的个体特征 |
2、样本的家庭特征 |
3、样本的社会特征 |
(三)参与意愿的具体描述 |
1、基于个体特征的描述 |
2、基于家庭特征的描述 |
3、基于社会特征的描述 |
五、西安市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变量设置 |
1、个体特征变量 |
2、家庭特征变量 |
3、社会特征变量 |
(二)模型构建 |
(三)Logistic回归分析 |
1、个体特征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2、家庭特征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3、社会特征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四)实证结果 |
六、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实现路径 |
(一)制度建设层面 |
1、强化政府责任 |
2、构建完善的老年服务法律制度 |
3、强化政府资金支持政策 |
(二)组织管理层面 |
1、建立区域性信息管理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 |
2、规范时间价值的量化标准 |
3、防范时间银行服务风险 |
(三)参与主体层面 |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认知度 |
2、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效果 |
3、增强互助意识,转变传统养老观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意愿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的设计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研究框架 |
1.8 概念辨析 |
第2章 青岛市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问题的提出 |
2.1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分析 |
2.1.1 人口数量分析 |
2.1.2 人口结构分析 |
2.1.3 人口分布形态分析 |
2.2 青岛市机构养老设施规划建设状况分析 |
2.2.1 机构养老设施类型分析 |
2.2.2 机构养老设施数量分析 |
2.3 青岛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
2.3.1 对于“年老”的态度 |
2.3.2 对于老年生活的愿景 |
2.3.3 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岛市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的宏观层面解析 |
3.1 机构养老设施空间分布地区缺乏城市活力 |
3.1.1 机构养老设施空间分布远离城市活力节点 |
3.1.2 机构养老设施空间分布远离城市主要活力走廊 |
3.2 机构养老设施借用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困难 |
3.2.1 机构养老设施借用周边医疗设施困难 |
3.2.2 机构养老设施借用周边文化设施困难 |
3.2.3 机构养老设施借用周边体育设施困难 |
3.2.4 机构养老设施借用周边公园绿地困难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岛市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的微观层面解析 |
4.1 机构养老设施空间形态分类 |
4.2 机构养老设施被围墙封闭 |
4.2.1 围墙阻碍了机构养老设施享用城市空间环境 |
4.2.2 围墙阻碍了机构养老设施提供城市公共空间 |
4.2.3 围墙使其周围空间利用效率低下 |
4.3 机构养老设施被建筑围堵 |
4.3.1 机构养老设施建筑被周围建筑围合封闭 |
4.3.2 机构养老设施建筑自身围合封闭 |
4.4 机构养老设施无独立场地空间 |
4.4.1 机构养老设施建筑直接临街 |
4.4.2 机构养老设施缺乏地面空间 |
4.5 机构养老设施空间位置闭塞 |
4.5.1 机构养老设施位于单位大院深处 |
4.5.2 机构养老设施位于居民区深处 |
4.5.3 机构养老设施位于中大型城市街区深处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的设计对策建议 |
5.1 规划设计层面的对策建议 |
5.1.1 优化机构养老设施空间选址布局 |
5.1.2 改善机构养老设施周边城市空间 |
5.1.3 提倡机构养老设施功能混合利用 |
5.2 建筑设计层面的对策建议 |
5.2.1 设计对策建议的原则 |
5.2.2 依托建筑与城市空间互动 |
5.2.3 依托场地与城市空间互动 |
5.2.4 依托边界与城市空间互动 |
5.2.5 依托功能复合与城市空间互动 |
5.3 运营管理的支持配合 |
5.3.1 加强机构养老设施使用开放度 |
5.3.2 加强机构养老设施中老年人与周边环境人群融入度 |
5.3.3 加强机构养老设施之间联系度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创新视角下的小微居住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 |
1.1.2 社会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小微居住空间研究 |
1.2.2 国内小微居住空间研究 |
1.2.3 国内外小微居住空间创新探索 |
1.3 概念解析与研究对象确定 |
1.3.1 相关概念解析 |
1.3.2 研究对象确定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2 小微居住空间相关理论与经典案例研究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住居学理论 |
2.1.2 人体工程学 |
2.1.3 行为建筑学 |
2.1.4 开放体住宅理论 |
2.2 国内外经典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
2.2.1 国内经典案例研究 |
2.2.2 国外经典案例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小微居住空间现状调研与设计研究 |
3.1 青年群体居住需求调查分析 |
3.1.1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1.2 调查问卷结果总结 |
3.2 小微居住空间居住现状调研 |
3.2.1 居住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
3.2.2 现状调研结果总结 |
3.3 小微居住空间相关尺度研究 |
3.3.1 人体尺度研究 |
3.3.2 家具尺度研究 |
3.4 小微居住空间功能设计研究 |
3.4.1 基本功能空间设计 |
3.4.2 功能空间组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小微居住空间创新设计研究 |
4.1 居住模式的创新应用 |
4.1.1 青年公寓模式 |
4.1.2 SOHO模式 |
4.1.3 SOLO模式 |
4.1.4 酒店式公寓模式 |
4.1.5 LOFT模式 |
4.1.6 双钥匙模式 |
4.2 工业化设计创新应用 |
4.2.1 整体套型模块化设计 |
4.2.2 功能单元模块化设计 |
4.3 结构构件的创新应用 |
4.3.1 活动楼板的应用 |
4.3.2 移动隔墙的应用 |
4.4 家具设备的创新应用 |
4.4.1 可变化家具的应用 |
4.4.2 可变化设备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小微居住空间设计策略 |
5.1 小微居住空间设计原则 |
5.1.1 适应多元的生活模式设计 |
5.1.2 加强产业化与精细化设计 |
5.1.3 空间利用高效性设计 |
5.1.4 空间灵活可变性设计 |
5.1.5 空间人性化设计 |
5.2 小微居住空间设计策略 |
5.2.1 公共服务共享策略 |
5.2.2 模块化与个性化结合策略 |
5.2.3 多维功能空间复合化策略 |
5.2.4 收纳高效化策略 |
5.2.5 空间智能化策略 |
5.3 发展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城市青年群体居住需求调研 |
附录B 家具尺度与空间布置关系参考 |
附录C 小微居住空间创新实践及探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基于营销三角模型的公寓营销策略研究 ——以PA公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房地产消费升级 |
1.3 现状及主要问题 |
1.3.1 酒店式公寓市场状况 |
1.3.2 酒店式公寓产品特点 |
1.3.3 天津酒店式公寓发展 |
1.3.4 天津酒店式公寓营销策略主要问题 |
1.4 创新之处 |
1.5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STV理论综述 |
2.1 营销战略相关理论 |
2.1.1 营销战略理论 |
2.1.2 营销战略相关综述 |
2.2 STV营销战略三角模型 |
2.2.1 STV模型理论内涵 |
2.2.2 STV三角模型核心 |
2.2.3 STV三角模型九要素关系 |
2.2.4 基于STV的营销策略研究 |
第3章 PA公寓产品概况与现状分析 |
3.1 PA项目公寓概况 |
3.1.1 所属公司简介 |
3.1.2 PA公寓基本简介 |
3.1.3 PA公寓地段优势 |
3.2 PA公寓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
3.2.1 公寓产品城市容量分析 |
3.2.2 公寓产品市场分析 |
3.3 PA公寓产品现状分析 |
3.3.1 公寓产品的竞争现状 |
3.3.2 公寓产品的优势缺乏 |
3.3.3 公寓产品目标客户选择 |
3.3.4 公寓产品销售时机选择 |
3.3.5 公寓产品地理位置选择 |
3.3.6 公寓产品销售方式选择 |
3.3.7 公寓产品的去化周期长 |
3.4 PA公寓营销策略成因分析 |
3.4.1 营销战略上定位不准确 |
3.4.2 营销战术上缺乏差异化 |
3.4.3 营销价值上品牌薄弱 |
第4章 PA公寓基于STV模型营销策略设计 |
4.1 设计的思路 |
4.1.1 营销策略目标 |
4.1.2 营销策略设计原则 |
4.2 数据采集与分析 |
4.2.1 研究量表的设定 |
4.2.2 样本量和数据的采集 |
4.2.3 测量模型检验 |
4.2.4 小结 |
4.2.5 研判市场机会点 |
4.3 PA公寓营销策略的STV模型建立 |
4.3.1 PA公寓营销策略的STV模型构建 |
4.3.2 PA公寓基于STV模型的构建步骤 |
4.3.3 PA公寓的营销战略 |
4.3.4 PA公寓的营销战术 |
4.3.5 PA公寓的营销价值 |
4.4 PA公寓营销策略方案建立 |
4.4.1 PA公寓形象定位 |
4.4.2 PA公寓客户定位 |
4.4.3 PA公寓差异化销售 |
4.4.4 PA公寓价值执行 |
4.4.5 营销策略改进 |
第5章 营销策略执行保障与优化 |
5.1 执行保障 |
5.1.1 企业战略保障 |
5.1.2 营销组织保障 |
5.1.3 营销团队组建保障 |
5.1.4 提升客户满意度 |
5.1.5 数据系统保障 |
5.2 效果优化 |
5.2.1 目标高度清晰 |
5.2.2 强化系统性 |
5.2.3 加强营销整合力 |
5.2.4 资源配置优化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客户问卷调查 |
致谢 |
(8)超老龄社会背景下的既有住宅改造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
1.1.2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
1.1.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
1.1.4 中国超老龄社会背景下的养老模式 |
1.1.5 中国既有住宅现状 |
1.1.6 发达国家构建居家养老模式的经验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居家养老现状 |
1.3.2 中国适老化住宅现状 |
1.3.3 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适老化住宅现状 |
1.4 研究结论 |
1.5 课题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整理法 |
1.5.2 实证分析法 |
1.5.3 个案研究法 |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超老龄社会背景下的居住模式分析 |
2.1 依据老人的特征进行适老化分级办法 |
2.1.1 适老化分级解决办法 |
2.1.2 老年人身体状况类型 |
2.1.3 老年人身体尺度模型 |
2.1.4 老年人心理特征及心理诉求 |
2.2 老年人居住建筑类型 |
2.2.1 机构养老 |
2.2.2 社区养老 |
2.2.3 居家养老 |
2.2.4 适应于中国超老龄社会背景的养老模式 |
第三章 既有住宅适应于居家养老的问题和可行性对策 |
3.1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的优势 |
3.1.1 既有住宅改造为适老住宅化对于资源利用的优势 |
3.1.2 既有住宅改造为适老住宅化对于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优势 |
3.1.3 政府政策支持 |
3.1.4 既有住宅适老化设计的主要内容 |
3.2 既有住宅适应于超老龄化社会的问题 |
3.2.1 中国住宅的发展历程及户型演变 |
3.2.2 基于"住宅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使用理论 |
3.2.3 “住宅全生命周期”下的住宅套型组合模式 |
3.2.4 既有住宅适应于不同老年人的生理需求的改造 |
第四章 既有住宅适老化设计的主要内容 |
4.1 正确区分适老化设计与无障碍设计 |
4.2 既有住宅所存在的问题 |
4.3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原则 |
第五章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实例分析 |
5.1 对于沈阳市某处既有住宅的分析 |
5.2 对周燕珉教授为其父母住宅所进行的装修改造的案例分析 |
5.3 日本集合型住宅户型分析 |
第六章 既有住宅适应于居家养老的改造设计方法 |
6.1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方案设计 |
6.1.1 既有住宅适应于居家养老改造的模拟思维总则 |
6.1.2 依据“住宅全生命周期”的住宅空间分布准则 |
6.2 既有住宅适应于居家养老的健康住宅改造标准 |
6.2.1 住宅WELL标准 |
6.2.2 既有住宅适应性改造空气标准 |
6.2.3 既有住宅适应性改造水质标准 |
6.2.4 既有住宅适应性光照标准 |
6.2.5 既有住宅适应性身体性能 |
6.2.6 既有住宅适应性安慰设计 |
6.2.7 既有住宅适应性改造对于心神的影响 |
6.3 既有住宅空间硬设施适老化改造具体实施设计方案 |
6.3.1 适老化空间结构、水电及辅助系统设计 |
6.3.2 住宅动线、通道、无障碍设计 |
6.3.3 适老化配套设施设置 |
6.3.4 入户玄关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 |
6.3.5 起居室适老化改造设计 |
6.3.6 卧室适老化改造设计 |
6.3.7 厨房适老化改造设计 |
6.3.8 浴室/卫生间适老化改造设计 |
6.3.9 阳台适老化改造设计 |
6.4 既有住宅适应于居家养老陈设改造具体实施办法 |
6.4.1 空间环境对于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
6.4.2 适应于适老化的居住空间配色方案 |
6.4.3 辅助家具适老化设计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安心宝贝婴幼儿托管中心创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1.2.1 创业计划书 |
1.2.2 战略管理 |
1.2.3 营销管理 |
1.2.4 财务及风险管理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创业项目实施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产业环境分析 |
2.2.1 竞争对手分析 |
2.2.2 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 |
2.2.3 供应商与客户的议价能力 |
2.3 SWOT分析 |
3 创业项目描述 |
3.1 创业项目简介 |
3.2 商业模式 |
3.3 发展规划 |
3.3.1 发展的战略目标 |
3.3.2 公司的阶段性目标 |
3.4 组织架构 |
3.5 股权结构 |
3.6 服务项目 |
3.7 经营场所选择 |
4 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 |
4.1 婴幼儿托管市场调查问卷 |
4.2 STP营销 |
4.2.1 市场细分 |
4.2.2 市场选择 |
4.2.3 市场定位 |
4.3 营销组合策略 |
4.3.1 产品策略 |
4.3.2 价格策略 |
4.3.3 渠道策略 |
4.3.4 促销策略 |
4.3.5 人员策略 |
4.3.6 服务策略 |
4.3.7 环境策略 |
5 财务分析和风险管理 |
5.1 财务分析 |
5.1.1 投资预算 |
5.1.2 融资计划 |
5.1.3 项目效益评价 |
5.1.4 资本退出 |
5.2 风险管理 |
5.2.1 风险分析 |
5.2.2 风险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婴幼儿托管市场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以往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中国近现代住宅的相关研究 |
三、南京近代城市住宅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
一、历史时期的界定 |
二、研究空间的界定 |
三、研究对象——南京近代城市住宅与居住形态的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史料搜集与文献研究 |
二、实物调查与测绘 |
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 |
第四节 学术取向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框架与结构 |
第一章 南京近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形态的变革 |
第一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产生的契机——南京近代城市的发展 |
一、南京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
二、南京近代市政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 |
三、南京近代市政建设的发展 |
四、近代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
第二节 南京近代市民居住生活形态的变革 |
一、社会结构的变革 |
二、生活方式的变迁 |
三、文化特征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南京近代城市居住规划思想和城市规划中居住空间图景 |
第一节 南京近代城市居住规划思想 |
一、城市改良运动 |
二、都市分区制度 |
三、田园城市思想 |
第二节 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空间图景 |
一、《北城区发展计划》和《南京市政计划》中的住宅区 |
二、《首都大计划》中的住宅区 |
三、《首都计划》中的住宅区 |
四、《首都计划的调整计划》中的住宅区 |
五、《南京城都市计划要纲》和《南京都市计划大纲》中的住宅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肇始: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的萌芽期(1840-1927) |
第一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的出现 |
一、明清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形态 |
二、南京近代住宅的出现及推动性因素 |
三、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空间 |
第三节 天保里、天光里、天祥里:一个天主教会筑建的里弄式住区 |
一、天字号住区与天主教 |
二、天字号住区与下关商埠区 |
三、天字号住区的规划与建设 |
四、天字号住区的建筑形态与居住空间形态 |
五、天字号住宅建筑群在早期城市住宅发展中的意义 |
第四节 华兴村(华侨村):一个华侨筹资自建的西式住区 |
一、华兴村概况 |
二、华兴村出现的社会背景 |
三、华兴村的选址 |
四、华兴村的规划建设与居住空间形态的形成 |
五、华兴村在南京近代早期城市住宅发展中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兴盛: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的重要时期(1927-1937) |
第一节 南京城的社会状况和住房需求 |
一、政权变更 |
二、城市人口的变化 |
第二节 政府推行的住区规划与住宅策略 |
一、政府推行的城市规划与住区规划 |
二、政府实施的住宅策略 |
第三节 近代城市住宅的营建特征与空间分布 |
一、近代城市住宅的营建特征 |
二、近代住宅在城市空间的分布形态 |
第四节 多种渠道的城市住宅供给 |
一、政府主导的高级住宅区建设 |
二、住宅房地产业的住宅开发 |
三、企事业单位的住宅建设 |
四、个人住宅建设活动 |
第五节 多样化的城市住宅类型 |
一、独立式住宅的规模化建造 |
二、毗连式住宅的出现与建造 |
三、联排式住宅的规模化建造 |
四、公寓式住宅的出现与建造 |
第六节 政府介入建造的平民住宅 |
一、平民住宅区的规划与实际建造 |
二、棚户住宅区的规划与实际建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式微: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的停滞(1937-1945) |
第一节 战争对城市的破坏与居住状况恶化 |
一、城市破坏 |
二、城市人口的变化 |
第二节 战时南京近代城市住宅概况 |
一、居住区与住宅建筑的破坏 |
二、原有住宅区规划的后续设计 |
三、住宅的日式化改造 |
第三节 原有住宅区规划的后续设计 |
一、清凉山公园住宅区 |
二、新住宅区第二、三住宅区 |
第四节 住宅的日式化改造 |
一、住宅日式化改造概述 |
二、住宅改造后的居住空间构成 |
三、住宅日式化改造对近代城市住宅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修复和再建: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的恢复(1945-1949) |
第一节 抗战后城市重建与住宅问题 |
一、战后城市重建 |
二、战后城市住宅问题 |
第二节 抗战后的住区规划与住宅策略 |
一、战后的都市计划与住区规划 |
二、政府应对房荒的住宅政策 |
第三节 百废待兴:战后城市住宅的实际建造 |
一、战后住宅的营建特征 |
二、战后住宅的城市空间分布形态 |
第四节 独立式小住宅的再造 |
一、独立式小住宅的建造概况:经济合用、现代 |
二、建筑师自宅:杨廷宝住宅、童寯住宅 |
三、现代住宅的阐释者:延晖馆、宋子文住宅 |
第五节 集合住宅的设计与建造 |
一、集合住宅建造概述 |
二、集合住宅的典范:公教新村 |
三、现代式公寓:美军顾问团公寓AB大楼 |
第六节 政府公营住宅:平民住宅的规划与建设 |
一、平民住宅的再设计 |
二、住宅区的再规划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的机制、规律及启示 |
第一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进的机制 |
第二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 |
第三节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变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近代书籍期刊文献 |
地方史志 |
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论文 |
南京近代城市影像与地图资料 |
档案文献及近代报刊 |
图表目录与来源 |
绪论 |
第一章 南京近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形态的变革 |
第二章 南京近代城市居住规划思想和城市规划中的居住空间图景 |
第三章 肇始:南京近代住宅的萌芽(1840-1927) |
第四章 兴盛:南京近代住宅发展的重要时期(1927-1937) |
第五章 式微:南京近代住宅的停滞(1937-1945) |
第六章 修复和再建:南京近代住宅的恢复(1945-1949) |
第七章 南京近代城市住宅发展演变的机制、规律及启示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南京等地出现“保姆公寓”(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 ——基于城乡关系的视角[D]. 龚玲芬.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精细化设计对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持有量的提升研究[D]. 李高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研究[D]. 兰芳.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城市老人参与“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李菁菁. 长安大学, 2020(06)
- [5]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边缘化现象的设计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侯可阳. 深圳大学, 2019(01)
- [6]创新视角下的小微居住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高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基于营销三角模型的公寓营销策略研究 ——以PA公寓为例[D]. 纪玲. 天津大学, 2019(06)
- [8]超老龄社会背景下的既有住宅改造策略[D]. 丁天.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9]安心宝贝婴幼儿托管中心创业计划书[D]. 齐麟格.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10]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研究(1840-1949)[D]. 胡占芳. 东南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