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人民医院内四科广西百色5315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相同年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未并发肺结核的3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盗汗、胸闷气促、咳嗽痰血、肺外结核、呼吸衰竭、乏力消瘦等临床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观察组痰涂阳性高于对照组,结核抗体(TB-Ab)阳性率、结核菌素试验(PPD)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21%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100%,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临床特征以慢阻肺为主,全身症状不明显且纤维空洞型发生率高,增加了诊断难度,应引起临床重视,同时采取有效的诊治措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临床特征;诊治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7-0244-02
我院则选取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临床特征,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8.5±10.6)岁,平均病程(9.33±2.11)年,同时选取相同年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未并发肺结核的3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3±11.4)岁,平均病程(10.84±2.89)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瘦、头晕、腹胀、腹痛、纳差、气喘、胸闷、咳嗽、反复咳痰等临床症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
两组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2],经抗感染治疗2周后无效。经X线或CT扫描胸部影像学等确诊;运用集菌法、痰涂片找到抗酸杆菌;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到结核可疑病灶以及结核抗体PPD实验呈阳性并检查出抗酸杆菌。
1.3治疗方法
由于老年患者多存在肝肾功能低下以及身体机能下降情况,必然会降低药物清除率,使药物囤积在体内,所以应在适量减少原有抗痨药物用量基础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对于初次治疗研究患者采用ZHRZE/4HR方案抗痨治疗,复发者则根据以往用药史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ZHRZE分别代表,Z为吡嗪胺,H为异烟肼,R为利福平,E为乙胺丁醇。在给予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患者则在原有抗痨治疗的同时添加平喘、解痉、止咳、抗感染以及增强免疫、营养以及机体免疫力治疗。根据药敏以及病原菌选择第二代和第三代氨基糖苷类、喹诺酮、头孢菌素,如果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可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
1.4疗效判定
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恶化三个标准。其中治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病灶完全消失。好转,经治疗,患者结核中毒症状消失,痰菌检验结果转阴,影像学病灶吸收减少。恶化,经治疗,患者病情无改善,甚至出现新病灶情况。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即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症状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盗汗、胸闷气促、咳嗽痰血、肺外结核、呼吸衰竭、乏力消瘦等临床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发热盗汗、胸闷气促、咳嗽痰血、肺外结核、呼吸衰竭、乏力消瘦等临床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单纯慢阻肺患者,慢阻肺合并肺结核痰涂阳性高于单纯慢阻肺,结核抗体(TB-Ab)阳性率、结核菌素试验(PPD)均低于单纯慢阻肺。由此说明慢阻肺合并肺结核患者缺乏T细胞和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导致增殖能力和致敏淋巴细胞低下或长期使用激素导致结核菌素试验检测阴性率高。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临床特征以慢阻肺为主,全身症状不明显且纤维空洞型发生率高,增加了诊断难度,应引起临床重视,同时采取有效的诊治措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志涛.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164-165.
[2]黄标升.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4):4899-4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