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社会学论文-赵聪

身体社会学论文-赵聪

导读:本文包含了身体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拉松,大学生,身体,区域

身体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

赵聪[1](2019)在《以身体社会学视角对大学生参加马拉松运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倡导"全民建身"的力度越来越大,马拉松运动以其独特的优势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随着马拉松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我国学术界对群众参与马拉松运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分别从赛事的开展现状、赛事相关知识探讨、赛事的市场运作、赛事的法律健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现如今大学生为何越来越热衷参加马拉松?他们在参加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过程?本文无意从客观因素运用定量分析法对大学生参加马拉松运动进行探讨,而试着从大学生的自身出发,通过社会学的角度从所谓的身体规制、身体认同、自我技术、发掘自身生存美学、身体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其能够深入的了解大学生参与赛事的思想和行为。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访谈、参与式观察及非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收集当代大学生参加马拉松的相关资料,根据福柯、布迪厄相关身体社会学理论进行质性研究。研究结果:大学生参加马拉松运动归因1:减缓压力、重塑自己。身处校园的大学生在学校他们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要在指标数量极少的"先进"竞争环境中努力实现向上流动,家庭"望子成龙""功成名就"的期望,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他们。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有限,自身定位过高,或者兴趣与所学专业的分歧,他们不得不超负荷的使用自己的身体。所以有些大学生感觉自己并非自己,所学并非自己所想,自己的身体好像为别人所用,但是又没有有效的办法解决。在此之外,他们找到了一种释放自我的方式——-跑步。马拉松参与者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朱心雨说:"当跑步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便成为了一种信仰,用汗水释放生活中的苦痛,然后更好地去生活。"高校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逃避生活对身体的压制规训。跑马拉松并非易事,需要有科学的跑步方法、严格的训练、还要有详尽的安排计划,这也是一种对身体的规训。不过这是他们身体由被动转为主动规训,其目的就是对自己的身体要有掌控的权利。2自我技术、追求美丽、标示自己。大学生参加马拉松对身体塑形有先天的优势,它与传统的节食减肥有质的的区别,他们通过自我技术科学的营养,运动中燃烧卡路里,在跑步中展现自己的风采。大学生跑马拉松无论是形体上的美,还是精神上愈加焕发,都可以通过现代化媒介展示给自己的朋友圈。虽然朋友们没有现场观摩自己的努力、坚持与成功,但是通过这些渠道将时空隔离分享变为可能。让朋友、社会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也使得他们获得了一种"标签"。这种标签使得自身与未参与马拉松的普通大学生区分开来,这也是校园运动阶级"区域"的分层。不经常运动的普通大学生每天低头玩弄着手机,宿舍里游戏着人生、自甘堕落,不思进取。从身体上的表现就是不爱跑步,懒于运动,没有毅力。与跑马拉松的同学相比,不愿承担时间与金钱的投入。因此参加马拉松的学生在这项运动中完成了自身阶层的"自我标签化"。3"赠人玫瑰"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公益心。大学生选择跑马拉松最直接的身体资本转化经济资本为奖金、奖牌。但是大学生选择跑马拉松的经济资本转化也具有延伸性,比如"过程的捐赠"。当下马拉松运动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马拉松与慈善机构的耦合越来越紧密,大学生参加马拉松完成规定的路程或者每天完成一定的步数并且捐献出来,赞助商就会将其转化为一定的资金捐献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因此,马拉松运动既可以健身并取得一定的奖金,又可以将身体资本的延伸价值赠送给需要帮助的人。这种身体资本的延伸价值为他们建立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益心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参加马拉松可以"助人利己"也是大学生热衷此项运动原因之一。研究结论:随着校园马拉松井喷式的开展,大学生参加马拉松的热情日益高涨,他们在与身体所感受的压抑以及不快乐的经验作斗争,试图通过身体规训与自我技术达到身体的解放,并对自身所处的世界有所感觉,去体验最"可能生活"的美好。但是参加马拉松并非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选的运动项目,对于因身体原因不能长久跑步的学生,要防止对自身身体的过度消费,防止身体"异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晓强[2](2019)在《身体社会学视角下流浪儿童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学界尚无从身体社会学视角研究流浪儿童的先例。从身体的角度重新审视该群体后发现,整个流浪生涯中他们的身体都处在被排斥、伤害和过度规训之下。因此,追求身体的平等、受保护、去污名化和解放理应成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题中之义。同时,流浪儿童也通过身体的出走、隐身、逃逸,身体技术的习得等方式进行着无言的抗争,体现着一定程度上的能动性。这一发现也有助于消解流浪儿童研究中存在的社会排斥视角和优势视角之间的冲突。因此,从身体社会学视角出发,不仅有助于挖掘以往未曾探究过的新议题,还可以为流浪儿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范式。(本文来源于《少年儿童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李圣锋,邱丽,赵发田[3](2019)在《身体社会学视域下近代中国体育发展演变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法,把近代中国体育的生成发展置放到国族存亡的社会背景中,使其和当时国民身体的改造发生勾连。近代中国的身体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肉体性存在,引介传入的现代体育亦处处体现着国家社会的塑造与干预。基于身体社会学视角对近代中国体育的现代化进程作历史性考察,不仅对其历史的来龙去脉更加了解,而且对于体育之于人的身体究竟应该存有怎样的一种关联会有一个更加厚重的审视。(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慧[4](2019)在《视障的二重性:身体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截止2010年末中国有残障者约8500万,残障问题成为社会转型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视障是残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针对性研究相对缺乏。近年来西方社会学理论迎来身体转向,身体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既是主观的也是被动的,既是活生生的体验同时也为话语、权力所建构。因此本文期望从身体社会学视角切入探讨视障的二重性:在突出视障者鲜活的身体体验的同时,追问身体是如何被社会建构的?本文采用以深度访谈为主,参与式观察、案例研究为辅的定性研究方法,访谈了十叁位视障者及七位亲友老师。研究首先描述视障身体在心理、生理和日常生活上的基础性感官体验,发现视障意识是随着生理成熟,不断社会化而逐渐建立的过程;不同于生活在黑暗中的社会刻板印象,盲人大多有光感能辨析白天黑夜;视障身体在外部表征与姿态动作上有明显的“盲态”特征;视障者可以通过大量实践训练实现感官代偿;失明导致行走无方向感,无平衡性,面对有障碍盲道,视障群体有道不能行。其次,文章阐释视障身体在职业选择、身体形象、残障价值叁个方面的社会建构过程,发现在行政话语、特殊教育、劳动力市场建构下,视障者面临着从生理特点适合做推拿到只能做推拿的困境;教育与大众传媒建构出视障者片面的可怜者与自强者身体形象;而视障群体遭遇的种种困境深层根源在于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将残障建构为弱者。再者,本研究以一个视障老妇人的生活史案例从微观角度探讨视障的社会建构究竟如何影响到个体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发现“残废”身体受到社会制度性排斥,社会性别等级制度与视觉障碍给个体带来双重压迫,婚姻固化视障的社会弱势,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产生代际传递。最后,文章论述了不同世代的视障群体面临着社会困境上的差异,指出年轻一代正是在高度隔离的社会制度下,建立起强烈的视障身份意识,从而催生出强烈的反抗意识。他们以法律与身体为武器进行抗争,以主动姿态积极推动群体权益与社会形象的提高,但种抗争多为零星个体通过媒体藉由弱者身份赢得社会舆论同情的性质,难以推动制度和社会态度的整体转变。这种反社会建构的群体自我建构还需要漫长的努力。纵观全文,笔者试图探讨的是视障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建构,试图通过视障身体的建构反思我们所处的视觉霸权社会,反思社会中的权力“盯视”,反思何为正常,何为残障。(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4-28)

周锦章[5](2018)在《身体、自我与能动性:广场舞的身体社会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广场舞成为中国公共空间领域异军突起的一道风景线。广场舞的风靡,主要是由于它能有效地帮助中老年人预防衰老和减少疾病的发生率,进而在经济上减轻中老年人的医疗负担,也有助于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人际关系的和谐。但广场舞也一直存在噪声扰民以及因空间权利的分享引发社区不同群体间的抗衡、对峙与冲突等争议,导致某些受困扰的居民以极端的方式(本文来源于《舞蹈》期刊2018年05期)

宋欣政[6](2018)在《身体社会学视域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是网络直播及网红经济元年。自年初Papi酱走红社交网络获得千万融资始,网络红人及其共融共生的网红经济便逐渐渗透到网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红人及网红经济的出现,其本质上是媒介技术、资本关注、文化发展、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博弈的结果。它既塑造和影响着当代大众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内置消费社会的商业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红人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景观,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文化逻辑的重要线索。本文将身体引入网络红人现象的研究范畴中,试从身体社会学的视角将以往宏观、抽象的文化批判回归到了对网络红人最基本的载体—身体的论述上。对网络红人的身体经验及生成逻辑,文章试从叁个方面入手。一是关注网络红人在他者眼中的身体表现,通过梳理网络红人现象的发展史,探究其身体是如何被关注的,这构成了本文的第二章节;二是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将网络红人的身体实践作为社会文化、媒介技术、消费心理等共同建构的产物,关注其身体经验背后隐藏的社会意义、文化系统、政治结构,归纳网络红人现象的形成逻辑,这构成了本文的第叁章节;叁是关注网络红人日常身体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隐忧,探讨网络红人该如何拥有及管理身体,明晰身体的边界,这构成了本文的第四章节。这叁个部分以网络红人的发展历史、形成原因、现存问题及反思为主要线索,隐喻地指向了身体社会学视域下,网络红人现象的概念流变、传播动因、塑造特点及发展伦理。文章认为,网络红人的身体不仅仅是被动、机械的媒介容器,它本身也与周围的技术、文化、政治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身体社会学视域下的网络红人现象指涉身体欲望、身体政治、身体美学、身体伦理,这大大延伸了网络红人文化景观的社会内涵。(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张丽雯,苟延峰[7](2018)在《身体社会学视角下西安市老漂族的身体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漂族"是指一群年龄在50岁以上,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投靠子女或帮衬子女照顾孙辈,不断改变自身以城市适应新生活的非本地户籍的准老年人和老年人群体。通过引入身体视角来近距离观察老漂族的身体实践,发现身体不仅仅仅是被结构所压抑和束缚着的,通过不断地身体实践,老漂族的身体意识慢慢的觉醒,主体性也慢慢凸显。在被挤压、孤独、隐忍的身体背后隐藏着学习进取、积极参与、敢于发声的身体。老漂族在用自己的身体实践来积极地融入城市,经受苦难的同时也通过自身的身体实践来争取幸福。(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8年17期)

姚玮[8](2018)在《身体社会学视域下幼儿园“前台”与“后台”的割裂及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身体社会学视角,探讨了在幼儿园这一教育场域中,由于教师对幼儿"前台"与"后台"生活的割裂,塑造了幼儿去个性化的身体,最终达到了对幼儿身体控制的目的,却造成了幼儿本性的束缚和压抑。为此,提出幼儿园"前台"与"后台"相互融合的策略:一是增加"后台"自主活动时间;二是扩大"后台"自由活动空间;叁是注重幼儿"前台"与"后台"的身体体验。(本文来源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彭禹[9](2018)在《身体社会学视域下的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常常聚焦于二战后人们所普遍面临的道德困境和身份认同问题。将《人性的污秽》这部作品置于身体社会学的视域中进行审视,解读这部小说中"幽灵"事件背后所折射的作者对身份认同与人性道德之间错综复杂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本文来源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静[10](2016)在《叙述、形塑与纾解:末期癌症患者的疼痛研究—身体社会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癌症作为一种高危和多发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患癌作为一个负性生活事件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影响和打击。癌症,尤其是末期癌症,以其不可逆的发展特点摧毁和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对于末期癌症患者来说,经历了积极治疗的无效和内心的苦痛挣扎之后,为了缓解身心的痛苦,一部分人选择来到临终关怀病房接受舒缓疗护服务。疼痛和不适作为大部分末期癌症患者主要的身体症状,给他们的临终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导致了大部分癌末患者处于非本真的存在状态。临终关怀服务以减轻病人的疼痛为重点,旨在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宁的临终生活,因此,全面认识疼痛成为临终关怀服务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L医院临终关怀病房为研究地点,将临终关怀病房中的末期癌症患者(4位)、医护人员(8位)和社工及志愿者(6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收集研究资料,旨在呈现末期癌症患者真实的疼痛体验和痛苦生活。同时,以身体社会学为理论分析工具,对作为身体“体现”的活生生的疼痛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全文以癌末患者诉说的疼痛体验-形塑疼痛的力量-纾解疼痛的方法为写作思路,阐释了末期癌症患者经历的疼痛体验和生活状态。在疼痛的叙述方面,主要从癌末患者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知两个方面阐述了病人的身心体验,进而分析了疼痛对病人的生理功能、心理和情绪、生命态度和生活空间的影响。在疼痛的形塑方面,重点分析了空间、关系和文化对疼痛的形塑作用,及由此导致的病人疼痛感受的不同。然后研究回归到疼痛的纾解上面,从医护人员、社工和癌末患者等主体对疼痛关注点的差异来阐述在疼痛的治疗和介入中存在的不足,并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出发提出多主体团队合作、加强宣传和倡导、引入辅助性治疗方法等纾解疼痛的建议,以此呼吁各相关方加强对疼痛的关注和重视,推动临终关怀实务工作的深入,努力为癌末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临终生活。(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12-30)

身体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迄今为止,学界尚无从身体社会学视角研究流浪儿童的先例。从身体的角度重新审视该群体后发现,整个流浪生涯中他们的身体都处在被排斥、伤害和过度规训之下。因此,追求身体的平等、受保护、去污名化和解放理应成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题中之义。同时,流浪儿童也通过身体的出走、隐身、逃逸,身体技术的习得等方式进行着无言的抗争,体现着一定程度上的能动性。这一发现也有助于消解流浪儿童研究中存在的社会排斥视角和优势视角之间的冲突。因此,从身体社会学视角出发,不仅有助于挖掘以往未曾探究过的新议题,还可以为流浪儿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范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身体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1].赵聪.以身体社会学视角对大学生参加马拉松运动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王晓强.身体社会学视角下流浪儿童问题研究[J].少年儿童研究.2019

[3].李圣锋,邱丽,赵发田.身体社会学视域下近代中国体育发展演变的再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

[4].刘慧.视障的二重性:身体社会学视角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9

[5].周锦章.身体、自我与能动性:广场舞的身体社会学思考[J].舞蹈.2018

[6].宋欣政.身体社会学视域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8

[7].张丽雯,苟延峰.身体社会学视角下西安市老漂族的身体实践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

[8].姚玮.身体社会学视域下幼儿园“前台”与“后台”的割裂及融合[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

[9].彭禹.身体社会学视域下的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10].王静.叙述、形塑与纾解:末期癌症患者的疼痛研究—身体社会学的视角[D].华东理工大学.2016

标签:;  ;  ;  ;  

身体社会学论文-赵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