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意言语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日,不同意,言语行为
不同意言语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姜莎[1](2019)在《汉日“不同意”言语行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意"言语行为属于冲突性话语的一种。该文尝试分别从汉语、日语、汉日对比叁个方面对"不同意"言语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不同意"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并为今后进一步深化"不同意"言语行为的研究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1期)
王璐璐[2](2018)在《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套语使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而语用套语作为日常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习得中的口语流利性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讨论中语用套语的使用情况差异进行探究。本文主要根据Bardovi-harling及Pishghadam等人针对讨论中语用套语的分类:同意,不同意,阐明及建议四类言语行为语用套语进行研究,从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SECCL)中提取2至6词的相关套语,参照英语本族语口语语料库(MICASE),针对从两个语料库中提取的套语做对比研究。研究问题如下:(1)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讨论中同意,不同意,阐明及建议四类言语行为语用套语使用的整体分布情况是怎样的?(2)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这四类言语行为语用套语使用中具体有哪些特征?(3)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本族语大学生在这四类言语行为语用套语使用过程中是否有差异,如果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对两个语料库的数据检索收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讨论中总体倾向于使用较长长度的语用套语。2)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使用同意言语行为语用套语时喜欢在最前面加“Yes”;他们在表达不同意时同时倾向于使用同意—不同意及直接不同意两种策略,但前者套语类型较丰富,而后者中的“I don’t think so”使用频率占其总体第一位;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几乎不使用阐明类言语行为套语;在建议类中,他们倾向于使用情态和半情态动词序列,同时施为句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3)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和本族语大学生在使用这几类言语行为语用套语时存在显着性差异;首先前者在这四类套语中都倾向于使用较长长度序列,而后者总体倾向于使用较短序列;其次在使用同意语用套语时,后者通常不会在最前面加“Yes”,因此前者在这方面属于过度使用;与本族语大学生相比,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使用直接不同意策略方面属于多用,同时在使用同意-不同意策略时,“Yes,but”属于过度使用,“Yes,but I think”存在误用;本族语大学生倾向于使用多种不同形式的阐明类套语以延迟自己对说话者观点的不同意,直到其阐明观点,因此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这方面属于少用;在建议类中,与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使用情态序列提出建议时更加直接,同时施为句建议类套语存在多用,祈使类套语则存在少用。本文列出了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讨论中主要语用套语使用存在的多用,少用以及误用,因此以上研究结果对英语口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4-13)
龚翠艳[3](2016)在《基于关系管理理论对不同意言语行为分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意言语行为是一种在人们生活中既常见又极具多样性的言语行为。学者们从礼貌、语境、性别、文化、二语习得等方面对不同意进行了研究,但是不同角度的研究犹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很难从总体上把握不同意言语行为的特征。于是部分学者开始把目光聚焦到不同意分类的研究上,希望通过对不同意的分类来挖掘其更多特征。现在已有的分类大多是基于话语的表达强度,将不同意大致分为“强化-既不强化也不弱化-弱化”这几个类别。这种分类方式停留在表达形式归纳的层面,难以反映出不同意表达多样化背后的交际目的、语境倾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本文以关系管理理论作为主体理论框架,在Rees-Miller(2000)和Nezt(2014)的分类基础之上,分析了不同意言语行为表达式的中心行为与附加行为,以关系管理的叁个倾向为分类标准,对不同意言语行为进行再分类。文章得出结论如下:(1)话语的关系倾向能反映面子管理、社会权利与义务、交际目标,叁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不同意言语行为以关系倾向为标准,可分为关系维护/提升、关系忽视以及关系损害这叁个类别;(2)在关系维护/提升倾向中,维护人际关系是说话人的交际目标之一。话语是说话人平衡多个影响因素的结果,并往往使用附加行为弱化不同意中心行为;关系忽视倾向指示出说话人表达不同意时不会产生面子亏损,或损失(cost)小于交际所得(benefit)。说话人倾向直接使用中心行为表达不同意。关系损害倾向往往反映了较为强烈的负面情绪,说话人会使用附加行为加重中心行为的不同意程度。本文以关系管理理论为基础,对不同意言语行为进行了再分类,分析了不同意的叁种关系倾向及其影响因素。文章揭示了不同意言语行为的更多特征,其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不同控制条件下说话人倾向的研究上,对跨文化、二语习得等方面研究也有一定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6-04-01)
王媛[4](2012)在《不同意言语行为的日中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问的交流逐渐增多,外语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语言,不仅仅是掌握发音、语法等知识,还需要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为了提高语用能力,语言界进行了许多言语行为的对照研究。据笔者调查,和“感谢”、“请求”、“拒绝”等言语行为相比,“不同意”相关的研究,特别是中口对照研究相对较少。“不同意”是中日两国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言语行为。它容易伤害听话人的面子。中口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表达不同意的方式也会不同。为了缩小跨文化交际的差距,有必要分析考察中日表达不同意的异同点。因此,本文收集中日两国电视剧中的表达“不同意”的会话,并运用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此来进行不同意言语行为的中口对照研究。本文分为四大章。第一章,进行中日两国关于不同意的文献综述,并进行探讨。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即“发话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并介绍说明研究方法。参照Blum_Kulka et al (1984、1989)和Wood&Kroger (1994)中研究言语行为的研究方法,将“核心行为”“辅助行为”“修饰语”作为分析语料的标准。第叁章,介绍说明“核心行为”“辅助行为”“修饰语”的具体类别。即“核心行为”分为“明示地不同意”“惯用句”“反问”“说明理由”“提出问题”“表明自己的意见”“建议”;“辅助行为”分为:“部分同意”“感谢”“说明理由”“表明自己的意见”“道歉”“移情”“指责”“侮辱”;“修饰语”分为:“模糊语”“踌躇标记”“恳求理解”“省略”“称呼语”“强化语”。并且根据语料,总结归纳出四大类组合,即“只使用核心行为”“核心行为+辅助行为”“核心行为+修饰语”“核心行为+辅助行为+修饰语”。第四章,按这四类组合将资料进行分类,运用SPSS分析数据结果,以此考察不同意表达策略的整体情况,以及关系亲疏、地位高低这两大因素对策略选择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考察,得到如下结果。(1)中日在“只使用核心行为”和“核心行为+辅助行为+修饰语”这两类组合的使用上不存在明显性差别,而其余两类存在明显性差别。即中国人更爱使用“核心行为+辅助行为”,日本人更爱使用“核心行为+修饰语”。(2)只使用核心行为的时候,日本人多用“明确地表达不同意”,而中国人多用“反问”。在关系亲近时,日本人使用的“明确地表达不同意”和“反问”都最多。“上对下”的时候,日语使用的“明确地表达不同意”最多,而“同等”的时候,汉语使用的“反问”最多。(3)使用“核心行为+辅助行为”组合的时候,和日语相比,汉语明显使用更多的核心行为“反问”和辅助行为“说明理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显着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关系亲近和地位平等的时候。(4)使用“核心行为+修饰行为”组合的时候,和汉语相比,日语明显使用更多的核心行为“明确地表达不同意”和“表达自己的意见”。汉语不使用“明确地表达不同意”,而大量使用“表达自己的意见”。中日两国使用最多的修饰语都是“模糊语”,但是日语中较多使用的修饰语“省略”,汉语中却没有出现。除了汉语中关系疏远的情况,这个组合不受关系亲疏、地位高低的影响,中日的各个场合都可以使用。(5)使用“中核行为+辅助行为+修饰语”的时候,日语多使用“明确地表达不同意”,而汉语多使用“说明自己的意见来作为核心行为。中日虽然都大量使用“说明理由”来作为辅助行为,但中国的比例更高。中日使用最多的修饰语都是“模糊语”,但汉语中较多使用的“称呼”这一修饰语,在日语中并没有出现。这种组合广泛运用于中日的各个场合,不论关系亲近,地位高低与否。受语料数量的限制,本文存在一些欠缺,但希望能为不同意言语行为的中日对照研究做出些许贡献。(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孙美兰[5](2008)在《中美大学生不同意言语行为策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布朗和列文森(Brown and Levinson)的“面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中美大学生“不同意”言语行为策略进行对比研究,旨在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运用语用策略来表达“不同意”这一言语行为的特点。本文研究对象是100名中国大学生和100名美国大学生,数据的收集以语篇补全测试问卷(DCT)为工具,数据分析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意”言语行为策略的使用频率,进而分析社会权利和社会距离等因素对“不同意”言语行为表达模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发话者身份高于回话者的环境中,中国学生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更倾向于采用直接策略;而在回话者身份高于发话者的环境中,他们偏爱间接委婉策略。当发话者与回话者处于相等社会地位时,美国学生直接策略使用最多,而中国学生则倾向于使用间接策略以表示礼貌。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加,中国学生直接策略的使用多于美国学生。上述结论充分说明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实施“不同意”言语行为的影响。社会距离和社会权利影响社会关系。而在文化层面上,中国人的关系准则和等级观念受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与美国人的观念产生了鲜明对比。本研究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与学习有一定启示。教学中应重视采用恰当的语用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减少语用失误。(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08-05-01)
不同意言语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而语用套语作为日常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习得中的口语流利性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讨论中语用套语的使用情况差异进行探究。本文主要根据Bardovi-harling及Pishghadam等人针对讨论中语用套语的分类:同意,不同意,阐明及建议四类言语行为语用套语进行研究,从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SECCL)中提取2至6词的相关套语,参照英语本族语口语语料库(MICASE),针对从两个语料库中提取的套语做对比研究。研究问题如下:(1)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讨论中同意,不同意,阐明及建议四类言语行为语用套语使用的整体分布情况是怎样的?(2)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这四类言语行为语用套语使用中具体有哪些特征?(3)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本族语大学生在这四类言语行为语用套语使用过程中是否有差异,如果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对两个语料库的数据检索收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讨论中总体倾向于使用较长长度的语用套语。2)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使用同意言语行为语用套语时喜欢在最前面加“Yes”;他们在表达不同意时同时倾向于使用同意—不同意及直接不同意两种策略,但前者套语类型较丰富,而后者中的“I don’t think so”使用频率占其总体第一位;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几乎不使用阐明类言语行为套语;在建议类中,他们倾向于使用情态和半情态动词序列,同时施为句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3)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和本族语大学生在使用这几类言语行为语用套语时存在显着性差异;首先前者在这四类套语中都倾向于使用较长长度序列,而后者总体倾向于使用较短序列;其次在使用同意语用套语时,后者通常不会在最前面加“Yes”,因此前者在这方面属于过度使用;与本族语大学生相比,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使用直接不同意策略方面属于多用,同时在使用同意-不同意策略时,“Yes,but”属于过度使用,“Yes,but I think”存在误用;本族语大学生倾向于使用多种不同形式的阐明类套语以延迟自己对说话者观点的不同意,直到其阐明观点,因此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这方面属于少用;在建议类中,与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使用情态序列提出建议时更加直接,同时施为句建议类套语存在多用,祈使类套语则存在少用。本文列出了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讨论中主要语用套语使用存在的多用,少用以及误用,因此以上研究结果对英语口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意言语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姜莎.汉日“不同意”言语行为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2019
[2].王璐璐.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套语使用研究[D].中北大学.2018
[3].龚翠艳.基于关系管理理论对不同意言语行为分类的研究[D].西华大学.2016
[4].王媛.不同意言语行为的日中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5].孙美兰.中美大学生不同意言语行为策略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