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控制出血性休克论文-梁振斌

非控制出血性休克论文-梁振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控制出血性休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院前抢救,充分液体复苏,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

非控制出血性休克论文文献综述

梁振斌[1](2019)在《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在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价值。方法: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34例,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段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34例,采取充分液体复苏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的平均动脉压、尿量、输液量及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4.71%,低于对照组的26.47%(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平均动脉压及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尿量、输液量,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促进病情快速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09期)

王亭,王琦,李尧[2](2018)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就诊的84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实施非限制性液体抢救,观察组实施限制性液体抢救,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生命体征、各项检查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后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对于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率、血氧、凝血情况,且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路,金凯[3](2018)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11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并对其院前急救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及分析应用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11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经过限制性液体复苏以及院内复苏等相关措施,其中有17例患者死亡,占比15.5%。死亡原因有:脑疝(1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结论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时,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降低病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应当在临床救治中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8年11期)

王建国[4](2018)在《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实行院前抢救患者12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采用充分液体复苏实行院前抢救的1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尿量、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及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MAP、尿量、输液量、PT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展院前急救是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病死率,减少尿量与输液量,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可在临床急救中予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13期)

杨光明,李涛,徐竞,朱娱,蓝丹[5](2015)在《血管加压素院前维持血压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早期应用血管加压素(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的复苏效果。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低压复苏对照组、低压复苏+AVP1×10-4、5×10-4、1×10-3和5×10-3 U/mL组。复制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分别用乳酸林格氏液/羟乙基淀粉(LR+HES)或加入不同剂量的AVP进行低压复苏(维持血压50mm Hg、3h,模拟院前救治阶段),然后彻底结扎止血、进行确定性治疗,维持血压80mm Hg、2h。观察院前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对休克动物的出血及补液情况、存活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在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院前救治阶段,与单纯输注液体来维持血压相比,应用AVP维持血压能明显减少休克动物的出血量,减少在低压复苏期和确定性治疗期维持血压所需要的补液量;同时早期应用AVP也明显增加休克动物的存活时间和24h存活率,改善休克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其中5×10-4 U/mL的AVP的复苏效果明显高于单纯采用液体低压复苏的对照组。结论:院前救治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5年03期)

吴多虎[6](2015)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同时期6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抢救后相关指标变化、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行液体复苏1 h后,观察组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1.7%和40.0%,观察组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存活的患者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9%,对照组为3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凝血情况,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5年03期)

杨光明,李涛,徐竞,田昆仑,彭小勇[7](2015)在《早期应用血管加压素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器官血流灌注及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早期应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器官血流灌注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96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低压复苏)和AVP组(AVP 5×10-4 U·m L-1)。制备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观察早期(模拟院前救治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50 mm Hg,3 h)对休克动物的心功能指标和组织氧供/氧耗、肝/肾血流量、肝/肾功能及其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早期应用AVP维持血压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心输出量和增加组织氧供/氧耗;同时AVP治疗也明显提高了肝血流量、改善肝线粒体功能,并明显降低了休克后升高的肝功能指标AST和ALT,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但AVP组的肾血流量低于对照组,且2组间肾线粒体功能和肾功能指标(BUN和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AVP可更有效的改善心功能、改善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和肝线粒体功能,发挥抗休克作用。但AVP对肾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5年01期)

王云川[8](2014)在《不同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分析对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使用不同液体复苏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措施;以本院2009-2011年收治的5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采取充分液体复苏抢救。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输液量、PT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抢救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抢救有突出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4年05期)

潘爱珍[9](2013)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105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抢救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并延续院内复苏,死亡率低为16.2%(17例)。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适用于临床救治。(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3年S3期)

陈慧,朱昭琼,王钊,韩明,孙小琳[10](2013)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对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 hydroxyethyl starch 40,HHS)对未控制出血性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制备创伤UHS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3组(n=10):正常对照组(NC组)、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组(HHS组)。NS组及HHS组大鼠经动脉放血,使血压降至40 mmHg,然后断尾75%,造成活动性出血。分别给予生理盐水(NS)和HHS输注,使MAP维持在50 mmHg。复苏1后,两复苏组均给予手术止血、回输血液及给予足量的液体输注,保持MAP 0 mmHg。持续监测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 max)及左室舒张末压(LVEDP);分别于伤后0(T0)、30(T1)、90(T2)、210(T3)min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及肌钙蛋白I(cTnI)浓度;观察实验结束时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于T3时点处死大鼠,制备心肌组织匀浆,检测MDA、SOD、TNF-α及IL-6水平;经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HHS组复苏后心功能指标较NS组明显升高(P<0.05);HHS组CK-MB、LDH活性及cTnI浓度明显低于NS组(P<0.05);HHS组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损伤比NS组明显减轻;HHS组心肌匀浆MDA、TNF-α及IL-6浓度均显着低于CON组,心肌匀浆SOD活性显着高于CON组(P<0.05);HHS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 HHS对UHS大鼠心肌有保护作用;减少氧自由基释放和SOD消耗,降低炎症因子的产生以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中的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7期)

非控制出血性休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就诊的84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实施非限制性液体抢救,观察组实施限制性液体抢救,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生命体征、各项检查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后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对于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率、血氧、凝血情况,且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控制出血性休克论文参考文献

[1].梁振斌.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9

[2].王亭,王琦,李尧.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

[3].张路,金凯.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18

[4].王建国.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5].杨光明,李涛,徐竞,朱娱,蓝丹.血管加压素院前维持血压对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

[6].吴多虎.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5

[7].杨光明,李涛,徐竞,田昆仑,彭小勇.早期应用血管加压素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器官血流灌注及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

[8].王云川.不同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

[9].潘爱珍.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

[10].陈慧,朱昭琼,王钊,韩明,孙小琳.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溶液对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3

标签:;  ;  ;  ;  

非控制出血性休克论文-梁振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