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的概念化论文-刘康

生气的概念化论文-刘康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气的概念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英“生气”成语,对比研究,形式表征,概念化

生气的概念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康[1](2018)在《汉英“生气”成语概念化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英情感成语一直被众多学者和研究者作为研究对象,他们从语用功能,语义结构,句法结构等不同的角度研究这些成语。汉英情感成语的研究方面成果也比较丰硕,但是鲜有研究涉及汉英情感成语中,特别是“生气”成语,概念化过程的机制以及概念如何到表征的对应关系。本文致力于研究这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汉英“生气”成语的分类。第二,汉英“生气”成语语义形成的概念化机制,语内和语际异同及其背后原因。第叁,汉英“生气”成语概念化过程,以及语内和语际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基于概念化过程的意义构建方式,汉英“生气”成语均能分为四类。第二,汉英“生气”成语形成的概念化机制主要都是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以及两者的结合。然而,不同的机制所占的比例也不同。汉英“生气”成语形成中的概念机制的这些语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说话者的语用目的不同以及交流中的语境因素的影响。而汉英“生气”成语形成中选取概念机制的语际间相似可能是由于人类大脑的结构的一致性以及生气事件框架主要元素的有限数量限制,而语际间的差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文化模式的差异。此外,说话者所处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第叁,汉英“生气”成语概念化过程相似,且主要的差异存在于具体概念化方式的选取。概念化过程的相似点主要是由于相同的大脑生理结构以及语言本身的共性。而之间的差异主要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以及对“生气”语言形式单位以及选取要表征“生气”的语言形式单位框架的了解不同,还有语用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孙艳丽[2](2008)在《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的中英文“生气”概念化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人类基本情感之一“生气”的概念化为切入点,分析汉语和英语中“生气”概念化过程的异同并进行理据分析。体验哲学认为隐喻映射植根于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体验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汉语和英语中关于“生气”的隐喻和转喻句都基于“生气”的生理表现和人类生气时的身体体验。本文首先以“生气”时脸色变化为个案,分析中英文相关的隐喻和转喻句,对中英文“生气”的概念化进行了初步地对比研究。然后,利用大量新的语料,全面对比了中英文“生气”的概念化的过程。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进行文献综述,论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的研究成果。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利用两种理论,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地分析了中英文“生气”概念化的异同并进行理据分析。第五章总结本文的研究意义并指出不足之处。本文利用大量的语料系统地对比了中英文“生气”的概念化过程。其中,对表达“生气”的涉及脸色变化的隐喻和转喻句进行的个案分析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汉语和英语中有相同的描述“生气”的隐喻和转喻句,但两种语言中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生气”的隐喻和转喻句,本文进一步对这类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两种语言中“生气”的概念化的异同。此外,本文引入了概念整合理论,弥补了单独利用概念隐喻理论的两域论解释中英文“生气”的概念化过程的不足,从而可以对中英文“生气”概念化过程进行比较全面地揭示和对比。通过系统地分析、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中文和英文“生气”的概念化过程有共性也有差别。2)综合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对中英文“生气”的概念化过程进行全面地解释和对比分析。3)中英文“生气”的概念化受英汉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跨文化交流、英汉互译和外语教学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8-05-01)

生气的概念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人类基本情感之一“生气”的概念化为切入点,分析汉语和英语中“生气”概念化过程的异同并进行理据分析。体验哲学认为隐喻映射植根于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体验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汉语和英语中关于“生气”的隐喻和转喻句都基于“生气”的生理表现和人类生气时的身体体验。本文首先以“生气”时脸色变化为个案,分析中英文相关的隐喻和转喻句,对中英文“生气”的概念化进行了初步地对比研究。然后,利用大量新的语料,全面对比了中英文“生气”的概念化的过程。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进行文献综述,论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的研究成果。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利用两种理论,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地分析了中英文“生气”概念化的异同并进行理据分析。第五章总结本文的研究意义并指出不足之处。本文利用大量的语料系统地对比了中英文“生气”的概念化过程。其中,对表达“生气”的涉及脸色变化的隐喻和转喻句进行的个案分析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汉语和英语中有相同的描述“生气”的隐喻和转喻句,但两种语言中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生气”的隐喻和转喻句,本文进一步对这类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两种语言中“生气”的概念化的异同。此外,本文引入了概念整合理论,弥补了单独利用概念隐喻理论的两域论解释中英文“生气”的概念化过程的不足,从而可以对中英文“生气”概念化过程进行比较全面地揭示和对比。通过系统地分析、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中文和英文“生气”的概念化过程有共性也有差别。2)综合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对中英文“生气”的概念化过程进行全面地解释和对比分析。3)中英文“生气”的概念化受英汉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跨文化交流、英汉互译和外语教学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气的概念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康.汉英“生气”成语概念化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孙艳丽.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的中英文“生气”概念化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

标签:;  ;  ;  ;  

生气的概念化论文-刘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