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配伍论文-陈静,格桑顿珠,索朗次仁,金英

性味配伍论文-陈静,格桑顿珠,索朗次仁,金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味配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藏药,八味獐芽菜,方剂,配伍

性味配伍论文文献综述

陈静,格桑顿珠,索朗次仁,金英[1](2019)在《藏药复方八味獐芽菜的性味、配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藏药复方八味獐芽菜组成药材的味、性、效、入方率及其药对的入方率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文献法查阅资料,整理,归纳,统计,总结。结果:8种组成药材均味苦、性寒,入方率由高至低的顺序为木香、榜嘎、波棱瓜子、兔耳草、獐芽菜、小檗皮、角茴香、岩参。比较了672个藏药方剂,发现药对獐芽菜-波棱瓜子、獐芽菜-木香、獐芽菜-兔耳草、獐芽菜-榜嘎、波棱瓜子-榜嘎、波棱瓜子-榜嘎的入方率在2%以上。结论:入方率越高,说明该药材或药对的使用率越高,越常用。木香药对的入方率远低于木香单味药材的入方率,这可能是由于木香多作为仅起抑菌作用的辅药入药。(本文来源于《西部中医药》期刊2019年02期)

吕春艳,吕邵娃,李国玉,匡海学[2](2018)在《中药复方性味与组分配伍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配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药药性理论,遵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实现"整体综合调节"的目标。中药性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中药性味配伍是中医方药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层面,是方剂配伍的原始理论之一,结合病证特点,研究方剂性味配伍,有利于明确方剂的配伍机制。中药复方配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中药成分、剂量、配伍关系等的研究,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符合中药性味的药理效应入手,对性味组分的配伍效应与机制进行研究,能更好地解析中医药配伍机制,用现代信息学方法诠释中医理论,综合探究中药性味归属与组分配伍后药理效应消长的相关性,有利于推动中药复方理论的发展。中药性味与组分配伍研究应该注重性味配伍后对组分配伍药理效应的结合,明确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更好的发扬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对近年来中药复方配伍方式和药效进行了综述,为后续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吴广操,牛艳,曾梦楠,李苗,匡海学[3](2017)在《基于“白术、桑白皮”配伍规律探讨桑白皮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白术、桑白皮"配伍规律的桑白皮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研究,初步验证"药性(气)与药味的物质基础是可拆分、可组合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方法检测24h尿蛋白、白蛋白(ALB)、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肌酐(Cr)、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尿素氮(BUN)的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M组大鼠24h尿蛋白、TC、TG、BUN、Cr含量显着性升高(P<0.01),ALB水平显着性降低(P<0.01);与M组相比,降低模型大鼠24h尿蛋白含量、血清TC、TG、BUN、Cr、LDL-C的含量(P<0.01或P<0.05),升高ALB含量(P<0.05)。Am K∶MC-30组干预作用最佳。结论初步推测桑白皮30%乙醇洗脱组分基本能代替桑白皮产生的配伍作用,为中药性味拆分组分可组合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7年12期)

郭文鹤,李晓宇,黄娜娜,孙蓉[4](2017)在《基于中药性味理论的补骨脂配伍规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性味理论应用于补骨脂配伍组方的分析,为当今出现的补骨脂安全性研究从性味配伍的角度提供组方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实践。方法以"补骨脂"、"破故纸"、"故子"、"黑胡纸"、"补骨鸱"等为关键词,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作为数据收集源,检索包含补骨脂的方剂,对方剂中补骨脂与各性味药物的配伍关系进行统计与分析,并结合相关实验研究结果,探讨补骨脂基于性味理论的配伍规律。结果补骨脂常见的四性配伍有以肉豆蔻为代表的温-温合用,可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以肉桂为代表的温-热通用,可配伍增效;以鲜地黄为代表的寒-温并用则可配伍减毒。常见的五味配伍有以何首乌为代表的辛-甘配伍,有减毒增效的作用;以五味子为代表的辛-酸相制之法可配伍减毒。常见的性味和合配伍有以丹参为代表的辛-寒配伍可达减毒增效之功,以杜仲为代表的辛-温配合,以大枣为代表的甘-温合用可达配伍增效之目的。结论从中药性味角度,补骨脂配伍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减毒配伍包括寒-温并用、辛-酸相制。增效配伍有温-热通用、辛-温配合、甘-温合用。减毒增效配伍有温-温合用、辛-甘配伍、辛-寒配伍。(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警戒》期刊2017年12期)

陈红英,沙建飞[5](2016)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疗效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和疗效的关系。方法:对《脾胃论》以及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原着中所有方剂的药物分类以及关联性,进一步阐述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的配伍多为辛甘苦并用,能够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等方面的作用。结论:《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主要是辛甘苦并用,并根据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进行组方。(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6年28期)

洪珂,章健,何云云[6](2016)在《从性味配伍探析小青龙汤组方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青龙汤全方以辛温为主,辛温相伍,一可去除在表之寒邪,再可温化在里之水饮。风寒束于肌表,从四性角度看,当温解其寒邪,从五味角度看,当辛散其表邪。故需综合考虑病情特点,以辛味药与温性药物同用,才能使寒邪散,表证除。方中麻黄、桂枝、细辛性温而味辛,麻黄发汗解表,桂枝发汗解肌,细辛祛风散寒,对风寒束表之证,一药而能两擅其功,可奏辛温解表之效。寒饮伏肺,或散于其他脏腑,或散于胸胁四肢,或走于肌表,因寒性凝滞,故津液水饮容易在这些部位凝结不散。水饮停聚,则气血阻滞难行,气机不畅,又会使饮邪加重。故方中以温性之干姜、细辛、半夏散寒邪,去凝滞,燥湿化痰,温肺化饮,祛除内寒以助水饮开化。细辛、半夏又存辛性,能行气滞,气行则水行,气机调畅则水液代谢归于正常,饮邪无以生成,辛温同用,可发辛温化饮之功。小青龙汤方中辛散温燥之品较多,容易耗散人体正气,伤及人体阴津,故少佐芍药、五味子等酸寒之品,收敛肺气,制约温燥之药,达相反相成之功。方剂的配伍理论有多种,在君臣佐使的基本框架下,有性味配伍,七情和合,去性存用,升降相因,五行配伍等多种配伍形式,共同构成方剂配伍理论。现阶段对小青龙汤的配伍研究多停留在君臣佐使理论层面,然小青龙汤方出现之时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并非处于成熟时期。因此结合当时各种配伍理论的发展状况,从性味配伍理论角度对小青龙汤进行分析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小青龙汤方的理解,这也是其他方剂配伍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6年08期)

陈楚为[7](2016)在《从药物性味配伍分析《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方剂的组方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乃透过整理与分析《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的组方中,药物四气五味配伍规律,以期丰富《伤寒论》组方原则下的用药情况,以冀更有效地指导临床使用。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乃基于四气五味理论去分析、探讨治疗水湿痰饮病所用方剂四气五味配伍的用量比例,并由此思路作前题,对《伤寒论》中治水湿痰饮病的方剂尝试进行再思考,再加以比较、分析治疗相似病机的类方之间的四气五味差异。结论本文透过对《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方的四气五味配伍用量,作出整理、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药物配伍规律,一方面依据于四气五味的药物理论,另一方面又依据治法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四气五味配伍用量比例变化。全文主要分叁个部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第一部分为综述部分。介绍水湿痰饮病在《内经》与《伤寒论》里的相关内容,从而引申出《伤寒论》的的概念,及其相关治法、遣方用药特色,还有介绍四气五味等相关内容在《神农本草经》、《内经》与《伤寒论》之间的关系,从而引申出,《伤寒论》的用药组方之法源于上述二书,以作为后面论述的基础理论背景。第二部分是有关《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方剂配伍分析的正文论述。此部分内容通过对《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方剂的药物四气五味配伍用量比例,与其自身所针对的病机、病位、治法的关系整理,并对相关条文、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药物四气五味配伍用量比例差异的原因及其规律,并从药物四气五味理论的角度分析相关类方之差异,最后透过对后世医家有关《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方剂的加减运用的比较、分析,以期丰富《伤寒论》组方原则下的用药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从病因病机探讨部分,把《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方剂以肺卫表郁、邪结成实、水停于里、阴寒偏盛或阳虚阴盛、中焦升降失利致痞、少阳枢机不利、湿热郁遏发黄等七个方面作出分类,再以其中四气五味的用量配伍比例主次作出归类,并对其病机与药物用量配伍比例作出分析。从治法探讨部分,主要是透过《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方剂的药物四气五味用量比例及其相关病机,分别归入宣肺法或汗法、攻下法、利水法、温法、中焦辛开苦降解痞法、和解少阳法、清泄湿热法等七个治法之中,并分析各治法与方剂中药物的四气五味用量比例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相关的规律,如宣肺法或汗法者,多以阳味为主,辛味为主;下法者,多以阴味为主,苦寒为主等。从类方探讨部分,主要分析、比较个别类方之间的四气五味用量配伍比例差异与病机或治法之间的关系,包括桂枝附子汤类方、麻黄类方、四逆汤类方、真武汤类方、苓桂剂类方、理中丸类方、泻心汤类方、柴胡汤类方等八倨方面,这些类方虽或在用药种类上、或所针对治疗病机相类似,但因个别所治疗的病机中寒热偏性、郁闭程度、病位深浅等不同,故其中的药物用量配伍比例有所差异。后世医家发挥与比较部分,主要选取后世部份医家或其着作,或医案等相关内容,并透过整理、比较、分析其中的选用方药,以期丰富《伤寒论》组方原则下的用药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以治疗水湿痰饮病,但由于《伤寒论》所载方剂药物用量多较后世为大,故在比较不同时代的方剂时,只采取各自方剂药物用量的比例作出比较,而不作用量多少的个别探讨,其中,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温病学家如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等有部分方剂的配伍基础源自《伤寒论》,此又为一证明温病学在某程度上,乃依据《伤寒论》相关内容而作出发展。第叁部分为本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作出简要总结,表达思想,对本文所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及探讨其可持续性研究。另外,在附录部分,分别列出了《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方五味总结列表、《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方剂的四气总结列表及《神农本草经》所载《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方剂的药物四气五味及功效列表,作为本文所研究《伤寒论》方剂的药物四气五味用量配伍的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01)

许坡,孟楣,张静,唐利宇,江莹[8](2016)在《基于“性味理论”探讨雷公藤配伍减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雷公藤减生殖毒性的配伍思路提供参考。方法:以"雷公藤""配伍""生殖毒性""Triptergium wilfordii Hook.f.""Detoxicity by compatibility""Reproductive toxicity"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2002年1月-2015年8月在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减雷公藤生殖毒性研究方面的文章进行归类、分析、研究、总结。结果:根据"性味理论"筛选及剔除文献后共检索到相关减雷公藤生殖毒性的文献40余篇,其中有效文献32篇;雷公藤配伍方法是寒温相制、辛甘相制、甘苦相制,主要配伍不同"性、味"单味中药、单味中药提取物及其复方制剂,可明显改善雷公藤导致的生殖毒性。结论:雷公藤与不同"性、味"之药配伍,调药性之偏性、制药性之毒性,可达到减轻或消除毒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6年10期)

杨勤军,周超[9](2016)在《从性味配伍探讨清营汤的组方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清营汤组方特点,学习前贤配伍用药经验,以期指导临床配伍用药。[方法]通过查阅古今文献资料,结合药物性味理论综合分析,从药物的药性和滋味对清营汤进行拆方分析,总结阐述清营汤性味组方特点。[结果]从性味配伍方面探析清营汤组方特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咸寒苦泄,清热解毒凉血;甘寒滋营,滋养肺胃之阴;苦寒散瘀,活血祛瘀生新;辛凉清宣,轻清透热转气。吴鞠通临床根据热入血分的证候特点,结合辨证论治采用上述所述的性味配伍遣方用药,为中医因证立法选药处方之典范,堪称后世之师法。[结论]性味配伍理论为临证遣方用药组方重要依据,对清营汤进行性味配伍拆方研究,可加深世人对性味配伍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临床组方用药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朱彦陈,胡慧明,赵海梅,刘端勇,叶青[10](2015)在《1978至2012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性味配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中药的归经、四气五味研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药性配伍规律。方法:收集1978—2012年出版的关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3276篇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主要从温、凉性药物中筛选,在五味方面,被筛选中药多从甜味和苦味中选择,部分具有辛味药和酸味药;在归经方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主要归属肺和脾(胃)经,其他中药多归属于肝、肾和心经。结论:2,3,4味中药在归经、四气、五味、药性配伍、配伍规律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规律相符。(本文来源于《中医研究》期刊2015年07期)

性味配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药配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药药性理论,遵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实现"整体综合调节"的目标。中药性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中药性味配伍是中医方药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层面,是方剂配伍的原始理论之一,结合病证特点,研究方剂性味配伍,有利于明确方剂的配伍机制。中药复方配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中药成分、剂量、配伍关系等的研究,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符合中药性味的药理效应入手,对性味组分的配伍效应与机制进行研究,能更好地解析中医药配伍机制,用现代信息学方法诠释中医理论,综合探究中药性味归属与组分配伍后药理效应消长的相关性,有利于推动中药复方理论的发展。中药性味与组分配伍研究应该注重性味配伍后对组分配伍药理效应的结合,明确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更好的发扬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对近年来中药复方配伍方式和药效进行了综述,为后续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味配伍论文参考文献

[1].陈静,格桑顿珠,索朗次仁,金英.藏药复方八味獐芽菜的性味、配伍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9

[2].吕春艳,吕邵娃,李国玉,匡海学.中药复方性味与组分配伍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8

[3].吴广操,牛艳,曾梦楠,李苗,匡海学.基于“白术、桑白皮”配伍规律探讨桑白皮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J].时珍国医国药.2017

[4].郭文鹤,李晓宇,黄娜娜,孙蓉.基于中药性味理论的补骨脂配伍规律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17

[5].陈红英,沙建飞.《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疗效关系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6

[6].洪珂,章健,何云云.从性味配伍探析小青龙汤组方特点[J].河南中医.2016

[7].陈楚为.从药物性味配伍分析《伤寒论》治水湿痰饮病方剂的组方规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8].许坡,孟楣,张静,唐利宇,江莹.基于“性味理论”探讨雷公藤配伍减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6

[9].杨勤军,周超.从性味配伍探讨清营汤的组方特点[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10].朱彦陈,胡慧明,赵海梅,刘端勇,叶青.1978至2012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性味配伍规律研究[J].中医研究.2015

标签:;  ;  ;  ;  

性味配伍论文-陈静,格桑顿珠,索朗次仁,金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