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辉1冯少仁1傅蓉2
(1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CT室江西新余338025)
(2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西新余338025)
【中图分类号】R7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109-01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脑膜瘤颅外侵及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学关系,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得出结论:颅骨穿透型脑膜瘤具有较典型的CT、MRI表现且与其病理学关系密切。CT和MRI具有诊断价值,MRI优于CT,二者结合应用,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脑膜瘤颅外侵及CTMRI病理学
脑膜瘤颅外侵及较为少见,偶见个例报道[1]。临床有因术前诊断不明确而导致误诊误治甚至术中死亡等严重后果的报道[1]。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6年间发现的脑膜瘤颅外侵及11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且资料齐全。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现将其CT、MRI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并探讨其发病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1996~2006年10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颅外侵及患者11例;其中男2例,女9例;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42.5岁。均发生在大脑凸面。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行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检查。
1.2成像方法和检查技术
采用飞利浦公司PICKERHeliCATflash螺旋CT机和GEMaxplus0.5T超导磁共振装置。头颅CT平扫,采用横轴位,矩阵512×512,层距10mm,层厚10mm,标准算法;窗位、窗宽分别为35Hu和100Hu,骨窗窗位280Hu,窗宽l500Hu。CT增强扫描使用优维显(300mgI/ml)100ml,高压注射器注射。MRI平扫,采用头颅线圈,应用自旋回波T1WI、T2WI、P(D)WI序列,均行横断、冠状及矢状面三个方位扫描;扫描参数为:T1WI:TR/TE=400ms/20ms,T2WI:TR/TE=2300ms/100ms,激励2~4次,矩阵160×256,FOV22,层厚7mm,层间距2mm。所有病例均行Gd-DTPA增强扫描,剂量为0.1mmol/kg,扫描层面与平扫一致。
1.3肿瘤观察指标
(1)肿瘤形态。
(2)强化均匀度。
(3)脑膜“尾”征。
(4)瘤周水肿。
(5)瘤—脑组织界面。
(6)颅骨增生、破坏和颅内外肿块。
2结果
2.1肿瘤的生长情况
病变均呈颅骨内板下肿块并向颅外生长,均侵及颅骨形成颅外软组织肿块,相应的颅骨增生、破坏。
2.2脑膜瘤颅外侵及的CT、MRI表现与病理学关系
脑膜瘤颅外侵及的五种病理类型均可见颅骨增生、破坏、颅外软组织肿块,瘤周水肿以合体细胞型更多见。瘤-脑组织界面清楚以过渡型为多,肿瘤不均匀强化以血管瘤型和砂粒体型型常见。肿瘤形态结节状比新月形和扁平状更多。MRI检查均显示脑膜尾征。
2.3CT、MRI表现
(1)CT表现:本组病例均见颅骨增生、破坏;其中4例呈放射状骨针。颅内外软组织肿块呈等、低密度,肿瘤形态为结节状、新月状,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受侵颅骨见强化。
(2)MRI表现:颅内外均显示肿块,呈结节状、新月状或扁平状;平扫为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不均匀强化,均见脑膜尾征。受侵颅骨有强化。
2.4组织形态
11例脑膜瘤颅外侵及均见瘤细胞均匀或不均匀分布。纤维细胞型以纤维母细胞成分为主,细胞呈梭形,可见胶原玻璃样变。合体细胞型中瘤细胞丰富,排列紧密,呈巢状,细胞大小不一,未见核分裂。过渡细胞型内类合体细胞与纤维母细胞相互交错,形成旋涡状结构。血管瘤型组织内间质血管丰富,形成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样结构,其间可见大量脑膜瘤细胞。中瘤细胞较丰富,排列紧密,砂粒体型在中肿瘤细胞间见钙化。
3讨论
有关脑膜瘤CT、MRI表现与病理学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多,但脑膜瘤颅外侵及文献报道较少,其机制可能为:发生在大脑凸面的脑膜瘤颅外侵及,可能首先引起颅骨增生、破坏。根据有关文献,脑膜瘤引起的颅骨增生、破坏常伴随新生血管的形成、扩展[2],如此可引起颅骨血管构筑发生变化,且血管数目增加。正常情况下头皮血管可部分或全部通过颅盖骨与颅内血管相连。所以,肿瘤血管与头皮血管相连数量增加,将进一步增加位于颅骨侧的肿瘤血供。目前普遍认为血管形成在肿瘤的生长、发展、转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瘤细胞分裂加快并可能沿着血管周围间隙延伸至颅外,形成颅外肿块。
脑膜瘤颅外侵及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需要CT和MRI的联合应用。CT密度分辨率高,能发现细微的骨质改变。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无骨伪影,能多方位成像,能更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发现CT不能发现的软组织肿块。因此,MRI优于CT。
总之,脑膜瘤颅外侵及有较典型的CT、MRI表现且与其病理学关系密切,CT和MRI联合应用与相互印证,为术前正确诊断和对治疗计划的选择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SackiN.,KubotaMH.MuraiA.HeavilyT2weightedMRAssessmentoffornicalInjuryafteranteriorInterhemisphericapproachforlargesuprasellarTumors[J].ActaNeurochir(wien),2001,143(25):701-706.
[2]刘策,余新光,周岩.脑膜瘤骨侵袭行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