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茎叶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叶藓科,茎,叶,形态解剖
茎叶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沙伟,刘丽丽,马天意,张艳馥,张梅娟[1](2019)在《八种海南花叶藓科植物茎叶形态解剖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选取海南省国产花叶藓科(Calymperaceae) 5属8种(鞘刺网藓、卷叶网藓、匍网藓、黄匍网藓、兜叶花叶藓、梯网花叶藓、八齿藓、刺肋白睫藓)植物,采用石蜡切片及扫描电镜技术,从形态解剖学角度,通过对茎叶的形态解剖结构及表面微形态观察,比较各藓类植物茎叶的形态特征、内部解剖结构、中肋及表面纹饰间的差异,以区分8种花叶藓科植物。结果表明:8种植物的茎叶解剖结构,包括茎的横切面的形状、有无中轴细胞的分化、细胞层数,叶片中肋横切面中央主细胞的数量、位置、背腹面细胞表面光滑粗糙程度以及叶细胞中绿色细胞的形状均具明显区别。8种花叶藓科植物茎横切面椭圆形至圆形;除八齿藓及白睫藓中肋不具有中央主细胞外,其他种中肋中央主细胞数量均不同,中央主细胞基本位于中肋中央;梯网花叶藓背面细胞壁具有较多短纵纹;只有八齿藓茎横切结构中具中轴细胞的分化。(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1期)
王庆燕,叶德练,张钰石,李建民,张明才[2](2015)在《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与产量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2012–2013年采用田间不同行向种植设计,研究了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和产量的调控。结果表明,种植行向对玉米叶和茎的形态建成影响显着。与南北行向(N-S)相比,东西行向(E-W)显着促进了中上部叶片(第11~第17叶)的伸长,增加了叶面积,但对叶宽影响不显着。种植行向显着影响了玉米茎秆质量,E-W种植方式显着促进了植株中下部节间的伸长和增粗,增加了第9和第10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和茎秆折断强度。种植行向对拔节期植株干重没有显着影响,但E-W种植方式在大口期至成熟期的单株总生物量积累显着高于N-S种植,同时促进了干物质由叶、茎向雌穗的转移,显着提高了收获指数。E-W种植方式显着增加了玉米千粒重,提高了产量。因此,华北地区E-W种植方式可显着促进玉米茎叶生长和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加粒重,提高收获指数,提高产量。(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王竹,杨继芝,杨文钰[3](2015)在《套作模式下玉米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玉米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适期早播,产量提高,收获提前,缩短了与大豆的共生期,保证了大豆生长期间适宜的株高、较大的茎粗和理想的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利于大豆产量的形成。玉米不同密度对大豆茎叶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玉米收获前,后期影响效应无显着差异,但大豆在玉米高密度下的产量显着低于在玉米中、低密度下的产量;玉米产量则是以中密度下的产量最高。因此,考虑玉米和大豆的综合效益,本实验得出的最优组合为玉米3月21日播种,密度为5.25万株/hm2。(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5年01期)
苗燕,王宁果,李伟,彭勇,王丽[4](2014)在《陕西分布10种大戟属植物茎叶形态结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石蜡切片法、叶表皮装片法对陕西分布10种大戟属植物茎叶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10种植物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分布及大小等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茎的结构在各种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2)用Statistica 6.0分析软件对所测的性状特征值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在10种植物中,甘遂与其他种的亲缘关系最远,南大戟与华北大戟的亲缘关系较近,斑地锦与地锦草亲缘关系最近。该研究结果为大戟属植物的分类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王竹,杨继芝,杨文钰[5](2014)在《套作模式下玉米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玉米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适期早播,产量提高,收获提前,缩短了与大豆的共生期,保证了大豆生长期间适宜的株高、较大的茎粗和理想的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利于大豆产量的形成。玉米不同密度对大豆茎叶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玉米收获前,后期影响效应无显着差异,但大豆在玉米高密度下的产量显着低于在玉米中、低密度下的产量;玉米产量则是以中密度下的产量最高。因此,考虑玉米和大豆的综合效益,本实验得出的最优组合为玉米3月21日播种,密度为5.25万株·hm-2。(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肖冰梅,刘义芳,彭菲,林丽美[6](2013)在《盾叶薯蓣茎叶的形态解剖及组织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盾叶薯蓣的育种筛选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组织切片及组织化学研究的方法,对盾叶薯蓣茎叶发育过程的形态解剖学特征及组织化学反应进行观察。结果:嫩茎叶在腺鳞、草酸钙针晶、气孔指数、表皮及中柱等特征方面与老茎叶有明显区别。幼嫩茎叶无显色反应,老茎有显色反应。结论:老茎含有薯蓣皂苷。(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3年15期)
胡晓荣,邱倩,何德聪[7](2013)在《中江丹参植株中Pb含量和茎叶中Pb的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Pb在丹参植株中的含量分布和在茎叶中的存在形态,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来自于中江县丹参种植基地的6个丹参植株和对应土壤样品中的Pb含量,对茎和叶中Pb的初级和次级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b在根、茎、叶和土壤中的含量分别为0.28±0.05、4.30±0.54、6.22±0.52和16.95±3.14(mg/kg),Pb在丹参植株中表现出从上至下含量依次减少的分布规律,植株对Pb有很强的转移能力,其转移系数达到14-26。茎和叶中Pb的沸水浸出率分别为40.2%和47.9%,浸出Pb中60%以上为可透过0.45μm滤膜的可溶态,可溶态中约80%的铅以无机态形式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3年02期)
陈健晓,屠乃美,易镇邪,朱红林[8](2011)在《硅肥对超级早稻茎叶形态与抗倒伏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级早稻组合株两优819(倒伏敏感品种)与陆两优996(抗倒伏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硅肥对超级早稻茎叶形态与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肥能改善超级早稻茎叶形态与抗倒伏能力,主要表现为提高单茎叶面积,减小剑叶夹角,增粗茎秆,缩短基部一、二节间,增强抗倒力等,且在施氮150 kg/hm2条件下施硅效果最好,且陆两优996抗倒性提高更好。(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王宁果[9](2011)在《陕西大戟属植物茎叶的形态结构及红外光谱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戟属(Euphorbia)植物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2000多种,我国有80余种,并且不断有新种出现,其中,陕西省分布14种。本属植物中许多具有非常重要的药用价值,在民间很早就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主要用来逐水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止血及洗疥疮等。本研究以泽漆(E. helioscopia)、地锦草(E.humifusa)、大戟(E. pekinensis)、湖北大戟(E. hylonoma)、华北大戟(E. lunulata)、乳浆大戟(E. esula)、南大戟(E. jolkini)、续随子(E. lathylris)、甘遂(E. kansui)和斑地锦(E. maculata)这10种大戟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石蜡切片法、表皮装片法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用聚类分析软件Statistica6.0对所测的性状特征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且比较各个种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为大戟属植物的分类提供实验依据。1.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大戟属10种植物叶片的表皮进行观察,发现这10种植物的上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有平直、浅波状、波状及深波状。气孔均为无规则形,多分布在叶的下表皮,但在地锦草、斑地锦、泽漆和乳浆大戟的上表皮上也有气孔分布。叶的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脉的大小、叶肉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排列疏密不同。茎的结构在各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最显着的差别为甘遂、华北大戟、湖北大戟、泽漆、大戟、南大戟、乳浆大戟、续随子这几个种中,构成髓的薄壁细胞彼此相连,形成许多空腔的网状结构,类似通气组织。2.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0个种的形态结构性状特征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从中筛选出3个主成分,第1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44.15%,前叁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8.08%。依据筛选出的前叁个主成分获得叁维组分图,把10个大戟属植物分为叁类,甘遂为一类,斑地锦为一类,华北大戟、湖北大戟、乳浆大戟、南大戟、大戟,续随子、泽漆和地锦草为一类。此外,用形态结构性状特征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为湖北大戟、华北大戟、大戟、南大戟、乳浆大戟、续随子、泽漆、斑地锦和地锦为一大类,甘遂另为一类。在第1大类中,地锦和斑地锦的关系最近,南大戟和华北大戟的关系最近,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大致吻合。3.各种大戟属植物由于叶片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在FTIR图谱上表现出波峰和波数的差异,FTIR数据聚类分析将这10种植物,先划分为两大类,甘遂为一类,其余种为一类,FTIR数据主成分分析将这10种划分为叁类,甘遂为一类,南大戟为一类,其余种为一类。基于FTIR分析结果和形态结构分析结果大体一致,甘遂和其他大戟属植物差异最大。综上所述,10种大戟属植物茎、叶的解剖结构、表皮形态特征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均存在一定差异,可以作为种之间的鉴别指标。使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对形态结构性状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比较,对大戟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这10种中,甘遂与其他种的亲缘关系最远,南大戟和华北大戟的亲缘关系较近,斑地锦和地锦亲缘关系最近。(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1-03-01)
文少白,张桂花,李勤奋,邓晓,侯宪文[10](2010)在《香蕉茎叶堆制还田对土壤各形态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模拟大田环境中香蕉茎叶堆肥还田对土壤中各形态钾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中添加香蕉茎叶腐熟材料能提高土壤的pH值,在0~240mg/kg(以香蕉茎叶中的钾折算每千克土中添加钾的量,下同)添加量下,土壤pH值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总体维持在6.3~7.0范围内;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也随着堆肥样品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由于堆肥样品中各种物质的影响,土壤速效钾的量高于外源钾添加量和原始土壤中速效钾的量总和,且速效钾增率随堆肥样品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90d后土壤中速效钾增率仍维持在36.83%~137.58%之间。缓效钾的量与速效钾相比,堆肥样品添加量对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变化影响不大,在大部分时间内不同堆肥样品添加量下缓效钾的量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茎叶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2012–2013年采用田间不同行向种植设计,研究了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和产量的调控。结果表明,种植行向对玉米叶和茎的形态建成影响显着。与南北行向(N-S)相比,东西行向(E-W)显着促进了中上部叶片(第11~第17叶)的伸长,增加了叶面积,但对叶宽影响不显着。种植行向显着影响了玉米茎秆质量,E-W种植方式显着促进了植株中下部节间的伸长和增粗,增加了第9和第10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和茎秆折断强度。种植行向对拔节期植株干重没有显着影响,但E-W种植方式在大口期至成熟期的单株总生物量积累显着高于N-S种植,同时促进了干物质由叶、茎向雌穗的转移,显着提高了收获指数。E-W种植方式显着增加了玉米千粒重,提高了产量。因此,华北地区E-W种植方式可显着促进玉米茎叶生长和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加粒重,提高收获指数,提高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茎叶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沙伟,刘丽丽,马天意,张艳馥,张梅娟.八种海南花叶藓科植物茎叶形态解剖结构观察[J].广西植物.2019
[2].王庆燕,叶德练,张钰石,李建民,张明才.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与产量的调控效应[J].作物学报.2015
[3].王竹,杨继芝,杨文钰.套作模式下玉米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5
[4].苗燕,王宁果,李伟,彭勇,王丽.陕西分布10种大戟属植物茎叶形态结构比较[J].西北植物学报.2014
[5].王竹,杨继芝,杨文钰.套作模式下玉米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4
[6].肖冰梅,刘义芳,彭菲,林丽美.盾叶薯蓣茎叶的形态解剖及组织化学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
[7].胡晓荣,邱倩,何德聪.中江丹参植株中Pb含量和茎叶中Pb的形态分析[J].中国测试.2013
[8].陈健晓,屠乃美,易镇邪,朱红林.硅肥对超级早稻茎叶形态与抗倒伏特性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1
[9].王宁果.陕西大戟属植物茎叶的形态结构及红外光谱的比较分析[D].西北大学.2011
[10].文少白,张桂花,李勤奋,邓晓,侯宪文.香蕉茎叶堆制还田对土壤各形态钾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