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膨化马铃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色马铃薯,变温压差膨化干燥,花青素,冻融
膨化马铃薯论文文献综述
王兰,邓波,邓放明[1](2019)在《预处理对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紫色马铃薯脆片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紫色马铃薯膨化干燥产品含水率、色泽、硬度、复水比、表观密度和花青素含量为品质评价指标,探讨切片厚度、柠檬酸浓度、热烫时间、预干燥时间和冻融处理对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马铃薯切片厚度2mm,0.2%柠檬酸护色20min,热烫1min,冷却,-18℃冻融12h,自然解冻,在膨化温度80~90℃、抽空温度60~70℃条件下所制备的紫色马铃薯膨化产品含水率4.04%,硬度327.28g,△E值33.21,复水比3.85,表观密度0.76g/mL,花青素含量291.60mg/100g(以干基计),产品色泽、酥脆性和口感都较好。(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10期)
章丽琳,张喻,张涵予[2](2016)在《挤压膨化参数对马铃薯全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物料含水量、挤压温度、螺杆转速对马铃薯全粉水溶性、碘蓝值、糊化特性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物料含水量的增大,马铃薯全粉的水溶性、碘蓝值逐渐减小,吸水性、吸油性逐渐增大,膨胀性先增大后减小,在35%时最大,糊化温度先减小后增大,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凝胶性逐渐增大,热稳定性在30%时最强;随挤压温度的增大,水溶性、碘蓝值逐渐增大,吸水性、吸油性逐渐减小,膨胀性先增大后减小,在170℃最大,糊化温度、热稳定性逐渐增大,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凝胶性逐渐减小;随螺杆转速的增大,水溶性、碘蓝值逐渐增大,吸水性、吸油性逐渐减小,膨胀性先增大后减小,在360r/min时最大,糊化温度逐渐减小,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凝胶性逐渐增大,热稳定性先减弱后增强,在280r/min时最弱。(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6年12期)
刘航[3](2016)在《糯米—马铃薯全粉挤压膨化米果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以生活中常见的糯米和马铃薯全粉为原料,对糯米挤压膨化米果的基础工艺、马铃薯全粉比例的优选、糯米-马铃薯全粉挤压膨化米果的营养评价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物料水料比、膨化温度、喂料速度和螺杆转速四个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实验,以糊化度和膨化度为目标值,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挤压膨化参数进行优化;另外通过分析挤压产品的黏度、膨化度、容重、感官指标、WAI、WSI、TPA,确定了马铃薯全粉添加量的最佳比例;分析挤压膨化前后的水分、淀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的变化,并对挤压膨化产品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响应面分析糯米挤压膨化的最佳工艺,结果显示:以膨化度为目标值时,水料比和膨化温度、喂料量和螺杆转速交互作用非常显着,膨化温度和螺杆转速、水料比和螺杆转速交互作用显着;以糊化度为目标值时,水料比和膨化温度、膨化温度和螺杆转速交互作用非常显着;最终结果为:水料比为11.68,膨化温度为176.37℃,喂料量为25.46kg/h,螺杆转速为279.63r/min,此条件下产品的糊化度达到了97.06%,膨化度为3.397。马铃薯全粉比例的优选,马铃薯全粉的添加比例依次为0%、10%、20%、30%、40%,随着马铃薯全粉含量的增加,原料的黏度逐渐下降,产品的感官评分先上升再下降,在20%时达到最高值,SME的变化不显着(P>0.05),WSI趋势与WAI的趋势相反,WSI、膨化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容重总体呈上升趋势,WAI逐步上升,挤压产品的质构性质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能获得较好的硬度、脆度和酥脆性,综合分析,确定马铃薯全粉最佳配比为20%。分析挤压膨化前后的水分、淀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膳食纤维、灰分等营养元素的变化,比较发现:添加马铃薯全粉后,复合粉挤压膨化产品中的蛋白质、淀粉含量略高于与糯米挤压膨化产品;脂肪降低43.75%;氨基酸营养效价总体上升,缬氨酸增加了39.47%,赖氨酸增加了24.24%,色氨酸增加10.77%,苯丙氨酸增加了24.44%,蛋氨酸增加了11.11%;膳食纤维含量上升17.31%;钙提高了116.5%,铁提高了152.4%,磷略有上升,锌略有下降。挤压膨化后,复合粉VA损失73.3%,VE损失约80%,VB1损失63.6%,因此对挤压膨化后的产品进行维生素的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6-05-01)
王迎辉,张丹丹[4](2016)在《复合马铃薯粉油炸及膨化休闲食品工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也给予较多关注。然而从现行大多食品看,高油量食品流通数量仍较多,这些食品在经过高温油炸后,其中的淀粉物质很容易生成丙烯酰胺,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这种背景下,便要求在食品生产中,做好丙烯酰胺、含油量等控制工作。本文主要以复合马铃薯片、膨化休闲食品加工为例,对相应的工艺方法进行探析。马铃薯片作为当前备受消费者青睐的重要食品之一,其在生产中多以常温(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6年06期)
杨润佳,丁琳,罗艳辉,林金莺,郑佳如[5](2014)在《马铃薯涂膜-微波复合膨化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玉米微波膨化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涂膜-微波复合膨化工艺,并以马铃薯块为原料,制备了类似于玉米爆米花、可用微波炉进行膨化的食品.理论上,将阻水性好、可食用的壳聚糖膜涂覆于马铃薯块表面,利用微波加热后,马铃薯块内部的水分会蒸发成水蒸气.而水蒸气受到壳聚糖膜的阻隔,无法散失.当水蒸气的压力越积越大,马铃薯块会爆开,得到微波膨化食品.研究结果表明,用2%的壳聚糖溶液涂布于马铃薯块(体积为2 cm×2 cm×2 cm)表面,于80℃干燥13.5 h,然后微波膨化60 s后,产品的膨化效果最佳,膨化率为270%±41%.(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张江宁,丁卫英,王彦宝,杨春[6](2013)在《马铃薯渣挤压膨化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铃薯渣为原料,经挤压膨化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膨化温度、物料含水量、螺杆转速对产品比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工艺参数为:膨化温度3个区为90℃—120℃—170℃,物料含水量35%,螺杆转速30 Hz,产品比容可达1.162 mL/g。经电镜观察,膨化后马铃薯渣组织结构疏松、均匀,颗粒的晶型结构受到破坏。(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13年09期)
李军[7](2012)在《复合马铃薯粉油炸及膨化休闲食品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以食为天,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高含油量的食品容易导致肥胖,另外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富含淀粉类的原料,经过高温油炸会产生一种对人体具有可能致癌作用的物质——丙烯酰胺(AA)。动物试验研究发现,AA具有神经、生殖、遗传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毒害作用。本试验以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全粉为主要原料,研究了不同加工条件对复合马铃薯片含油量、脆度及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由于其良好的保健作用,食品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加工提取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试验就探讨了利用挤压膨化法来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转化率。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生产低含油量、低丙烯酰胺(AA)含量、高脆度复合薯片的最佳油炸工艺参数,即油炸前坯料的含水量控制在20%左右,含盐量2%左右,油温以160℃为佳,油炸时间为40s,在此工艺条件下油炸出来的薯片,其中丙烯酰胺含量为0.28mg/kg,在市售薯片基础上降低26.32%;含油量为23.36%,降低了1.47个百分点。(2)采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以黄豆粉、大米粉、马铃薯全粉等为主要原料,通过高温高压、剪切和摩擦作用,使原料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向可溶性膳食纤维转化,用SPSS软件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挤压膨化参数,结果表明:原料粒度为178μm,螺杆转速为144r/min,叁区温度为80℃/90℃/110℃条件下生产膨化米果,产品膨化度为8.8,糊化度为90.05%,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8.85%,与挤压膨化前物料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4.38%)相比,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提高了4.47%。(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11)
黄亮,孙昌波,李忠海,赵灿,郑菲[8](2011)在《蕨根、葛根和马铃薯淀粉油炸膨化加工性质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蕨根淀粉、葛根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中添加食盐、碳酸氢钠、蔗糖、油脂后油炸加热效果、物料膨化效果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由于食盐、碳酸氢钠、蔗糖对淀粉糊化的影响及加热后的特性,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膨化率变小,膨化过程也相对迟缓;随着糖含量的增加,产品的孔隙状态发生变化,孔隙变形、回缩,产品硬度减小,脆度增大,孔隙率渐大,色泽加深。油脂的添加,对脆度影响较大,但是对于膨化率、色泽的影响不大,添加过多时,口感变差。最佳配比是:食盐2%,碳酸氢钠0.2%~0.5%,蔗糖6%,油脂5%,并添加适量甜味剂以改善口感。(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1年06期)
黄亮,孙昌波,赵灿,郑菲[9](2010)在《蕨根、葛根和马铃薯淀粉微波膨化加工性质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蕨根淀粉、葛根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中添加食盐、碳酸氢钠、蔗糖、油脂后微波加热效果、物料膨化效果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由于食盐、碳酸氢钠、蔗糖对淀粉糊化的影响及加热后的特性,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膨化率变小,膨化过程也相对迟缓;随着糖含量的增加,产品的孔隙状态发生变化,孔隙变形、回缩,产品硬度减小,脆度增大,孔隙率渐大,色泽加深。油脂的添加,对脆度影响较大,但是对于膨化率、色泽的影响不大,添加过多时,口感变差。最佳配比是:食盐2%~4%,碳酸氢钠0.1%,蔗糖3%~6%,油脂3%~5%,并添加适量甜味剂以改善口感。(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倪函[10](2010)在《气流膨化马铃薯复合片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马铃薯为基本原料,辅以奶粉、糊精、苹果果浆,制成马铃薯复合片,采用低温气流膨化技术,研制膨化马铃薯复合片。本研究分叁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马铃薯复合片的主辅料搭配,及其对膨化效果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各工艺参数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然后通过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得出理论最佳工艺参数;第叁部分研究了膨化马铃薯复合片的营养成分、卫生指标和货架期。本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马铃薯复合片的主辅料搭配为:马铃薯78%,奶粉8%,糊精12%,苹果果肉2%。2.通过对影响马铃薯复合片产品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各因子的最佳值或者范围,结果如下:最适合气流膨化的造型为片状,厚度5mm,预干燥后含水率24%,膨化温度120℃,停滞时间10min,抽空温度85℃,抽空时间150min,压力差0.24MPa。3.产品的复水比和膨化度正相关,和产品含水率负相关。产品含水率越低,其内部蜂窝结构越明显,内部空隙越大,也就是膨化度越高,所以单位时间内吸收的水分也就越多,复水比越大。4.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复合片厚度、预干燥后含水率、膨化温度、抽空时间,对产品膨化度、含水率、酥脆性影响显着。它们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规律如下:Y1=4.95086-0.3.03507X1-2.92113X2-4.80884X3+2.47134X12+0.33942X22+1.69176X32+1.05500X1X2+0.01750X1X3+2.02750X2X3Y2=1.57048-0.12341X1+0.22200X2+0.03738X3-0.55085X12-0.28922X22-0.09654X32+0.04125X1X2+0.100125X1X3+0.00375X2X3Y3=146.83371+31.93513X1+9.98823X2+24.35986X3-16.93059X12-4.20267X22-16.22349X32+1.25000X1X2-8.75000X1X3+5.00000X2X35.膨化马铃薯复合片的水分含量可达5%左右,在不使用干燥剂的情况下,具有较长的货架期——可达180天,保质期内微生物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6.膨化后的马铃薯复合片酥脆可口,感官评定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营养素保留比较好。(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膨化马铃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物料含水量、挤压温度、螺杆转速对马铃薯全粉水溶性、碘蓝值、糊化特性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物料含水量的增大,马铃薯全粉的水溶性、碘蓝值逐渐减小,吸水性、吸油性逐渐增大,膨胀性先增大后减小,在35%时最大,糊化温度先减小后增大,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凝胶性逐渐增大,热稳定性在30%时最强;随挤压温度的增大,水溶性、碘蓝值逐渐增大,吸水性、吸油性逐渐减小,膨胀性先增大后减小,在170℃最大,糊化温度、热稳定性逐渐增大,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凝胶性逐渐减小;随螺杆转速的增大,水溶性、碘蓝值逐渐增大,吸水性、吸油性逐渐减小,膨胀性先增大后减小,在360r/min时最大,糊化温度逐渐减小,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凝胶性逐渐增大,热稳定性先减弱后增强,在280r/min时最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膨化马铃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兰,邓波,邓放明.预处理对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紫色马铃薯脆片品质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9
[2].章丽琳,张喻,张涵予.挤压膨化参数对马铃薯全粉理化性质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6
[3].刘航.糯米—马铃薯全粉挤压膨化米果的研制[D].武汉轻工大学.2016
[4].王迎辉,张丹丹.复合马铃薯粉油炸及膨化休闲食品工艺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16
[5].杨润佳,丁琳,罗艳辉,林金莺,郑佳如.马铃薯涂膜-微波复合膨化工艺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张江宁,丁卫英,王彦宝,杨春.马铃薯渣挤压膨化工艺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
[7].李军.复合马铃薯粉油炸及膨化休闲食品工艺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8].黄亮,孙昌波,李忠海,赵灿,郑菲.蕨根、葛根和马铃薯淀粉油炸膨化加工性质的比较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
[9].黄亮,孙昌波,赵灿,郑菲.蕨根、葛根和马铃薯淀粉微波膨化加工性质的比较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0
[10].倪函.气流膨化马铃薯复合片的工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