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固定体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旋前外旋型,固定体位
外固定体位论文文献综述
卢锌祥[1](2014)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两种外固定体位临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Ⅱ~Ⅳ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后分别用石膏外固定于内翻背伸90°位及中立背伸90°位,比较两种固定体位的临床疗效,寻求临床疗效较好的固定体位。方法选用60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并有定期随访的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纳入本试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手法整复后均用U型石膏托外固定于内翻背伸90°位,另一组手法整复后均用U型石膏托外固定于中立背伸90°位。两组整复后均采用相同的常规辅助治疗。根据患者随访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Liu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对两组踝关节的AOFAS得分、外侧副韧带得分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评价两种外固定体位的近期疗效。结果1.术后两组均得到定期随访6-12个月,平均8-+4.42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显着性差异。2.AOFAS评分:内翻背伸90°组评分为83-100分,平均为91.50±6.45分:中立背伸90°组评分为75-100分,平均为86.87±6.42分,两组评分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3.《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内翻背伸90°组治愈:28例,好转:2例,未愈:0例,治愈率:93.33%;中立背伸90°组:治愈:21例,好转:9例,未愈:0例,治愈率:70.00%;两组治愈率存在显着差异,内翻背伸90°组治愈率优于中立背伸90°组(P<0.05)。4.Liu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评价标准评分:内翻背伸90°组评分为85.17±7.25分,中立背伸90°组评分为79.17±7.44分,两组评分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5.并发症:内翻背伸90°组1例,中立背伸90°组2例,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Ⅱ°-Ⅳ°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能够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2.本研究中两种固定体位近期的并发症均较少,安全性较高。3.内翻背伸90°位临床治愈率高较中立背伸90°位高。4.与中立背伸90°位外固定体位比较而言,内翻背伸90°位外固定体位较能更好的恢复踝关节关节功能。总之,对于Ⅱ°~Ⅳ°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法整复后石膏外固定于内翻背伸90°位的总体疗效优于中立背伸90°位。内翻背伸90°位外固定可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促进患踝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6-01)
陈志[2](2013)在《旋前型踝关节骨折不同外固定体位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后分别石膏外固定于内翻背伸位及中立背伸位,比较两种固定体位的临床疗效,寻找较佳固定体位。方法:选用60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并有定期随访的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纳入本试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手法整复后均用U型石膏托外固定于内翻背伸位,另一组手法整复后均用U型石膏托外固定于中立背伸位,采用AOFAS踝一后足评分系统、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Liu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对两组踝关节的AOFAS得分、外侧副韧带得分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评价两种外固定体位的近期疗效。结果:1.术后两组均得到定期随访6-18个月,平均10+3.42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显着性差异。2.AOFAS评分:内翻背伸组评分为82-100分,平均为91.50±5.81分;中立背伸组评分为76-100分,平均为86.23±5.91分,两组评分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3.《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内翻背伸组治愈:25例,好转:5例,未愈:0例,治愈率:83.33%;中立背伸组:治愈:21例,好转:9例,未愈:0例,治愈率:70.00%;两组治愈率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4.Liu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评价标准评分:内翻背伸组外侧韧带评分为85.31±5.34分,中立背伸组外侧韧带评分为79.49±4.54分,两组评分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5.术后并发症:内翻背伸组0例,中立背伸组2例,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U”型石膏托固定于内翻背伸位临床疗效优于固定于中立背伸位。(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6-01)
余荣煌[3](2009)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外固定体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Lauge-HansonⅢ°、Ⅳ°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后的最佳外固定体位,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机率。方法:选用42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并有定期随访的42例患者纳入本试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手法整复后均用U型石膏托外固定,按随机分组,分别外固定于内翻内旋跖屈位(简称跖屈组)和内翻内旋背伸位(简称背伸组)。随访6~18个月,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计算两组的优良率,同时对两组踝关节的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评价两种外固定体位的近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两组病例均获得6~18个月随访。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跖屈组优16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达90.48%;背伸组跖屈组优9、良8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达为80.95%,两组间优良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AOFAS评分:跖屈组91.62±6.53分,背伸组85.24±8.43分,两组间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跖屈组共2例,发生率为9.52%;背伸组共4例,发生率为19.05%,两组间并发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Ⅲ°、Ⅳ°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后石膏外固定于内翻内旋跖屈位的近期疗效恢复优于内翻内旋背伸位(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学院》期刊2009-05-01)
毕宏政,杨茂清[4](2004)在《Colles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体位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Colles骨折为骨伤科常见病 ,多发病 ,临床常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随着对该病治疗方法的研究深入 ,对该类型骨折复位后的外固定方法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特别是闭合复位外固定后腕关节的体位问题 ,更是存在很大的分歧 ,许多人主张腕关节(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04年05期)
杨运东[5](1999)在《合理选择骨折外固定体位的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骨折复位固定后,合理选择外固定体位,对于保持骨折断端的对位,减少局部出血和疼痛、防止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临床上,由于外固定体位选择不当,引起骨折复位后重新移位的例子并不少见,也容易引起严重的后果如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为了提高外固...(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1999年05期)
王英,王康年[6](1995)在《经皮经椎弓根外固定手术体位的选择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对经皮经椎弓根外固定器治疗35例脊柱骨折病人的两种术式及其特殊器械、手术步骤及配合作一简介,并详细介绍了手术体位的摆放原则及方法。作者认为正确的手术体位,可起到较好的体位复位作用,并可预防并发症,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华护理杂志》期刊1995年11期)
外固定体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后分别石膏外固定于内翻背伸位及中立背伸位,比较两种固定体位的临床疗效,寻找较佳固定体位。方法:选用60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并有定期随访的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纳入本试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手法整复后均用U型石膏托外固定于内翻背伸位,另一组手法整复后均用U型石膏托外固定于中立背伸位,采用AOFAS踝一后足评分系统、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Liu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对两组踝关节的AOFAS得分、外侧副韧带得分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评价两种外固定体位的近期疗效。结果:1.术后两组均得到定期随访6-18个月,平均10+3.42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显着性差异。2.AOFAS评分:内翻背伸组评分为82-100分,平均为91.50±5.81分;中立背伸组评分为76-100分,平均为86.23±5.91分,两组评分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3.《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内翻背伸组治愈:25例,好转:5例,未愈:0例,治愈率:83.33%;中立背伸组:治愈:21例,好转:9例,未愈:0例,治愈率:70.00%;两组治愈率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4.Liu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评价标准评分:内翻背伸组外侧韧带评分为85.31±5.34分,中立背伸组外侧韧带评分为79.49±4.54分,两组评分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5.术后并发症:内翻背伸组0例,中立背伸组2例,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U”型石膏托固定于内翻背伸位临床疗效优于固定于中立背伸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固定体位论文参考文献
[1].卢锌祥.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两种外固定体位临床疗效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
[2].陈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不同外固定体位疗效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3].余荣煌.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外固定体位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9
[4].毕宏政,杨茂清.Colles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体位的探讨[J].实用骨科杂志.2004
[5].杨运东.合理选择骨折外固定体位的原则[J].中医正骨.1999
[6].王英,王康年.经皮经椎弓根外固定手术体位的选择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