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信息激活论文-王萍萍,董芷含

情绪信息激活论文-王萍萍,董芷含

导读:本文包含了情绪信息激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群体事件,信息来源,情绪激活,参与意愿

情绪信息激活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萍,董芷含[1](2014)在《信息来源、情绪激活对网络群体事件参与意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实验法考察信息来源可信度、情绪激活程度对大学生参与网络群体事件意愿的影响。研究被试为121名非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结果发现,两个自变量主效应不显着,交互作用显着;来源可信度高、情绪激活程度强的情况下参与性最低,来源可信度低、情绪激活程度强的情况下参与性最高。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来源可信度高、情绪激活程度强的情况下与其它叁种处理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4年07期)

张智君,温菲,赵均榜[2](2011)在《信息内容、任务特征和情绪激活对SRT知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计交互中,系统/网络响应时间(System Response Time,SRT)是影响用户绩效和满意度的一项重要指标。缩短用户对固有系统响应时间的时距知觉,对于提高系统可用性具有很大的价值。本研究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考察等待信息内容和任务类型对SRT时距估计的影响;实验二考察情绪激活、任务目标和难度对SRT估计的影响。主要结果显示:(1)任务类型对SRT时距估计具有显着的影响,关系任务比特定任务导致了更大的低估偏差,且与信息内容存在交互作用,即在有关信息的情境下这种低估更明显;(2)情绪激活对SRT时距估计有显着效应,"低激活-低愉悦"组的估计偏差显着大于"高激活-高愉悦"组和"低激活-高愉悦"组,且表现为低估倾向。结论表明,SRT估计受认知资源和情绪激活等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钟明天[3](2011)在《抑郁认知易感者负性情绪信息加工的杏仁核激活及脑功能连接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采用情绪面孔匹配任务及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脑影像学技术,探讨抑郁认知易感者和重性抑郁症患者在负性情绪信息加工时杏仁核的激活特征及其异同点;(2)采用功能连接分析方法,探讨抑郁认知易感者和重性抑郁症患者在负性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其杏仁核与不同脑区之间是否具有特殊的脑功能连接方式。方法:(1)使用认知方式问卷(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 CSQ)、流调中心用抑郁问卷(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等量表测查了长沙两所大学的642名在校生,最终得到有效数据595份。根据CSQ特有的计算方式得到每个被试的最弱连接分,基于最弱连接分获得抑郁认知易感者(最弱连接高分者)与非抑郁认知易感者(最弱连接低分者)。(2)从抑郁认知易感者中随机抽取29名易感组被试、非抑郁认知易感者中随机抽取33名控制组被试,并从心理咨询门诊就诊的首发未服药的重性抑郁症大学生患者中抽取32名抑郁组被试,分别完成情绪面孔匹配任务,同步进行fMRI扫描。(3)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在完成任务中的正确率及反应时差异。(4)将杏仁核作为感兴趣区,分析各组被试完成情绪任务中杏仁核的激活情况,并采用功能连接方法比较各组杏仁核与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差异。结果:(1)心理测验结果:抑郁组的CESD分数显着大于易感组及控制组,而易感组和控制组之间的CESD分数无显着性差异,叁组的最弱连接分两两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易感组>抑郁组>控制组。(2)情绪面孔匹配任务的行为学结果:反应时存显着的组间差异,抑郁组的平均反应时显着长于易感组和控制组的反应时,而控制组和易感组的反应时之间则无显着性差异。任务类型具有主效应,个体匹配面孔的反应速度显着慢于匹配图形的反应速度。组别与任务类型之间有显着的交互作用,使用Bonferroni验后分析发现,匹配面孔任务的反应时在组间有显着差异,抑郁组的反应速度显着慢于易感组及控制组,而控制组和易感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匹配图形的任务中,叁组之间的反应时不存在显着组间差异。于正确率而言,采用RM-ANOVA发现存在显着的任务类型主效应。匹配图形的正确率显着大于匹配面孔的正确率。叁组之间组别差异或交互效应均未达到显着。(3)情绪面孔匹配任务中的功能激活分析结果:与基线控制条件相比,对恐惧和愤怒面孔表情的加工时,每组被试的双侧杏仁核激活均增强,且每组都表现出背外侧前额叶(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以及枕叶的显着激活。与基线条件相比,情绪面孔激发的脑部活动具有显着的组间差异,主要表现在额叶、边缘叶等区域。验后分析进行组别比较发现,抑郁组的左侧杏仁核和右侧扣带回表现出比控制组更强的激活,而抑郁组的左侧DLPFC激活比控制组弱。类似的模式也见于易感组和控制组被试之间,易感组的双侧杏仁核激活比控制组的更强,而易感组的双侧DLPFC均比控制组更弱。对两侧杏仁核反应的分析发现,抑郁组的右侧杏仁核激活比易感组的更弱。在易感组内进行两者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面对威胁面孔时,最弱连接分与左侧杏仁核反应有正相关。(4)情绪面孔匹配任务的功能连接分析结果:功能连接的ANOVA比较结果显示,存在显着的组间效应,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易感组的杏仁核与右侧额中回之间的功能连接比控制组的更弱;易感组的杏仁核与左侧顶下小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比控制组的更强;抑郁组的杏仁核与左侧额下回之间的功能连接比控制组的更弱;抑郁组的杏仁核与多处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均比控制组的更强,这些脑区包含有左侧岛叶、左侧扣带回、左侧及右侧梭状回等;而抑郁组与易感组间也存在显着差异,抑郁组的杏仁核与左侧额内侧回之间的功能连接比易感组的更强。此外,左侧杏仁核与多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比右侧杏仁核的更强,其中包含左侧尾状核、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上回等部位。结论:(1)在面对负性刺激时,与非抑郁认知易感者相比,抑郁认知易感者和重性抑郁症患者都表现出DLPFC激活显着降低和杏仁核激活显着增强的激活模式,且杏仁核与前额叶之间的功能连接降低。(2)早期的研究发现重性抑郁症患者抑制负性信息的能力减弱,当前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该论断,并且证实抑郁认知易感者也存在负性认知偏倚的脑区激活特征。(3)抑郁认知易感者在面对负性事件时,源于前额叶功能损伤导致的负性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可能是其易患抑郁的神经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05-01)

白云,吴思思,陆祖宏,钟萍,李雪松[4](2009)在《依恋性情绪信息对成人依恋系统的激活——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依恋性情绪信息与非依恋性情绪信息对依恋系统的激活。方法:采用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技术手段,基于依恋性情绪、非依恋性情绪和中性3种实验条件,测量被试在这3种实验条件下后正电位(LPP)波幅的差异。结果:在句子呈现后320~700 ms,3种实验条件主效应显着[F(2,68)=28.78,P<0.05,ε=0.452]。3种实验条件与左右脑以及前中后脑分布交互作用显着[F(2,68)=13.47,P<0.05,ε=0.278;F(4,136)=17.64,P<0.05,ε=0.314]。多重比较发现,依恋性情绪条件的波幅显着大于非依恋性情绪,非依恋性情绪显着大于中性实验条件。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右脑分布的依恋性情绪条件与非依恋性情绪的LPP波幅差异大于左脑。前部和中部的依恋性情绪条件与非依恋性情绪的LPP波幅差异大于后部。结论:依恋性情绪信息与非依恋性情绪信息有不同的脑激活模式,依恋性情绪信息促进依恋系统激活。(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情绪信息激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人计交互中,系统/网络响应时间(System Response Time,SRT)是影响用户绩效和满意度的一项重要指标。缩短用户对固有系统响应时间的时距知觉,对于提高系统可用性具有很大的价值。本研究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考察等待信息内容和任务类型对SRT时距估计的影响;实验二考察情绪激活、任务目标和难度对SRT估计的影响。主要结果显示:(1)任务类型对SRT时距估计具有显着的影响,关系任务比特定任务导致了更大的低估偏差,且与信息内容存在交互作用,即在有关信息的情境下这种低估更明显;(2)情绪激活对SRT时距估计有显着效应,"低激活-低愉悦"组的估计偏差显着大于"高激活-高愉悦"组和"低激活-高愉悦"组,且表现为低估倾向。结论表明,SRT估计受认知资源和情绪激活等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绪信息激活论文参考文献

[1].王萍萍,董芷含.信息来源、情绪激活对网络群体事件参与意愿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4

[2].张智君,温菲,赵均榜.信息内容、任务特征和情绪激活对SRT知觉的影响[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3].钟明天.抑郁认知易感者负性情绪信息加工的杏仁核激活及脑功能连接特征[D].中南大学.2011

[4].白云,吴思思,陆祖宏,钟萍,李雪松.依恋性情绪信息对成人依恋系统的激活——ERP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标签:;  ;  ;  ;  

情绪信息激活论文-王萍萍,董芷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