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度与合金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l-5Ti-1B,合金化温度,中间合金,细化效果
温度与合金化论文文献综述
田百伟,阎峰云,赵永生[1](2019)在《合金化温度对Al-5Ti-1B组织及其细化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氟盐法和替代法制得Al-5Ti-1B中间合金线材。运用OM、XRD等方法研究了合金化温度对Al-5Ti-1B中间合金组织以及细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化温度在750℃到850℃变化时,由氟盐法制备的Al-5Ti-1B中TiAl_3相的最大尺寸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而由替代法制备的Al-5Ti-1B组织中TiAl_3相的最大尺寸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两种方法制备的中间合金中尺寸小于20μm TiAl_3数目随着合金化温度的升高均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即都在800℃时达到最小,分别为57.83%和47.3%。就细化效果而言,在合金化温度为800℃时,两种方法制得的中间合金的细化效果最好,细化后铝晶粒数目分别为48.67个/mm~2和52.71个/mm~2。(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期刊2019-10-28)
杨延丽,高鹏,孙永庆,梁剑雄[2](2019)在《Mn、Si合金化和退火温度对Fe-Cr-Mo减振合金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弯曲共振法测量合金的减振性能,研究了添加0. 3%Mn、0. 5%Si元素及不同的退火温度对Fe-Cr-Mo减振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Cr-Mo合金在900~1100℃退火温度范围内,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阻尼和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均在1000℃存在峰值,而冲击吸收能量逐渐减小。同时,0. 3%Mn、0. 5%Si合金元素的添加对Fe-Cr-Mo合金减振性能和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900℃和1000℃退火时,合金阻尼值分别降低10. 6%和16. 8%,1100℃退火时,阻尼值提高8. 1%。900~1100℃退火时,添加0. 3%Mn和0. 5%Si元素使抗拉强度提高;冲击吸收能量在900℃提高9. 1%,在1000℃和1100℃分别降低90. 8%和75. 4%。(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6期)
赵燕青,孙力,梁爱国,田志强,陈振业[3](2019)在《淬火温度对780 MPa级Ti-Nb-B微合金化水电用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淬火温度对780 MPa级水电用钢(/%:0.09C,0.10Si,1.50Mn,0.009P,0.002S,0.90Cr,0.20Ni,0.023Ti,0.004Nb,0.001 0B)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不同温度淬火后均得到了板条贝氏体组织,随着淬火温度910℃升高至950℃,奥氏体平均晶粒从9.1μm长大到16.6μm,试验钢回火后基本保持了淬火态的板条结构。淬火温度在910~950℃试验钢的强度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并在930℃时达到最大,试验钢冲击韧性和断后延伸率与强度有着相同的变化规律。在930℃淬火,610℃回火的工艺参数条件下,获得最佳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为802 MPa,抗拉强度为858 MPa,伸长率为19%,-40℃冲击功为238 J。(本文来源于《特殊钢》期刊2019年03期)
陈俊,陈晨,罗恒勇[4](2019)在《Nb-V微合金化0.15~0.35Mo含量和轧制温度对建筑用耐火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钢采用50 kg中频感应炉熔炼,并轧成13 mm钢板。试验了R_1-0.15MoNb,R_2-0.15MoV,R_3-0.35MoNbV,R_4-0.35MoNbVB和R_5-0.35MoNbVTiB耐火钢的轧制温度(1 010~1 050℃)对该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_3钢(/%:0.04C,1.12Mn,0.32Si,0.018P,0.023S,0.35Cr,0.35Mo,0.025Nb,0.15N)在1030℃轧制后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即抗拉强度598 MPa、屈服强度514 MPa、延伸率28%、屈强比0.86、600℃回火前后HV硬度值分别为215和204、0℃冲击功124 J;600℃的屈服强度355 MPa,屈强比为0.69,满足耐火钢国家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特殊钢》期刊2019年03期)
刘瑞祥,任慧平,金自力,吴忠旺,李东岳[5](2018)在《退火温度对稀土微合金化取向硅钢组织及微观取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不同稀土含量在不同退火温度下对取向硅钢组织及微观取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稀土量的多少影响3种有利织构{111}<112>、{111}<110>和{411}<148>,820℃时,3种有利织构所占比例之和均比800℃及840℃大,分别为43. 26%和39. 23%,且稀土量的增加,有利于有利取向的再结晶形核及长大过程。820℃时,两个试样的Σ3、Σ5、Σ9晶界所占的比例之和、大角度晶界35°~50°之间的取向差晶粒体积分数所占优势明显。(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12期)
王宝华,白秉哲,马海峰,张明博,韩宇[6](2019)在《回火温度对Nb-Ti微合金化Mn系低碳贝氏体钢屈强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测试了Nb-Ti微合金化Mn系低碳贝氏体钢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拉伸性能,研究了回火温度对实验钢屈强比(Yield ratio)的影响,通过引入Swift公式分析了实验钢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应变硬化指数n和材料常数b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显微组织与屈强比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实验钢在280~600℃温度范围内回火2 h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屈强比和材料常数b逐渐增加,应变硬化指数n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屈强比和ln(b/n~2)呈线性递增关系。显微分析表明,回火后屈强比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回火过程中贝氏体板条的粗化造成的;同时结合透射电镜(TEM)观察讨论了回火过程中微合金化元素Nb, Ti的碳氮化物析出对贝氏体钢屈强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19年02期)
许汉萍[7](2018)在《合金化热镀锌钢板冷却段温度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金化热镀锌生产中存在冷却段出口处带钢温度过高从而使镀层脱落在炉顶辊上,造成了镀层表面质量缺陷及折皱,以及粘连的锌渣从炉顶辊坠落引发安全隐患。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ANSYS CFX软件数值模拟分析带钢冷却过程,并用实验测试验证计算模型和数值模拟的正确性。通过调节带钢传送速度与冷却段喷吹速度来满足热处理工艺曲线,以达到降低合金化炉能耗、优化机组运行参数的目的,对安全生产和提高合金化热镀锌板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帮助及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某冷轧厂的合金化炉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适当简化及合理假设,利用ICEM CFD建立带钢在炉内传动、热交换和受空气喷吹冷却的物理模型,结合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确定用于数值模拟计算的数学模型。(2)由于合金化炉保温段封闭而冷却段仅两侧开放,测试位置受到生产现场楼层高度限制,且测试仪器不能与带钢直接接触,故在冷却段采用耐高温热电偶测试带钢周围的温度场、红外热像仪测试带钢温度。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温度场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基本在10%以内,带钢温度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带钢实测温度曲线与模拟结果曲线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计算模型和数值模拟的正确性。(3)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调节带钢传送速度与冷却段喷吹速度来满足热处理工艺曲线,结果表明:当带钢传送速度u=1.5m/s时,增加喷吹速度可以使冷却段对流换热加剧,但喷吹速度过大产生的强制对流造成空气进入保温段从而降低保温温度,带钢冷却速度v与喷吹速度V呈指数函数关系,冷却喷吹临界最小速度为24.4m/s;当冷却段喷吹速度V=25m/s时,适当降低带钢传送速度可以延长保温时间和冷却时间,有利于提高合金化镀层质量、使带钢充分冷却,带钢冷却速度v与传送速度u呈幂函数关系,带钢传送临界最大速度为1.6m/s;带钢传送速度u与喷吹速度V之间的匹配关系为:V=14.02u+2.28。(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程亚杰,孙斌堂,廖庆亮,范光龙,张跃[8](2016)在《开轧温度对铌微合金化热成型钢氢致延迟开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动态充氢恒载荷、氢渗透等实验研究轧制工艺对铌合金化热成型钢的氢致延迟开裂性能的影响.随着开轧温度从1000℃降低到950℃,热成型钢的氢扩散系数降低,氢致延迟开裂性能提高,耐腐蚀性能下降.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开轧温度为1000℃时MX型析出相尺寸为30 nm;开轧温度为950℃时热成型钢的MX型析出相尺寸为5 nm左右,可以观察到直径为50 nm Cr2C3析出相.作为氢陷阱的纳米析出相是提高实验钢氢致延迟开裂性能的主要因素.析出相不同的原因是开轧温度为1000℃时MX型析出相发生熟化现象,进一步抑制Cr2C3的析出.(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刘福明,薛礼,刘春明[9](2016)在《变形量与变形温度对微合金化耐火钢中针状铁素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OM、TEM和Gleeble热模拟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不同变形量与变形温度对微合金化耐火钢中针状铁素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大,在原奥氏体晶界处形核的先共析铁素体尺寸呈现长大的趋势,同时含量增加,而在晶内形核长大的针状铁素体的板条束宽度逐渐减小,但数量也有所下降.真应变为0.2时有利于生成细小的针状铁素体.在奥氏体的未再结晶区对样品进行压缩变形时,压缩过程中产生的位错和析出相等为铁素体形核提供有利位置,可以有效地细化组织.(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王峰,常宇宏,贾成厂,史秀梅,张昆[10](2016)在《机械合金化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高软化温度Al_2O_3/Cu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Al_2O_3/Cu复合材料的软化温度是材料耐热性能的重要指标。本实验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不同组分的Al_2O_3/Cu复合材料,并对Al_2O_3/Cu复合材料进行不同温度梯度的加热保温试验,探讨了Al_2O_3含量及其分散性对材料本身软化温度的影响,得到了性能优异的Al_2O_3/Cu复合材料,其软化温度区间为700~750℃,其导电率为74%IACS,硬度为142 HV。(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温度与合金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弯曲共振法测量合金的减振性能,研究了添加0. 3%Mn、0. 5%Si元素及不同的退火温度对Fe-Cr-Mo减振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Cr-Mo合金在900~1100℃退火温度范围内,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阻尼和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均在1000℃存在峰值,而冲击吸收能量逐渐减小。同时,0. 3%Mn、0. 5%Si合金元素的添加对Fe-Cr-Mo合金减振性能和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900℃和1000℃退火时,合金阻尼值分别降低10. 6%和16. 8%,1100℃退火时,阻尼值提高8. 1%。900~1100℃退火时,添加0. 3%Mn和0. 5%Si元素使抗拉强度提高;冲击吸收能量在900℃提高9. 1%,在1000℃和1100℃分别降低90. 8%和75. 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度与合金化论文参考文献
[1].田百伟,阎峰云,赵永生.合金化温度对Al-5Ti-1B组织及其细化效果的影响[C].2019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2019
[2].杨延丽,高鹏,孙永庆,梁剑雄.Mn、Si合金化和退火温度对Fe-Cr-Mo减振合金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9
[3].赵燕青,孙力,梁爱国,田志强,陈振业.淬火温度对780MPa级Ti-Nb-B微合金化水电用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特殊钢.2019
[4].陈俊,陈晨,罗恒勇.Nb-V微合金化0.15~0.35Mo含量和轧制温度对建筑用耐火钢性能的影响[J].特殊钢.2019
[5].刘瑞祥,任慧平,金自力,吴忠旺,李东岳.退火温度对稀土微合金化取向硅钢组织及微观取向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8
[6].王宝华,白秉哲,马海峰,张明博,韩宇.回火温度对Nb-Ti微合金化Mn系低碳贝氏体钢屈强比的影响[J].稀有金属.2019
[7].许汉萍.合金化热镀锌钢板冷却段温度场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
[8].程亚杰,孙斌堂,廖庆亮,范光龙,张跃.开轧温度对铌微合金化热成型钢氢致延迟开裂性能的影响[J].工程科学学报.2016
[9].刘福明,薛礼,刘春明.变形量与变形温度对微合金化耐火钢中针状铁素体形成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王峰,常宇宏,贾成厂,史秀梅,张昆.机械合金化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高软化温度Al_2O_3/Cu复合材料[J].粉末冶金技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