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目的探究耳穴埋籽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随机抽取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耳穴埋籽中医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与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95.7%)比较,对照组的(78.3%)较低;与研究组的视物迷糊、头晕目眩、头痛、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消失时间比较,对照组的较短,差异显著(P<0.05)。结论耳穴埋籽可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疾病的恢复,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耳穴埋籽;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患者的椎-基底动脉出现了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发生了视物模糊、头痛、耳鸣、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耳穴埋籽中医护理,患者以及家属颇为满意,有效的控制了病情的发展,缩短了治疗时间,效果确切[1]。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抽取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2例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按照入院顺序随机抽取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2例,均经MRI以及CT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n=46)和对照组(n=46)。研究组男女比例28:18,年龄在48-57岁,平均年龄为(52.56±4.17)岁;病程在1-5天,平均病程为(3.06±2.17)天。研究组男女比例29:17,年龄在49-58岁,平均年龄为(53.57±5.57)岁;病程在1-6天,平均病程为(3.58±2.86)天。排除存在精神疾病、沟通障碍以及由于全身病变、眼部病变、颅内占位病变以及脑卒中引起的眩晕患者。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在研究前均与我院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良好。
1.2方法
1.2.1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及时的向患者以及家属介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相关知识、发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注意事项等,同时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协助患者进行闭眼、睁眼、左右手传球以及坐位等功能训练。嘱患者清淡饮食,禁食辛辣刺激,多吃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增强机体免疫力。告知患者体位该病时,必须缓慢,下床以及如厕时必须要有家属或者护理人员陪伴,避免坠床或者跌倒。
1.2.2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耳穴埋籽中医护理。常规护理同对照组,而后进行耳穴埋籽法:选交感、神门以及内耳为主穴,肝阳上亢者,加三焦;气血亏虚者,加肾俞、胃俞以及脾俞;瘀血内阻者,加肾俞、脑干;失眠者,加失眠穴;痰浊内阻者,加肾俞、脾俞以及肺俞;耳鸣者,加三焦、内耳。每次3-5个穴位埋籽,每隔穴位是1粒,每天按压3-5次,每次2分钟左右,每隔一日进行一次换药[2]。
1.3评价指标
1.3.1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定护理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入院宣教、护理态度、护理技术、护理沟通和健康指导。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
1.3.2临床症状(视物迷糊、头晕目眩、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消失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其中包括计量资料(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采用平均数n,%表示,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95.7%(44/46)远比对照组的78.3%(36/46)高,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分为后循环短暂性脑梗死以及脑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眩晕,出现身体的不稳定,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存在阵发性,出现精神差以及倾倒等一系列并发症[3]。该病主要是因为锥-基底动脉系统发生了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相关的区域供血不足。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发病急骤,可迅速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病情易反复发作,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组研究数据表明: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的为95.7%、对照组的为78.3%;并且研究组的视物迷糊、头晕目眩、头痛、耳鸣、恶心呕吐症状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的短,差异显著(P<0.05)。其原因主要是:该病属于中医领域的“头眩”、“风眩”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饮食肥腻、情志不遂以及素体虚弱导致患者痰瘀内阻、凤阳上扰、气机逆乱、脑髓不充以及脑窍失养等,进而发生视物皆转、眼黑以及眼花等症状。耳穴埋籽法又被称为“耳穴贴压法”,使用代替针的谷类、药籽、药丸等放置胶布上,贴于穴位,是一种中医辨证的穴位治疗方法,通过用手指按压穴位刺激起到了舒筋通络、调节脏腑气血、调整机体平衡的功效。但是耳穴埋籽法对于习惯性流产、耳廓有炎症以及冻疮的人要禁用。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耳穴埋籽法治疗,患者的眩晕等症状可见显著好转,病情恢复速度明显加快,安全、可靠,值得广大患者信赖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宝梅.耳穴埋籽法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护理中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5):64-65.
[2]罗素萍.高血压眩晕病人应用耳穴埋籽的效果观察和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74.
[3]徐敏,杭燕.耳穴埋籽在气血亏虚型眩晕中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