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话语论文-张琳

医学话语论文-张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医学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珊—洛莉·,帕克斯,《维纳斯》,黑人女性身体,医学话语

医学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1](2019)在《论《维纳斯》中的黑人女性身体与19世纪西方医学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戏剧《维纳斯》中,剧作家苏珊—洛莉·帕克斯再现了黑人女性萨特杰·巴特曼的历史。本文聚焦戏剧中的医学场景,重点探讨剧作家如何借助戏剧表演再现19世纪西方医学话语对巴特曼黑身体的定义。本文认为帕克斯以现存的医学档案为切入点,借助文学想象将档案中解释性的医学语言还原到使其生效的历史语境和话语体系中,在历史档案和历史想象的中间地带重现被西方医学话语迫害的黑人女性身体,以及隐匿在西方医学话语暗格中的种族主义话语和性别话语。这一戏剧重构同时揭示出"黑人女性身体"的本质:"黑人女性身体"不是本质性的客观存在,而是19世纪西方医学话语、种族主义话语和性别话语共同作用构建而成的伪知识概念。(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程振红[2](2018)在《伤痕小说中的医学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伤痕小说中的身体是遭到摧残的、患有"疾病"的身体,这种身体的"疾病"与"伤痕",是重新确立"受害者"主体性的依据。"伤痕"的存在意味着曾经患过"疾病"的"历史","伤痕"既是"病人"身份的明证,也是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条件,疗救者/启蒙者也正是在"疾病"的召唤之下出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伤痕小说的医学话语,接续了五四"疗救"的隐喻。(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程振红[3](2017)在《世纪之交小说中的医学话语——以《乡土医生》和《中国病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医生》想象和建构了接近完美的理想医生许云峰,在市场社会的语境中显得错位失真;而《中国病人》中表征理想的主人公富于理想却被指认为"病人",与现实格格不入。"乡土医生"难以疗救"中国病人",这两部小说形成互文。曾经作为"疗救者"的医生在消费时代已经失去其主体性,甚至其自身都沦为"病人"。"医生"无可寻觅,"病人"却随处可见。至此,八十年代小说中接续"五四"启蒙传统的"疗救"隐喻,在世纪之交的文学中已经隐身退场,完成了从启蒙现代性到世俗现代性的转变。(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郭戈[4](2016)在《高龄初产妇的问题化——基于医学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双重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医学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共同建构下,高龄初产妇已经从一个医学概念成为一种兼具性别意涵与越轨特征的话语体系,并对处于适龄期的中国青年女性造成了一定的身心压力。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从医学、大众文化两个层面分析关于高龄初产妇的流行叙事与价值立场,有助于发掘这种话语背后隐藏的权力机制。事实上,在中国人口结构失衡的宏观背景下,高龄初产妇的问题化不仅基于医学对女性生理特征的注解,也产生于当前社会文化所建构出的性别化规训力量。有关高龄初产妇的身体问题化、身份污名化的话语表述,体现出了医学权力与男性权力对女性身体的合力争夺。(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6年04期)

冯秋季[5](2011)在《加拿大传教士与近代豫北医学话语权的进与退》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传教士最早将西医引入豫北地区。其方式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医疗活动:建立现代化医院,构建医疗卫生网,引进现代护理制度,开展社会化卫生知识宣传等。这些活动促进了近代医学与传统医学话语权在民众中的进退变革,表现为:近代豫北西医群兴起,民众医疗观念改变,"拜医"与"看病"话语变更,对护理职业态度转换,及中医向科学化发展。民众医学话语权的进退,是西医走进民众、实现传播的必然反映。(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张赟[6](2011)在《医学话语中的礼貌原则再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貌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为达到交际目的,促成交际顺利进行而采取的一种交际手段。作为一种现象,它具有社会普遍性。由于存在医学语境的特殊性,医学话语交际中的礼貌也具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和含义。本文对医学话语交际中的礼貌进行了尝试性分析,以期对广大医学工作者和医学院校学生提供实践意义上的帮助。(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期刊2011年05期)

朱崇科[7](2010)在《论鲁迅小说中的医学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上看,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力图更加借重文艺改造国民性,但在其小说中,医学话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核心命题。此中既有技术层面的形态,更有精神层次的再现实践。而且,鲁迅不仅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其实他本人在小说中也作了一些拯救的尝试,并指出这些疗救的艰难乃至无望。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种医学话语也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对冷热的辩证理解与对流试验。(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张小山,南豪峰[8](2009)在《从医学话语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污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存在西医和中医两种知识话语体系,西医占据主导地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污名形成的前提条件,民众持有的"乙肝病毒传播方式"的错误知识是污名建构形成的主要原因,传播正确的医学知识去掉萦绕在携带者身上的污名是根除乙肝病毒携带者遭受歧视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期刊2009年10期)

杨东晓[9](2007)在《猝死的相关医学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肌体的病变,总是有先兆的,虽然猝死发生在短短的4~6分钟,但是如果从预防为主做起,并且学会辨识与抢救方法,还是有挽救机会的。救命的四分钟佘飞在6月28日的整个晚上,都在北医叁院眼科一楼的大厅里演示"心肺复苏术"。抢救车上躺着一具昂贵的橡胶人体教具。听讲座和(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期刊2007年20期)

韩冷[10](2006)在《意识形态话语与医学话语的同构——鲁迅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鲁迅的小说中,传统秩序的统治者对庸众的绝对统治与医生对病人诊病的权威性是同构的,政治和医学这两种驱巫仪式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呈现。统治者身兼刽子手与医生二职,不仅压抑精神,而且摧残肉身,残缺的身体意象正是病态社会的表征。(本文来源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医学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伤痕小说中的身体是遭到摧残的、患有"疾病"的身体,这种身体的"疾病"与"伤痕",是重新确立"受害者"主体性的依据。"伤痕"的存在意味着曾经患过"疾病"的"历史","伤痕"既是"病人"身份的明证,也是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条件,疗救者/启蒙者也正是在"疾病"的召唤之下出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伤痕小说的医学话语,接续了五四"疗救"的隐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学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琳.论《维纳斯》中的黑人女性身体与19世纪西方医学话语[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

[2].程振红.伤痕小说中的医学话语[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3].程振红.世纪之交小说中的医学话语——以《乡土医生》和《中国病人》为例[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

[4].郭戈.高龄初产妇的问题化——基于医学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双重建构[J].妇女研究论丛.2016

[5].冯秋季.加拿大传教士与近代豫北医学话语权的进与退[J].宗教学研究.2011

[6].张赟.医学话语中的礼貌原则再议(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

[7].朱崇科.论鲁迅小说中的医学话语[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8].张小山,南豪峰.从医学话语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污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

[9].杨东晓.猝死的相关医学话语[J].新世纪周刊.2007

[10].韩冷.意识形态话语与医学话语的同构——鲁迅小说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标签:;  ;  ;  ;  ;  

医学话语论文-张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