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论文-闫静,石文鑫,王美,申泉,柴宝峰

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论文-闫静,石文鑫,王美,申泉,柴宝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肽链释放因子,终止密码子识别,C端小结构域,四膜虫eRF1

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闫静,石文鑫,王美,申泉,柴宝峰[1](2017)在《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C端结构域参与调控终止密码子的识别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核生物蛋白质翻译终止过程中,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ukaryotic polypeptide release factor,eRF1)利用其N端结构域识别终止密码子。eRF1的N结构域中的GTS、NIKS和Yx Cxxx F模体对于终止密码子的识别发挥重要作用。但至目前为止,eRF1识别终止密码子的机制,尤其是对于终止密码子的选择性识别机制仍不清楚。我们构建了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ia)eRF1的N端结构域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或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eRF1的M和C结构域组成的杂合eRF1,即Tt/Sc eRF1和Tt/Sp eRF1。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证实,两种杂合eRF1在细胞中识别终止密码子的活性具有显着差异。Tt/Sc eRF1仅识别UGA密码子,与四膜虫eRF1一致,具有密码子识别特异性;而Tt/Sp eRF1可以识别3个终止密码子,无密码子识别特异性。为解释这一现象,将Sp eRF1的C结构域中的1个关键的小结构域中的氨基酸进行突变,与Sc eRF1相应位点的氨基酸一致。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Tt/Sp eRF1识别密码子UAA和UAG的性质发生显着变化,说明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的C端结构域参与了终止密码子的识别过程。这提示,四膜虫eRF1识别终止密码子的特异性可能依赖于eRF1分子内的结构域间相互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揭示肽链释放因子识别终止密码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郭萍,于竞飞,柴宝峰[2](2014)在《赭纤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C端结构域的磷酸化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核生物中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ukaryotic polypeptide release factor,eRF1)的C端结构域对终止密码子的识别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日本赭纤虫(Blepharisma japonicum)eRF1的C端结构域的磷酸化修饰,本实验将构建好的含有赭纤虫C端基因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该蛋白用碱性磷酸化酶处理。通过非变性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发现C端蛋白由二条带(低的是磷酸化形式)变成了一条带(去磷酸化形式)。表明该结构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被磷酸化。(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陈洁,梁爱华,杨斌盛[3](2012)在《日本赭纤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C端结构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eRF1的C结构域与eRF3的C结构域相互作用对于蛋白质翻译终止过程中的快速反应至关重要.通过计算机同源建模对日本赭纤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C结构域Bj-eRF1C进行结构模拟,发现在Bj-eRF1C结构域中有些肽段直接参与了eRF1-eRF3相互作用,特别是Bj-eRF1C结构域中V294和D297位点高度保守.通过定点突变与pull-down分析,表明在Bj-eRF1C结构域中V294和D297是eRF1-eRF3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点.(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陈洁[4](2012)在《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N、C结构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当叁个终止密码子UAA、UAG或UGA中的任意一个出现时,蛋白质合成即终止。终止密码子是由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识别的。在真核生物中,eRF1可以识别叁个终止密码子,并催化新生肽链与位于核糖体P-位点的tRNA之间的酯键水解,释放新生肽链。随后,eRF3促使eRF1从核糖体上脱离。绝大多数真核生物只有一种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真核生物的eRF1在蛋白质一级结构上极为相似,人的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在晶体结构和溶液中都包含叁个结构域(N,M和C结构域)。N结构域在核糖体A位点识别终止密码子,M结构域与肽酰转移酶中心相互作用,通过高度保守的GGQ模块对肽酰-tRNA的酯键进行亲核进攻,使酯键水解释放新生肽链,C结构域则是与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eRF3结合的主要区域。两类肽链释放因子都是终止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在终止密码子的识别过程中eRF3与eRF1耦合成为翻译过程的校读因子,并有效地完成新生肽链的释放过程。有些生物偏离了遗传密码体系称为遗传密码变异生物(variant code organisms),例如:纤毛虫中的游仆虫和赭纤虫都是遗传密码发生变异的生物,使用UAA和UAG作为终止密码子,而将UGA重新解码为有义密码子,UGA在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中被重新解码为半胱氨酸,而在日本赭纤虫(Blepharisma japonicum)中UGA则被重新解码为色氨酸。遗传密码变异生物的eRF1与标准遗传编码生物(standard code organisms)的eRF1高度同源,而局部的不同可能正是导致功能差异的原因。这些在标准遗传编码生物中高度保守,而在遗传密码变异生物中保守性降低的模体可能正是密码子识别的关键位点。与大多数真核生物不同,八肋游仆虫中有两种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分别为Eo-eRF1a和Eo-eRF1b。Eo-eRF1b基因的阅读框中有叁个终止密码子UGA,将其突变为有义密码子才能在体外表达。本研究将Eo-eRF1b基因阅读框中的叁个终止密码子UGA突变为半胱氨酸密码子,并分别对八肋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o-eRF1a和Eo-eRF1b)以及日本赭纤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Bj-eRF1)的N、C结构域及全长蛋白进行了克隆、表达、纯化和鉴定。Eo-eRF3Cm6为八肋游仆虫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Eo-eRF3的一种截短肽,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已证明Eo-eRF3Cm6是八肋游仆虫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Eo-eRF3与八肋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o-eRF1a相互作用的最短肽,本研究利用体外pulldown实验证明两种纤毛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及其C结构域都可以与Eo-eRF3Cm6结合形成复合物。大多数蛋白都有发色基团,蛋白质内源荧光光谱的变化可以反映蛋白质构象的变化。本研究中的两种纤毛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Bj-eRF1、Eo-eRF1a和Eo-eRF1b)的N、C结构域上各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色氨酸,荧光光谱结果表明,N结构域上的色氨酸所处的微环境较为亲水,而C结构域上的色氨酸所处的微环境较为疏水。当与Eo-eRF3Cm6结合形成复合物,Eo-eRF1a、 Eo-eRF1b和Bj-eRF1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从340nm蓝移到330nm),表明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的构象发生了变化。eRF1-eRF3相互作用的部位在eRF1C结构域上,Eo-eRF3Cm6与eRF1的C结构域结合后,Eo-eRF1a、 Eo-eRF1b和Bj-eRF1的C结构域的最大发射波长没有发生蓝移。通过对荧光淬灭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与Eo-eRF3Cm6结合以后,eRF1及其C结构域的淬灭常数和可淬灭分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其上色氨酸的微环境转为疏水。实验结果说明,与Eo-eRF3Cm6结合后,eRF1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是由于eRF1上N、C结构域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为了更深入地对eRF1-eRF3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我们对八肋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o-eRF1a和Eo-eRF1b)以及日本赭纤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Bj-eRF1)的N、C结构域进行了基于同源建模的计算机模拟分析并对C结构域上与eRF1-eRF3相互作用的可能位点进行实验验证。对C结构域的模拟表明,Eo-eRF1a/bC结构域上高度保守的位点I290和D293(Bj-eRF1中为V294和D297)以及高度保守的GVEDT和GFGG模体直接参与eRF1-eRF3相互作用。本实验通过对eRF1上保守位点进行定点突变,用Eo-eRF3Cm6诱饵蛋白与突变蛋白进行体外pulldown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实验结果可以评估突变位点对eRF1-eRF3相互作用的贡献,以及发生作用的主要方式。Bj-eRF1中的V294在其他物种中为Ile,当把V294回复突变为Ile,对Bj-eRF1与Eo-eRF3Cm6的相互作用影响不大,但是当该位点突变为Ala, Bj-eRF1、Eo-eRF1a和Eo-eRF1b与Eo-eRF3Cm6的结合能力都大为下降。因此Eo-eRF1a/bC结构域上1290(Bj-eRF1中为V294)是eRFIC与Eo-eRF3Cm6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点,该位点上侧链残基的位阻作用对复合物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另一个保守位点是Asp (Eo-eRF1a/b中为D293, Bj-eRF1中为D297),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表明,在叁个eRF1C/Eo-eRF3Cm6复合物中,Asp都是形成氢键的位点。对这个保守位点的定点突变表明,在复合物Eo-eRF1bC/Eo-eRF3Cm6以及Bj-eRF1C/Eo-eRF3Cm6中,保守位点D293上静电相互作用和氢键缔合对形成复合物的影响较大。但在Eo-eRF1aC/Eo-eRF3Cm6的复合物中,且该位点上静电相互作用与氢键缔合作用对形成复合物的影响比较小。当将这一位点突变为A1a时,突变蛋白与Eo-eRF3Cm6的结合能力也大大降低。此外,对模拟结果中Eo-eRF1a、Eo-eRF1b和Bj-eRF1的C结构域与Eo-eRF3Cm6相结合前后的体系的总静电相互作用能和非键相互作用能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o-eRF1a/Eo-eRF3Cm6复合物中静电相互作用能比Eo-eRF1bC/Eo-eRF3Cm6复合物和Bj-eRF1C/Eo-eRF3Cm6复合物中静电相互作用能大。在不同的盐浓度下对复合物进行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结果表明Eo-eRF1a/Eo-eRF3Cm6复合物对盐浓度更为敏感。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在与Eo-eRF3Cm6相互作用的过程中Eo-eRF1b和Bj-eRF1C结构域的行为比较接近,而Eo-eRF1aC结构域则与前两者存在差异,表明在与Eo-eRF3Cm6相互作用的过程中Eo-eRF1a可能选择了不同于Eo-eRF1b的方式。对eRF1N结构域突变体的构象进行模拟,并结合其生物功能的变化对eRF1N结构域识别密码子的功能进行分析。尽管突变位点的静电作用能和氢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与eRF1识别密码子功能的回复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在TASNIKS模块和eRF1C结构域之间有一个构象灵活的loop(95-103),推测这个1oop可能与密码子的识别有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2-06-01)

徐丽君[5](2012)在《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识别遗传密码子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真核生物细胞内蛋白质的翻译终止过程中,有两类肽链释放因子参与,分别为eRF1和eRF3。eRFl识别UAA、UAG和UGA叁个终止密码子,而eRF3是一类依赖于核糖体和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的GTPase,协同eRFl促进肽链从核糖体上释放。大部分高等真核生物的eRFl识别UAA,UAG和UGA叁个终止密码子。而在纤毛虫细胞中却发生密码子重新分配的现象,一个或两个终止密码子不被eRFl识别,而被阻抑性tRNA识别,成为有义密码子。eRF1识别终止密码子的模型目前主要有“线性模型”和"Cavity模型”。线性模型认为eRF1的N端的TASNIKS结构域与终止密码子直接相互作用,而'Cavity'模型认为eRF1的N端包含的叁个口袋形模体结构,分别识别终止密码子的叁个碱基。近年来,用生物进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验证了'Cavity'模型,Kisselev和同事研究了eRF1的N端的一些氨基酸残基,这些氨基酸位点在高等真核生物中都是保守的,而在纤毛虫中不同。由此推测,N端口袋模体周围的一些氨基酸可能与终止密码子的识别和模体构象的维持有关。先前的研究显示真核生物eRFl的N端在终止密码子识别中起到主要作用,说明eRF1的N端决定了终止密码子的识别特异性。并且在不同的纤毛虫中有着不同的密码子识别模式。因此,在这些物种中,eRF1的N端的一些残基被认为与密码子的重新分配有关。首先,本实验构建了两个杂合的eRF1,将八肋游仆虫eRF1b (Eo-eRF1b)或日本赭纤虫eRE1(Bj-eRF1)的N端和酵母的M端和C端,构建成相应的Eo/Sc eRF1b和Bj/Sc eRF1杂合基因。由于N端主要负责终止密码子的识别,因此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将N端的一些关键的氨基酸残基进行突变,构建了一系列eRF1的突变体,以分析Eo-eRF1和Bj-eRF1识别终止密码子的活性和性质。然后,分析了两种eRF1识别密码子的性质。利用质粒洗牌技术来评估野生型和突变体Bj/Sc eRF1和Eo/Sc eRF1b能否支持酵母细胞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Bj/SceRF1在30℃和22℃生长,在37℃是微弱的生长,说明Bj-eRF1在酵母细胞中呈现温度敏感的表型。且大多数含有Bj/Sc eRF1s突变体的酵母细胞YDB447能够生长。而Eo/Sc eRF1b不能够支持细胞的生长。接下来,进一步分析了两种eRF1识别密码子的活性。通过更换糖源敲减酵母菌株YDB447细胞内携带的野生型酵母eRF1基因(Gal启动子)的表达,同时提高杂合eRF1基因(SUP45启动子)及其突变体在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来研究赭纤虫eRF1和游仆虫eRFlb及其突变体识别终止密码子的活性,从而确定eRF1在终止密码子识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实验结果和先前报道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eRF1的N端叁个口袋模体对终止密码子的叁个碱基的识别起重要作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识别终止密码子过程中对叁个口袋周围的一些氨基酸残基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划分。口袋表面的亲水性氨基酸残基可能直接或间接与终止密码子的碱基相互作用,而内部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可能仅决定叁个口袋模体的构象和相对位置。eRF1中绝对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决定识别终止密码子的3个碱基所对应的叁个口袋模体结构的方向。根据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和先前的数据,推测eRF1的口袋3由G31,T32,V66,N67,S70和V71残基组成,决定了eRFl对终止密码子的第3位碱基的识别。这些残基的改变显着的影响了终止密码子的识别,说明这些氨基酸组成的模体结构决定着终止密码子第叁位A或G的识别。口袋2是由L126、C127、D128、H132和底部的V110构成,D128或H132可能负责识别终止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D128识别终止密码子的碱基(第二位)A-N6,而C127参与调控碱基的识别过程。H132负责第二个碱基G的识别,而且受L126的调控。口袋1凹陷位置的疏水氨基酸包括L37,139,V48和L82,周围是由α2螺旋的R47,V48,M51和β4片层的S123,L124和Y125组成。S123可能与U-O:之间相互作用,决定终止密码子第一位碱基的识别。综上所述,对于纤毛虫eRF1突变体识别终止密码子活性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eRF1的识别密码子的特异性可能并不是仅仅由一些特定的氨基酸残基来决定的,很可能还有一些其它因子的参与,决定纤毛虫中终止密码子重新分配的机制。Betram明确提出eRF1是识别UAA, UAG和UGA,并且不识别编码有义密码子色氨酸的UGG。从理论上来讲,eRF1能够识别UGG,然而,在细胞中色氨酸tRNA的反密码子CCA优先与UGG密码子结合,导致eRF1没有机会与UGG结合。相似的,在纤毛虫中有抑制性tRNA的存在,例如游仆虫中存在识别UGA的tRNA,导致了eRF1不能识别该终止密码子。总之,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识别终止密码子的机制和终止密码子的重新分配机制是一个尚未完全瀍明的问题,有待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2-06-01)

徐丽君,郝燕蓉,柴宝峰[6](2011)在《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识别终止密码子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蛋白质的翻译终止过程中,有两类肽链释放因子参与,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由N、M、C叁个不同功能结构域组成。N结构域含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序列TASNIKS和Y×C×××F,被认为在核糖体A位点识别叁个终止密码子。M结构域通常含有GGQ,促进肽酰-tRNA的水解。C结构(本文来源于《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1-08-04)

王艳[7](2010)在《八肋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b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肽链延伸过程中,当终止密码子出现在核糖体的A位点时,没有相应的氨基酸-tRNA与之结合,而肽链释放因子(Release Factor, RF)能识别这些密码子并与之结合,水解核糖体P位点上的多肽链与tRNA之间的脂键。有两类肽链释放因子参与了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终止过程,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可以特异的识别终止密码子并水解脂键。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是一种GTP酶,水解GTP所释放的能量可以促进新生肽链从核糖体上释放。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是一种简单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在进化上处于特殊地位。与其它真核生物不同的是,从其大核中克隆得到了两个编码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的基因,分别是eRF1a与eRF1b。其中eRF1a的相关功能已有美国学者作了相关的研究和报道。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蛋白质合成终止的机制,分析eRF1a与eRF1b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八肋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b的功能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本实验围绕八肋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b为中心展开了相关实验。首先,提取八肋游仆虫总RNA,反转录为cDNA后,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eRF1a与eRF1b在m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做了比较。结果发现,在游仆虫中eRF1b的mRNA水平是eRF1a的16倍。由于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与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保证新生肽链快速有效释放的前提之一。实验进一步采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鉴定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RFlb与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eRF3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因为eRF1b阅读框中存在叁个编码半胱氨酸的通用终止密码子,在实验室已突变前两个UGA密码子质粒的基础上通过PCR方法将eRF1b开放阅读框内第叁个UGA突变为UGC,使其能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中表达同时仍能编码半胱氨酸。结果表明,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RFlb与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eRF3相互作用。通过以上两部分实验推断,eRF1b可能在八肋游仆虫蛋白质合成终止阶段起主要作用。实验同时通过酵母双杂交的方法证明了蓝氏甲第鞭毛虫的两类肽链释放因子间存在相互作用,进一步为研究参与蛋白质合成终止的肽链释放因子的进化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多数据。为了深入探讨eRF1a与eRF1b在细胞中发挥的功能及其位点是否一致,实验采用了共定位的方法。首先将eRF1a与eRF1b分别克隆至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及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八肋游仆虫大核人工染色体中。之后将二者共转染八肋游仆虫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二者在细胞内分布非常相似,位于紧挨大核内侧细胞质中,该区域也是内质网存在区域。据此推测,二者的功能类似,且主要功能应为参与蛋白质合成终止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敲除了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sup45基因的酵母菌株YDB447及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eRF1b识别终止密码子的性质及活性做了鉴定。首先将八肋游仆虫N端结构域基因插入至含有酵母M C结构域基因的重组质粒中,得到含有编码融合蛋白Eob/Sc eRF1基因的重组质粒。再将该质粒与含有野生型sup45基因的pUKC802质粒共转化酵母菌株YDB447,并划至5-FOA平板上。结果发现pUKC802质粒被5-FOA驱出后,融合蛋白Eob/Sc eRF1不能使酵母细胞正常生长,说明八肋游仆虫N端结构域不能完全识别3个终止密码子。为了进一步鉴定其N端结构域能识别哪些终止密码子,将上述重组质粒分别转化至12个酵母菌株中。这些酵母菌株的特点在于其转化有含双荧光素酶的报告质粒,即在两个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中分别插入3个终止密码子与相应通读密码子,通过测定前后两种荧光素酶的活性进而判断对终止密码子的识别活性。实验结果发现,与eRF1a一致,eRFlb只将UAA和UAG作为终止密码子。为了探讨第一类释放因子N端结构域中关键氨基酸对终止密码子识别的作用,实验根据生物信息学比对的结果发现,eRF1b的N端结构域中含有一个在所有生物体中都非常保守氨基酸模体“GT”。根据氨基酸的大小及带电性质对这两个氨基酸位点进行了叁种不同的组合突变。实验结果发现,“GT”作为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N端结构域中叁个保守结构域之一,对终止密码子识别活性起着重要作用。将其突变后,释放因子对终止密码子的识别活性大幅下降,这个数据支持蛋白质合成终止的"Cavity Model"模型。通过生物信息学比对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V59,A70和I126只出现在识别UAA与UAG的生物体中,可能对终止密码子识别的特殊性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氨基酸位点进行的单点及组合突变发现,这些氨基酸也影响着肽链释放因子对终止密码子的识别。(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0-06-01)

陈洁,柴宝峰,梁爱华[8](2009)在《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的终止是由于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识别终止密码子,并导致肽酰-tRNA酯键水解,释放出新合成的多肽链.近期,通过冷冻电镜、结晶学、核磁共振、分子动力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使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的结构与功能逐渐清晰.对近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09年07期)

梁爱华,宋莉,张志云[9](2007)在《八肋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八肋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基因eRF1a克隆入表达载体pRSETc,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形成的包含体经切胶回收,然后免疫大鼠制备抗血清.所获得的抗血清用Amersham Biosciences抗体纯化试剂盒进行纯化,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纯化后的抗体纯度很高.Western blotting印迹和ELISA鉴定结果表明抗体特异性好,效价为1∶5000.(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张素平,贺晓静,袁静明,梁爱华[10](2002)在《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肽链释放因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 ,进而探讨纤毛虫这类生物中遗传密码表达特殊性的机理 ,利用PCR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游仆虫第 1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a及C端带 6个组氨酸的eRF1a(His) 6的两个重组表达质粒pBV2 2 1 eRF1a和pBV2 2 1 eRF1a(His) 6.在大肠杆菌DH5α中 ,通过 4 2℃高温诱导 3h ,eRF1a和eRF1a(His) 6获得了可溶性表达 .eRF1a(His) 6的表达水平达到可溶性细菌总蛋白约 8% ,经Ni NTA亲和层析和HitrapQ离子交换层析 ,得到纯度较好的eRF1a(His) 6.Western印迹鉴定为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真核生物中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ukaryotic polypeptide release factor,eRF1)的C端结构域对终止密码子的识别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日本赭纤虫(Blepharisma japonicum)eRF1的C端结构域的磷酸化修饰,本实验将构建好的含有赭纤虫C端基因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该蛋白用碱性磷酸化酶处理。通过非变性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发现C端蛋白由二条带(低的是磷酸化形式)变成了一条带(去磷酸化形式)。表明该结构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被磷酸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闫静,石文鑫,王美,申泉,柴宝峰.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C端结构域参与调控终止密码子的识别过程[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7

[2].郭萍,于竞飞,柴宝峰.赭纤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C端结构域的磷酸化修饰[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陈洁,梁爱华,杨斌盛.日本赭纤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C端结构域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陈洁.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N、C结构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D].山西大学.2012

[5].徐丽君.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识别遗传密码子的分子机制[D].山西大学.2012

[6].徐丽君,郝燕蓉,柴宝峰.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识别终止密码子的分子机制[C].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

[7].王艳.八肋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b的功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0

[8].陈洁,柴宝峰,梁爱华.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新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9

[9].梁爱华,宋莉,张志云.八肋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RF1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及鉴定[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张素平,贺晓静,袁静明,梁爱华.游仆虫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和鉴定[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2

标签:;  ;  ;  ;  

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论文-闫静,石文鑫,王美,申泉,柴宝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