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搜寻理论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SOR理论,路径模型
搜寻理论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吴智兰[1](2019)在《融合SOR理论的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路径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系统评价法对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搜集,采用文本编码法并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2对样本文献进行处理,共提炼出9个子节点及3个父节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路径模型,以期为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深入探究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导刊》期刊2019年07期)
杨秀丽[2](2018)在《搜寻匹配理论视阈下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型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搜寻匹配理论建构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型,即"MVM+E"模型,"MVM"分别指征叁个指标体系:农民工(migrant labors)职业培训评估体系(M)、预就职岗位(vacancy)分析体系(V)和人职匹配(matching)结合体系(M);"E"则代表影响职业培训搜寻匹配模型建立的环境(environment)变量。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以帮助农民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本文来源于《成人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周晓英,张璐[3](2018)在《基于活动理论的非线性信息搜寻行为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环境复杂化和个人信息搜寻途径多样化趋势的发展,信息搜寻行为的非线性特征愈加明显。本文依据动态、复杂的非线性思维,分析影响信息搜寻行为的认知、情境和任务叁个层面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活动理论中列昂捷夫的活动、行动、操作层级结构和恩格斯托姆活动理论模型,构建由叁层级和六要素共同作用下的非线性信息搜寻行为概念模型,以要素分析为主描述信息搜寻行为。最后以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为例,对相应活动层级结构以及主体、客体、工具、规则、共同体、劳动分工等具体模型要素加以阐释。研究表明,将用户认知层面的内在因素与情境、任务层面的外部因素,融入活动理论模型的各要素分析中,能够综合地描述信息搜寻行为过程,以期为后续非线性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信息服务的提供以及交互式信息系统设计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知识》期刊2018年01期)
李嫣[4](2014)在《搜寻匹配理论与DMP模型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搜寻匹配理论的提出为劳动市场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其理论突破了传统劳动经济学对完全信息、零交易成本的假设。DMP模型因其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对经济现实较强的解释能力,成为目前研究劳动市场的主流工具。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劳动市场搜寻匹配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对DMP模型的理论框架、应用及发展方向做了相关介绍,以期更好地理解劳动市场运行机制,利用DMP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贸》期刊2014年03期)
赵安琪,张晨路[5](2014)在《未来工资分布不确定下的搜寻理论自适应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劳动经济学中经典失业模型偏离真实市场的假设进行了合理修正,同时建立了工资分布在不断Bayes调整之下使用动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理论结果可以作为进一步在搜寻理论的框架下研究自适应的失业问题的出发点和参考点,是对经典跨期求职模型M cC al(l1970)的一个扩展。(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4年02期)
王增文,何冬梅[6](2013)在《“民工潮”与“民工荒”并存经济学诠释:——基于诺奖“就业搜寻摩擦理论”DMP模型的新进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中,通过市场价格可以改变雇佣者和劳动力之间的供求均衡,这就暗含了雇佣者与劳动者之间不存在摩擦性的问题,但诺奖得主用DMP模型做经验分析,证明了两者之间会存在"摩擦成本"的问题,这完全迥异于传统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研究结果认为,在就业匹配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非及时性问题是导致搜寻摩擦存在的关键。笔者通过对其理论的解读来提出对中国劳动力供给关系的匹配建议。(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3年01期)
乐君杰[7](2011)在《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贡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戴蒙德、莫藤森和皮萨里德斯这叁位诺奖得主的主要研究贡献。随后对这叁位经济学家的主要理论——工作搜寻理论和匹配模型进行了简单回顾和梳理。最后,对上述理论的政策启示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邓理兵[8](2010)在《市场搜寻理论与DMP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什么在许多人失业的同时会存在大量职位空缺?经济政策是如何影响失业的?今年叁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市场搜寻理论可以用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劳工市场以外的其他市场。 市场搜寻理论 根据古典主义市场理论,买(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0-10-21)
张睿[9](2010)在《基于搜寻模型的国际货币理论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货币对现代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对货币的分析却远没有达到与其相匹配的高度。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将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割裂开来,它只分析了商品经济的均衡状态,而忽略了现实经济中货币的存在及其不可或缺性。在一般均衡理论中,货币充其量只是一个计价单位,而没有发挥任何货币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缺陷。商品具有内在价值,因为它供人们消费并带来效用。而货币,特别是现代经济中的法币,并不具有内在价值。如何理解货币具有正的价值,如何将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融合在一起,则成为了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会首先介绍几种主要的货币理论模型,通过这些模型来了解不同的分析货币的作用和价值的方法,包括代际模型、货币效用模型、货币先行模型、生产函数模型等,并着重介绍近年来用于分析货币理论的主要方法——搜寻模型(Search Model).与传统的货币理论相比,货币搜寻理论凭其自身的优点而成为近年来分析货币的主流理论。早期的搜寻模型主要用于讨论失业和最低价格的搜寻,Kiyotaki和Wright(1989)首次在货币理论模型中引入个体之间的随机匹配,通过分析个体的交易决策来刻画个体的交易搜寻过程,这种货币模型我们通常称之为货币搜寻模型。由于真正的交易是分散的、耗时的、随机的,该模型抓住交易的真实特征,分析在交易双方相遇的过程中,只有在双方同时需要对方所拥有的商品时,即存在需求双向吻合时,双方才发生交易。通过模型分析,货币的使用可以缓和需求双向吻合的缺乏,所以货币在交易中内生地产生出来了。国际货币则在一系列国际经济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国际贸易日趋扩大、国际金融交易日趋融合的今天,国际货币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关系到整个国际经济体系发展。本国货币在国内流通受到政府立法的保障,这也是无内在价值的法币起作用的必要外在条件。而国际货币的使用和流通则没有这方面的保障,那么国际货币又是怎么获得广泛接受的,是怎样的一支“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呢?当开始研究国际货币时,我们不禁会问:一国货币的什么性质可以使它成为国际货币?本国货币和国际货币是如何共存的?现在的国际主导货币为什么是美元?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是如何决定的?本文将在介绍搜寻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利用搜寻模型来分析国际货币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结论,主要涉及到国际货币的产生、国际货币的竞争、国际货币的替代现象、以及国际货币间的汇率问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0-05-10)
付东梅[10](2010)在《工作搜寻理论模型的扩展及政策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力市场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不确定性,二是不完备性。表现为:雇主拥有确定充足的工作信息,但不能获得相关求职者的全部信息;求职者拥有确定充足的个人信息,但不能得到相关职业可靠充分的信息。为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劳动力供需双方需要消耗时间搜集相关市场信息,经过一定的磨合时间、投入一定的成本才能匹配成功。哪些因素影响劳动者搜寻时间和成本(本文来源于《北方经济》期刊2010年07期)
搜寻理论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搜寻匹配理论建构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型,即"MVM+E"模型,"MVM"分别指征叁个指标体系:农民工(migrant labors)职业培训评估体系(M)、预就职岗位(vacancy)分析体系(V)和人职匹配(matching)结合体系(M);"E"则代表影响职业培训搜寻匹配模型建立的环境(environment)变量。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以帮助农民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搜寻理论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智兰.融合SOR理论的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路径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导刊.2019
[2].杨秀丽.搜寻匹配理论视阈下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型的建构[J].成人教育.2018
[3].周晓英,张璐.基于活动理论的非线性信息搜寻行为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8
[4].李嫣.搜寻匹配理论与DMP模型的发展[J].中国商贸.2014
[5].赵安琪,张晨路.未来工资分布不确定下的搜寻理论自适应模型[J].时代金融.2014
[6].王增文,何冬梅.“民工潮”与“民工荒”并存经济学诠释:——基于诺奖“就业搜寻摩擦理论”DMP模型的新进展分析[J].晋阳学刊.2013
[7].乐君杰.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贡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11
[8].邓理兵.市场搜寻理论与DMP模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9].张睿.基于搜寻模型的国际货币理论综述[D].山东大学.2010
[10].付东梅.工作搜寻理论模型的扩展及政策启示[J].北方经济.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