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3GHz)吸波材料电磁参数匹配特性研究

低频(3GHz)吸波材料电磁参数匹配特性研究

一、低频(3GHz)微波吸收材料电磁参数匹配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龙[1](2020)在《新型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吸收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电磁干扰不仅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健康而且影响各种电子仪器的正常运行。此外,由于军事武器的生存是发挥作战效能的前提条件,因此军事对抗中信息的侦测与反侦测成为了战争的关键。为避免雷达的探测与追踪并实现反侦察,隐身技术已成为现代军事技术的研究重点,而能将入射电磁波转化为热能从而衰减入射电磁波达到吸波效果的高性能吸波材料,对发展隐身技术以及消除电磁干扰等军事及民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理想的微波吸收材料的典型特征有电磁吸收强、吸收频带宽、涂覆厚度薄、质量轻及化学性质稳定等。碳材料(包括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因其丰富的资源储备、高导电性、低密度和出色的热稳定性等优良特性而备受广大研究者青睐。但是碳材料只能通过单一的介电损耗来衰减电磁波,且其高电导率通常导致差的阻抗匹配性能,这阻碍了它们在微波吸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将轻质碳材料与磁性材料结合且利用复合材料中磁性和介电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改善不良的阻抗匹配性能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另外复合材料的几何形状、微结构和组分等因素对其电磁吸收性能至关重要。通过优化纳米复合材料吸收体的成分和结构,可以在显着减轻重量的同时调整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来实现宽频的有效吸收。此外,诸如石墨烯类的碳材料,其制备方法复杂,生产成本比较高,甚至会污染环境。因此急需探索经济、可持续及易于大规模生产的合成策略。本文成功制备了核壳结构、多孔结构、花状结构及蜂窝结构等新型碳基纳米复合材料。本文主要以石墨、三维石墨烯、金属有机骨架及生物质衍生碳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损耗成分、形貌结构和几何形状对碳材料电磁性能的影响。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通过机械球磨法成功制备了羰基铁@石墨微球复合材料,这种合成方法简便、可控且成本低可以大规模生产。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成分以及电磁性能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复合材料充分利用传导损耗、介电损耗和磁损耗三种损耗机制来改善匹配性能并增强电磁波衰减能力,其有效吸收带宽达到10 GHz。2.采用水热工艺制备了纳米Mn O2/石墨烯泡沫多孔复合材料。Mn O2纳米颗粒均匀沉积在气凝胶骨架表面,复合材料仍保持相互交联的3D多孔网络结构,且表现出良好的可压缩性。探究了纳米复合材料中Mn O2纳米粒子的含量对其形貌结构、电磁参数和电磁性能的影响,发现这种互连的三维多孔网络结构具有非常高的阻抗匹性能有利于电磁波的入射并产生多重散射和反射,而且Mn O2纳米颗粒与石墨烯骨架之间存在强界面极化。在负载量仅为8 wt%时,最大反射损耗为-53 d B且合格的吸收带宽达到7 GHz。3.构筑核壳状的磁性复合物以改善阻抗匹配和增强电磁吸收性能。以镍基金属有机骨架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热解制备了核壳状的Ni@C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控制热解温度,可以很好地调节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石墨化程度。通过优化纳米复合材料的组分和结构,可以在显着减轻重量的同时调整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来实现宽频的有效吸收。当匹配厚度为1.85 mm时,Ni@C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收带宽为6.0 GHz,最强吸收达到-55.7 d B。此外,为研究碳基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对电磁参数、匹配特性和电磁吸性能的影响。通过Zn掺杂的Ni-MOF,进而高温热解制备了多孔花状Ni/C纳米复合材料。这种特殊的三维花状结构可以将电磁波散射到各个片层之间,增加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和散射有利于电磁波的损耗。4.为探索经济、可持续和易于大规模生产的合成策略,以生物质玉米粒为原料采用微波加热膨胀和高温石墨化制备了蜂窝状分级多孔碳材料。这种无添加剂的微波加热膨胀法是一种新颖且环保的制备方法,可以精细地形成具有规则的蜂窝状分层多孔结构。衍生的多孔碳具有大孔体积和高比表面积,这些孔隙结构会降低有效介电常数并改善阻抗匹配,使更多的电磁波进入吸收器内部,还可以提供半封闭的环境,使得入射的电磁波将发生多重反射和散射。蜂窝多孔碳在2.5mm的厚度下,最大反射损耗高达-54.5 d B,有效吸收带宽从9.0至15.7 GHz达到6.7 GHz。为进一步改善生物质衍生碳的电磁特性,引入磁性物质来增强生物质衍生多孔炭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提出了一种简单且可规模化生产工艺来生产碳包覆的3D网状Fe@C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的退火温度对Fe@C纳米复合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电磁参数和电磁衰减能力的影响。得益于三维网状结构以及铁纳米颗粒与碳涂层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导致吸收材料内部的良好阻抗匹配和强大的电磁衰减能力。Fe@C纳米复合材料FC800实现了最佳的微波吸收性能,其最大反射损耗达到-55.8 d B,厚度仅为1.7 mm,覆盖带宽达到4.5GHz。

孙浩[2](2020)在《硫化钴/硫酸锰微纳米异质结构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电磁辐射、电磁干扰等问题,再加上军事上对于雷达隐身技术的需求,使得电磁波吸收材料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半导体金属硫化物是一种优质的微波吸收材料,其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稳定性好、对环境友好,在吸波材料领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人员对金属硫化物吸波材料的研究都集中在单金属硫化物上,对于多种硫化物复合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对于纳米材料而言,形貌结构对其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中空的结构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低的密度,使得其在催化、能源、电磁波吸收等领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吸波材料中,由不同物质组成的异质结结构能存在更多的材料界面,能使材料具有更多界面极化,从而提升材料的吸波性能。为此,本文制备了中空花状微球结构的硫化钴/硫酸锰微纳米异质结构微波吸收材料,详细比较了其与单种金属硫化物的微波吸收性能,并探讨了微波吸收机理。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硫化钴/硫酸锰微纳米异质结构(Co-Mn-S)、硫化钴(Co-S)、硫酸锰(Mn-S)三种微纳米材料,通过XRD、XPS、SEM、TEM多种手段对制备的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硫化钴/硫酸锰微纳米异质结构是由CoS、MnSO4·5H2O纳米片组成的中空花状微球结构,硫化钴也保持了类似的形貌,而硫酸锰材料则为不规则的颗粒状,主要成分为MnSO4·5H2O。制备的三种硫化物相比,硫化钴/硫酸锰微纳米异质结构具有最佳的微波吸收性能,其拥有最大的复介电常数实部与虚部值,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以及最高的衰减系数。在2.0 mm厚度、30 wt%添加量下,Co-Mn-S的反射损耗最小值可达-48.0dB,有效吸收带宽达3.8 GHz,在1.7 mm的厚度下,拥有最大4.3 GHz的有效吸收带宽。相比之下,Co-S和Mn-S的吸波性能则较差,在1.5 mm-4.5 mm的厚度下,Co-S的反射损耗最小值均大于-10 dB,而Mn-S的反射损耗最小值仅为-2.3 dB。Co-Mn-S优异的吸波性能与其中空的结构和异质结构的组成有关,中空的结构能降低材料的密度,具有更多边缘活性位点,这些活性位点可以作为极化中心,有利于材料的介电损耗。硫化钴/硫酸锰的组成可以增加材料的导电性,提高传导损耗,并且不同的材料界面能形成界面极化,增强材料的电磁波损耗能力。本文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了硫化钴/硫酸锰微纳米异质结构,其具有吸收强、频带宽、厚度薄、密度小的特点,在微波吸收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异质结的组成和中空的结构也为金属硫化物吸波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苏晓岗[3](2020)在《改性纳米石墨微片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化设备越来越普遍,这虽然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它不仅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还会使高精度器械无法正常工作。此外,在军事领域,随着战争环境的复杂变化,隐身技术逐渐成为现代主战装备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是战争中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电磁吸波材料可以有效吸收电磁波能量,解决上述问题,在军民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纳米石墨微片(GNS)拥有良好的导电性、耐高温、质轻和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在功能材料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单一的GNS作为吸波材料,由于损耗机制单一和阻抗匹配差的问题,导致吸波性能不理想。本文设将GNS与介电材料、磁性材料和导电聚合物进行复合,基于“多组份”优化阻抗匹配,构建新型高效的多元吸波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以纳米带为主的尖晶石结构NiCo2O4附着在GNS上,构成三明治结构的二元复合材料。采用水热法和退火工艺制备GNS/NiCo2O4(GNC)导电/介电复合材料,通过改变GNS的添加量,研究GNS/NiCo2O4比例对微观形貌、相结构、导电性、电磁参数及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变GNS/NiCo2O4比例对其形貌和尺寸的影响较小,纳米带的宽度约100 nm;随着GNS的添加量增大,导电性、复介电常数的实部和虚部均呈上升趋势,所制备的GNC-2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吸波性能,当厚度为1 mm时,在15.79 GHz频率处最强反射损耗为-47.01 d B,有效吸收带宽为2.98 GHz。(2)设计以多面体为主的FeCo纳米材料与片层结构GNS复合,构成导电/磁性二元复合材料。采用低温液相还原法快速制备GNS/FeCo(GFC),通过改变GNS的添加量调整导电材料和磁性材料的比例,有效控制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磁损耗和阻抗匹配性能,进而调控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磁性物质的引入能有效改善磁性纳米颗粒团聚及GNS片层堆叠的问题。当厚度为1.3mm时,GFC-1:5复合材料的最强反射损耗为-53.96 d B,有效吸收带宽为4.33GHz。当厚度从1 mm增加到5.5 mm,有效吸收带宽为15.3 GHz(2.7-18 GHz),覆盖整个C、X和Ku波段。(3)根据两种磁性材料之间存在交换耦合相互作用,提高材料的磁损耗,大量的异质接触界面有利于界面极化。采用低温液相还原法一步合成GNS/FeCo/Co Fe2O4(FCG)三元复合材料。通过改变FCG在树脂中的含量,调节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电磁参数、阻抗匹配性能和衰减能力,进而获得最佳的吸波性能。当FCG在树脂中的含量为50 wt.%,厚度为1.2 mm时,在16.98 GHz处获得最强反射损耗为-54.30 d B;当厚度从1.2 mm增加到5.5 mm时,有效吸收频宽高达15.2 GHz(2.8-18 GHz),覆盖整个C,X和Ku频段,可作为一种强吸收、宽频和薄的吸波材料。(4)利用蜂窝多孔结构不仅具有材料的密度,而且有利于提高阻抗匹配特性和多重散射的特点,设计并构建了兼具“导电-磁性-介电”性能的复合吸波材料。采用溶剂热法将直径约200 nm的球状Fe3O4附着在GNS表面,形成GNS/Fe3O4二元复合材料,然后采用水热法制备蜂窝状的GNS/Fe3O4/MnO2三元复合材料(GNFM),通过调整GNFM在树脂中的含量调控材料的电磁特性。随着GNFM含量的增加,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几乎都呈上升趋势,表明增加填料含量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磁损耗和介电损耗能力。当GNFM在树脂中的含量为40 wt.%时,该复合材料获得最佳的吸波性能。当匹配厚度为4.5 mm时,在5.85 GHz处获得最强反射损耗-31.7 d B;当厚度为2 mm时,有效吸收频宽为4.47GHz。研究结果证明了磁损耗、电导损耗、界面极化、偶极子极化和多重散射协同作用能够提高材料的吸波性能。(5)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球状磁性材料Fe3O4,然后在酸性和超声条件下,以Fe3O4作为化学模板,诱导吡咯单体原位聚合形成具有多孔核壳结构的Fe3O4/PPy,最后将GNS和Fe3O4/PPy结合形成“导电-磁性-导电聚合物”的三元GNS/Fe3O4/PPy复合材料(GNFP)。这不仅有效地克服了单一Fe3O4密度大和耐酸性差的缺点,而且还形成大量非均相界面,有利于提高界面极化。改变GNFP在树脂基体中的含量,调控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和磁损耗,进而优化阻抗匹配性能,制备出来具有优异吸波性能的复合材料。当GNFP在树脂中含量为30 wt.%,匹配厚度为2 mm时,在9.92 GHz处获得最强反射损耗为-49.27 d B;当厚度为1.5 mm时,有效吸收带宽为4.08 GHz(12.47-16.55 GHz)。对比五种复合材料,GNFP在低填充率的情况下获得“低频、强吸收、宽频和薄”的吸波特性,为综合性能最好的吸波材料。

董沈慧[4](2020)在《轻质碳基磁性复合纤维的电纺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手机、计算机、遥感器和雷达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由其造成的电磁干扰和电磁污染严重威胁着公共健康和环境。创新和应用高性能电磁波吸收材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碳基材料具有种类多、制备简单、重量轻、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作为介电损耗吸收材料在电磁波吸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碳材料作为吸波材料运用时,存在阻抗匹配差,吸收强度低等缺陷。基于电磁损耗机制进行的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组合介电和磁损耗材料来开发具有增强的电磁衰减材料,对于拓展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碳纤维为基体,采用静电纺丝结合原位还原技术制备出碳/金属和碳/合金复合材料,利用SEM、TEM、XRD、FTIR、Raman和XPS等表征手段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用VSM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磁性能,用VNA表征了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PAN/PVP共纺法制备了多孔碳纳米纤维。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碳纤维是连续的,多孔的。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石墨化程度逐渐增大,相同厚度下,不同试样对应的RL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碳化温度为800℃时,具有最佳的吸波性能。在2-18 GHz范围内,当样品厚度为4 mm时,多孔碳纤维的RL值达到-43.5 dB,有效吸收带宽(RL<-10 dB)为9.8 GHz。2.采用静电纺丝法结合原位还原技术制备了C/Co纳米纤维。结果表明,随着纤维中金属Co含量的增加,碳纤维表面会形成颗粒状突起。C/Co纳米纤维具有典型的铁磁行为,随着Co含量的增加,饱和磁化强度从10.1 emu/g增加到23.9emu/g,相应的矫顽力从504.6 Oe增加到701.1 Oe。随着Co含量的增加,电磁波吸收性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Co含量为15 wt.%时,此时复合纳米纤维表现出最佳的阻抗匹配和衰减能力,2-18 GHz范围内的有效吸收带宽高达12.9GHz,覆盖大部分C波段和整个X-Ku波段,厚度为3.5 mm时的最小反射损耗(RLmin)达到-58.8 dB。3.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PAN/FeCo纤维,在800℃氮气气氛下碳化2 h得到C/FeCo纳米纤维。原位形成的FeCo颗粒沿着碳纤维骨架均匀分散,并被有序的石墨层包围。C/FeCo纳米纤维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随着纤维中FeC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饱和磁化强度从8.1 emu/g增加到30.4 emu/g,相对应的矫顽力从179.9 Oe提高到266.3 Oe。随着纤维中FeCo含量的增加,复合纳米纤维的反射率先增大后减小。当FeCo合金的含量为20 wt.%时,2.7 mm厚度时测得的最小反射损耗(RLmin)为-98.4 dB,有效吸收带宽为10.2 GHz,几乎覆盖整个X波段和Ku波段,此时C/FeCo-20纳米纤维具有最佳的阻抗匹配。

陈娜[5](2019)在《CoFe(Ni)@MO2(M=Si,Ti)核壳结构表征及微波电磁性能》文中提出现代新型武器系统的发展对吸收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宽频吸收、强反射损耗和良好耐候性的要求非常迫切。铁磁金属颗粒独特的铁磁特性是实现宽频、高效吸收的基础。但是该类材料优良的电磁性能由于涡流效应、填充率低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却未能充分发挥。引入介电层对铁磁颗粒进行包覆以实现颗粒间充分隔离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铁磁/介电界面的存在有可能产生新的电磁损耗,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磁损耗效能。因此本文以高性能的铁磁/介电复合颗粒为目标,首先制备了CoFe(Ni)合金颗粒,通过Fe、Ni元素的引入调控了电磁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介电层包覆得到了具有良好耐高温性能的CoFe(Ni)@MO2复合颗粒,随后通过氢热处理进一步优化了电磁性能,实现了高性能电磁波吸收剂的开发利用。采用简单高效的液相还原方法制备了直径为0.5–3.5μm的Co微米球,通过Fe元素的引入制备了尺寸可控且分布均匀的Co7Fe3微米球,通过Ni元素的引入制备了具有锥形凸起的CoNi微米球。Fe元素的引入显着提升饱和磁化强度;Ni元素的引入产生位于5.1GHz处的铁磁共振,所得CoNi微米球的磁损耗性能较Co明显增强。利用溶胶凝胶工艺构建了CoFe(Ni)@MO2复合颗粒。其中SiO2介电层完整致密、厚度可控,能够显着提高复合微球的抗氧化性能。Co和Co@SiO2的研究表明,填充率对电磁性能的影响基本呈现线性规律,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随填充率的增加而升高。CoFe(Ni)@MO2复合微球组织结构表征和电磁性能分析表明,MO2介电层隔离了Co(Co7Fe3)微米球,避免了颗粒间的局部团聚结块现象,从而削弱了偶极极化、抑制了局部涡流效应;但MO2介电层包覆过程中,小范围内CoNi微米球被整体包裹形成具有一定长径比的团聚体,其存在使偶极极化和局部涡流效应显着增强。CoFe(Ni)@MO2氢热处理后微观结构演变和电磁性能研究表明,氢热处理后CoFe(Ni)核的结晶度改善、缺陷消除,增强了饱和磁化强度,进而提高了磁导率;同时,氢热处理后TiO2从无定形态晶化为锐钛矿使导电性显着增强,因而介电弛豫增强,介电常数升高。CoFe(Ni)电磁波吸收性能分析表明,Co7Fe3和CoNi涂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较Co明显增强。以直径为350nm的Co7Fe3微米球为填料时涂层的最大反射损耗为78.4dB,有效吸收带宽6.7GHz(10–16.7GHz),涂层厚度仅为1.59mm。以CoNi微米球为填料、涂层厚度为2.5mm时,其有效吸收带宽达9.6GHz(8.4–18.0GHz),几乎覆盖了整个X–Ku波段。TiO2引入及氢热处理可以显着提高吸收剂的性能,以Co7Fe3@TiO2为填料的涂层可获得位于C波段宽为2.0GHz的有效吸收;以CoNi@TiO2为填料的涂层可获得位于S波段强76.6dB,宽1.2GHz的有效吸收。

张春旋[6](2019)在《高铁含量铁基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粉体的制备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一代无线通讯技术的崛起,在GHz频率范围下应用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产生的电磁干扰、电磁污染也日益严重。因此,探索和发展新型适用于GHz频率范围的高性能电磁波吸收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铁氧体吸波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Ms)低,由于受Snoek极限的制约,频率升高至GHz后磁导率(μ)降低,吸波性能急剧下降。以FeSiBCuNb系合金为代表的铁基纳米晶软磁材料在高频下的μ同传统磁性材料相比具有突出优势,且介电常数(ε)低,易于实现阻抗匹配,在吸波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FeSiBCuNb系合金的Ms较低,如能提高纳米晶合金的Ms,将有助于增加其高频下的μ,吸波性能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选取高Fe量、不含Nb等恶化Ms的非磁性元素的Fe80.7Si4B13Cu2.3和Fe90Si7B3合金为研究对象,结合高能球磨及退火等工艺制备了非晶/纳米晶合金粉体,调查了不同制备工艺条件下合金粉体的结构、形貌、磁性能和在218 GHz范围内的吸波性能。结果表明:(1)Fe80.7Si4B13Cu2.3合金经40160 h球磨后可形成具有bcc-Fe纳米晶/非晶双相复合结构的近球形粉体,平均颗粒尺寸由约9μm减小至6μm,球磨80 h后bcc-Fe晶粒尺寸约为10 nm。(2)Fe80.7Si4B13Cu2.3纳米晶合金粉体具有出色的软磁性能,经过80 h球磨后其Ms达到最大值,为183.4 emu/g。粉体具有高的μ及合适的ε,表现出良好的阻抗匹配及衰减特性。由球磨80 h的粉体/石蜡构成的厚度为2.2 mm的复合样品在10.3 GHz处的最佳反射损耗RLmin为-40.7 dB,有效吸收带宽ΔfRL<-10 dB达到5.0 GHz,对应8.213.2 GHz频率范围,覆盖整个X波段。(3)Fe80.7Si4B13Cu2.3纳米晶合金粉体经适当热处理后其电磁波吸收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球磨80 h的合金粉体经623 K等温退火60 min后,bcc-Fe晶粒尺寸变化不大,RLmin值可以达到-48.0 dB。但更高温度的热处理使得其吸波性能恶化。(4)Fe90Si7B3合金经适当时间球磨后可形成bcc-Fe晶粒尺寸在515 nm范围内的纳米晶/非晶双相结构,粉体的平均颗粒尺寸由30 h的8.9μm减小到150 h的3.2μm。(5)Fe90Si7B3纳米晶粉体的Ms在186.0196.3 emu/g范围内。球磨90 h后粉体样品厚度为2.0 mm时,在10.0 GHz处取得最佳RLmin值,为-46.0 dB,ΔfRL<-10 dB为6.1 GHz,对应频段7.413.5 GHz。且经573773 K等温退火30 min后粉体样品的最佳RLmin值可达到-46.0-51.2 dB。

施扣忠[7](2019)在《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与设计理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民用及军事领域的飞速发展,电磁干扰、雷达隐身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微波吸收材料(RAM,Radar Absorbing Materials)。按照材料吸收电磁波的原理,微波吸收材料可分为非谐振型与谐振型吸波材料,按照材料的形态,它们又可分为结构型与涂覆型吸波材料。这些材料中,Dallenbach型吸波材料因为厚度薄、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成为应用最为广泛和最具代表性的吸波材料。微波吸收材料需要兼具“轻”、“薄”、“宽”、“强”等诸多特点,因此研制轻薄、高效、宽频、高耐候性和高稳定性的吸波材料一直是该领域内的研究重点。传统的吸波材料以羰基铁粉、磁性金属粉、铁氧体为主,这些材料作为Dallenbach型吸收体时密度高,厚度大,对于实际应用存在诸多限制。另一方面,超薄微波吸收材料的设计理论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以往吸波材料的设计大都基于海量实验结果的总结,缺乏系统性的设计方法。因此,本论文采用不同的制备工艺和不同的材料体系,改善并调控吸波材料的性能,探索Dallenbach型吸波材料的性能与材料本征电磁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全面地研究了 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性能及其设计理论。该设计理论可以使我们在相关研究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大大地缩短吸波材料的研制周期,对于微波吸收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制备并研究了石墨烯气凝胶与芳纶蜂窝复合结构轻质微波吸收材料,测量石墨烯气凝胶本征电磁参数,并根据Drude模型详细分析了石墨烯气凝胶的电磁散射特性,发现该石墨烯气凝胶对于入射的高于其等离子体频率的电磁波具有一定的微波吸收效果,而对低于其等离子体频率的电磁波基本呈现反射特性。但石墨烯气凝胶与芳纶蜂窝复合之后,由于芳纶蜂窝结构增加了复合材料整体的等效阻抗,减小了电磁波在复合材料界面处的直接反射,同时增加了电磁波在复合材料内部的多次散射路径,从而增强了复合材料整体的微波吸收性能。该复合材料厚度仅4 mm,面密度为0.26 kg/m2,可以在8.8 GHz处实现-15 dB的反射率损耗。磁性材料在吸波材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未掺杂的M型钡铁氧体具有较高的自然共振频率,不适合直接作为X波段的微波吸收材料。本论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r4+高价态单元素掺杂的钡铁氧体粉体材料,该材料呈现典型的硬磁性材料特征。实验研究发现,此类硬磁性钡铁氧体材料作为Dallenbach吸收体时,其微波吸收性能与材料的磁晶各向异性常数之间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关系。Zn2+-Zr4+双元素掺杂的M型钡铁氧体材料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由硬磁性材料转变为软磁性材料,该体系材料的自然共振频率随之下降,导致其磁导率在X波段呈现明显的弛豫特性。这种磁导率的弛豫特性有效地增强了该材料作为Dallenbach型吸波体的微波吸收性能。实验研究发现,Ba(ZnZr)xFe12-2xO19系列材料在掺杂浓度x=0.6时取得X波段最优吸波性能。同时,本论文利用流延法制备了上述钡铁氧体材料和石墨烯材料的复合薄膜,该薄膜具有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0.6 mm厚度的复合薄膜材料可在X波段实现-20 dB的反射率损耗,而面密度为0.50 kg/m2,仅为传统羰基铁吸波材料面密度的5%。本论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用于设计具有强吸收效应的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图阵分析法,这种设计方法不仅指出了传统阻抗匹配理论和广义匹配理论的缺陷,而且给出了普适条件下吸波材料选材及制备方法,指明了吸波材料的设计路线。而在宽频带吸波材料的设计理论中,本论文给出了材料介电常数与磁导率的频散效应与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有效带宽的关系,并指出为了实现薄层Dallenbach吸波材料在宽频段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材料的介电常数实部与磁导率实部的乘积在所需频段范围内应满足μ’(f)ε’(f)∝f-α的关系,α为一个与设计指标相关的系数,要求|α-2|≤p,其中p由设计指标中宽带性能指标与理论最大损耗之间差值决定的量。最后,通过与第三章中实验数据的对比,充分验证了本论文所提出了 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强吸收设计与宽频带设计理论的实用性与正确性,该理论将为今后薄层吸波材料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黄怿行[8](2019)在《薄型宽频隐身承载超结构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微波吸收材料和结构在电磁兼容、通讯系统、微波人体防护、雷达隐身等民用和国防领域均有重要应用价值。性能优越的隐身结构不仅需要满足宽频吸波和强吸收的性能要求,还需要满足小厚度、高强度、力学承载、柔性贴面等应用要求。本文针对多功能隐身结构的力学承载/宽频隐身一体化设计和制备问题,建立了针对叠层隐身结构设计的高效优化算法框架,发展了针对三维损耗超结构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和实现方法,优化设计和制备了同时具有良好抗拉伸力学性能和超宽频隐身性能的三维阶梯锥超结构,实现了薄型力学承载宽频隐身格栅点阵超结构的一体化设计与制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构造法推导出TE和TM极化波斜入射下叠层隐身结构反射率电动力学解析解。提出和搭建了大变异遗传算法优化方法和优化平台,对叠层隐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三个新优化模块的加入有效提高了大变异遗传算法收敛性、稳定性和计算效率。提出融合传输损耗和界面损耗双机理的复合型吸波构型,实现了4mm量级下的2-18GHz宽频隐身性能。建立了203中电磁损耗材料数据库,实现对阻抗梯度型隐身结构的有效优化设计。优化结果显示,提高复磁导率、降低介电常数实部、适当保持介电损耗对提高隐身性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基于羰基铁/多壁碳纳米管/环氧树脂材料体系,建立了十二种配方材料数据库。通过大变异遗传算法优化设计和制备了嵌入方块图案频率选择表面的碳纤维增强复合型隐身结构,具备良好的抗拉伸、抗弯曲力学性能和宽频吸波性能。通过二步法工艺体系制备出三维阶梯锥损耗超结构,实现了接近38GHz带宽的-10dB有效吸波性能。针对损耗超结构,发展了行之有效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优化设计和实现方法。(3)基于羰基铁/多壁碳纳米管/硅橡胶材料体系,制备出高复磁导率和低介电常数实部的柔性纳米复合材料。基于十二种配方材料数据库,通过大变异遗传算法制备了嵌入方块图案频率选择表面的柔性复合型隐身结构,实现了6-18GHz的-10dB有效带宽。通过一步法制备出三维阶梯锥状柔性超结构,实现2-40GHz和75-110GHz的-10dB有效带宽超宽频吸波性能。通过二步法工艺设计优化和制备出碳纤维增强柔性阶梯锥超结构,在5mm厚度下,实现24MPa抗拉伸力学性能和2-40GHz的优良吸波性能,解决了力学承载和宽频隐身一体化设计制备问题。(4)以羰基铁/多壁碳纳米管/环氧树脂为损耗材料,研制出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格栅夹层型隐身承载一体化超结构,揭示了其力学失效机理和宽频隐身机理。成品覆盖了3.42-19.73GHz的-10dB有效带宽,等效拉伸强度达到167.35MPa,弯曲强度达到169MPa,而吸波层厚度仅为3.5mm。建立了薄型电磁超结构的宽频隐身与承载性能一体化设计与制备方法。实现了薄型设计、抗弯曲抗拉伸力学性能与宽频隐身性能的协同融合,解决了三者相互矛盾的设计制备问题。

刘伟[9](2019)在《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吸波材料的设计及其电磁特性调控》文中研究说明轻质高效微波吸收剂的开发对雷达隐身技术及电磁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作为一类具有极大比表面积及高度有序的多孔结构的新型晶态材料,可与蓬勃发展的材料技术结合,按需设计并制备出多种多样的轻质高效吸波材料。但是,相关材料制备工艺及电磁性质优化等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论文首先系统研究了热处理工艺、金属中心元素及配体种类对单金属MOFs衍生碳基复合材料电磁性质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电磁损耗能力的增强,但不利于阻抗匹配特性的优化。金属中心元素种类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衍生物中金属组分种类,从电磁损耗能力上看,衍生物中磁性金属单质略优于非磁性金属单质并远超金属氧化物。配体种类极大影响了金属元素的还原及非金属元素的逸出,一般小分子配体易于导致较低的碳含量,因此,为调整衍生物组分,需注意配体种类的选择。但是,单金属MOFs衍生吸波材料的电磁损耗能力受到阻抗匹配特性的限制,难以通过工艺优化及材料设计进一步提升。之后,为增强电磁损耗能力,开发了双金属MOFs衍生吸波材料,并详细研究金属中心元素种类、含量、热处理工艺及后处理工艺等对于衍生物电磁性质的影响。通过调整BMZIF中Zn/Co摩尔比,实现了衍生物电磁参数的优化,发现衍生物中额外金属物质的存在促进了表面碳纳米管的生长,而且因多组分(包含Co、Co3Zn C、Zn O、C等)的存在增强了界面极化效应。通过调节FeIII-MOF-5的热处理温度,发现铁元素的存在形式随温度升高而发生复杂变化,且衍生物磁损耗逐渐增强,缓和了电磁损耗与阻抗匹配间的矛盾。通过酸刻蚀去除Fe2Ni MIL-88纳米棒衍生物中的合金粒子,制取了嵌有空心石墨球的多孔无定形碳吸波材料,发现一维、二维结构的存在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轻质碳材料的逾渗阈值。虽然双金属MOFs衍生吸波材料因电磁损耗能力大幅增强,而具备极低的填充度(可低至10 wt%),但是此类衍生物仍难以实现有效吸收频带的展宽,根源在于低频磁损耗机制的不足。最后,为增强磁损耗能力,开发了MOFs复合物衍生吸波材料,并系统研究磁性组分种类、含量、界面结构及自然共振频率等对于衍生物电磁性质的影响。以液相研磨浸渍法将Co2+嵌入Cu3(btc)2孔道中,实现了磁性Co纳米粒子对衍生Cu/C复合材料的可控均匀嵌入,证实磁性钴纳米粒子含量的增高有助于电磁损耗能力的同步提升及低频微波吸收表现的增强。以葡萄糖溶液浸渍Co3[HCOO]6?DMF,合成了具备不同界面结构的强磁性Co/C微米棒。Co单质提供的强磁损耗及不同界面结构的碳包覆层带来的介电损耗的优化,促进了低频电磁损耗机制的匹配,进而改善了低频微波吸收性能。以液相原位生长法制备的Fe3O4@PB复合材料为前驱体,制备了一系列铁基复合材料,实现了衍生物自然共振频率的高频移动,进而在全频范围内促进了电磁损耗机制的增强与统一,大幅拓宽了铁氧体的工作频带。本论文通过材料制备工艺的开发及优化,完成了轻质高效MOFs衍生吸波材料的设计及开发,揭示了工艺参数与电磁性质间的密切联系,为MOFs衍生功能材料及轻质高效吸波材料的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刘翔[10](2018)在《碳基纳米复合吸波材料的设计及其吸波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加强现代飞行器和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逃避雷达追踪而实现隐身,吸波材料一直是各国着力研究的热点。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局部战争中,具备吸波材料的军事装备已在战争中实现了出其不意的战略效果。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干扰以及辐射的危害也日趋严重。继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后,电磁污染已成为另一不容忽视的污染源。为有效解决这一污染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困扰,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于高性能吸波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实际应用中要求吸波材料满足“厚度薄、吸收强、频带宽、密度低”的条件。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在于对吸波材料的电磁参数的调控。其中,材料的组成、结构、形貌、尺寸大小等因素对电磁参数的调控至关重要。本博士论文从形貌调控、介电/磁性材料复合、晶体缺陷调控、测试材料厚度等方面研究了吸波材料电磁参数的调控手段,并对其吸波性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五部分:(1)在高温有机液相中,改变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或用量,通过乙酰丙酮铁热解反应成功制备了球状、立方状、三角片状的Fe304纳米粒子。研究了形貌以及尺寸对磁性纳米粒子电磁参数以及吸波性能的影响。当三角片状的Fe3O4纳米粒子吸波体厚度为2.5 mm时,最小反射损耗系数RL=-32.1 dB,有效吸收带宽10.6-13.3GHz。(2)利用简单的水浴反应,成功地制备出了多孔棒状的Co/CoO微米粒子。当活性物质的比例超过逾渗阈值,Co/CoO与石蜡的复合物的电磁参数有一个明显的增加,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吸收带宽以及吸收强度。当吸波体厚度为1.7 mm时,最小反射损耗系数RL-47.9 dB,有效吸收带宽6.8-9.7 GHz。(3)利用简单的水浴反应,成功地制备出了花状和棒状的Fe304/C多孔微米粒子。研究了形貌以及尺寸大小对Fe3O4/C多孔微米粒子电磁参数的影响。同时,发现测试环厚度对电磁参数测试有着一定的影响,并对材料介电谱中出现的共振现象给出了合理的尺寸共振解释。其中,棒状Fe304/C吸波体厚度为2.5 mm,最小反射损耗系数RL=-38.1dB,有效吸收带宽7.9-13.5 GHz。(4)采取简单的固相法,以葡萄糖为碳源和还原剂,硝酸盐为磁性纳米粒子前驱体,一步法制备出了一系列磁性/碳二维纳米复合物。研究了升温速率、复合材料组分比等因素对材料电磁参数以及吸波性能的影响。对于样品Fe3O4/C-1.0,在厚度为2.48 mm时,最小反射系数达到-46 dB,有效带宽为10.3-17.1 GHz。(5)采取简单的固相法,一步合成了 LaFeO3/C二维纳米复合物,通过在具有钙钛矿结构的铁酸镧中引入镧离子缺陷,缺陷引起极化效应,有效地改变材料的介电常数,从而实现对材料电磁参数以及吸波性能的调控样品L0.8FOC在厚度为2.94mm时性能最为优异,最小反射损耗系数最小RL=-26.6 dB,有效吸收带宽8.0-12.4 GHz。本论文提供了材料的形貌、介电/磁性材料的复合、晶体的缺陷、测试环的厚度等方面对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的调控手段,为多相复合吸波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指导思路,为材料的电磁参数变化和吸波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实现吸波材料的“薄、轻、宽、强”的性能要求给出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对碳基复合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在吸波材料领域的应用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低频(3GHz)微波吸收材料电磁参数匹配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频(3GHz)微波吸收材料电磁参数匹配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吸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微波吸收材料研究概述
        1.2.1 微波吸波材料的分类和发展方向
        1.2.2 磁损耗吸波材料
        1.2.3 电阻损耗吸波材料
        1.2.4 介电损耗吸波材料
    1.3 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石墨类吸波材料
        1.3.2 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碳吸波材料
        1.3.3 生物质衍生碳吸波材料
    1.4 不同结构碳基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核壳结构微波吸收材料
        1.4.2 多孔结构微波吸收材料
        1.4.3 花状结构吸波收材料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微波吸收理论和实验方法
    2.1 微波吸收基本理论
        2.1.1 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
        2.1.2 输线理论
        2.1.3 阻抗匹配
        2.1.4 电磁波在材料中的衰减和电磁损耗模拟
        2.1.5 碳基材料的电磁参数和反射系数测试
    2.2 纳米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成分与结构设计
    2.3 原料选择和仪器设备
    2.4 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
第3章 羰基铁@石墨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电磁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羰基铁@石墨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3.2.1 羰基铁@石墨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羰基铁@石墨微球复合材料的表征
    3.3 球磨时间对石墨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
    3.4 羰基铁@石墨微球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3.5 羰基铁@石墨微球复合材料吸收涂层的电磁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MnO_2@石墨烯泡沫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纳米MnO_2@石墨烯泡沫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4.2.1 纳米MnO_2@石墨烯泡沫复合材料的制备
        4.2.2 纳米MnO_2@石墨烯泡沫复合材料的表征
    4.3 纳米MnO_2/石墨烯泡沫复合材料电磁特性
    4.4 纳米MnO_2/石墨烯泡沫复合材料吸收涂层的电磁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的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吸收特性
    5.1 引言
    5.2 MOF衍生Ni@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电磁波吸收特性
        5.2.1 MOF衍生Ni@C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5.2.2 温度对MOF衍生的核壳Ni@C纳米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的影响
        5.2.3 MOF衍生核壳Ni@C纳米复合物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5.3 MOF衍生的多孔花状镍/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电磁波吸收性能
        5.3.1 多孔花状Ni/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5.3.2 多孔花状Ni/C纳米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
        5.3.3 多孔花状Ni/C纳米复合材料的电磁衰减特性
    5.4 MOF衍生的Ni@C纳米复合材料吸收涂层的电磁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物质衍生多孔碳的合成和微波吸收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生物质衍生的蜂窝状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6.2.1 生物质衍生的蜂窝状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6.2.2 生物质衍生的蜂窝状多孔碳材料的电磁性能
        6.2.3 生物质衍生的蜂窝状多孔碳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
        6.2.4 质量分数对生物质衍生的蜂窝状多孔碳的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
    6.3 生物质衍生的三维网状Fe@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6.3.1 生物质衍生的三维网状Fe@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6.3.2 生物质衍生的三维网状Fe@C纳米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
        6.3.3 生物质衍生的三维网状Fe@C纳米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
        6.3.4 碳源对三维网状Fe@C纳米复合材料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
    6.4 生物质衍生碳吸收涂层的电磁仿真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2)硫化钴/硫酸锰微纳米异质结构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波吸收材料概述
        1.2.1 微波吸收材料的应用
        1.2.2 微波吸收材料分类
    1.3 常见的微波吸收材料
        1.3.1 碳系微波吸收材料
        1.3.2 铁氧体微波吸收材料
        1.3.3 磁性金属微粉微波吸收材料
        1.3.4 导电聚合物微波吸收材料
    1.4 过渡金属硫化物微波吸收材料研究现状
    1.5 微波吸收材料理论基础
        1.5.1 微波吸收材料基本原理
        1.5.2 电磁参数的物理意义
        1.5.3 微波吸收材料的性能评价方法
    1.6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试剂、材料表征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所使用试剂
    2.2 实验所需仪器
    2.3 材料表征方法
    2.4 微波吸收性能测试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硫化钴/硫酸锰微纳米异质结构的制备及表征
    3.1 微纳米材料的制备
        3.1.1 硫化钴/硫酸锰微纳米异质结构微纳米结构的制备
        3.1.2 硫化钴纳米材料的制备
        3.1.3 硫酸锰纳米材料的制备
    3.2 微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及分析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2.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硫化钴/硫酸锰微纳米异质结构的微波吸收性能及吸波机理研究
    4.1 硫化钴/硫酸锰微纳米异质结构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
        4.1.1 材料的电磁参数研究
        4.1.2 材料的反射损耗研究
        4.1.3 材料的阻抗匹配及衰减系数分析
    4.2 材料的微波吸收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改性纳米石墨微片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吸波材料概述
        1.2.1 吸波材料的机理
        1.2.2 吸波材料的分类
        1.2.3 吸波材料的测试方法
    1.3 吸波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导电/导电复合吸波材料
        1.3.2 导电/介电复合吸波材料
        1.3.3 磁性/导电复合吸波材料
        1.3.4 磁性/介电复合吸波材料
    1.4 纳米石墨微片
    1.5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GNS/NiCo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测试表征
        2.2.4 GNS的制备及表面处理
        2.2.5 GNS/NiCo_2O_4的制备
    2.3 结果及讨论
        2.3.1 GNS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表征
        2.3.2 GNS/NiCo_2O_4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表征
        2.3.3 GNS/NiCo_2O_4的静磁性能
        2.3.4 GNS/NiCo_2O_4比例对电磁参数的影响
        2.3.5 GNS/NiCo_2O_4比例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NS/FeC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及讨论
        3.3.1 GNS/FeCo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表征
        3.3.2 GNS/FeCo的静磁性能
        3.3.3 不同GNS/FeCo比例对电磁参数的影响
        3.3.4 不同GNS/FeCo比例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NS/FeCo/CoFe_2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及讨论
        4.3.1 GNS/FeCo/CoFe_2O_4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表征
        4.3.2 GNS/FeCo/CoFe_2O_4的静磁性能
        4.3.3 GNS/FeCo/CoFe_2O_4的含量对电磁参数的影响
        4.3.4 GNS/FeCo/CoFe_2O_4的含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NS/Fe_3O_4/Mn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GNS/Fe_3O_4的制备
        5.2.2 GNS/Fe_3O_4/MnO_2的制备
    5.3 结果及讨论
        5.3.1 GNS/Fe_3O_4/MnO_2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表征
        5.3.2 GNS/Fe_3O_4/MnO_2的静磁性能
        5.3.3 GNS/Fe_3O_4/MnO_2的含量对电磁参数的影响
        5.3.4 GNS/Fe_3O_4/MnO_2的含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GNS/Fe_3O_4/PPy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球状Fe_3O_4的制备
        6.2.2 核壳Fe_3O_4/PPy的制备
        6.2.3 GNS/Fe_3O_4/PPy的制备
    6.3 结果及讨论
        6.3.1 GNS/Fe_3O_4/PPy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表征
        6.3.2 GNS/Fe_3O_4/PPy的静磁性能
        6.3.3 GNS/Fe_3O_4/PPy的含量对电磁参数的影响
        6.3.4 GNS/Fe_3O_4/PPy的含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4)轻质碳基磁性复合纤维的电纺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吸波材料的简介
        1.1.1 吸波材料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
        1.1.3 常见吸波材料
    1.2 碳系吸波材料及其研究现状
        1.2.1 常见碳系吸波材料
        1.2.2 碳基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1.3 碳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
        1.3.1 静电纺丝法
        1.3.2 气相成长法
        1.3.3 熔融纺丝法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选择
        1.4.2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手段
    2.1 实验试剂与制备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制备仪器
    2.2 表征手段
        2.2.1 XRD(X射线衍射仪)
        2.2.2 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2.2.3 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2.4 TG-DSC(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
        2.2.5 Raman(拉曼光谱)
        2.2.6 SEM(扫描电子显微镜)
        2.2.7 TEM(透射电子显微镜)
        2.2.8 EDS(能量散射光谱)
        2.2.9 VSM(振动样品磁强计)
        2.2.10 VNA(矢量网络分析仪)
第三章 多孔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静电纺丝法制备多孔碳纳米纤维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多孔碳纳米纤维的组成分析
        3.2.2 拉曼光谱分析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2.4 形貌分析
        3.2.5 吸波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Co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C/Co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C/Co纳米纤维的结构分析
        4.2.2 C/Co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
        4.2.3 C/Co纳米纤维的磁性能分析
        4.2.4 C/Co纳米纤维的吸波性能
        4.2.5 C/Co纳米纤维的吸波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FeCo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C/FeCo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C/FeCo纳米纤维的结构分析
        5.2.2 C/FeCo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
        5.2.3 C/FeCo纳米纤维的磁性能分析
        5.2.4 C/FeCo纳米纤维的吸波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CoFe(Ni)@MO2(M=Si,Ti)核壳结构表征及微波电磁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
    1.3 铁磁性粒子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1.3.1 铁氧体
        1.3.2 形貌尺寸对铁磁金属电磁性能的影响
        1.3.3 微观结构对铁磁金属电磁性能的影响
        1.3.4 填充率对铁磁金属电磁性能的影响
        1.3.5 元素成分对铁磁金属电磁性能的影响
    1.4 铁磁金属/介电复合颗粒研究现状
        1.4.1 介电层材料
        1.4.2 铁磁金属/SiO_2复合材料
        1.4.3 铁磁金属/TiO_2复合材料
    1.5 铁磁金属颗粒研究现状总结
    1.6 本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材料体系设计
    2.2 化学试剂和仪器
        2.2.1 化学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材料制备方法
        2.3.1 CoFe(Ni)颗粒的制备
        2.3.2 SiO_2 包覆CoFe(Ni)颗粒的制备
        2.3.3 TiO_2 包覆CoFe(Ni)颗粒的制备
    2.4 材料分析表征方法
        2.4.1 物相表征
        2.4.2 形貌表征
        2.4.3 元素价态表征
    2.5 性能测试方法
        2.5.1 静态磁性能测试
        2.5.2 电磁性能测试
        2.5.3 电导率测试
        2.5.4 抗氧化能力测试
第3章 Co及Co@SiO_2 微米球的表征与电磁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Co微米球的组织结构表征与电磁性能研究
        3.2.1 Co微米球的组织结构表征
        3.2.2 Co微米球的静态磁性能
        3.2.3 氢热处理对Co微米球电磁性能的影响
        3.2.4 填充率对Co微米球电磁性能的影响
    3.3 Co@SiO_2微米球的组织结构表征与电磁性能研究
        3.3.1 Co@SiO_2微米球的组织结构表征
        3.3.2 Co@SiO_2微米球的热稳定性的分析
        3.3.3 Co@SiO_2微米球的静态磁性能
        3.3.4 SiO_2介电层包覆对Co微米球电磁性能的影响
        3.3.5 填充率对Co@SiO_2微米球电磁性能的影响
        3.3.6 氢热处理对Co@SiO_2微米球电磁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7Fe_3及Co_7Fe_3@MO_2 的表征与电磁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Co_7Fe_3的组织结构表征与电磁性能研究
        4.2.1 Co_7Fe_3的组织结构表征
        4.2.2 Co_7Fe_3的静态磁性能
        4.2.3 Co_7Fe_3的电磁性能
    4.3 SiO_2 介电层包覆对Co_7Fe_3 电磁性能的影响
        4.3.1 Co_7Fe_3@SiO_2 微米球的组织结构表征
        4.3.2 Co_7Fe_3@SiO_2 微米球的静态磁性能
        4.3.3 Co_7Fe_3@SiO_2 微米球的电磁性能
    4.4 TiO_2 介电层调控Co_7Fe_3 颗粒C波段吸波性能
        4.4.1 Co_7Fe_3@TiO_2 微米球的组织结构表征
        4.4.2 Co_7Fe_3及Co_7Fe_3@MO_2 热稳定性分析
        4.4.3 Co_7Fe_3@TiO_2 微米球的静态磁性能
        4.4.4 Co_7Fe_3@TiO_2 微米球的电磁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o Ni及 Co Ni@MO_2 的制备与电磁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CoNi的组织结构表征与电磁性能研究
        5.2.1 CoNi的组织结构表征
        5.2.2 CoNi的静态磁性能
        5.2.3 CoNi的电磁性能
    5.3 SiO_2 介电层包覆对Co Ni电磁性能的影响
        5.3.1 Co Ni@SiO_2 的组织结构表征
        5.3.2 氢热处理对Co Ni@SiO_2 静态磁性能的影响
        5.3.3 氢热处理对Co Ni@SiO_2 电磁性能的影响
    5.4 TiO_2 介电层调控Co Ni颗粒S-C波段吸波性能
        5.4.1 Co Ni@TiO_2 的组织结构表征
        5.4.2 MO_2 包覆对Co Ni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4.3 氢热处理对CoNi@TiO_2 静态磁性能的影响
        5.4.4 氢热处理调控CoNi@TiO_2 颗粒S-C波段的吸波性能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高铁含量铁基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粉体的制备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磁波吸收(吸波)材料分类
    1.2 电磁波吸收原理
        1.2.1 复数磁导率
        1.2.2 复数介电常数
        1.2.3 衰减特性及阻抗匹配特性
        1.2.4 单层吸波体设计原理
    1.3 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3.1 铁氧体
        1.3.2 导电聚合物
        1.3.3 传统金属磁性吸波材料
        1.3.4 铁基非晶/纳米晶吸波材料
    1.4 球磨工艺简介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 实验过程与性能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样品制备
        2.2.1 铸态母合金锭的制备
        2.2.2 合金粉体的制备
        2.2.3 合金粉体的热处理
    2.3 微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2.3.1 结构表征
        2.3.2 形貌观察
        2.3.3 热性能测试
        2.3.4 静态磁性能测试
        2.3.5 电磁参数测试
3 FeSiBCu合金粉体的制备及电磁特性研究
    3.1 球磨时间对FeSiBCu合金粉体的结构、形貌和吸波性能的影响
        3.1.1 粉体微结构
        3.1.2 粉体形貌及粒径分布
        3.1.3 粉体静态磁性能
        3.1.4 电磁参数、阻抗匹配及衰减特性
        3.1.5 电磁波吸收性能
    3.2 热处理对FeSiBCu合金粉体结构及吸波性能的调控
        3.2.1 热处理粉体的微结构及磁性能
        3.2.2 热处理粉体的电磁参数及吸波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FeSiB合金粉体的制备及电磁特性研究
    4.1 球磨法制备FeSiB纳米晶合金粉体及吸波性能研究
        4.2.1 球磨粉体的形貌
        4.2.2 粉体微结构及热性能
        4.2.3 粉体的静态磁性能
        4.2.4 电磁参数及损耗角正切值
        4.2.5 电磁波吸收性能
    4.2 热处理对FeSiB纳米晶粉体结构及吸波性能的调控
        4.2.1 热处理粉体的微结构及磁性能
        4.2.2 热处理粉体的电磁参数及损耗角正切值
        4.2.3 热处理粉体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与设计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微波吸收材料相关理论基础
        1.2.1 屏蔽材料与吸波材料及电磁波辐射特性
        1.2.2 非谐振型微波吸收材料与谐振型微波吸收材料
    1.3 Dallenbach型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吸波材料的发展历史
        1.3.2 Dallenbach型吸波材料体系的发展及技术方向的发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石墨烯与芳纶蜂窝轻质Dallenbach型复合吸波材料
    2.1 引言
    2.2 石墨烯与芳纶蜂窝轻质复合结构吸波材料的制备
    2.3 石墨烯与芳纶蜂窝轻质复合结构吸波材料的表征
        2.3.1 石墨烯气凝胶的拉曼谱和SEM图
        2.3.2 石墨烯气凝胶的电磁参数特性
    2.4 石墨烯与芳纶蜂窝轻质复合结构吸波材料的微波吸收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掺杂钡铁氧体磁性Dallenbach型吸波材料
    3.1 引言
    3.2 Zr~(4+)单掺钡铁氧体的电磁特性及其微波吸收性能
        3.2.1 掺杂钡铁氧体的制备
        3.2.2 Zr~(4+)掺杂钡铁氧体的物相分析及表面形貌
        3.2.3 Zr~(4+)掺杂钡铁氧体的电磁特性
        3.2.4 Zr~(4+)掺杂钡铁氧体的微波吸收特性及机理分析
    3.3 Zn~(2+)-Zr~(4+)双掺钡铁氧体的电磁特性及其微波吸收性能
        3.3.1 Zn~(2+)-Zr~(4+)掺杂钡铁氧体的物相分析及表面形貌
        3.3.2 Zn~(2+)-Zr~(4+)掺杂钡铁氧体的电磁特性
        3.3.3 Zn~(2+)-Zr~(4+)掺杂钡铁氧体的微波吸收特性及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allenbach型薄层流延膜吸波材料
    4.1 引言
    4.2 流延法制备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
    4.3 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材料电磁参数的测量
    4.4 多层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设计理论
    5.1 引言
    5.2 基于图阵分析的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强吸收设计
        5.2.1 阻抗匹配理论的局限性
        5.2.2 基于图阵分析设计具有强吸收的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
    5.3 基于频散效应的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宽频带设计
        5.3.1 宽频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设计的经验分析
        5.3.2 宽频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设计的物理图像分析
        5.3.3 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设计电磁参数及频散特性的物理实现
    5.4 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设计理论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薄型宽频隐身承载超结构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波吸收材料的应用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微波吸收材料研究现状
        1.2.1 微波吸收材料的应用现状
        1.2.2 微波吸收材料分类及研究主流
        1.2.3 微波吸收材料吸波机理
    1.3 微波吸收结构研究现状
        1.3.1 微波吸收结构分类和吸波机理
        1.3.2 微波吸收结构隐身性能和力学性能
    1.4 已有研究总结、待改进问题与发展趋势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多层复合型隐身超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传输损耗型多层隐身结构斜入射反射率与透射率电动力学解
        2.2.1 复合型多层微波隐身结构斜入射TE极化反射率与透射率电动力学解
        2.2.2 复合型多层微波隐身结构斜入射TM极化反射率与透射率电动力学解
    2.3 嵌入频率选择表面的复合型多层隐身结构反射率近似解
    2.4 大变异遗传算法架构搭建及优化设计程序实现
        2.4.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2.4.2 遗传算法程序包设计原则
        2.4.3 大变异遗传算法各模块实现
        2.4.4 大变异遗传算法的总体实现
    2.5 混合大变异遗传算法优化软件编制及设计结果验证
        2.5.1 非频散电磁参数复合型多层隐身结构逆向优化设计
        2.5.2 复合型多层隐身结构电磁参数优化规律
        2.5.3 频散电磁参数阻抗梯度型多层隐身结构正向优化设计
        2.5.4 频散电磁参数复合型多层隐身结构双向混合优化设计
        2.5.5 阻抗梯度型隐身结构与复合型隐身结构优化结果统计分析与对比
        2.5.6 多层隐身结构TE和 TM极化波斜入射理论反射率实验验证
        2.5.7 嵌入超表面FSS的 PVC泡沫多层隐身结构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超结构的力学隐身设计与实现方法
    3.1 引言
    3.2 电磁双损耗纳米复合材料研制与电磁性能表征
        3.2.1 双酚A型环氧树脂基底反应过程与实验制备
        3.2.2 纳米Fe_3O_4/EP磁损耗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电磁性能表征
        3.2.3 CI/MWCNT/EP电磁双损耗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电磁性能表征
    3.3 层合平板隐身超结构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实现方法
        3.3.1 基于大变异遗传算法和CI/MWCNT/EP纳米复合材料的多层隐身结构优化设计
        3.3.2 嵌入超表面FSS的 CI/MWCNT/EP纳米复合材料复合型多层隐身超结构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
    3.4 阶梯锥状隐身超结构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实现方法
        3.4.1 硬质阶梯锥状三维周期隐身超结构制备
        3.4.2 硬质阶梯锥状三维周期隐身超结构性能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超结构隐身蒙皮的力学电磁性能优化设计与实验表征
    4.1 引言
    4.2 柔性电磁双损耗纳米复合材料研制及其力学与电磁性能表征
    4.3 柔性层合平板隐身超结构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实现方法
        4.3.1 基于CI/MWCNT/SR纳米复合材料数据库的阻抗梯度型多层隐身结构优化设计
        4.3.2 基于CI/MWCNT/SR纳米复合材料数据库的复合型多层隐身结构优化设计
        4.3.3 嵌入FSS的 CI/MWCNT/SR纳米复合材料多层隐身结构优化设计、制备与表征
    4.4 阶梯锥状柔性隐身超结构的设计、制备与隐身性能测试表征
        4.4.1 CI/MWCNT加成型硅橡胶电磁双损耗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和表征
        4.4.2 柔性阶梯锥状三维周期隐身超结构吸波性能表征和机理分析
    4.5 碳纤维衬底增强柔性隐身超结构的制备及其力学与隐身性能测试表征
        4.5.1 碳纤维增强柔性阶梯锥状超结构单轴拉伸力学模型
        4.5.2 碳纤维增强柔性阶梯锥状超结构力学与隐身性能优化设计
        4.5.3 碳纤维增强柔性阶梯锥状超结构制备与力学隐身性能表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格栅型隐身承载一体化超结构的力学设计、制备与实验表征
    5.1 引言
    5.2 薄型隐身结构组元构型的隐身性能设计
    5.3 格栅夹层型隐身承载一体化超结构的三点弯力学模型
        5.3.1 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三维格栅点阵超结构单轴拉伸应力推导
        5.3.2 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三维格栅点阵超结构三点弯曲应力推导
    5.4 格栅夹层型隐身承载一体化超结构的力学与电磁隐身性能设计
        5.4.1 常温电磁双损耗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和电磁性能表征
        5.4.2 常温电磁双损耗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
        5.4.3 格栅夹层型隐身承载一体化超结构力学性能优化设计
        5.4.4 格栅夹层型隐身承载一体化超结构隐身性能优化设计
    5.5 格栅夹层型隐身承载一体化超结构制备与性能表征
        5.5.1 格栅夹层型隐身承载一体化超结构制备工艺
        5.5.2 格栅夹层型隐身承载一体化超结构力学性能表征
        5.5.3 格栅夹层型隐身承载一体化超结构隐身性能表征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材料数据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吸波材料的设计及其电磁特性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吸波材料设计原则与优化
    1.3 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3.1 电阻型吸波材料
        1.3.2 电介质型吸波材料
        1.3.3 磁损耗型吸波材料
    1.4 金属有机框架吸波材料的发展
        1.4.1 新型吸波材料发展趋势
        1.4.2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材料
        1.4.3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吸波材料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2.1 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样品制备过程
        2.2.1 单金属MOFs的制备
        2.2.2 双金属MOFs的制备
        2.2.3 MOFs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MOFs衍生吸波材料的制备
    2.3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2.3.1 材料表征技术
        2.3.2 电磁性质表征技术
第三章 单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吸波材料
    3.1 热处理工艺探索——Ni(bdc)(ted)_(0.5)衍生吸波材料
        3.1.1 热处理温度对组分结构的影响
        3.1.2 热处理温度对电磁特性的影响
    3.2 中心离子种类选择探索——以长链配体MOFs为例
        3.2.1 ZIF-8、ZIF-67 衍生吸波材料对比研究
        3.2.2 MOF-5、MIL-88-Fe衍生吸波材料对比研究
        3.2.3 HKUST-1、MIL-100-Fe衍生吸波材料对比研究
    3.3 配体种类选择探索——以小分子配体MOFs为例
        3.3.1 配体种类对吸波材料的组分结构的影响
        3.3.2 配体种类对吸波材料的电磁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吸波材料
    4.1 引言
    4.2 BMZIF衍生吸波材料
        4.2.1 Zn/Co摩尔比对组成结构的影响
        4.2.2 Zn/Co摩尔比对电磁特性的影响
    4.3 Fe~Ⅲ-MOF-5 衍生复合吸波材料
        4.3.1 热处理温度对组成结构的影响
        4.3.2 热处理温度对电磁特性的影响
    4.4 Fe_2Ni MIL-88 衍生吸波材料
        4.4.1 组分结构变化规律研究
        4.4.2 电磁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衍生吸波材料
    5.1 引言
    5.2 HKUST-1/Co~(2+)复合物衍生吸波材料
        5.2.1 Co~(2+)含量对组成结构的影响
        5.2.2 Co~(2+)含量对电磁特性的影响
    5.3 Co_3[HCOO]_6?DMF/葡萄糖复合物衍生吸波材料
        5.3.1 葡萄糖含量对组成结构的影响
        5.3.2 葡萄糖含量对电磁特性的影响
    5.4 Fe_3O_4@PB核壳复合物衍生吸波材料
        5.4.1 片面型修饰技术—以Fe_3O_4@PB复合材料为例
        5.4.2 全面型修饰技术—以Fe_3O_4@PB热解产物为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碳基纳米复合吸波材料的设计及其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磁波的应用
    1.2 材料的电磁特性
        1.2.1 介电材料与电极化
        1.2.1.1 静态电极化
        1.2.1.2 动态电极化
        1.2.1.3 德拜弛豫与介电损耗
        1.2.2 磁性材料与磁化
        1.2.2.1 磁性的来源及磁化
        1.2.2.2 静态磁化
        1.2.2.3 动态磁化
        1.2.2.4 动态磁损耗
    1.3 复介电常数(ε_r)和复磁导率(μ_r)测试原理
    1.4 吸波材料概述
        1.4.1 微波吸收机理
        1.4.2 吸波材料设计
    1.5 吸波材料分类
        1.5.1 电阻损耗型
        1.5.2 磁损耗型
        1.5.3 介电损耗型
    1.6 吸波材料的发展现状
    1.7 吸波材料存在的问题
    1.8 本文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形貌调控的Fe_3O_4纳米粒子的吸波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试剂
        2.2.2 合成步骤
        2.2.2.1 Fe_3O_4纳米球的合成
        2.2.2.2 Fe_3O_4纳米三角片的合成
        2.2.2.3 FeO@Fe_3O_4纳米立方块的合成
        2.2.3 表征仪器
        2.2.4 吸波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纳米球
        2.3.2 FeO@Fe_3O_4纳米立方块
        2.3.3 Fe_3O_4纳米三角片
        2.3.4 静态磁学性能的表征
        2.3.5 吸波性能表征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Fe_3O_4/C二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2.2.1 Fe_3O_4/C二维复合纳米合成
        3.2.2.2 Fe_3O_4@C/C二维复合纳米合成
        3.2.3 结构形貌表征
        3.2.4 吸波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2D-Fe_3O_4/C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1 2D-Fe_3O_4/C的形貌结构表征
        3.3.1.2 2D-Fe_3O_4/C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
        3.3.2 Fe_3O_4@C/C吸波材料
        3.3.2.1 结构与形貌分析
        3.3.2.2 磁性分析
        3.3.2.3 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分析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花状和棒状Fe_3O_4/C微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实验步骤
        4.2.3 结构形貌表征
        4.2.4 吸波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花状和棒状Fe_3O_4微粒的结构以及形貌表征
        4.3.2 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多孔Co/CoO和Co_3O_4微米棒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实验步骤
        5.2.3 结构形貌表征
        5.2.4 吸波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多孔Co/CoO和Co_3O_4微米棒的结构以及形貌表征
        5.3.2 多孔Co/CoO和Co_3O_4微米棒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LaFeO_3/C二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
        6.2.2 实验步骤
        6.2.3 结构形貌表征
        6.2.4 吸波性能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2D-LaFeO_3/C的结构以及形貌表征
        6.3.2 2D-LaFeO_3/C的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
    6.4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展望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低频(3GHz)微波吸收材料电磁参数匹配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吸收特性研究[D]. 张子龙. 湖南大学, 2020
  • [2]硫化钴/硫酸锰微纳米异质结构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D]. 孙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3]改性纳米石墨微片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D]. 苏晓岗.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4]轻质碳基磁性复合纤维的电纺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D]. 董沈慧. 江苏大学, 2020(02)
  • [5]CoFe(Ni)@MO2(M=Si,Ti)核壳结构表征及微波电磁性能[D]. 陈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高铁含量铁基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粉体的制备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D]. 张春旋.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与设计理论[D]. 施扣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薄型宽频隐身承载超结构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制备与表征[D]. 黄怿行.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吸波材料的设计及其电磁特性调控[D]. 刘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1)
  • [10]碳基纳米复合吸波材料的设计及其吸波性能研究[D]. 刘翔. 厦门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低频(3GHz)吸波材料电磁参数匹配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